押第17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押第17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7 10:43:51

文档简介

押第17题(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热点)
考点分布 考情统计 命题规律 2024考题预测
史书价值 2023·辽宁卷17 1.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等史料创设学习情境。 3.命题特点: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了解,认识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完善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预测考向:国内文旅行业火爆和文创作品热销 特别留意:文化自信 3.重点关注:各地博物馆免费参观背后的文化传承
西学东渐 2022·辽宁卷17
1.(2023·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啕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
【答案】(1)《旧唐书》价值: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献的面貌,缺少剪裁和整理。
《新唐书》的价值:文字精湛,却失去许多珍贵史料。
(2)原因:《旧唐书》史料较多,文字冗长;强调本朝统治的正统性。
编纂原则:语言精炼;总结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旧唐书》价值:根据材料“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可分析出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献的面貌,缺少剪裁和整理。
《新唐书》的价值:根据材料“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可分析出文字精湛,却失去许多珍贵史料。
(2)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可分析出《旧唐书》史料较多,文字冗长;结合所学可知,强调本朝统治的正统性。
编纂原则:根据材料“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可分析出语言精炼;根据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可知,总结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2.(2022·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数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查”。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
【答案】(1)背景: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学堂和近代教育有所发展;西学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播近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中“1907年9月”“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学堂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可知,西学进一步传播;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作用: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可知,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根据“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可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根据“(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查”可知,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根据“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可知,有益于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根据“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可知,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精准解密1 史料价值答题模板
史料分类 确认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
史料特点 史料反映了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时空的政治(政治制度,选官,民族关系,户籍管理,基层治理),经济(生成工具,商业贸易与世界市场,交通,币值,村落市镇),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图书馆,人口迁徙)
史料价值 价值用于研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作用,性质
精准解密2 背景原因类答题模板
时空 确定与材料相关的大事件(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进步思潮,新文化)
政治 政局稳定 战乱纷争
中央集权加强 地方割据
改革变法 守旧保守
经济 封建小农经济发展 奴隶制经济阻碍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发展市场贸易
思想 开放包容 因循守旧
儒家文化为主,忠君报国 民主,自由
1.(2024·辽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话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神话的传播反映了时人的精神愿望。对于缺乏文字的历史时期,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神话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洪水神话、创世神话、感生神话、帝王神话等。
洪水神话,以女娲补天为例,《论衡·谈天篇》中所载:“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符命神话,以《宋书·符瑞志》为例,符命神话或者表现为以帝王身体为载体的感生、相貌异象、异事等帝王神话,或者表现为以自然异象或谶言为载体的一般符命神话。《符瑞志》以刘歆的新五德终始说为理论依据,以神化历史时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为手段,旨在论证“禅让” 是历史演进、王朝更替的合理选择,进而证明出生寒门却取代东晋的刘裕所建的皇朝具有历史合法性。
——摘编自吕晨晖《浅谈中国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释文中两则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神话传说产生与传播的原因。
【答案】(1)女娲补天:反映了火的使用;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对探究人类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同时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智慧的民族精神。《符瑞志》反映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祥瑞观念的政治功能;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自然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对研究刘宋政权的建立有重要意义。总之,神话传说有一定史料价值;但需通过考古实物遗址的发现发掘和文献的佐证,文史互证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产生原因: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心路历程或愿望。传播原因:通过口口相传;文字产生之后借由笔录记载,通过经典流传演变。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女娲补天:根据材料“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及所学可得出反映了火的使用;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根据材料“断鳌足以立四极”及所学可得出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智慧的民族精神;根据材料“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可得出女娲补天对探究人类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符命神话:根据材料“符命神话或者表现为以帝王身体为载体的感生、相貌异象、异事等帝王神话,或者表现为以自然异象或谶言为载体的一般符命神话”及所学可得出《符瑞志》反映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根据材料“《符瑞志》以刘歆的新五德终始说为理论依据,以神化历史时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为手段”及所学可得出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祥瑞观念的政治功能;根据材料“进而证明出生寒门却取代东晋的刘裕所建的皇朝具有历史合法性。”可得出对研究刘宋政权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结合所学可得出《符瑞志》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自然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根据材料“神话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可得出神话传说有一定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对于缺乏文字的历史时期,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及所学可得出神话传说需通过考古实物遗址的发现发掘和文献的佐证,文史互证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产生原因:根据材料“神话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神话的传播反映了时人的精神愿望。”“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及所学可得出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心路历程或愿望。传播原因:根据材料“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可得出文字产生之后借由笔录记载,通过经典流传演变;结合所学可得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
2.(2024·江西九江·二模)周公形象的变迁
材料
周朝 禽匪(现存的青铜器)铭文载:(成)王伐(盖)侯(意指东征),周公谋(出谋划策)。
战国 《孟子》:“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汉朝 贾谊在《新书·礼容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任意两则史料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西汉不同时期周公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西汉时期,周公地位变化的影响。
【答案】(1)史料价值:禽匪青铜器上的铭文提供了关于周公实际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记载了周公在成王东征时的出谋划策,这为我们了解周公在西周初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提供了直接证据。《孟子》作为文献史料成书于战国时期,与周公的时代相隔较远,它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对周公进行了评价,这则史料对于我们理解周公在后世儒家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新书·礼容下》作为文献史料产生于汉朝,与周公的时代相隔较远,贾谊作为汉代的儒家学者,认为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这则史料可以为我们研究周公、贾谊以及汉代社会思想提供重要的参考。(任答其中两个即可)
(2)变化:从西周到西汉不同时期,周公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西周时期,周公主要以摄政辅佐成王、平定及经营东方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出现。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将周公视为儒家思想的典范,强调他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到了汉朝,周公的形象进一步被神化,被视为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圣人。影响:提高了周公在历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后世儒家学者推崇的典范;周公地位的提升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可以从时代、史料类型和史料内容等角度去分析其价值,禽匪青铜器上的铭文:从时代上看,是周朝的史料;从史料类型上看,它是一手史料;从内容上看,记载了周公在成王东征时的出谋划策;综上,它为我们了解周公在西周初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提供了直接证据。《孟子》:从时代上看,是战国时期的史料;从史料类型上看,它是文献史料;从内容上看,它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对周公进行了评价;综上,这则史料对于我们理解周公在后世儒家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新书·礼容下》:从时代上看,是汉朝的史料;从史料类型上看,它是文献史料;从内容上看,贾谊作为汉代的儒家学者,认为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综上,这则史料可以为我们研究周公、贾谊以及汉代社会思想提供重要的参考。(任答其中两个即可)
(2)本题为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变化:由材料中“(成)王伐(盖)侯(意指东征),周公谋(出谋划策)”可知,在西周时期,周公主要以摄政辅佐成王、平定及经营东方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出现;由材料中“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将周公视为儒家思想的典范,强调他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由材料中“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可知,汉朝时期,周公的形象进一步被神化,被视为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圣人。影响:根据三则材料可知,周公的地位不断提高,西汉时期周公的地位变化有利于使他成为后世儒家学者推崇的典范;还可以结合所学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政治哲学等产生影响。
3.(2024·天津·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萍舟吾兄: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二十)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谢晋元1937年家书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材料三 如果没有中国抗战,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想一想,会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因此而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攻占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与德国联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然后在近东会师,把苏联隔离起来,然后吞并埃及,切断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那么欧洲就完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1942年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谢晋元这封家书出现的时代背景,“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哪一历史事件并简要分析其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的话反映了二战发展到哪一阶段,并简述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
(3)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则指出其史料类别,并说明其对研究中国抗战的史料价值。
【答案】(1)背景:全面抗战开始,日军入侵上海,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事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意义: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抗战,推动抗战取得胜利。
(2)相持阶段。贡献:牵制了大部分日军
(3)选择材料一。材料一属于一手史料。对于研究淞沪会战的背景和惨烈程度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爱国将领的不畏牺牲的爱国精神有重要价值。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全面抗战开始,日军入侵上海,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事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意义: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抗战,推动抗战取得胜利。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相持阶段。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牵制了大部分日军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得出选择材料一。材料一属于一手史料。对于研究淞沪会战的背景和惨烈程度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爱国将领的不畏牺牲的爱国精神有重要价值。
4.(2024·湖南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宋朝祭祀南海神的歌辞:南溟浮天,旁通百蛮。风樯迅疾,琛舶来还。民商永赖,坐消寇奸。荐兹嘉觞,弭矣惊澜。
——摘自《宋史·卷一三六·乐志十一》
史料二 顺济王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摘自《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二·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
(注:传说彭蠡湖(江西鄱阳湖)有神蛇,称“彭蠡小龙”,宋代诏封为“顺济王”,主要职能是保护长江行船安全)
史料三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神灵系统中,水上世界的江河湖海自有其神灵体系并有相应规格的祭祀。北宋时,东海神本庙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改在浙江明州设东海神本庙祭祀。南海神祭于广州,唐代已封为广利王,宋代四次加封,且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宋代对长江三元水府神加封王爵,赋予保佑航行和祈降雨雪的使命,官民祭祀活动大为频繁。一些原本是地方的护佑神如江南西路的田相公信仰被长江航行者信奉,在浙江会稽县原本是孝女形象的曹娥被赋予保护运河航行职责。宋代新创诸多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如浙江嵊县显应庙、杭州顺济庙等,最为著名的是妈祖(圣妃)信仰,由起于福建莆田的民间信仰,因福建商人的传播而扩及沿海各地,被纳入国家祀典,封号从“崇福夫人”到“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不断加封,成为海洋专神。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水上信仰的神灵体系及其新变》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史料一是文献史料,对于研究宋代海外贸易有重要价值;史料二是文献史料,对于研究民间信仰和长江航道有重要价值;史料三是实物史料,对于研究民间信仰和海上贸易有重要价值。
(2)变化:海神庙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宋代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对水神加封爵位;官民祭祀活动更加频繁;出现一些新创的神灵信仰。原因: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繁荣;商人的传播。
【解析】(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民商”和所学知识得出史料一是文献史料,对于研究海外贸易有重要价值。根据材料“保护长江行船安全”和所学知识得出史料二是文献史料,对于研究民间信仰和长江航道有重要价值。结合图1图2和所学知识得出是实物史料,对于研究民间信仰和海上贸易有重要价值。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北宋时,东海神本庙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改在浙江明州设东海神本庙祭祀”得出海神庙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根据材料“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宋代对长江三元水府神加封王爵”得出宋代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对水神加封爵位。根据材料“官民祭祀活动大为频繁...宋代新创诸多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如浙江嵊县显应庙、杭州顺济庙等”得出官民祭祀活动更加频繁,出现一些新创的神灵信仰。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繁荣。根据材料“福建商人的传播”得出商人的传播。
5.(2024·江苏泰州·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宗沐,字新甫,别号敬所,浙江临海人,为官近40年,官至刑部左侍郎,晚明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表是王宗沐为政期间的部分活动。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宗沐的主要活动,并简评其影响。
(2)据材料,说明《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的史料价值。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王宗沐的生平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答案】(1)主要活动:生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丰富多彩,主要活动涵盖了文学创作、政治事务以及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文学创作:王宗沐的文学创作成就显著,尤其以诗文见长。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语言质朴自然,内容多为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同时,他还著有多篇散文,其中《王遵岩集》尤为后人所称道,该书不仅展现了王宗沐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出他独特的文学审美。政治事务:王宗沐在政治领域也有卓越表现。他曾任吏部主事、南京吏部郎中、福建提学佥事等职,负责选拔官员、管理教育和整顿学风等工作。他在任上勤勉尽职,致力于选拔贤能之士,整顿官场风气,使得当时的教育和官员队伍得以改善。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兴修水利、减轻民负,深得百姓爱戴。书法艺术:王宗沐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风格刚劲有力、大气磅礴,尤其擅长草书和行书。他的书法成就不仅为当时书坛所推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王宗沐的主要活动涵盖了文学创作、政治事务和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他的文学作品为明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政治上的卓越表现改善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官员队伍状况,而书法成就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活动共同展现了王宗沐作为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的全面才华和卓越贡献。
(2)史料价值:《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对于我们研究明朝海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王宗沐墓志铭这样的原始史料。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概述王宗沐的主要活动,据材料可知,王宗沐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据所学可知,王宗沐还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据所学可知,王宗沐的文学创作成就显著,尤其以诗文见长。他初官刑部,恰与李攀龙、吴维岳、王世贞为同官,于是他们成立诗社,相互唱和,极一时风雅之盛。据材料“担任广西按察司佥事”、“担任漕运右副都御史期间”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宗沐在政治领域也有卓越表现。他曾任吏部主事、南京吏部郎中、福建提学佥事等职,负责选拔官员、管理教育和整顿学风等工作。据所学可知,王宗沐在书法上造诣很高。他的书法风格刚劲有力、大气磅礴,尤其擅长草书和行书。
第二小问,关于影响,据所学可知,王宗沐的文学作品在明朝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政治上他刚正不阿,在吏部主政时注重对人才品行的考查,一定层度改善了政治环境和官员对外状况,他的书法作品刚劲有力、大气磅礴,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这些活动共同展现了王宗沐作为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的全面才华和卓越贡献。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的史料价值,据材料“认为开胶河‘劳民伤财,功必不就’,于是昌言力阻,条议海运,并详考元代海上运道”可知,《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对于我们研究明朝海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二小问,关于列举其他文献史料,据所学可知,口述史料也是重要的文献史料,墓志铭等这样的史料有助于历史研究。
6.(2024·河北邯郸·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青铜器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青铜器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摘编自张文娟《西周著名青铜器的价值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
【答案】(1)史料价值: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洛邑;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史墙盘记载西周七代周王功绩,对研究微氏家族是重要史料补充。
(2)特点:制作工艺精滤;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解析】(1)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史料价值:根据材料“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可知,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洛邑;根据材料“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可知,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根据材料“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可知,史墙盘记载西周七代周王功绩,对研究微氏家族是重要史料补充。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何尊及其铭文”、“史墙盘及其铭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制作工艺精滤;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等角度说明西周青铜器的特点。
7.(2024·河北沧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7年,中国水下考古部门和广州打捞局合作,将“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水。截至2019年底,船货已提取完毕。沉船长22.15米,宽9.85米,舱深2.7米,属于远洋贸易船。全船用舱壁板进行分隔,共分为15个货舱。船货品类丰富,而以瓷器、铁器为大宗,瓷器以德化窑、磁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为多见。此外,还有漆木器、金银器、金叶子、银锭、铜钱及大量的个人物品,如戒指、手镯、臂钏、项链等,以及动植物残骸、矿石标本等。另据最新的样品检测数据,“南海一号”上已经发现丝绸遗留的化学成分。据出土文字材料,该船的年代当在12世纪末。
——摘编自姜波《港口、沉船与贸易品》
(1)材料中的“南海一号”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朝代) (商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海一号”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史料价值。
【答案】(1) 南宋或宋代 海上丝绸之路
(2)价值:依据沉船规模和结构,可以了解当时中国造船技艺水平;依据船货品类,可以了解当时中国手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贸易的情况;依据随船个人物品,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依据出土文字材料,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状况。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南海一号”、“远洋贸易船”、“景德镇窑”、“12世纪末”等,即可判断出朝代是南宋或宋代,商路是海上丝绸之路。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宋(中国)。史料价值:首先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提炼出“沉船规模和结构”、“船货品类”、“随船个人物品”、“出土文字材料”等角度,结合宋代所学知识,即可从科技、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角度进行归纳,如:依据沉船规模和结构,可以了解当时中国造船技艺水平;依据船货品类,可以了解当时中国手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贸易的情况;依据随船个人物品,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依据出土文字材料,可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状况。
8.(2024·广西·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1《宋史·选举志一》记载:“景德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 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
浮票(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藏)
史料2 浮票是古代为确认考生身份,防止替考作弊的一种核验票证,上书考生姓名、试场座次、弥封编号等信息。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设立之初只是个单纯的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但当时读书人的最终目标是入仕为官,只有将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按传统的取仕途径授以官职,才能选拔到洋务运动所需人才。因此,清廷对同文馆毕业学生的升迁作了明确的规定,如京师同文馆规定:“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衙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新式教育选官从此开始。
——摘编自逯慧娟《同文馆与中国文官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选官制。
【答案】(1)史料价值:史料一为文献史料,记载了宋代科举制度实行封弥、誊录制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推断出宋代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封弥等防弊制度,防止官僚权贵对科场的干涉与垄断,确保科举的公平性。史料二为一手的实物史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科举考试核查考生身份信息的具体内容,史料价值高。从中可以推断清朝重视考生的身份核查,防止冒名替考现象出现,净化考试风气。
(2)有利于选拔洋务运动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进而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新式教育选官的先例,促使中国文官体系向近代化的渐进;但这一选官制度仍在传统科举制的巢臼里运行,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独立的制度体系,影响有限。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 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和所学可知,史料一为文献史料,记载了宋代科举制度实行封弥、誊录制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推断出宋代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封弥等防弊制度,防止官僚权贵对科场的干涉与垄断,确保科举的公平性;根据材料“浮票是古代为确认考生身份,防止替考作弊的一种核验票证,上书考生姓名、试场座次、弥封编号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史料二为一手的实物史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科举考试核查考生身份信息的具体内容,史料价值高。从中可以推断清朝重视考生的身份核查,防止冒名替考现象出现,净化考试风气。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他。时空是近代中国。评价:根据材料“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衙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和所学可知,可从利于选拔洋务运动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开创新式教育选官的先例、促使中国文官体系向近代化的渐进及选官制度仍在传统科举制的巢臼里运行,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独立的制度体系等角度进行分析。
9.(23-24高二下·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史料二 图中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了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面注有“甲钧”“甲英”的地方是军队武器、粮草的集聚地。
史料三 《晋书·裴秀传》记载,裴秀曾提出制图六体:一为“分率”(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道路距离),四为“高下”(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坡度起伏),六为“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材料二 东周时期地图多用于献祭或军事功能。《禹贡》中地理区分五服,不是按照自然条件划分的,而是按政治地位划分。秦朝地图是行政管理文牍的一部分,地图和其他档案资料有助于保证各种典章制度延续传承。汉代以来,朝贡国的贡品中常常有地图,作为臣属的标志。汉代以后,地方各级政府都定期向中央造送地图。古代中国地图多山水图画式,且图很少,多文字注解。即使后来方志地图多了起来也是为了辅助文字说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地图测量官员,即使涉及到地图绘制的定量技术,也多是借鉴天文学、水利学和农学。
——摘编自(美)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类型和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图发展的特点。
【答案】(1)史料类型和价值:史料一是文献史料,记载了西周时期地图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史料二是实物史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军事地图绘制的内容。史料三是文献史料,记载了西晋时期的地图绘制方法“制图六体”。
(2)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或具有军事、行政、外交等功能);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图文结合,以文字为主;缺乏专业人员和制图知识。(任答4点)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史料类型和价值:根据材料一“《周礼》”“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是文献史料,记载了西周时期地图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二是实物史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军事地图绘制的内容。根据材料一“裴秀曾提出制图六体”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三是文献史料,记载了西晋时期的地图绘制方法“制图六体”。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二“东周时期地图多用于献祭或军事功能”可得起源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二“《禹贡》中地理区分五服,不是按照自然条件划分的,而是按政治地位划分”可得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根据材料二“秦朝地图是行政管理文牍的一部分,地图和其他档案资料有助于保证各种典章制度延续传承”可得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根据材料二“古代中国地图多山水图画式,且图很少,多文字注解。即使后来方志地图多了起来,也是为了辅助文字说明”可得图文结合,以文字为主;根据材料二“古代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地图测量官员,即使涉及到地图绘制的定量技术,也多是借鉴天文学、水利学和农学”可得缺乏专业人员和制图知识。
10.(2024·贵州毕节·二模)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陶寺遗址年代: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吠陀是印度古老的文献材料和文体形式,《梨俱吠陀》是四部吠陀中最早的,一般认为它反映了公元前2千纪后半期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时的情况。其中一首诗写道当他们分割普鲁沙(印度神话中的原始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摘编自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
(1)从史料价值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中史料的类别,并简述其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黄河流域与南亚次大陆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并说明理由。
【答案】(1)分类:都属于二手材料。
价值:材料一可以用来研究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的情况;材料二可以用来研究公元前2000纪古印度的社会发展情况。
(2)阶段:黄河流域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南亚次大陆处于奴隶社会。
理由:材料一中陶寺墓葬的大小及随葬品多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材料二中雅利安人已经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说明已经处于阶级对立的社会。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的中国和公元前2千纪后半期的印度。第一小问分类,据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摘编自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可知,都属于二手材料。第二小问价值,据材料一“陶寺遗址年代: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和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可以用来研究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的情况;据材料二“它反映了公元前2千纪后半期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时的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可以用来研究公元前 2000纪古印度的社会发展况。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的中国和公元前2千纪后半期的印度。第一小问阶段,据材料一“陶寺遗址年代: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和图中的墓葬和大型建筑并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处于原始社会后期;据材料二“它反映了公元前2千纪后半期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时的情况”“写道当他们分割普鲁沙(印度神话中的原始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可知,南亚次大陆处于奴隶社会。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一中图片可知,材料一中陶寺墓葬的大小及随葬品多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据材料二“写道当他们分割普鲁沙(印度神话中的原始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可知,材料二中雅利安人已经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说明已经处于阶级对立的社会。
11.(23-24高三下·陕西西安·期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由宋入元的遗民学者胡三省,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曾任小官,宋亡避归乡里。三省精于史学,立志为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作注。注释初稿在战乱中遗失,他复购他本《通鉴》重新作注成书。《通鉴》胡注用力精深,内容丰富,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第一是音读,即对一些生僻字注出读音。第二是官制,注某官名的职掌、品秩、设立时间等。第三是名物,对一些当时人已不熟悉的古代物品、概念进行解释。第四是地理,注古代地名的建置沿革和名称变化。第五是前后照应,注《通鉴》所载事件、人物的先后联系,诸如某事为此后某事张本,某人某事见此前某卷某年,某字号即此前某卷某人等等。第六是改正错误,指出《通鉴》记事中的一些疏误并进行考订。第七是事件补充解释,对《通鉴》中一些记载过于简略的重要问题补充材料,作进一步说明。第八是对《通鉴》中某些事件、人物的评论。清四库馆臣评为“深得注书之体”,“足为千古注书之法”。而且,胡三省通过注释中有限的评论,抒发了宋元鼎革的亡国之痛。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胡三省的史学贡献。
【答案】(1)背景:南宋灭亡,元朝建立;部分南宋遗民深负亡国之痛;《资治通鉴》卷帙浩繁。
(2)贡献:贯通古今,考证精详,拾遗补阙,有助于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有利于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传播;展示了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和讲究气节热爱国家的学术人格。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背景:据材料“由宋入元”得出南宋灭亡,元朝建立;据材料“遗民学者”“抒发了宋元鼎革的亡国之痛”得出部分南宋遗民深负亡国之痛;据材料“立志为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作注”得出《资治通鉴》卷帙浩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贡献:从史学研究、历史传承、学术品格等方面分析。据材料“第一是音读,……第二是官制……第三是名物……第四是地理……第五是前后照应……第六是改正错误……第七是事件补充解释……第八是对《通鉴》中某些事件、人物的评论”得出贯通古今,考证精详,拾遗补阙,有利于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传播,有助于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据材料“胡注用力精深,内容丰富”“足为千古注书之法”“抒发了宋元鼎革的亡国之痛”得出展示了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和讲究气节热爱国家的学术人格。
12.(2024·福建·三模)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
【答案】(1)特点: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维护政治统治;具有迷信色彩。
(2)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西方科学和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目的:破除迷信,传播科学;维护共和体制:与世界接轨。
(3)认识:民国的历法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历法改革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特点:据材料“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可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据材料“民用三十七事”可知,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据材料“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可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据材料“顺之者昌,违之者殃”“御用六十七事”可知,维护政治统治,且具有迷信色彩。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背景:据材料“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及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据材料“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可知,西方科学和文化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历法不适应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目的:据材料“旨破除一切迷信”可知,破除迷信,传播科;据材料“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及所学知识可知,维护共和体制,与世界接轨。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认识:据材料“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可知,民国的历法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结合清代、民国政府立法的变化及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历法改革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13.(2024·安徽·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3世纪初,中国的火药技术首先传入阿拉伯,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380年,欧洲铸造了火铳,接着出现了各种重型加农炮,并在15世纪末,首先由德国发明了近代步枪。从16世纪到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火器技术逐渐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装备。
——摘编自姚娟娟《西方火器技术的冲击与晚清中国科技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中国科技与社会转型关系图
——摘编自冯震宇《西方火器技术冲击下的明清科技与社会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前夕,人民解放军全军装备的枪炮共有100 多个品种,80多种口径,产自十几个国家,曾有“万国牌”之称。当时,国民经济还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无法支援军事工业的建设。求助于苏联是当时中国争取外部支持的唯一来源。而此时中国是无法拿出大量外汇购买先进武器的,只能以贷款形式先从苏联获得军事技术,等经济恢复了慢慢偿还。这是中苏盟友关系下,苏联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支持。
——摘编自刘一呜《国家利益视域下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至近代中西方军事技术发展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对华军事技术支持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清以来中国学习国外军事技术的启示。
【答案】(1)相同点:都推动了社会转型。不同点:欧洲军事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火药技术的影响;近代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受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影响。
(2)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困难;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获得了苏联的援助。
(3)启示:善于学习先进科技;加强国家间科技合作;加强军事科技自主创新。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世界)。相同点:据材料“从16世纪到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火器技术逐渐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装备”可知,促进了西方的社会转型;据材料二或其技术推动中国科技与社会转型可知,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不同点:据材料“公元13世纪初,中国的火药技术首先传入阿拉伯,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可知,欧洲军事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火药技术的影响;据材料二活期技术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受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影响。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苏联)。据材料“国民经济还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无法支援军事工业的建设”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困难;据材料“求助于苏联是当时中国争取外部支持的唯一来源”“这是中苏盟友关系下,苏联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支持”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冷战背景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获得了苏联的援助。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中国)。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军事技术学习西方,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的启示是要善于学习先进科技;据材料二“而此时中国是无法拿出大量外汇购买先进武器的,只能以贷款形式先从苏联获得军事技术,等经济恢复了慢慢偿还”及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国家间科技合作;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带来的启示是要加强军事科技自主创新。
14.(2024·北京丰台·一模)《论语》 —— 人类文明的瑰宝
材料一 汉唐时期,有记载的研究《论语》专著约百部。而两宋时期有250余部。《论语》是北宋文人必读经典之一。深受重视。他们虔心研治儒学,成就了北宋《论语》注疏的辉煌局面。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 开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都体现出诠释义理的深度。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
——摘编自刘亚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流传研究》
材料二 4世纪后期。《论语》传入日本。7世纪。日本最早的宪法中多条目直接出自 于《论语》。大化改新时的教育机构中《论语》被定为必修书目。《万叶集》《源氏物语》 等作品均引用了《论语》的话语。9世纪。祭拜孔子与孔庙合法化,宫廷首开“论语讲 筵”。18世纪,朱子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 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从17世纪开始 《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 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 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论语》也在当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摘编自馆冈邦雄《<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论语》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论语》对外传播的影响。
【答案】(1)特点:研究作品大量增加;《论语》研究注重诠释义理;成果丰硕;研究风气浓厚。
原因:北宋政府重视文治,社会形成重文读书风气;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典;适应儒学复兴的需要;重塑社会伦理秩序的需要。
(2)影响:对日本:在法律、教育、文学、经济、礼制等方面产生影响,推动儒家文化圈形成。对欧洲:影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对世界:为当今的全球治理提供借鉴。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而两宋时期有250余部”,可得出研究作品大量增加;根据材料“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开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可得出《论语》研究注重诠释义理;根据材料“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可得出成果丰硕;根据材料“《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研究风气浓厚。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重视文治,社会形成重文读书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科举规模扩大,可知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适应儒学复兴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侧重道德修养的作用,可知重塑社会伦理秩序的需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4世纪-20世纪80年代。影响:对日本:根据材料“18世纪,朱子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可得出在法律、教育、文学、经济、礼制等方面产生影响,推动儒家文化圈形成。对欧洲:根据材料“从17世纪开始《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可得出影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对世界: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可得出为当今的全球治理提供借鉴。
15.(2024·安徽滁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写了《新民说》。在书中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应该公德和私德兼备,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而公德是国家所赖以成立的根本因素。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1919年梁启超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在文中他认为由科学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迷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化上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存有敬意,并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梁启超他还认为竞争和强者的权利会导致社会的不公,要用互助主义来补救,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
——摘编自干春松《梁启超儒学观的转变—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儒学的现代转化上取得新的进展。从80年代起,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学术成果被陆续介绍到大陆,助推了大陆的“儒学”热。学术界开始重新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寻找现代化的思想资源。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民族复兴必然带来文化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摘编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民说》和《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对儒学认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儒学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答案】(1)不同点:前者对传统文化更多持批判态度,后者反思了欧洲科学文明带来的弊端,意识到传统儒学的精神价值(或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前者强调竞争,后者强调互助;前者强调救中国,后者更强调救世界。(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自身经历的变化;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2)特点:高度重视;被视作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启示: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注意吸收现代社会的思想和实践;文化的发展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注重文化的国际交流。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在文中他认为由科学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迷茫……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可得出前者对传统文化更多持批判态度,后者反思了欧洲科学文明带来的弊端,意识到传统儒学的精神价值(或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根据材料“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要用互助主义来补救,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可得出前者强调竞争,后者强调互助;根据材料“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可得出前者强调救中国,后者更强调救世界。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自身经历的变化、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等角度回答。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学术界开始重新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寻找现代化的思想资源。”可得出高度重视;被视作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资源;根据材料“从80年代起,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学术成果被陆续介绍到大陆,助推了大陆的‘儒学’热。”可得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第二小问启示:结合上述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如材料一中可得出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材料二中可得出注意吸收现代社会的思想和实践;文化的发展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注重文化的国际交流。
16.(2024·辽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周时期,先贤就从哲学角度展开“和”“同”之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 难在“不同”中如何能求“和”,对此中华文化有长期的实践和多方面的积淀。例如从矛盾双方 的对立中求共性,包容差异中促发展;强调和谐、合作,但不能丧失主体性、消解自我意识等等。 “和而不同”是君子待人处事的人文精神,早已成为中华儿女潜意识的处事准则。“和而不同” 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凝聚成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共同体,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发展到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越抱越紧。
——摘编自王建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源》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强调:“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 那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因共生而繁盛。当今世界,各国都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 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走“同 而不和”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老路无法解决世界问题,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走得稳、 走得远,只有建立在“和”的基础之上的政治才会持续稳定。中国始终尊重“和而不同”,尊重 发展道路多样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使各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交流、交往,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包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及其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实现“和而不同”的主要方式并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和而不同”思想对古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和而不同”理念的原因。并列举我国新时代“和而不同”理念的生动体现。
【答案】(1)方式: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寻求共性,在包容差异中促进发展;在保持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强调和谐、合作。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使中华民族凝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共同体,中华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2)原因:尊重文明的差异性,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体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实现“和而不同”的主要方式根据“例如从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求共性,包容差异中促发展;强调和谐、合作,但不能丧失主体性、消解自我意识等等”得出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寻求共性,在包容差异中促进发展;在保持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强调和谐、合作。影响根据“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凝聚成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共同体,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发展到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越抱越紧”得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使中华民族凝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共同体,中华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和而不同”理念的原因根据“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因共生而繁盛。当今世界,各国都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尊重文明的差异性,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体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有一带一路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等。
17.(2024·四川绵阳·三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3年,钟敬文出生于广东海丰、少时耽于旧学、诵读古代历史和古诗文。1919年以后,他的兴趣由古文阅读转向人民文化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走上了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道路。投身抗战的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影响下,他深刻的体会到“我的学术、再也不能是与当前社会和人民没有(或很少)关系的东西”.他强调不同阶级所创造的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是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之内存在于发展的,不免相互关联”。他说:“在过去,上层阶级的文人学者看不起中、下层文化。50年代,有些人将民俗文化抬高到民族文化的唯一主体的地位。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除了现代化、人民民主两种要素外,还有‘民族化’这个要素。”钟敬文先生的脚步伴随着民族进步事业,他为人民文化的研究与学科建设贡献了毕生心力,启功先生称之为“人民学者”。
——摘编自萧放《钟敬文的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钟敬文人民文化观的内涵和思想来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钟敬文成长为“人民学者”的条件。
【答案】(1)内涵:社会文化既分层又关联;客观看待不同层次的文化;建设现代的、民主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思想来源:传统民本思想;近代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条件: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中西思想的融汇贯通;个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对人民文化的整体关照。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内涵:依据材料“他强调不同阶级所创造的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是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之内存在于发展的,不免相互关联”可知,社会文化既分层又关联;依据材料“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除了现代化、人民民主两种要素外,还有‘民族化’这个要素”可知,建设现代的、民主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依据材料“在过去,上层阶级的文人学者看不起中、下层文化。50年代,有些人将民俗文化抬高到民族文化的唯一主体的地位。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可知,客观看待不同层次的文化。
思想来源:依据材料“少时耽于旧学、诵读古代历史和古诗文。1919年以后,他的兴趣由古文阅读转向人民文化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走上了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道路”可知,传统民本思想;依据材料“投身抗战的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影响下,他深刻的体会到“我的学术、再也不能是与当前社会和人民没有(或很少)关系的东西”可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依据材料“1919年以后,他的兴趣由古文阅读转向人民文化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走上了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道路”可知,近代民主思想。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条件: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钟敬文诞生于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为钟敬文成长为“人民学者”提供了大环境;依据材料“少时耽于旧学、诵读古代历史和古诗文”“投身抗战的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影响下,他深刻的体会到“我的学术、再也不能是与当前社会和人民没有(或很少)关系的东西”可知,中西思想的融汇贯通;依据材料“投身抗战的实践中”“钟敬文先生的脚步伴随着民族进步事业,他为人民文化的研究与学科建设贡献了毕生心力,启功先生称之为‘人民学者’”可知,个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依据材料“1919年以后,他的兴趣由古文阅读转向人民文化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走上了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道路”可知,对人民文化的整体关照。
18.(2024·湖北·二模)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医与中华文化传承】
材料一 孙思邈对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医道方面:“吾闻善盲天者,必本之于人”;“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时五脏”;“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体有可治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也”等,这些是孙思邈中医理论的立足点。医术方面:“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医德方面:“医者仁术”;行医“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至此,中医基础理论趋于系统完备。
开元十一年颁布《诸州置医学博士敕》,要求各州配置一个医术精湛的医学博士,官阶九品。各州都要有《唐本草》一部,经典药方汇编类书一部,所收录的验方一百一十个以上,要与经史类书籍同等收藏。《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标志中医学社会推广开始步入正轨。
——根据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史第四册》整理
材料二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记载中药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中药一倍,也分三品,分别附于后。唐宋政府组织医家重修本草经,增补中药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被称谓中医药学大全。然而,唐宋中药学“品目多杂,甚至混淆,以至意义俱失”。明朝湖北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忧虑,决心辞官,潜心科学,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书成,将上之朝,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土天夫家有其书”。《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补增中药物三百七十四种,使中药品种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这比秦汉时足足增加了五倍,李时珍是古代中药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最大的贡献还是发明中药学分类法纲目法,这比《神农本草经》分类法更科学。纲目法将中医药分为共十六纲,纲下分目,共六十二目。纲目分类法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宏深智慧,又有近代科学的务实精微。《本草纲目》“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它科学传承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将阴阳五行哲理具化到中医科学的研究中。李时珍还对动物界从低级到高级分类,“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分类法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遥遥领先的,极富科学理性精神。
——根据《明史·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凡例》整理
材料三 清代中医学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中医防疫科学成就尤为突出。下表(表5)是见于正史的部分中医学家及其著作。
——据《清史稿:文艺传》、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整理
传主 生卒 籍贯 身份 著作
吴有性 1582—1652 江南吴县 《瘟疫论》
戴天章 1644—1722 江苏上元 诸生 《伤寒》《杂病》《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
余霖 1724—1795 安徽桐城 《疫疹一得》
刘奎 山东诸城 《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
喻昌 1585—1664 江西新建,侨居常熟 副榜贡生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徐彬 浙江嘉兴 喻昌弟子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金匮要略论注》
张璐 1617—1699 江南长洲 博贯儒业 《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千金方释义》
高斗魁 1623—1670 浙江鄞县 诸生 《医学心法》《吹毛编》
周学海 1856—1906 安徽建德 光绪十八年进士 《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孙思邈中医理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明朝和清朝中医学家对中医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并分析影响中医发展的因素。
【答案】(1)特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德尚贤;仁爱济世。
(2)主要贡献:唐朝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政府颁布了首部国家药典《唐本草》,明朝发展了中药学知识,发明了纲目分类法,清朝中医对疫病研究成就斐然。
因素:中医学家的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央政府重视中医发展;社会对生命健康的需要。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征:根据材料“吾闻善盲天者,必本之于人”可得出以人为本;根据材料“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时五脏”可得出天人合一;根据材料“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体有可治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也”可得出阴阳五行;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根据材料“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可得出崇德尚贤;根据材料“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可得出仁爱济世。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明朝、清朝(中国)。第一小问主要贡献:根据朝代顺序,从材料中归纳,例如材料一“孙思邈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可得出唐朝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材料一中唐朝政府颁布了首部国家药典《唐本草》,材料二“李时珍最大的贡献还是发明中药学分类法纲目法,这比《神农本草经》分类法更科学。”可得出明朝发展了中药学知识,发明了纲目分类法;根据材料三“清代中医学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中医防疫科学成就尤为突出。”可得出清朝中医对疫病研究成就斐然。
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影响中医发展的因素可从医学家个人努力、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政府重视、生命健康意识等角度回答。可归纳为:中医学家的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央政府重视中医发展;社会对生命健康的需要。
19.(2024·江苏南通·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发展了周初萌发的人本思潮,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把人本思想在理论上推向了高峰。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把仁的主要内涵界定为“仁者爱人”,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儒家认为,仁和善是天道赋于社会与个人的本性,他们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比较方而发现人的价值。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
——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儒家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始终以修身、内省来完善自我人格,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导致戴铣等人被逮捕入狱,王阳明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失过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王阳明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例。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
——摘编自赵维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价值。
【答案】(1)内容: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将立足点放在人事方面;主张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将仁善视为人的本性;强调人具有遵守道德的主动性。
(2)影响:倡导积极入世,激励士人投身社会实践;强调社会责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提倡加强自我修养,有利于道德的完善;形成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成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内容:据材料“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可知,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将立足点放在人事方面;据材料“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可知,主张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据材料“仁和善是天道赋于社会与个人的本性”可知,将仁善视为人的本性;据材料“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可知,强调人具有遵守道德的主动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据材料“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可知,倡导积极入世,激励士人投身社会实践;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可知,强调社会责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据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可知,提倡加强自我修养,有利于道德的完善;据材料“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失过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可知,形成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据材料“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可知,成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20.(2024·贵州毕节·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东渐 东学西传
材料一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年~1790年)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总数 百分比(%)
数学 — 16 4 20 14.6
天文 — 83 6 89 65
物理 — 6 — 6 4.4
地质 — 3 — 3 2.2
生物和医学 — 8 — 8 5.8
军事科学 — 8 — 8 5.8
杂录 1 2 — 3 2.2
总计 1 126 10 137 100
——摘编自《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掺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翻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何特点?
(2)东学西传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特点:传播种类众多;传播人员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传播内容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
(2)背景: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
看法:有助于打破东学西传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开辟了中国人自己向域外介绍祖国学术文化的崭新道路;有助于改变西方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偏见;彰显了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关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何特点,据材料“数学、天文、物理、地质、生物和医学、军事科学、杂录”可知,传播内容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时期西学东渐的传播主体是西方来华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此外,不光是西方的科技,还有思想文化等都传入中国,说明传播种类众多。
(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东学西传的背景,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可知,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
第二小问,关于对近代东学西传的认识,据材料“辜鸿铭着手翻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可知,彰显了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初期,东学西传一直由外国来华传教士垄断,慢慢地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可见他们的努力有助于打破东学西传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开辟了中国人自己向域外介绍祖国学术文化的崭新道路;此外,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努力翻译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这样做有助于改变西方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偏见。押第17题(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热点)
考点分布 考情统计 命题规律 2024考题预测
史书价值 2023·辽宁卷17 1.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等史料创设学习情境。 3.命题特点: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了解,认识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完善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预测考向:国内文旅行业火爆和文创作品热销 特别留意:文化自信 3.重点关注:各地博物馆免费参观背后的文化传承
西学东渐 2022·辽宁卷17
1.(2023·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啕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
2.(2022·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数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查”。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
精准解密1 史料价值答题模板
史料分类 确认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
史料特点 史料反映了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时空的政治(政治制度,选官,民族关系,户籍管理,基层治理),经济(生成工具,商业贸易与世界市场,交通,币值,村落市镇),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图书馆,人口迁徙)
史料价值 价值用于研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作用,性质
精准解密2 背景原因类答题模板
时空 确定与材料相关的大事件(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进步思潮,新文化)
政治 政局稳定 战乱纷争
中央集权加强 地方割据
改革变法 守旧保守
经济 封建小农经济发展 奴隶制经济阻碍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发展市场贸易
思想 开放包容 因循守旧
儒家文化为主,忠君报国 民主,自由
1.(2024·辽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话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神话的传播反映了时人的精神愿望。对于缺乏文字的历史时期,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神话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洪水神话、创世神话、感生神话、帝王神话等。
洪水神话,以女娲补天为例,《论衡·谈天篇》中所载:“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符命神话,以《宋书·符瑞志》为例,符命神话或者表现为以帝王身体为载体的感生、相貌异象、异事等帝王神话,或者表现为以自然异象或谶言为载体的一般符命神话。《符瑞志》以刘歆的新五德终始说为理论依据,以神化历史时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为手段,旨在论证“禅让” 是历史演进、王朝更替的合理选择,进而证明出生寒门却取代东晋的刘裕所建的皇朝具有历史合法性。
——摘编自吕晨晖《浅谈中国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释文中两则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神话传说产生与传播的原因。
2.(2024·江西九江·二模)周公形象的变迁
材料
周朝 禽匪(现存的青铜器)铭文载:(成)王伐(盖)侯(意指东征),周公谋(出谋划策)。
战国 《孟子》:“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汉朝 贾谊在《新书·礼容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任意两则史料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西汉不同时期周公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西汉时期,周公地位变化的影响。
3.(2024·天津·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萍舟吾兄: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二十)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谢晋元1937年家书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材料三 如果没有中国抗战,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想一想,会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因此而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攻占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与德国联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然后在近东会师,把苏联隔离起来,然后吞并埃及,切断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那么欧洲就完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1942年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谢晋元这封家书出现的时代背景,“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哪一历史事件并简要分析其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的话反映了二战发展到哪一阶段,并简述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
(3)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则指出其史料类别,并说明其对研究中国抗战的史料价值。
4.(2024·湖南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宋朝祭祀南海神的歌辞:南溟浮天,旁通百蛮。风樯迅疾,琛舶来还。民商永赖,坐消寇奸。荐兹嘉觞,弭矣惊澜。
——摘自《宋史·卷一三六·乐志十一》
史料二 顺济王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摘自《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二·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
(注:传说彭蠡湖(江西鄱阳湖)有神蛇,称“彭蠡小龙”,宋代诏封为“顺济王”,主要职能是保护长江行船安全)
史料三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神灵系统中,水上世界的江河湖海自有其神灵体系并有相应规格的祭祀。北宋时,东海神本庙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改在浙江明州设东海神本庙祭祀。南海神祭于广州,唐代已封为广利王,宋代四次加封,且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宋代对长江三元水府神加封王爵,赋予保佑航行和祈降雨雪的使命,官民祭祀活动大为频繁。一些原本是地方的护佑神如江南西路的田相公信仰被长江航行者信奉,在浙江会稽县原本是孝女形象的曹娥被赋予保护运河航行职责。宋代新创诸多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如浙江嵊县显应庙、杭州顺济庙等,最为著名的是妈祖(圣妃)信仰,由起于福建莆田的民间信仰,因福建商人的传播而扩及沿海各地,被纳入国家祀典,封号从“崇福夫人”到“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不断加封,成为海洋专神。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水上信仰的神灵体系及其新变》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2024·江苏泰州·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宗沐,字新甫,别号敬所,浙江临海人,为官近40年,官至刑部左侍郎,晚明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表是王宗沐为政期间的部分活动。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宗沐的主要活动,并简评其影响。
(2)据材料,说明《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的史料价值。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王宗沐的生平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6.(2024·河北邯郸·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青铜器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青铜器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摘编自张文娟《西周著名青铜器的价值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
7.(2024·河北沧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7年,中国水下考古部门和广州打捞局合作,将“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水。截至2019年底,船货已提取完毕。沉船长22.15米,宽9.85米,舱深2.7米,属于远洋贸易船。全船用舱壁板进行分隔,共分为15个货舱。船货品类丰富,而以瓷器、铁器为大宗,瓷器以德化窑、磁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为多见。此外,还有漆木器、金银器、金叶子、银锭、铜钱及大量的个人物品,如戒指、手镯、臂钏、项链等,以及动植物残骸、矿石标本等。另据最新的样品检测数据,“南海一号”上已经发现丝绸遗留的化学成分。据出土文字材料,该船的年代当在12世纪末。
——摘编自姜波《港口、沉船与贸易品》
(1)材料中的“南海一号”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朝代) (商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海一号”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史料价值。
8.(2024·广西·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1《宋史·选举志一》记载:“景德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 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
浮票(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藏)
史料2 浮票是古代为确认考生身份,防止替考作弊的一种核验票证,上书考生姓名、试场座次、弥封编号等信息。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设立之初只是个单纯的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但当时读书人的最终目标是入仕为官,只有将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按传统的取仕途径授以官职,才能选拔到洋务运动所需人才。因此,清廷对同文馆毕业学生的升迁作了明确的规定,如京师同文馆规定:“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衙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新式教育选官从此开始。
——摘编自逯慧娟《同文馆与中国文官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选官制。
9.(23-24高二下·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史料二 图中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了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面注有“甲钧”“甲英”的地方是军队武器、粮草的集聚地。
史料三 《晋书·裴秀传》记载,裴秀曾提出制图六体:一为“分率”(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道路距离),四为“高下”(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坡度起伏),六为“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材料二 东周时期地图多用于献祭或军事功能。《禹贡》中地理区分五服,不是按照自然条件划分的,而是按政治地位划分。秦朝地图是行政管理文牍的一部分,地图和其他档案资料有助于保证各种典章制度延续传承。汉代以来,朝贡国的贡品中常常有地图,作为臣属的标志。汉代以后,地方各级政府都定期向中央造送地图。古代中国地图多山水图画式,且图很少,多文字注解。即使后来方志地图多了起来也是为了辅助文字说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地图测量官员,即使涉及到地图绘制的定量技术,也多是借鉴天文学、水利学和农学。
——摘编自(美)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类型和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图发展的特点。
10.(2024·贵州毕节·二模)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陶寺遗址年代: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吠陀是印度古老的文献材料和文体形式,《梨俱吠陀》是四部吠陀中最早的,一般认为它反映了公元前2千纪后半期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时的情况。其中一首诗写道当他们分割普鲁沙(印度神话中的原始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摘编自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
(1)从史料价值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中史料的类别,并简述其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黄河流域与南亚次大陆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并说明理由。
11.(23-24高三下·陕西西安·期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由宋入元的遗民学者胡三省,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曾任小官,宋亡避归乡里。三省精于史学,立志为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作注。注释初稿在战乱中遗失,他复购他本《通鉴》重新作注成书。《通鉴》胡注用力精深,内容丰富,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第一是音读,即对一些生僻字注出读音。第二是官制,注某官名的职掌、品秩、设立时间等。第三是名物,对一些当时人已不熟悉的古代物品、概念进行解释。第四是地理,注古代地名的建置沿革和名称变化。第五是前后照应,注《通鉴》所载事件、人物的先后联系,诸如某事为此后某事张本,某人某事见此前某卷某年,某字号即此前某卷某人等等。第六是改正错误,指出《通鉴》记事中的一些疏误并进行考订。第七是事件补充解释,对《通鉴》中一些记载过于简略的重要问题补充材料,作进一步说明。第八是对《通鉴》中某些事件、人物的评论。清四库馆臣评为“深得注书之体”,“足为千古注书之法”。而且,胡三省通过注释中有限的评论,抒发了宋元鼎革的亡国之痛。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胡三省的史学贡献。
12.(2024·福建·三模)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
13.(2024·安徽·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3世纪初,中国的火药技术首先传入阿拉伯,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380年,欧洲铸造了火铳,接着出现了各种重型加农炮,并在15世纪末,首先由德国发明了近代步枪。从16世纪到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火器技术逐渐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装备。
——摘编自姚娟娟《西方火器技术的冲击与晚清中国科技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中国科技与社会转型关系图
——摘编自冯震宇《西方火器技术冲击下的明清科技与社会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前夕,人民解放军全军装备的枪炮共有100 多个品种,80多种口径,产自十几个国家,曾有“万国牌”之称。当时,国民经济还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无法支援军事工业的建设。求助于苏联是当时中国争取外部支持的唯一来源。而此时中国是无法拿出大量外汇购买先进武器的,只能以贷款形式先从苏联获得军事技术,等经济恢复了慢慢偿还。这是中苏盟友关系下,苏联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支持。
——摘编自刘一呜《国家利益视域下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至近代中西方军事技术发展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对华军事技术支持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清以来中国学习国外军事技术的启示。
14.(2024·北京丰台·一模)《论语》 —— 人类文明的瑰宝
材料一 汉唐时期,有记载的研究《论语》专著约百部。而两宋时期有250余部。《论语》是北宋文人必读经典之一。深受重视。他们虔心研治儒学,成就了北宋《论语》注疏的辉煌局面。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 开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都体现出诠释义理的深度。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
——摘编自刘亚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流传研究》
材料二 4世纪后期。《论语》传入日本。7世纪。日本最早的宪法中多条目直接出自 于《论语》。大化改新时的教育机构中《论语》被定为必修书目。《万叶集》《源氏物语》 等作品均引用了《论语》的话语。9世纪。祭拜孔子与孔庙合法化,宫廷首开“论语讲 筵”。18世纪,朱子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 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从17世纪开始 《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 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 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论语》也在当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摘编自馆冈邦雄《<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论语》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论语》对外传播的影响。
15.(2024·安徽滁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写了《新民说》。在书中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应该公德和私德兼备,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而公德是国家所赖以成立的根本因素。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1919年梁启超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在文中他认为由科学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迷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化上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存有敬意,并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梁启超他还认为竞争和强者的权利会导致社会的不公,要用互助主义来补救,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
——摘编自干春松《梁启超儒学观的转变—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儒学的现代转化上取得新的进展。从80年代起,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学术成果被陆续介绍到大陆,助推了大陆的“儒学”热。学术界开始重新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寻找现代化的思想资源。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民族复兴必然带来文化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摘编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民说》和《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对儒学认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儒学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16.(2024·辽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周时期,先贤就从哲学角度展开“和”“同”之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 难在“不同”中如何能求“和”,对此中华文化有长期的实践和多方面的积淀。例如从矛盾双方 的对立中求共性,包容差异中促发展;强调和谐、合作,但不能丧失主体性、消解自我意识等等。 “和而不同”是君子待人处事的人文精神,早已成为中华儿女潜意识的处事准则。“和而不同” 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凝聚成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共同体,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发展到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越抱越紧。
——摘编自王建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源》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强调:“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 那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因共生而繁盛。当今世界,各国都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 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走“同 而不和”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老路无法解决世界问题,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走得稳、 走得远,只有建立在“和”的基础之上的政治才会持续稳定。中国始终尊重“和而不同”,尊重 发展道路多样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使各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交流、交往,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包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及其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实现“和而不同”的主要方式并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和而不同”思想对古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和而不同”理念的原因。并列举我国新时代“和而不同”理念的生动体现。
17.(2024·四川绵阳·三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3年,钟敬文出生于广东海丰、少时耽于旧学、诵读古代历史和古诗文。1919年以后,他的兴趣由古文阅读转向人民文化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走上了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道路。投身抗战的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影响下,他深刻的体会到“我的学术、再也不能是与当前社会和人民没有(或很少)关系的东西”.他强调不同阶级所创造的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是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之内存在于发展的,不免相互关联”。他说:“在过去,上层阶级的文人学者看不起中、下层文化。50年代,有些人将民俗文化抬高到民族文化的唯一主体的地位。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除了现代化、人民民主两种要素外,还有‘民族化’这个要素。”钟敬文先生的脚步伴随着民族进步事业,他为人民文化的研究与学科建设贡献了毕生心力,启功先生称之为“人民学者”。
——摘编自萧放《钟敬文的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钟敬文人民文化观的内涵和思想来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钟敬文成长为“人民学者”的条件。
18.(2024·湖北·二模)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医与中华文化传承】
材料一 孙思邈对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医道方面:“吾闻善盲天者,必本之于人”;“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时五脏”;“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体有可治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也”等,这些是孙思邈中医理论的立足点。医术方面:“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医德方面:“医者仁术”;行医“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至此,中医基础理论趋于系统完备。
开元十一年颁布《诸州置医学博士敕》,要求各州配置一个医术精湛的医学博士,官阶九品。各州都要有《唐本草》一部,经典药方汇编类书一部,所收录的验方一百一十个以上,要与经史类书籍同等收藏。《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标志中医学社会推广开始步入正轨。
——根据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史第四册》整理
材料二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记载中药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中药一倍,也分三品,分别附于后。唐宋政府组织医家重修本草经,增补中药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被称谓中医药学大全。然而,唐宋中药学“品目多杂,甚至混淆,以至意义俱失”。明朝湖北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忧虑,决心辞官,潜心科学,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书成,将上之朝,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土天夫家有其书”。《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补增中药物三百七十四种,使中药品种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这比秦汉时足足增加了五倍,李时珍是古代中药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最大的贡献还是发明中药学分类法纲目法,这比《神农本草经》分类法更科学。纲目法将中医药分为共十六纲,纲下分目,共六十二目。纲目分类法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宏深智慧,又有近代科学的务实精微。《本草纲目》“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它科学传承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将阴阳五行哲理具化到中医科学的研究中。李时珍还对动物界从低级到高级分类,“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分类法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遥遥领先的,极富科学理性精神。
——根据《明史·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凡例》整理
材料三 清代中医学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中医防疫科学成就尤为突出。下表(表5)是见于正史的部分中医学家及其著作。
——据《清史稿:文艺传》、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整理
传主 生卒 籍贯 身份 著作
吴有性 1582—1652 江南吴县 《瘟疫论》
戴天章 1644—1722 江苏上元 诸生 《伤寒》《杂病》《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
余霖 1724—1795 安徽桐城 《疫疹一得》
刘奎 山东诸城 《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
喻昌 1585—1664 江西新建,侨居常熟 副榜贡生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徐彬 浙江嘉兴 喻昌弟子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金匮要略论注》
张璐 1617—1699 江南长洲 博贯儒业 《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千金方释义》
高斗魁 1623—1670 浙江鄞县 诸生 《医学心法》《吹毛编》
周学海 1856—1906 安徽建德 光绪十八年进士 《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孙思邈中医理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明朝和清朝中医学家对中医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并分析影响中医发展的因素。
19.(2024·江苏南通·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发展了周初萌发的人本思潮,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把人本思想在理论上推向了高峰。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把仁的主要内涵界定为“仁者爱人”,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儒家认为,仁和善是天道赋于社会与个人的本性,他们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比较方而发现人的价值。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
——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儒家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始终以修身、内省来完善自我人格,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导致戴铣等人被逮捕入狱,王阳明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失过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王阳明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例。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
——摘编自赵维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价值。
20.(2024·贵州毕节·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东渐 东学西传
材料一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年~1790年)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总数 百分比(%)
数学 — 16 4 20 14.6
天文 — 83 6 89 65
物理 — 6 — 6 4.4
地质 — 3 — 3 2.2
生物和医学 — 8 — 8 5.8
军事科学 — 8 — 8 5.8
杂录 1 2 — 3 2.2
总计 1 126 10 137 100
——摘编自《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掺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翻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何特点?
(2)东学西传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谈谈你的看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