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内容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 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诗歌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 “绿”,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绿”一“红”,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映衬,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再看,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空气仿佛都停止了流动,塑造了一种静态之美,而鱼上钩的一刹
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动感十足,形成动态之美,这一静一动的转换,使画面变得生机 盎然,充满乐趣。
《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你泼我溅地嬉戏,诗中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这是儿童的思维与想象,充满童趣。接下来,“一阵水花‘与“两排银牙”,信手沾来的比喻,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皴染得淋滴尽致,鲜活的画面仿佛也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诗的第二句将小蘑菇钻出泥土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签,第三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签想象成雨后的蘑菇。两句诗将’小蓝菇”与“斗签”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小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激;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水墨画的插图与儿童诗的意境非常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思路
教师可从理解课题意思人手,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3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哪些场景。再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指导学生运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会认“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正确读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策略
教法: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认真观察汉字结构,多种方式的朗读品悟诗意学法:自主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设计
(一)学习导语,分享快乐
1.默读导语,聚焦“童年”。
师:打开课本,翻到第71页,默读本单元学习的主题和语文要素。(课件出示单元学习主题和语文要素)
①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②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③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2.聚焦“童年”,分享趣事。
照片引路,交流分享。课前让学生搜集童年照片,学生对着照片,回忆当时的情况,突出“趣味”。
3.板书课文题目,解“墨”入手。
童年是一首歌,唱着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朵花,氤氲着甘醇和芬芳; 童年是一幅画,水墨画晕染着童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板书:童年的水墨画)
(1)齐读课文题目。
(2)释疑体裁。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是三首儿童诗) (希沃白板文本工具、形状工具、蒙层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由读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①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②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三首儿童诗分别写了什么。2.检查反馈,相机纠正。
(1)指名读,检查自读情况。
(2)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和字形。重点区分形近字“拨”和“拔”。重点把握多音字“扇”:shàn,名词,扇子、风扇;shān,动词,扇风、扇动。
(3)再指名读。生生点评。
(4)男女生合作读;开火车读;带着想象入情入境地读。
(5)交流汇报:三首儿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
①《溪边》:在溪边钓鱼。
②《江上》:在江上戏水。
③《林中》:在林中采蘑菇。
(希沃白板文本工具、形状工具、课堂活动-选词填空、思维导图、遮罩功能)
【设计意图】:出示自读要求,让学习有目标、有方向。本学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根据学习要求解决基础问题。将简单易理解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三)精读《溪边》,指导学习
1.聚焦《溪边》,体会学习。(课件出示儿童诗《溪边》)
(1)自主朗读,想象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朗读《溪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1:我仿佛看到小溪边长着垂柳,那些垂柳把小溪当作镜子呢。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在碧绿的溪边,有一只红色的蜻蜓正立在鱼竿上呢。
预设3:我仿佛看到孩子们钓到一条大鱼,鱼儿在草地上乱跳,想要跳回溪里去呢。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将想象的画面连缀成一段完整的话。
2.引导释疑:这首诗歌中,有没有难以理解的句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帮助理解的?
(1)课件出示疑难,交流方法。
①句子一: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②句子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2)交流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
预设1:生活中,溪边无风,溪面平静得就像一面镜子。溪水清澈,两岸青山倒映在水中,将溪水染绿了,站在高处看,这条小溪就好像一条绿玉带一样。这里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小溪就像一口盛满绿色染料的天然染缸,把倒映在溪水中的人影染绿了。写出了溪水清、静、亮、绿的特点。
预设3:联系上文知道溪水平静、清亮得像镜子,联系下文知道是鱼儿上钩了, 打碎了溪水像镜子一样平静的水面,所以倒映在溪水上的人影也跟着碎了。
(3)指导识记。
染:上下结构,“九”不要写成“丸”。“碎”:左右结构,石头可以用来敲碎东西。
(4)指导朗读,读出溪水的特点,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5)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呢?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3.背诵《溪边》。检查背诵。结合课件练习背诵。
垂柳把溪水 , 山溪像 。人影给 , 钓竿上 。忽然 , 草地上 。
4.小结方法:看来我们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希沃白板文本工具、形状工具、汉字工具、课堂活动-选词填空)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在朗读中质疑,在交流中释疑,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的手里。
(四)自主学习,品读童真
1.自主学习:按照学习《溪边》的方法,自主学习《江上》。
(1)指名读诗:猜猜是谁在江中嬉戏玩耍?(一群小朋友)
(2)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双双小手”。
(3)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①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体会小朋友的快乐。
②理解“水葫芦”:“水葫芦”是谁?为什么叫“水葫芦”?
③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小朋友的调皮、有趣。
2.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小朋友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等8个字。
(2)学生观察,交流怎样书写才美观。
(3)教师重点指导书写。
腾:左窄右宽,右下是“马”字。
拨:左右结构,右边是“发”,不是“”。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5)优秀书法作业展评。
(希沃白板文本工具、汉字工具、形状工具)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价值。在学习《溪边》这首儿童诗时,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江上》这首诗歌,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和应用,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诵读《林中》,想象画面
1.合作赛读,回顾学法。 男女生比赛朗读前两首诗。
小结学习方法:有层次地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学习《林中》,朗读积累。
(1)用上述方法,或者加上其他方法自主学习《林中》。
(2)预设交流,汇报分享。(课件出示句子)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把握“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这两个叠词,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体会拟人手法的生动性。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学习“蘑菇”:草字头,跟植物有关,抓住“钻出”“戴”想象画面,感受小蘑菇的生机勃勃。
②联系蘑菇的形状,说一说这样比喻的巧妙之处。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孩子们戴着斗笠来林中弯腰采蘑菇,一弯腰一起身之 间,像蘑菇从土里钻出来。将蘑菇和孩童类比,写出了孩子们的活力和生机。
3.再次诵读,积累语言。
(希沃白板文本工具、形状工具)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
(六)探究比较,拓展总结
1.齐诵组诗,发现特点。
(1)学生齐诵三首诗歌,教师引导:这三首诗歌有什么相同之处?
(2)学生交流,归纳小结:都以地点做题目;描写了儿童玩乐的美好画面;语言生动活泼;表达的情感都是快乐;都体现了儿童生活的趣味。
2.再读诗句,感受童趣。让我们读读诗中有特点、有意思的诗句。
①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②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③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3.发现特点:相同的主题,相同的格式,就成了“组诗”。《童年的水墨画》共有六首,猜一猜:其他三首会写什么?怎么写?
4.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这组诗中的另一首儿童诗《花前》。花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支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 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
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 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
(2)自由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3)朗读展示。
(4)自己写诗:选择自己童年美好的画面,用小诗的形式写一写。
【设计意图】:比较,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策略。通过比较,发现三首诗歌的相同点,从而对组诗有一定的了解,激起学生阅读组诗里其他诗歌的兴趣。
(七)书写指导,热爱汉字
1.自主观察“爽、蘑、菇”,交流写法。
2.教师范写,指导“爽”字。
“爽”字的笔顺规则是“先两边再中间”,最后写“人”。3.再次练写,展示优秀写字作品。
4.抄写诗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积累下来。
(希沃白板文本工具、形状工具、汉字工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审美意识,通过学生自己练写、与同学交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的成就之乐。最后教师范写难写的字,学生再次练习,展示优秀写字作品,让书写的快乐流泻于笔端。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