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乘法分配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四则运算的经验: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计算方法;结合现实素材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是在研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和乘法的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已经对学生适时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同时,在本单元的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探索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而乘法分配律有别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它沟通了乘法和加法的联系,是乘、加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里,我们研究乘法分配律在正整数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简算的意识,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将乘法分配律推广到正小数、正分数,直至正无理数的简算中去,将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的计算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和应用还能帮助学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材中的
1、将乘法分配律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借助图形的特征及相关计算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以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为契机,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分析、比较、总结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3、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目标
情感体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借助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发现并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25×4= 125×8 = 25×9×4= 18×25×4= 125×16= 75+25= 89×100= 268×56+256×44=
本学期我的教研专题是:提高学生的计算的准确性。口算题中设计有:(找朋友,如125×8、25×4,凑整的,如75+25,整百数的乘法,如89×100,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如25×9×4、18×25×4、125×16的)既煅练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数感,并且通过讲解“是怎样算的?”又对前面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复习。最后一题较难,学生不能很快地口算出来,教师快速口算结果,形成悬念,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贴瓷砖活动的情境,提出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选择上图及所示信息作为研究材料,意在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和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乘法分配律。帮助学生利用乘法、加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a+b)×c=a×c+b×c;可以解释为a个c加b个c等于(a+b)个c。)
(40+4)×25
40×25+4×25
(40+4)×25
=44×25
=1100
40×25+4×25
=1000+100
=1100
=
(三)举例验证,感知规律
42×(64+36)
42×64+42×36
42×(64+36)
=100×42
=4200
42×64+42×36
=2688+1512
=4200
=
教师举例由学生自已进行验证,发现两边也具有结果相等的特征,使学生明白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同时通过观察等式左右两边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感知乘法分配律。
(四)学生举证,发现规律的普遍性
首先,让学生明白仅从一两个例子中获得的某些发现是难以称之为规律的,只能说是猜想。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再举些例子同桌互计算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发现这一规律具有普遍性。
(五)对比发现总结规律
(6 + 4)×9 = 6×9 + 4×9
(40 + 4)×25 = 40×25 + 4×25
42 × (64 + 36)= 42×64 + 42×36
( + )× =
a×c
+
b×c
(6 + 4)×9 = 6×9 + 4×9
(40 + 4)×25 = 40×25 + 4×25
42 × (64 + 36)= 42×64 + 42×36
a
b
c
通过课件讲解使学生明白原来这个规律就叫乘法分配律,然后出示概念,加深学生对这乘法分配律这一规律的理解。然后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a+b)×c=a×c+b×c ,从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巩固深化,迁移应用
试一试1
(20+4)×25
=20×25 +4×25
=500+100
=600
37×65+37×35
=(65+35) ×37
=100×37
=3700
b×c+a×c=(a+b) ×c
试一试2
(80+4)×25
34×72+34×28
=80×25 +4×25
=2000+100
=2100
=(72+28) ×34
=100×34
=3400
(对比练习,使学生刚学习的乘法分配律由理论到实践,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能更好用好乘法分配律。同时,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还可以反过来用:b×c+a×c=(a+b) ×c)
(10+7)×6= × 6 + ×6
8×(125 + 9) = 8× + 8×
7×48+7×52= ( + )×7
66×28 + 66×32 + 66×40
=( + + )×
(a+b) ×8= ×8+ ×8
填一填:
10
7
125
52
48
9
28
32
40
a
b
66
36 ×3
=30 ×3+6 ×3
=90+18
=108
=(30+6)×3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连一连:
4、观察下面计算正确吗?
(25+20)×4
=25×4+20
=100+20
=120
25×125×4×8
=25×4+125×8
=100+1000
=1100
学 校 购 买 校 服。每 件 35 元,
每 条 25元。买 这 样 3 套 校 服,一共
要 多 少 元 ?
共?元
35
25
通过以上:试一试、填一填、连一连、和改错以及应题的练习,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的运用。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先观察数字、运算符号以及算式的结构。在练习中关注数感的培养,树立凑整意识转化意识。同时把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改正,可以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
(六)总结回顾
通过总结回顾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提炼学习方法,并为进一步学习乘法与减法之间分配律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课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本课先通过口算题创设悬念,激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出示贴瓷砖的情景图,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初步比较体会两种相等的式子。这是第一步:通过资料获取继续研究的信息。(虽然所得的信息很简单,虽然只是1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的,学生对于它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用他们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步: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教师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举例及验证。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第三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宽乘法分配律。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我的困惑
1、如何引导学生自已婚能选择适当方法进行简算?
2、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尝到简算“甜头”,并能采用运算规律进行简算?
3、总结乘法配律后,是否要出示文字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