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7 14:2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时间:曹魏创立。
(2)方式: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的演变: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中家世。
(4)影响: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1)形成、完善
思考:回顾从周至汉选官制度的变迁,归纳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时间 周 战国(秦国) 汉
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制
选拔标准 血缘 军功 德才
制度特点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提升军队战斗力 符合兼并战争需要 孝廉、贤良文学成为选拔官员的标准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时间:曹魏创立。
(2)方式: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的演变: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中家世。
(4)影响: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拓展】九品中正制出现的背景:
①东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②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举。③曹丕以魏代汉后,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接受了颍川士族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
【拓展】九品中正制办法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作出“品”、“状”,供吏部选官时参考。所谓“品”是综合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分九品。“状”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如“天才英博”等。九品中正制度在最初既包括了“唯才是举”的精神,也有照顾世家大族利益的意思,因此还能做到品、状并重。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由于中正官全有士族控制,则形成了定品全凭门第,状可有可无的情况。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时间:曹魏创立。
(2)方式: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的演变: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中家世。
(4)影响: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时间 表现
产生 隋朝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唐朝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背景: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实力日渐强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利的愿望日益强烈;②隋唐大一统王朝建立,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③士族的腐朽没落,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拓展】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明经考试有一种题型叫“帖经”,它是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故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拓展】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礼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他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推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这说明唐代科举初创不成熟,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2)影响: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积极影响:
⑤以儒家学说为主的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⑥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理性内核和价值观念,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影响:
①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人的个性;②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品德素质下降;③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④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西 周
战 国(秦)
汉朝
魏 晋
隋唐
1905年
世卿世禄制
血缘世袭
军功爵制
依据战功
察举制
依据品行
九品中正制
依据出身门第
科举制
依据才学
废除科举制
先秦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方式
标准
世袭
血缘
自下而上推荐
品行
评定授官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渐趋严密科学;
3.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5.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小结:选官之变
公开
公平
贵族政治
平民政治
士族政治
平民政治
二、三省六部制
1.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意义:
【拓展】东汉时期,“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曾独任中央秘书机构,魏晋时改称尚书省,担任行政任务,失去了信息枢纽的本色,为中书省所取代;后中书省显耀,皇帝则另设门下省负责中央的秘书工作。内朝机构外朝化君主专制的重要表现。
执行
皇帝
中书省凤阁
门下省鸾台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政事堂
起草
审议
尚书省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籍、土地、赋税
意义:① a.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b.中央权力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又限制了君权;c.以相权节制君权又弥补了君主才干不足;② a.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严密完备的体现; b.另一方面中书门下两省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又造成行政效率低下;c.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凡有政事,先有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是谓政事堂。唐玄宗时,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二为一,故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这反映了中枢运作的异化,三省权力牵制机制削弱,也反映了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
弊端:相权分属三个部门,人数众多,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
【拓展】中书令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凡六员,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省拟好诏令后,转门下省。门下省发现中书省所拟诏令有违失,可以驳正,封还中书省重拟,即所谓“封驳”。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甚至有权在中书省所拟诏令上进行涂改,驳归中书重写,此称“涂归”。中书所拟诏令经门下省审议合格后,由侍中向皇帝进呈“画勅”,表示认可。后门下省将诏敕转尚书省去执行。
(一)沿革
西汉
中朝、尚书令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唐玄宗改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二)运行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
审核政令
执行政令
吏、户、礼、
兵、刑、工
交予审议
未通过封驳
通过
三省名存实亡,决策权和行政权再次结合在了一起
相权三分

三公九卿制
尚书省
决策系统
行政系统
【小结】中枢之变
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演变趋势
时期 中央官制 权力分配 趋势

两汉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中外朝
以中朝牵制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三公、尚书台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三省形成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三分,相互牵制,集权皇帝
(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
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加强;中央官制逐渐制度化、理性化
皇权
相权
【对比】中枢之变
三省六部制
赋:从贝,从武。“贝”指钱财,“武”指“用兵”、“国防”、“军事”。
“贝”与“武”联合起来表示“与用兵有关的钱财”。
税:从禾,兑(duì)声,有送达的意思。本义指征收的农产品。
赋役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 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赋税
徭役
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其它杂税
兵役
力役
杂役
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概念解读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1)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布帛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1)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租庸调制
租:土地税(缴纳谷物2石)
调:财产税(缴纳绢2丈棉3两或布2.5丈麻3两)
庸:纳物替役(每丁每年服役20天,如不服役,则每天折纳绢3尺或布3.5尺代役)
【拓展】均田制:①含义:北魏到唐前期在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按性别、年龄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 ②前提: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③特点:农民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农民要服力役和兵役
④结果: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创立,流行至隋唐,武则天时遭到破坏,唐玄宗天宝年间废止。
【拓展】因为均田制是以人丁为依据分田的,所以,租庸调制的征收依据:“租庸调之制,以人丁为本”,即以丁为征收单位。即只问丁身,不问财产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1)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布帛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1)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拓展】租庸调制意义:①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②以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和隋唐的强盛,也表明农民对国家的强制依附关系有一定松弛;③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的转变,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1)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布帛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1)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3)时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拓展】 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 cù ] 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司马光《资治通鉴》
政局动荡,户籍破坏
赋税没有固定的标准
官府随意加征赋税
百姓不堪重负,逃离土地
(4)主要内容:
①征税标准: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土地是主要资产、户税纳钱)
,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征税时间: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5)意义:
积极作用:
①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由“税人”为主到“税地”为主,征税对象向资产为主转变),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③简化税收名目,固定收税时间,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
④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作用:①无统一税额,各地税负不均
②政府加征杂税,负担加重
③土地买卖合法化,土地兼并严重
④以货币征税,币值不稳,负担加重
【拓展】评价:“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意为不论土著户与外迁户,一律在现居地立籍纳税。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而是以土地、财产为主)
,两税法改革的基本精神是由税丁为主变为税地为主(由于古代的资产主要是土地,实际上课税的对象就是土地),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是土地制度变化、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
【思考】对比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内容,思考我国古代征税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人丁为征税对象到以土地为征税对象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小结: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税收种类简化
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小结】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
齐国(春秋)
鲁国(春秋)
初税亩—履亩而税
两汉
编户齐民—租税轻,丁税重
魏晋、北魏
租调制
均田农民的赋税负担,以一夫一妇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为调,粟二石,为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以人丁为标准
“调”以布或帛
“租”以粮食
成年男子负担徭役
隋—唐初
租庸调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
唐中后期
两税法—唯以财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220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小结】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两个趋势:
官僚政治发展日趋成熟
按财产征税的理念逐步确立
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
三个创新: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九品中正制、三省制、租调制
科举制形成、
三省六部制确立
科举制完善、租庸调制、两税法
科举制——选官制度
两税法——赋税制度
一个继承:唐承隋制
挖掘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的互动关系,关注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体现出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理念。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阶段特征 总体 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
具体表现 政治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对外贸易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土地和赋役制度调整: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思想 文化 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
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民族、对外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阶段特征】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政治之基选官制度
政治之体
三省六部制
政治之用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内容
特点
意义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庶族地主经济力量崛起
均田制
唯物史观
1.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她亲自策问士子,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武则天还设立“自荐”“试官”制度,并派存抚使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之士。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完善科举制度 B.巩固统治基础
C.促进社会公平 D.践行尚贤主张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她亲自策问士子,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武则天还设立‘自荐’‘试官’制度,并派存抚使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之士。”可知,武则天重视人才,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扶植庶族地主阶级,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其措施的根本目的是打击旧门阀士族的势力,巩固统治基础,B项正确;完善科举制度并非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只是客观效果,排除A项;促进社会公平和践行尚贤主张并未这些做法的最终目的,只是客观带来的影响,排除CD项。故选B项。

2.表格反映了( )
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
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两税法相比于租庸调制,授田数少的农户赋税较轻,这与两税法根据土地的多少确定赋税额度有关,有利于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不能得出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算赋是汉代政府对成年人征收的一种人头税,排除D项。故选A项。

租 两
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
40 2.0 40 2.0
30 2.0 30 1.5
20 2.0 20 1.0
10 2.0 10 0.5
3.唐朝前期,统治者多次规范官员奏事的层级、程序和功能,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这些举措( )
A.反映了中枢机构的调整 B.降低了君主专制的程度
C.避免了朝廷决策的失误 D.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规范官员奏事的层级、程序和功能”和“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可知,规范奏事程序,皇帝与官员分工,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简化工作流程,节省时间,从而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据材料“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可知,这些举措是调整皇帝与中枢机构的分工,而非调整中枢机构,排除A项;据材料“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可知,这些举措只提到皇帝的具体分工有哪些,并未提到皇帝的权力是否有所变化,因而不涉及君权,不能说明“降低了君主专制的程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分工举措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行政效率的高低并不能影响决策失误与否,且决策失误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完全避免,排除C项。故选D项。

4.曹丕采纳尚书陈群提议的九品中正制,把官吏选举权集中于中央,由中央委任“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兼任中正,负责考察本籍(包括流散在外地者)的士人和官吏,分为九个等级,提供给吏部作为任用和黜陟的依据。中正官往往被大族垄断。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确保了官员的素质才能 B.兼具选官和监察的职能
C.是土族兴起的根本原因 D.默许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把官吏选举权集中于中央,由中央委任‘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兼任中正,负责考察本籍(包括流散在外地者)的士人和官吏,分为九个等级,提供给吏部作为任用和黜陟的依据”可知,九品中正制意在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同时又有考察官员和士人的职能,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不能确保官员的素质才能,尤其是过于注重门第之后,排除A项;士族兴起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选官制度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5.唐朝士人对科举制多有记述,其中部分文献记述如下表。据此可知,唐朝科举制( )
A.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B.适应了基层教化的需要
C.缘于文学创作的推动
D.推动了三教思想的融合
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表格所引文献记述可知,唐朝科举取士重视诗赋,这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兴盛,A项正确;士大夫投身基层教化是在宋朝以后,排除B项;科举制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选项因果倒置,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三教思想的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文献记述 出处
开元中,以多才应诏,解褐(入仕)授秘书省正字。时海内和平,上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 梁肃《李史鱼墓志铭》
自开元、天宝间,万方砥平,仕进者以文讲业,无他蹊径(门径) 权德舆《王公神道碑铭》
别得人间上升术,丹霄路在五言中 方干《赠李郢端公》
6.唐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发布敕文云:“天下两税,更审定等第,仍令三年一定,以为常式。”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颁敕:“比来州县并不定户,贫富变易,遂成不均。前后频有制敕长吏不尽遵守。今宜三年一定,必使均平。”这说明两税法( )
A.存在地区间税负不均的弊病 B.扩大了政府赋税征收范围
C.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以财产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更审定等第,仍令三年一定”“贫富变易,遂成不均……今宜三年一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施过程中,政府发现地方上民众贫富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要求每三年核查户等,这实际上是源于两税法以资产作为赋税和徭役的主要征收标准,对户等的每三年核查实际上是对资产多寡的核查,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各州之间两税征收标准的不同,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两税法对征税范围的影响,排除B项;由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唐初推行的租庸调制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于是进行了赋税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