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水 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 五年级下册
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
一、单选题(共4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龇牙(cī) 桅杆(wéi) B.咧嘴(liè) 帽子(mào)
C.撕开(sī) 瞄准(miáo) D.吓唬(hù) 扭动(niǔ)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钩”“瞄”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
B.“钩”“瞄”按音序排列是:瞄、钩
C.“钩”的第五笔是“”,“瞄”的第五笔是“一”
D.“钩”“瞄”按笔画由少到多排列是:钩、瞄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哪一项?( )
A.他的行为太过放肆,应该多加管束。
B.洪水来了,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肩膀,大家惊慌失措,以至于有人溺水。
C.因为奶奶宠爱他,所以当奶奶在的时候他才如此嚣张,如此放肆。
D.运动场上,我拼尽全力,放肆地大喊:“(1)班加油!(1)班加油!”
4.课文《跳水》多次描写了水手们的“笑”,下面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手们的“笑”让猴子更加放肆起来,使得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桅杆
B.水手们的“笑”给孩子造成压力,对孩子后来处于危险境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C.水手们的“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恼羞成怒,失去理智,以致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D.水手们的“笑”给人带来一些轻松快乐,缓解了孩子处于危险境地时紧张、压抑的气氛
二、填空题(共7小题)
5.看拼音,写字词。
(1)一sōu( )船在大海上háng xíng( )。船长从船cāng( )里走了出来,看到wéi gān( )上停着一只海ōu( )。
(2)那只雄狮没有急着sī yǎo( )猎物,而是在dòu nòng( )它,玩得不亦乐乎。
6.填空。
(1)“瞄”是一个表示“看”的字,表示“看”的字我还会写 、 ,表示“看”的两字词语我会写 、 ,表示“看”的成语我会写 、 。
(2)“鸥”的偏旁是 ,带有该偏旁的字我还会写 、 、 等。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两( )腿 一( )帆船 一( )猴子
一( )枪 一( )横木 一( )水手
8.比一比,再组词。
照样子,写词语。
9.(1)眼巴巴(ABB式)
(2)哭笑不得(含反义词)
(3)摇摇晃晃(AABB式)
10.根据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1)读句子,把画线部分换成四字词语。
①大海上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阳光给水面镀上了一层银光。( )
②他经常做一些让大家哭也不是,笑也不是的事情。( )
③他不慎跌了一跤,扭伤了脚,疼得张着嘴巴,露出牙齿。( )
(2)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一……就…… 不但……还…… 一边……一边……
①猴子( )不理,( )撕得更凶了。
②等孩子( )浮上来,水手们( )立刻抓住了他。
③“你逃不了!”孩子( )追赶( )喊。
11.理解课文,完成练习。
(1)课文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简要概括)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体会孩子心情的变化。
笑得很开心→ → →气极了
(3)文中三次描写了水手们的“笑”,第一次是“哈哈大笑”,第二次是“ ”,第三次是“ ”。下列对水手们的“笑”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水手们的笑声让孩子变得更勇敢,让他不顾危险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B.水手们的笑声给了猴子放肆的理由,促使它敢去拿孩子的帽子玩
C.水手们的笑声让孩子觉得很难堪,决心拿回帽子,这才有了下文孩子遇险的情节,这几次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水手们的笑声吸引了船长,为下文写船长来救自己的儿子作了铺垫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2.阅读《蛛网退敌》,完成练习。
①1930年夏,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时年26岁的邓小平被一个连的白匪缠住了身,一时无法甩脱。在与敌人的周旋中,邓小平不慎摔伤了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很不方便。白匪从后面追来,情况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下党的一位交通员正巧经过这里,他见邓小平受了伤,赶紧背起邓小平钻进路边的一个破瓦窑洞里。
②瓦窑洞里阴暗潮湿,到处都是蚊子,两个人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再加上南方的雨季,高温、闷热,在洞内待着的确不好受。邓小平灵机一动,对交通员说:“我们来织一个‘土蚊帐’吧。”说完,他带着交通员悄悄来到瓦窑外面,捉起了花背蜘蛛。他们将捉来的蜘蛛放到窑洞口结网,两个人再次藏进窑洞深处,挥动衣服向外驱赶蚊子。不一会儿,那些蜘蛛竟在洞口结了好几张大网,几乎遮住了整个洞口,蜘蛛网上也密密麻麻粘住了不少蚊子。
③就在这时,追赶邓小平的白匪也一路搜索到了这里。他们见路边有一个瓦窑,白匪连长赶忙派一个士兵前去查看。那个士兵蹑手蹑脚地走向洞口,只见洞口结满了蜘蛛网,于是就跑回来对连长说:“窑洞口有好多蜘蛛网,都没被扯破,哪会有人进去呀?”白匪连长一听,觉得有道理,便赶紧带着队伍又到别处搜查去了。
④窑洞口的“蚊帐”,不但消灭了蚊子,而且迷惑了敌人,真是一举两得。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千钧一发:
②一举两得: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第①自然段中的“情况非常危急”表现在: 。
第②自然段中说“在洞内待着的确不好受”,是因为
(3)读文中画“ ”的句子,填空。
①这两句话是对邓小平和交通员 的描写,从“ ”“ ”“藏”“ ”“驱赶”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②简要概括邓小平利用花蜘蛛织“土蚊帐”的过程。
捉花蜘蛛→ → →蜘蛛结网,粘住蚊子。
(4)白匪连长为什么不进瓦窑洞,反而带着队伍到别处搜查去了?( )
A.因为白匪连长害怕被花蜘蛛咬到,这种蜘蛛毒性特别强。
B.因为白匪连长怕瓦窑洞里面有埋伏,没敢贸然进去。
C.因为白匪连长听到士兵说窑洞口有好多没被扯破的蜘蛛网,觉得不可能有人藏进去。
D.因为士兵谎报军情,说洞里没人,白匪连长信以为真。
(5)你觉得邓小平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1)艘;航行;舱;桅杆;鸥
(2)撕咬;逗弄
6.【答案】(1)示例:瞅;瞧;俯视;凝视;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2)鸟;示例:鹅;鸭;鹊
7.【答案】条;艘;只;支;根;个
8.【答案】
9.【答案】(1)胖乎乎;白茫茫;亮晶晶
(2)左右为难;黑白不分;赏罚分明
(3)整整齐齐;断断续续;安安静静
10.【答案】(1)风平浪静;哭笑不得;龇牙咧嘴
(2)不但;还;一;就;一边;一边
11.【答案】(1)事情发展;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抢走孩子的帽子,孩子因追猴子而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脱险
(2)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
(3)大笑起来;笑得更欢;BC
【解析】(3)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全文讲了水手们的三次笑,第一次出现在第1自然段,猴子模仿人的动作—“哈哈大笑”;第2自然段,猴子带着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桅杆—“大笑起来”;第3自然段,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笑得更欢了”。认真分析这三次笑即可找到答案。因此选BC。
12.【答案】(1)邓小平的腿受伤,行动不便,后面又有追兵,情况非常危急。;窑洞口的蛛网既消灭了蚊子,又迷惑了敌人。
(2)邓小平腿受伤行动不便,后面白匪又追来了;洞里潮湿、闷热,还有许多蚊子
(3)动作;捉;放;挥动;将花蜘蛛放在窑洞口结网;挥衣赶蚊子(4)C
(5)①他了解蜘蛛结网吃蚊子的特性,能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②他了解人心,知道敌人如果看到洞口的蜘蛛网没被扯破,就不会怀疑洞内有人。
【解析】(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分析能力。从士兵报告的话“窑洞口有好多蜘蛛网,都没有被扯破,哪会有人进去呀?”分析可知C项正确。
(5)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特点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时,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做的事等方面。如,邓小平把蜘蛛放在洞口既防止了蚊子咬,又躲过了敌人的追捕。从这方面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