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7 19:2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是一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每课的课后题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爬天都峰》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文章,可以通过抓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叙述层次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这件事。
课文表现了一种叙事角度:关于“我”的“一天”、“一次”的故事。
表现了一种构思方法:增添人物。本来是自己与爸爸的爬山,但不正面写,不详细写,而是借用另一个人物的出现,从与这个人物关系的角度展开故事。这种方法的好处:第一,写出故事的微小波澜;第二,可以把短话写长。
课文还表现了其它的叙事技巧:诗意小段的构思,对话式的展开,用人物话语点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本课词语。
2.回顾课文大意,了解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3.品析文本,了解作者如何写清这件事
【教学重难点】
1.回顾课文大意,了解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2. 品析文本,了解作者如何写清这件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天都峰”、“鲫鱼背”,学习概说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知识回顾——概说文意——品析文本——初试身手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知识回顾
读准一个字相
在鲫鱼背前,我们互相道谢,爸爸为我们拍下相片,留下了难忘的瞬间。
读好一组词
抬头望 挂下来 点点头
仰起脸 向上爬 笑着说
爬天都峰 攀着铁链 拉拉辫子
白发苍苍 手脚并用 汲取力量
(强调前几行都含有表示动作的字,动词用的比较多)
说清一件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回顾课文大意,并按提示完成填空。
2.学生思考、交流
3、出示总结全班齐读。
三、品析文本
品读美文,品读美文,感受如何精巧、生动写清一件事。
按顺序
画出表示“我”行走路线的词语,并标出相应的自然段。
天都峰脚下——爬峰中——爬上峰顶
(二)有内容
自读课文2——7段,选择你感兴趣的部分,说说作者都写了什么?如何写清楚的?
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发现。
预设交流:
“天都峰脚下”部分
出示第二段: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天都峰的高、陡?齐读第二段,品味高、陡。
再读第二段,圈出关键语句说说此时我的内心感受。
总结:此部分,作者抓住人物怎么想的写清楚的。为下文埋下伏笔。(批注)
出示第三——五段。说说作者写了什么?如何写清楚的。
齐读对话 汇报交流
再读对话,猜测此时他们都会想些什么?
总结:作者通过人物怎么说的,写清一老一少互相鼓励。
“爬峰中”部分
(1)出示课文6、7段,说说作者如何写清这部分内容。
(2)学生齐读 汇报
(3)教师总结:作者通过人物怎么做的,简洁生动的写出爬山过程。
总结:2-7段作者先通过人物怎么想的,写清“我”爬山前恐惧的心理,接着抓住人物怎么说的,写清“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的场景,最后抓住人物怎么做的,写清“我”爬峰的过程。写一件事不仅要有顺序,还要有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8—10段 ,说说这部分的精彩之处。
学生读课文思考3分钟
师总结:照应前文,巧妙点题
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齐读,出示第一次对话内容理解“照应前文”
两个人物
一个白发苍苍,一个年少稚嫩;
两个场景
一次在天都峰脚下,一次在天都峰顶;
两次对话
从当初的畏惧心理,到最后的喜悦之情;
……这就是作者在构思上的妙笔,通过对话推动故事发展。
总结:出示思维导读,梳理作者如何写清“爬天都峰”这件事。
写清这件事
按顺序 有内容 构段清晰
爬峰前 怎么想 开门见山 直接入题
爬峰中 怎么说 荡开一笔 引出人物
爬上峰顶 怎么做 详写对话 推动情节
巧妙点题 收束故事
四、初试身手
1.教师出示图片:
看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提示:从人物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怎么说的展开想象
学生思考、汇报
教师出示范例齐读
收束课堂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爬上峰顶
爬峰中 怎么做的 按顺序
怎么说的
爬峰前 怎么想的 有内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