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广东卷19题
世界史:阶段特征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阶段特征 2021·广东卷19 预测2024年高考考察世界史的阶段特征,热点有世界史的分期问题、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世界史教材等。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国际格局、国际秩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等角度,掌握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演进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形成对某一时期阶段特征和世界史上某一主题发展历程的充分认识。
结合地中海考察世界史的阶段特征 2022·广东卷19
中国文明古代史分期 2023·广东卷19
1.(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中海示意图
材料 以“陆地之间”的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
①选择“伟大的海”,可结合名言:伟大的罗马展开论述,具体为,罗马的扩张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伴随的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发展到民法大全的历程等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②选择“堕落的海”,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进行论述,但是这块知识相对来说考生更加陌生,不建议选择这个论题,当然,主要史实有罗马的衰落、封君封臣制、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赎罪券等。
③选择“智慧之海",主要以人文主义这一线索展开,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此后是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艺术三杰等,以及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
④选择“贸易之海",可结合古希腊的对外贸易、罗马帝国的扩展促进贸易的发展以及连接中国丝绸之路的旧航路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以及新航路开辟也可展开论述,比如,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人。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解析】
题目要求任选一称呼为题,并运用世界史具作史实,予以论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较熟悉的知识选择一个称呼进行论述。比如选“伟大的海",可结合罗马的扩张以及伴随的罗马法扩展到地中海世界等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选择“堕落的海”,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进行论述,但是这块知识相对来说考生更加陌生,不建议选择这个论题;选择“智慧之海",结合所学的古希腊智者运动和近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进行小结即可;选择"贸易之海"可结合古希腊的对外贸易、罗马帝国的扩展促进贸易的发展以及连接中国丝绸之路的旧航路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2.(2023·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
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首先,说明中国史是一部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并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其次,说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以及明清时期,不同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即可。
最后总结,分析说明民族交融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进而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3.(2021·广东·高考真题)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答案】
【示例】论点: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抗日斗争。论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东北三省沦陷,中国民族矛盾空前严重;1932年历史课程的目标注重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和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课程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以唤醒学生在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总之,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利于中国抗日斗争的发展。
【解析】
1932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炼出论点:1932年的历史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抗日斗争。论述:根据所学,首先说明课程目标颁布的背景是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然后结合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说明其具有促进学生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推动抗日战争的发展等。其他论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
一、世界史阶段特征
1.多元并生:古代世界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阶段特征】从远古有人类以来到公元1500年左右,形成了世界五大文明摇篮,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散居的部落通过迁徙、贸易、战争,逐渐聚集靠拢,形成大大小小的邦国、王国和帝国。
上古时期(5世纪前)
政治:
①伴随着国家和文字等的出现,人类社会开始迈入文明时代
②人类早期文明在多个地区独立产生并逐渐向外拓展
③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帝国的统治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经济: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经历了从渔猎采集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历
②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以农耕经济为主,古希腊的海外贸易相对发达
文化
①古代世界文明在文字、文学、科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呈现多元特征
②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中古时期(5-15世纪)
政治:
①在欧洲,西欧建立了封君封臣制度,城市逐渐兴起并实现自治,王权也逐渐得到加强;东欧的拜占庭和俄罗斯不断扩张,政治制度不断发展
②在亚洲,形成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日本、朝鲜在政治制度上受中国影响较大
③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在美洲,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都出现了强大的王权,社会等级分化明显
经济:
①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盛行,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②亚洲阿拉伯帝国等工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
③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作物
文化:
①在欧洲,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欧洲东部则形成了东正教文明区域
②在亚洲,古代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对东南亚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③非洲国家受阿拉伯文化影响较大。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
2.交流、冲突与变革: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
【阶段特征】
15世纪末至18 世纪60年代,全球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世界各地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人类向近代社会迈进。
政治:
①教权衰弱,王权日强。欧洲社会发生转型,天主教会的统治受到冲击,早期王权日益加强,民族国家出现
②民主制度开始确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逐渐确立起来,政治民主化启动
经济:
①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井快速发展,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早期殖民统治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出现了人口、物种等的大范围传播和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文化:
①人文主义不断发展。天主教会神学统治动摇,人文主义不断发展,反封建的思想解放潮流涌现,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补盲点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②近代科学革命兴起。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国际格局:
①欧洲部分国家的实力对比出现变化。贸易中心的转移,导致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如意大利等逐渐衰落,葡萄牙、西班牙一时获利但很快衰弱,而大西洋沿岸的荷兰、法国、英国等逐步崛起
②为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实力空前强大,打破了世界力量的相对平衡。
3.文明转型: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18 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政治:
①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美国实现了独立,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政体。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②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成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欧洲列强的殖民侵略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掀起民族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最终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经济:
①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工厂制度确立
②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③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殖民活动、贸易与战争促进了近代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近代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国际关系: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殖民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4.新格局、新道路:一战及战后的世界
【阶段特征】
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现代化模式并存,这些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现象决定着20世纪人类历史的走向。
政治: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③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经济:
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并逐渐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盲目性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遭受重创
思想文化:
①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对暴力,向往和平,“非战主义”成为潮流
国际关系: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协调了战后的国际关系
②世界局势由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
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5.和平与动荡共存:二战及战后的世界
【阶段特征】
二战后至今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从两极格局向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时期。
政治:
①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两大主要力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冷战。 20世纪六七十政治年代,欧共体成立,日本、中国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并逐渐加强。②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时代主题日益向和平与发展转变
经济: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苏联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③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从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到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
④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后期迎来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
⑤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思想文化:
①社会信息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②文化多样化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统一性与民族性并存,发展出多元化的思想与文化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历程
三、国际格局的演变
(1)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肯定了国家主权原则,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方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构建起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欧洲国际秩序,使国际法从理论走向实践。
(2)1814年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一方面,维也纳体系延续了采用国际会议和谈判协商结束国际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做法,重建了欧洲秩序;大国协调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国际法的执行力度,以会议协商和国际条约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得以进一步成熟与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它在将国际法适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区的同时,也体现了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的强权色彩,呈现出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时代的鲜明特征。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生裂变: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动摇:
①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②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构与再度动摇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际局势)(但世界经济危机使之再度动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整体低迷,列强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尔比亚并与德国结成轴心国,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6)冷战格局的形成: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7)20 世纪下半叶世界在多方面的“新变化”:
①以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从剑拔弩张的对峙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到多极力量的成长和多极化趋势变化的新态势。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政策的调整,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变化,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的建设,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展开,展现了战后西方世界变化的新动向;
③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曲折发展,如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新形势;
④伴随着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新兴国家在崛起的同时,也遭遇了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挑战,体现了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和国际形势变化的新格局。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家联盟或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极化趋势。
四、技术革命
一般认为,自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已发生过三次科技革命,目前正在孕育第四次科技革命。事实上,纵览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史,以往所取得的每一次历史性巨大进步都与当时科技革命的强力推动密不可分。
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标志,自此人类社会迈进了“蒸汽时代”。横空出世的科技革命造就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业的空前大发展,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极大地推动了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社会物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摆脱了封建主义枷锁,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统治。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 世纪末,以电能的突破以及内燃机的出现为中心的技术革新为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新的动力基础,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电力技术应用的“外溢”,促进了其他诸多技术领域的全面发展,为在更大规模上组织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也急剧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霸权争夺与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萌芽于 20 世纪 40 年代而高潮于20 世纪 70 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造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席卷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几乎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促使资本主义跨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有凭借巨型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向更高级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之势。它不仅带动了传统产业技术的全面升级,而且促使人类社会开始向知识经济的新高地迈进。而其最为直观紧要的一个副产品是美国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震中”,在与苏联之间的综合国力较量中整体上处于领先地位,最终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战而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遭受了史无前例的严重挫折。
当前正处于进行时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为先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它立基于前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体系,辅之以信息工程、制造工程等新兴技术集群优势,实现网络空间、物理空间与生物空间的交互映射与深度融合。第四次科技革命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新材料、新能源、新资源开发的交叉而综合的新工业革命,也即“工业革命 4.0”,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客观来说,以美国、日本、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激发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又有效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当代资本主义这棵已枯之木,正是连续吃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红利,才得又逢春再萌新生。
五、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
1.(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时间 主要研究内容
19世纪中后期 埃及、土耳其等国的亡国史研究
20世纪初 世界各国革命史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列强侵华史研究
20世纪50—70年代 各国人民友谊史研究
1978年以来 全球史研究
——据于沛《学术史研究是建构世界史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特点,并选择其中两个阶段加以说明。
特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重点受国情影响而变化;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为现实服务,经世致用;重视外国历史研究(2分)
说明:(12分)
(1)
阶段:19世纪中后期
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中华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中国学者汲取借鉴外国史学的有益内容, 为拯救民族危亡这一时代主题服务,向国人敲响亡国警钟。 当时编纂亡国史的主要目的, 是用确凿的史实说明这些国家亡国的主要原因, 希望借此警醒国民, 从中吸取教训, 引以为鉴, 救国救民。这一时期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对于激发中国人民自强自立、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情感, 挽救民族危亡有积极作用。
(2)
阶段:20世纪初
说明2:在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国民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下,中国世界史研究力图通过外国“ 革命史” 的介绍和研究, 总结各国革命的经验,寻求中国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道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是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是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等等,对当时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都有可资借鉴之处。这一阶段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世界各国革命史的研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突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和敌视,世界史研究焦点转移到各国人民友谊史,希望从中获得相关经验启示,以便指导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4)
阶段:1978年以来
说明1: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世界史研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具备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国世界史研究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学科建设有积极意义。
说明2: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际国内现实之下,中国全球史研究是对 “西方中心论” 的有力批判,从根本上是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以来中国。首先,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各时期的研究内容可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特点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重点受国情影响而变化。其次,选择其中两个阶段加以说明,如“20世纪50—70年代:各国人民友谊史研究”“1978年以来:全球史研究”,可从20世纪50—70年代和1978年以来的国内外形势和研究内容的影响等方面予以说明等等。如: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突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和敌视,世界史研究焦点转移到各国人民友谊史,希望从中获得相关经验启示,以便指导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加强对外国的了解,而要真正了解外国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不能不追溯其历史根源,从而为我国世界史研究迅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全球史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此,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重点受国情影响而变化。
2.(2018·山东·一模)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的演变
阶段 体系名称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建国后~ 1995年) 苏联体现影响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史体系 意识形态浓,体现了“五种意识形态观”,强调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是否体现阶级斗争成为判断历史事实是否重要并是否应纳入书中的标准。
第二阶段(1996~ 2004年) 苏联体系逐渐淡化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历史体系 开始逐步淡化意识形态,注重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政治史内容相对减少,突出经济史和文化史。
第三阶段(2005至 2017) 文明史观影响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史体系 完全打破了“以意识形态为主线”的通史体系,采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为历史发展线索,以生产力发展为依据构建历史体系。不仅涵盖了以往通史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还包含了宗教、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
从材料中提取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的演变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1: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史观的变迁。
建国初期受苏联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影响,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受到革命史观的影响,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西方史学的影响,逐步淡化革命史观的影响,强调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受其影响历史内容不仅强调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联系,还强调文明史观指导下社会生活等方面。
示例2:历史取材方面逐渐丰富多彩
建国初期,受阶级斗争的影响,历史取材强调政治斗争,因此政治史内容较多;新时期以来,政治史内容减少,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如宗教、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历史越来越丰富多彩。
【解析】
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论题,材料强调受时代的影响,世界史学科学体系的史观、取材、指导思想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从这些角度出发归纳出论题: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史观的变迁。其次,根据论题,结合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时代背景的变化进行说明和分析。
3.(2023·福建厦门·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研究者们常将历史予以分期,并对所划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如“公元前500—公元200年:欧亚文明区的联结”,“1000—1500年:跨文化交流的增速”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史某一历史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分期与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分期与特征概括)
【答案】
《发现的年代:1400-1800》。
1500年左右,随着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去遥远的东方寻金,在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航海家们开辟了从欧洲到世界各地的航线,发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地方,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14、15世纪,意大利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较快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人当作世界的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由此发现了人,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
结论:1400-1800 年是世界和人被发现的时代。
【解析】
试题提供了一则提示性材料,说明了历史研究者们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时代诉求而加以分期,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并依此创设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综合材料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史某一历史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和依托史实评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突出“问题意识”,鼓励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体现对考生思维的多元性、多向度的考查特点。旨在引导考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突出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调逻辑思维的方式和力度,注重史论结合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本题并不要求考生像专业学者一样对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阶段分期,而是要求概括某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主题要求突出“时段”与“典型特征”。据此,考生作答时不难找到问题抓手,比如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开展;16-18世纪:征服与掠夺;16-18世纪:人类思想解放;18-19世纪: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1914-1945年:帝国矛盾与战争灾难;1945-1991年:冷战格局与美苏争霸等主题。这样的分期也容易与考生所学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形成对接,相关史实也具体、清晰。答题时应紧扣主题,阐述应做到“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体现考生的学科思维与逻辑思辨能力,忌泛泛而谈。
4.(2024·广东江门·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其概要如下:
教材编写方法 教材的内容
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 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
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
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
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
——摘编自陈海宏、吴倩《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请对刘祚昌先生关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可以在“教材编写方法”或“教材的内容”中任选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选择“教材编写方法”,刘先生认为世界近代史教材的编写应采取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对世界历史进
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阐述:从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
民扩张,为欧洲带来了价格革命与商业革命,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工业革命的发生,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另一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使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从横向来看,近代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人类历史真正成为一部世界历史。
综上,世界近代史是在横向与纵向两条线索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世界近代史教材的编写应对世
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以形成对世界近代史的整体认知。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题是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体现了现代历史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世界近代的相关知识进行说明与评析。根据材料“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教材编写方法的角度来看,他提倡的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有助于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历史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事件,增强历史的连贯性和深度。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从多个维度分析历史,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根据材料“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与“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教材内容方面,刘祚昌先生强调增加社会史的内容,并加强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这反映了对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对多元视角的追求。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历史的宏大叙事,还能够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色彩;根据材料“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与“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外,重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以及历史人物的研究,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和重要人物的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历史的脉络。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综合以上可知,总体来说,刘祚昌先生的观点体现出一种历史教育的现代化方向,即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历史责任感。通过改进教材的编写方法和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改进不仅丰富了历史教育的内涵,也提升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5.(23-24高三上·广东深圳·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学界的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新范式试图解决以下问题
(1)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展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2)清除西方中心论影响,在历史教科书撰写中恢复世界各文明、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3)纠正“世界史是少数几个西方大国历史”的错误印象,展现世界史是全人类共同历史的基本事实。
(4)在历史的长时段叙事中展现几千年来世界大格局的变化,进而理解21世纪正在发生的事。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前言(2022年)
围绕中国学界的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变化自拟观点,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
观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特指16世纪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
论述: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首先,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正常发展,必须适应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的需要。新工业的建立已成为一切文明国家生死攸关的大问题。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其次,世界交往的扩大,使得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精神生活均出现了世界性的渗透与影响,因而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间的互相往来和依赖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各民族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
综上所述,由于对外交往、世界市场的建立,每个国家的经济关系都冲破了原有的界限,具有一定程度的世界性。
【解析】
本题是选择观点说明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观点:依据材料“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展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观点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特指16世纪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
论述:首先,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总结得出,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照应主题;其次,围绕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市场中生存下来,必须跟上时代潮流进行详细的论述;再次,依据世界市场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述;最后,论述自信息革命以来,世界的新变化。
总结:总结升华主题。
6.(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3个世界性大国,17世纪是荷兰的崛起,19世纪是英国的崛起,20世纪是美国的崛起。其中,经济因素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巨大。
经济体制的维度 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凡是能够成功崛起的大国都必须积极建立和培育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
科技创新的维度 近代历史已雄辩地证明,科技创新在国家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崛起的大国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科研体系往往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维度 从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程来看,能否构筑开放的贸易格局,将国内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有机衔接,在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是决定大国能否成功崛起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基于荷兰、英国和美国的经验》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观点: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论述: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英国是世界技术发明的中心。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等使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而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19世纪晚期,英国依赖广阔的殖民地获取利润,丧失了技术革新的进取心,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则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引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技创新促使这两国快速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分别跃升至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成为新的世界工业强国。
总之,大国崛起依靠科技创新,而技术发明和广泛运用又推动了大国崛起。
示例二观点:坚持开放的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影响大国崛起关键的外部因素。
论述:世界经济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崛起。作为小国的荷兰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与其积极开拓并参与世界市场,不断扩张海外贸易密不可分。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一贯注重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在从事贸易过程中,荷兰商人逐渐形成近代的贸易观念,追求对外贸易的长期效益和整体效益,逐渐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从而为荷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后,美国能够迅速崛起,其中重要的外部因素在于通过参与世界市场获得了来自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充足的生产要素,通过自由贸易充分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从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总之,大国崛起要依靠开放的贸易格局,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顺应全球化趋势。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解析】
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7——20世纪(荷兰、英国、美国)。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
首先,提炼观点,根据材料“科技创新在国家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崛起的大国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科研体系往往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可知,可提炼观点为: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根据材料“能否构筑开放的贸易格局,将国内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有机衔接,在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是决定大国能否成功崛起的必要条件”可知,可提炼观点为:坚持开放的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影响大国崛起关键的外部因素。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运用世界史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详细阐述,在阐述中需要描述具体的历史史实做为证据进行说明,如: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英国是世界技术发明的中心。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等使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而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19世纪晚期,英国依赖广阔的殖民地获取利润,丧失了技术革新的进取心,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则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引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技创新促使这两国快速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分别跃升至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成为新的世界工业强国。
坚持开放的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影响大国崛起关键的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崛起。作为小国的荷兰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与其积极开拓并参与世界市场,不断扩张海外贸易密不可分。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一贯注重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在从事贸易过程中,荷兰商人逐渐形成近代的贸易观念,追求对外贸易的长期效益和整体效益,逐渐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从而为荷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后,美国能够迅速崛起,其中重要的外部因素在于通过参与世界市场获得了来自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充足的生产要素,通过自由贸易充分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从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最后,针对提炼的观点,再次进行总结升华,说明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总之,大国崛起依靠科技创新,而技术发明和广泛运用又推动了大国崛起。或者是,总之,大国崛起要依靠开放的贸易格局,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顺应全球化趋势。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7.(2023·安徽芜湖·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历史分期,就是史家以不同理论范式为尺度,在历史记录中置入时间或时代的分割点,以划分世界历史时段的做法。20世纪以来,中外世界史学界围绕世界历史分期问题展开讨论。国外学界比较具代表性的分期方案有“古代—中世纪—现代”三段论分期、以交往和联系作为关键逻辑的“世界体系”和“全球史”分期等。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有以“社会形态”演进为主线的苏联式世界历史分期、以纵向和横向“联系”发展为主线的分期和现代化—文明史的历史分期等。
运用世界史相关知识,对上述某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赞成、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世界历史分期以150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
分析:1500年左右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1500年以前世界历史发展呈现多元分散的特点。从五大文明古国的产生到文明的扩展,形成了变化的欧洲文明、流动的亚洲文明、孤立的美洲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但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直接的联系,相对孤立。1500年以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迁移、物种交流、商品流通,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人类历史从分散孤立走向了整体联系。殖民扩展中断了美洲、非洲、亚洲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西方不断崛起并占优势,人类社会进入了大变革时代。可知,全球史观指导下的世界历史分期有利于拓展国际视野。
示例二
观点:赞成中国学界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世界历史分期。
分析: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世界上古史,从人类的诞生到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经历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世界中古史从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世界近代史从17世纪英国革命到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开启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的扩展,属于资本主义社会时代。世界现代史从俄国十月革命到现在。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类历史进入到两种社会形态并行的阶段。综上所述,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世界历史分期明确具体,有利于历史学习。
【解析】
这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世界)。示例一:据材料“以交往和联系作为关键逻辑的‘世界体系’和‘全球史’分期等”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观点,即世界历史分期以150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分析:首先需要论述1500年之前世界呈现分散孤立的特点,虽然随着古代帝国的扩张,不同文明间有一定的交流,但是交流有限,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直接的联系。然后论述1500年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西欧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促进物种交流,引发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历史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接着论述西欧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带来的影响,不同文明在冲突碰撞交流中,形成了真正的世界历史等等。最后总结归纳,升华观点,完成表述,即全球史观指导下的世界历史分期有利于拓展国际视野。示例二:据材料“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有以‘社会形态’演进为主线的苏联式世界历史分期”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以得出观点,即赞成中国学界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世界历史分期。分析:首先阐述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规律,然后利用史实充分体现说明这一演变过程,写清楚新的社会性质的产生及其显著特征和划时代意义,如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世界中古史的开始,中古时期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与之前的奴隶制度截然不同,再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国确立了民主代议,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类历史进入到两种社会形态并行的阶段等等。最后总结归纳,升华观点,完成表述,即综上所述,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世界历史分期明确具体,有利于历史学习。
8.(2021·江西·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模式可以按现代化启动的原因和时间序列加以划分,这种分类法是在早期的“双元主义”(Daulism)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双元主义”就是按现代化的动力渊源,将现代化分为内发型(内源型)和外发型(外源型)两大种,前者动力渊源来自该社会本身,后者动力渊源来自外力的干扰或冲击。学者蔡明哲主编的《迈向现代化》一书中曾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其图式见“表6”
——摘编自许开轶、方军《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评析表中关于现代化模式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亦可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1:观点:内源型复合式现代化是英国现代化发展的模式。
评析:英国的原初工业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农业剩余产品大量存在,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工商业发展,英国这时开始步入工厂手工业时期,英国原初工业进入了一个较高水平;伊丽莎白一世采取重商主义和海上扩张政策,在18世纪使英国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海上强国;圈地运动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文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和缓宗教改革保持了社会稳定;近代自然科学的成长,出现了许多知名科学家,促使人们具有科学思想,摆脱愚昧禁锢;18世纪下半叶,英国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过渡。可见,英国的现代化模式是其通过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道路,是自发的、自上而下的、渐进变革的过程。
示例2:观点:内源型简单式现代化是美国现代化发展的模式。
评析: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现代化有许多得天独厚的因素。移民组成的美国无法形成贵族,有民主的传统,宗教宽容;美国国土辽阔、国民富庶、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美国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防止外来的资源冲击;源源不断的移民,大量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是美洲大陆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推进现代化进程起着极大作用,移民涌入也使得美国文化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同时移民也给美国带去大量资金,移民大量迁入进一步扩充了美国的市场;“光荣而孤立”的外交政策,美国奉行的“光荣而孤立”外交政策,为美国造就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使美国政治经济有稳定的环境,而专注自己的内部事物,尤其是促成美国的大陆扩张,使美国现代化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进行。由于这些独特内源条件的准备,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掀起一个现代化高潮。
示例3:日本是外发型东方式现代化模式。
评析:日本在前现代时期,生产的扩大与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其现代化的成长加快;1854年的“黑船事件”,在外国势力的迫使下,1872年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之后人口增长减缓、耕地增加、地租固定,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日200年的闭关锁国期间,“兰学”在日广泛传播,它给日本国民注入了一支新鲜的空气,东西方文化的巨大碰撞,使原有旧文化开始瓦解,人们思想观念迅速更新;文化的开放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启蒙,当现代化来临时,其先进思想已经奠定。可见,日本是在受到西方的侵略冲击下走向现代化道路的。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作答需要准确理解“内源型复合式”“内源型复合式”的内涵及西方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可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变革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9.(2024·湖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位学者对公元1500年至1800年的世界历史演变历程,作出了如下总结:
在大约公元1500年至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而把人们带入了世界近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近代早期阶段与公元1000年至1500年的那段历史不同,那时,东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之间只有零星的交往:近代早期阶段也与公元1800年至今的现代历史不同,因为在现代历史中,民族国家、重工业、威力巨大的武器以及高效的交通和通信技术使得欧裔人口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根据材料,结合公元1500年至1800年的世界历史演变历程,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论题:公元1500年前后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
阐释: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总之,公元1500年前后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1500年至1800年的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在大约公元1500年至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而把人们带入了世界近代历史的早期阶段”可得出公元1500年前后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文艺复兴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10.(2024·天津河东·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第7版/修订版)中目录摘编:
第五编 公元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六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与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42章 诸帝国的终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战及后果
第44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
《全球通史》下迄21世纪,在目录第八编中,作者认为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并加以解释。
【答案】
【示例】
认同作者观点,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
一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连成一体。一战后建立起西方主导的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得到缓和。1914年以来,球前所未有的一体化,使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以加速度扩散:欧洲所主导建立的资本主义世界格局以及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遇重大损失;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加剧了欧洲阵营意识形态的分化。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剧了西欧的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在冷战期间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趋势。
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
(不认同作者观点,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是西方衰落的历史。可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一战时期、二战时期、冷战期间、冷战结束后等阶段,论述1914年以来欧洲的相对衰落。)。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在目录第八编中,作者认为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作者的这一观点应该持赞成态度。之所以说是西方的成功史,可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提升、构建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方面进行阐述,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连成一体。一战后建立起西方主导的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得到缓和。1914年以来,球前所未有的一体化,使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以加速度扩散:欧洲所主导建立的资本主义世界格局以及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而之所以说是西方的衰落史,可从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世界的破坏、社会主义阵营的 出现、殖民体系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解读进行解读,即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遇重大损失;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加剧了欧洲阵营意识形态的分化。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剧了西欧的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在冷战期间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由此说明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也可以选择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如认为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是西方衰落的历史。可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一战时期、二战时期、冷战期间、冷战结束后等阶段,论述1914年以来欧洲的相对衰落。
11.(21-22高三上·天津滨海新·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将“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做为构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并将其比喻为四个长条黑匣子。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但1900年后西方的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答案】
示例:
观点:尼尔·弗格森认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四个要素推动了1500年后西方世界的兴起与发展,并使之逐渐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
解释:政治方面,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方面,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法律方面,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社会观念方面,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了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逐渐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性。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世界。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提取材料观点。根据材料“ 有学者将‘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做为构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与材料“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做出合理的历史观点为:尼尔·弗格森认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四个要素推动了1500年后西方世界的兴起与发展,并使之逐渐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
再次,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的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方面上的工业革命、法律方面的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社会观念方面的公民社会的建立等角度论述。如在政治方面,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在法律方面,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在社会观念方面,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了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如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逐渐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性。
12.(2024·辽宁抚顺·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一直围绕着几个主题展开:“经济与科技革命”、“战争或剧变”、“世界格局变化”。
经济与科技革命 战争或剧变 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 拿破仑战争 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论题: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国际格局的演变
论述: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从而影响国际格局调整。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但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导致他们之间矛盾竞争加剧,最终引发一战。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重新调整了世界格局。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再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军备战,想要冲破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以美苏均势、两分天下为主要特征。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世界各国努力抓住机遇、发展经济。至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新中国的崛起及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巨大飞跃和社会的进步,导致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国际关系产生巨大调整。
示例二:论题:战争或剧变导致国际格局的演变
论述:从拿破仑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苏联解体,每一次大型战争或剧变都会引发国际格局的变动。拿破仑战争冲击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秩序,带来欧洲政治文化重构。随着拿破仑战败,获胜的欧洲封建君主国构建了维也纳体系,试图恢复欧洲大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一战摧毁了旧的世界体系,战后形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在维持欧洲中心的同时,美日地位开始上升。但体系内部矛盾复杂,随着二战的爆发,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最终被打破。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通过召开一系列国际会议,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该体系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直至90年代,苏东剧变,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世界格局随之发生改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目前呈一超多强的态势。
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和苏东剧变使得国际关系发生巨大调整,而国际格局变迁则折射出国家实力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示例三:论题:经济与科技革命引发战争或剧变
论述: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国家实力对比发生改变,进而引发战争或剧变。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提升,并不断冲击欧洲旧的封建社会秩序。与此同时,拿破仑对外战争横扫欧洲大陆封建秩序,传播资本主义理念,与工业革命遥相呼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世界展开激励竞争并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再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最终使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并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各国竞争的新内容,美苏在科技与军事领域的角逐尤为激烈,最终综合实力较弱的苏联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加速了解体的进程。
由此可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国际力量的对比,最终导致战争或剧变的发生。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济大危机推动了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加强等世界格局的变化,据此可概括论题: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国际格局演变。在论述中主要结合三次工业革命和经济大危机如何推动世界格局变化进行说明。可进行论述如下: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从而影响国际格局调整。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但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导致他们之间矛盾竞争加剧,最终引发一战。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重新调整了世界格局。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再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军备战,想要冲破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以美苏均势、两分天下为主要特征。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世界各国努力抓住机遇、发展经济。至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新中国的崛起及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最后进行总结,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巨大飞跃和社会的进步,导致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国际关系产生巨大调整。
也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拿破仑战争推动了维也纳体系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雅尔塔体系出现,苏联解体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加强,据此可概括论题:战争或剧变导致世界格局演变。在论述中主要结合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和苏联解体与世界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可进行论述如下:从拿破仑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苏联解体,每一次大型战争或剧变都会引发国际格局的变动。拿破仑战争冲击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秩序,带来欧洲政治文化重构。随着拿破仑战败,获胜的欧洲封建君主国构建了维也纳体系,试图恢复欧洲大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一战摧毁了旧的世界体系,战后形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在维持欧洲中心的同时,美日地位开始上升。但体系内部矛盾复杂,随着二战的爆发,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最终被打破。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通过召开一系列国际会议,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该体系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直至90年代,苏东剧变,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世界格局随之发生改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目前呈一超多强的态势。最后进行总结,两次世界大战和苏东剧变使得国际关系发生巨大调整,而国际格局变迁则折射出国家实力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也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爆发拿破仑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苏联解体,据此可概括论题:经济与科技革命引发战争或剧变,在论述中主要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与苏联解体之间党关系进行论述。可进行论述如下: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国家实力对比发生改变,进而引发战争或剧变。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提升,并不断冲击欧洲旧的封建社会秩序。与此同时,拿破仑对外战争横扫欧洲大陆封建秩序,传播资本主义理念,与工业革命遥相呼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世界展开激励竞争并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再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最终使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并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各国竞争的新内容,美苏在科技与军事领域的角逐尤为激烈,最终综合实力较弱的苏联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加速了解体的进程。最后进行总结,由此可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国际力量的对比,最终导致战争或剧变的发生。
13.(2024·广东茂名·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20世纪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述:20世纪既是“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的世纪,又是“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的世纪;既是“进步”的世纪,又是“悲剧”的世纪。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请以“某一世纪既是的世纪,又是的世纪”为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可以选取材料的世纪和观点,亦可另选世纪和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主题:20世纪既是“希望”的世纪,又是“悲剧”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转变的时期。一方面,它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希望的一个世纪,因为在这个时期内,科技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科技方面,20世纪见证了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重大发明的出现,这些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同时,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例如抗生素的发现和疫苗的应用,使得许多曾经致命的疾病得以治愈或预防。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同台竞争,各自开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不同制度国家的相互借鉴与发展。
另一方面,这个世纪也是充满了悲剧和灾难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等事件给全球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导致了超过1600万人的死亡和2000多万人的伤残。这场战争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爆发,更是造成了约7000万人的死亡,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此外,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也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稳定因素。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军备竞赛和核武器竞赛,这无疑增加了全球性的毁灭风险。
综上所述,20世纪可以被视为一个充满希望和悲剧的世纪。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战争、冲突和灾难。因此,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繁荣的世界。
【解析】
本题是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20世纪既是‘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的世纪,又是‘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的世纪”与题干“‘某一世纪既是的世纪,又是的世纪’为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题是20世纪既是“希望”的世纪,又是“悲剧”的世纪。
其次,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证明应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与阐述。在积极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转变的时期。一方面,它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希望的一个世纪,因为在这个时期内,科技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上看,在科技方面,20世纪见证了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重大发明的出现,这些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同时,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例如抗生素的发现和疫苗的应用,使得许多曾经致命的疾病得以治愈或预防;再从政治方面看,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同台竞争,各自开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不同制度国家的相互借鉴与发展。
在从消极方面看,结合所学知识从战争与冷战角度看。在战争上看,另一方面,这个世纪也是充满了悲剧和灾难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等事件给全球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导致了超过1600万人的死亡和2000多万人的伤残。这场战争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爆发,更是造成了约7000万人的死亡,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在冷战角度看,此外,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也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稳定因素。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军备竞赛和核武器竞赛,这无疑增加了全球性的毁灭风险。
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中心。综上所述,20世纪可以被视为一个充满希望和悲剧的世纪。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战争、冲突和灾难。因此,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繁荣的世界
14.(2024·江西抚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黑格尔认为,地形条件的不同,影响人民的生产和性格的类型,从而影响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发生、发展及其所处的地位。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地理条件有三种特殊的差别:一是“干燥的高地,广阔的草地和平原”,二是“平原流域——巨川大江流过的地方”,三是“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处在第一种地理条件下的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的特性是“好客和掠夺”。有第二种地理条件的居民主要经营农业,“在这些区域里产生了伟大的王国,并且开始筑起了大国的基础”。至于第三种地理条件,他这样写道: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大海抉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他们有超过营利和职业而成了勇敢的、高尚的事情。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洲各国所没有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
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评论黑格尔的相关观点,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答案】
示例
地形条件只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部分因素
黑格尔认为地形是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观点较为片面。
地形条件能影响历史的发展。地形条件影响经济形态,进而影响政治形态。古代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集权国家,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地区临海、港多,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建立了众多城邦。
地形条件并不完全决定历史发展。首先,地形只是众多历史因素之一,不能单独决定历史发展。同样在希腊地区,雅典是民主政治,斯巴达却是寡头政治。其次,地形的影响是相对的,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古罗马最初是一个共和制城邦,后来却建立起君主专制,发展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综合来看,地形条件在历史发展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应过分夸大其影响。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进程。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为古代世界。首先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根据材料“黑格尔认为,地形条件的不同,影响人民的生产和性格的类型,从而影响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发生、发展及其所处的地位。”可知黑格尔认为地形是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评论,黑格尔认为地形是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观点较为片面。地形条件只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部分因素。举例论证地形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地形条件能影响历史的发展。地形条件影响经济形态,进而影响政治形态。古代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集权国家,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地区临海、港多,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建立了众多城邦。
地形条件并不完全决定历史发展。首先,地形只是众多历史因素之一,不能单独决定历史发展。同样在希腊地区,雅典是民主政治,斯巴达却是寡头政治。其次,地形的影响是相对的,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古罗马最初是一个共和制城邦,后来却建立起君主专制,发展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最后总结,综合来看,地形条件在历史发展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应过分夸大其影响。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进程。
15.(2024·黑龙江吉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史观不断发生变化。如表是中国学者将历史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后史观变化的统计。
时间 学者 著作 史观
1849年 徐继畲 《瀛寰志略》 “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 《欧洲心影录》 对中国中心论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谬论。
1940—1949年 周谷城 《世界通史》 反对“欧洲中心论”,用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
1962年 周一良、吴于廑 《世界通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编著的世界历史著作。
2023年 钱乘旦 《新世界史纲要》 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和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史的史观变化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满分示例论题:史观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加深
论述:鸦片战争爆发后,先进的中国人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以求强国御辱之路,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立场及有限的历史资料,立足中国考察世界变化,使魏源、徐继畲等人依然陷在“天朝上国”狭隘史观中;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从外国寻求变法的借鉴,虽未编写出综合性的世界历史,但其史观摆脱传统“中国中心论”,目的在于说明变法是强弱存亡的关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周谷城等学者伴随着国际格局和史学研究的的变化,反对“欧洲中心论”,用独立客观的视角认识世界,是中国人民族自信心不断提高的反映。
综上,从民族危机的现实出发,学习探索世界历史研究立场、观点、方法,加强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断引领中国人探索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定档给分:依据材料提炼观点作为论题,论题可见于论述前、中或结尾。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中国学者将历史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后史观变化的统计”,可拟定论题:史观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加深。其次,根据材料中各时期的史观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各时期史观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分析,如鸦片战争爆发后,先进的中国人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以求强国御辱之路,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立场及有限的历史资料,立足中国考察世界变化,使魏源、徐继畲等人依然陷在“天朝上国”狭隘史观中;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从外国寻求变法的借鉴,虽未编写出综合性的世界历史,但其史观摆脱传统“中国中心论”,目的在于说明变法是强弱存亡的关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周谷城等学者伴随着国际格局和史学研究的的变化,反对“欧洲中心论”,用独立客观的视角认识世界,是中国人民族自信心不断提高的反映等等。最后,概括总结即可。
16.(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科学革命引发了技术革命,然后推动了主权国家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进而导致欧洲百年均势秩序的生成与崩溃,这是科技革命(A)直接推动国际秩序(B)变迁的模式,即A-B模式;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类当前正经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无论是冷战时期的两极均势,还是后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自由霸权秩序,都是国际秩序(B)直接推动科技革命(A)的发展模式,即B—A模式。总的来看,科学家的身份认同、国家能力和国际规则与规范在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中交织互动,是国际秩序变迁模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郑华、聂正楠《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逻辑探析》
运用世界史的史实,对上述模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上述一种或两种模式进行论证;也可对以上模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见解,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一 选择模式:A—B模式。
观点:第二次科技革命冲击了英国主导的欧洲均势秩序。
论证:与第一次科技革命集中爆发于英国的特点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覆盖的地理范围更为广阔,德国、美国与日本在科技领域都取得了实质性进步与发展。其中,德国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急先锋,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装备,彻底完成了从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向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的转变。从科学家的角度看,德国之所以成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发源地,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诸多优势。在国家综合实力方面,第二次科技革命为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国际体系层面,随着德国的统一与崛起,其在全球范围内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和更多的海外利益,19世纪初期英国主导的欧洲均势秩序受到多重冲击。与此相对,英国在该时期受到了因循守旧、不善变通等因素的影响,其主导的欧洲均势秩序也因德国的崛起开始趋向崩溃。总之,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推动了主权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进而导致欧洲百年均势秩序逐渐走向崩溃。
示例二 选择模式:B—A模式。
观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受两极格局秩序的影响。
论证:二战结束后初期,受前两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科学技术与国际秩序的互动关系逐渐由此前的单向影响往双向影响演变。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等科学发明和技术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苏两极对抗的背景下逐步展开。为了占据优势地位,美苏均通过动用国家资源的方式,采取优先聚焦军工领域的国家战略,集中开展了竞争性科技研发活动,同时大力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在美苏竞争初现端倪时,两国就开始了对德国导弹专家的争夺。从国家层面看,美国为赢得冷战的胜利在战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运作模式上催生了巨大的军工复合体经济。苏联在冷战时期把绝大部分科研资金投入到了军事技术和太空技术方面,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总之,在此期间,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苏联的计划经济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若从“第四次科技革命冲击美国霸权秩序”“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英国主导的欧洲均势秩序的确立”等方面探讨亦可)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审设问。写出所选模式,并针对所选模式提出观点,例如选择模式A-B,并提出观点第二次科技押广东卷19题
世界史:阶段特征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阶段特征 2021·广东卷19 预测2024年高考考察世界史的阶段特征,热点有世界史的分期问题、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世界史教材等。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国际格局、国际秩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等角度,掌握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演进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形成对某一时期阶段特征和世界史上某一主题发展历程的充分认识。
结合地中海考察世界史的阶段特征 2022·广东卷19
中国文明古代史分期 2023·广东卷19
1.(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中海示意图
材料 以“陆地之间”的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2023·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3.(2021·广东·高考真题)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一、世界史阶段特征
1.多元并生:古代世界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阶段特征】从远古有人类以来到公元1500年左右,形成了世界五大文明摇篮,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散居的部落通过迁徙、贸易、战争,逐渐聚集靠拢,形成大大小小的邦国、王国和帝国。
上古时期(5世纪前)
政治:
①伴随着国家和文字等的出现,人类社会开始迈入文明时代
②人类早期文明在多个地区独立产生并逐渐向外拓展
③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帝国的统治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经济: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经历了从渔猎采集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历
②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以农耕经济为主,古希腊的海外贸易相对发达
文化
①古代世界文明在文字、文学、科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呈现多元特征
②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中古时期(5-15世纪)
政治:
①在欧洲,西欧建立了封君封臣制度,城市逐渐兴起并实现自治,王权也逐渐得到加强;东欧的拜占庭和俄罗斯不断扩张,政治制度不断发展
②在亚洲,形成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日本、朝鲜在政治制度上受中国影响较大
③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在美洲,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都出现了强大的王权,社会等级分化明显
经济:
①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盛行,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②亚洲阿拉伯帝国等工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
③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作物
文化:
①在欧洲,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欧洲东部则形成了东正教文明区域
②在亚洲,古代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对东南亚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③非洲国家受阿拉伯文化影响较大。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
2.交流、冲突与变革: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
【阶段特征】
15世纪末至18 世纪60年代,全球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世界各地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人类向近代社会迈进。
政治:
①教权衰弱,王权日强。欧洲社会发生转型,天主教会的统治受到冲击,早期王权日益加强,民族国家出现
②民主制度开始确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逐渐确立起来,政治民主化启动
经济:
①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井快速发展,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早期殖民统治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出现了人口、物种等的大范围传播和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文化:
①人文主义不断发展。天主教会神学统治动摇,人文主义不断发展,反封建的思想解放潮流涌现,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补盲点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②近代科学革命兴起。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国际格局:
①欧洲部分国家的实力对比出现变化。贸易中心的转移,导致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如意大利等逐渐衰落,葡萄牙、西班牙一时获利但很快衰弱,而大西洋沿岸的荷兰、法国、英国等逐步崛起
②为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实力空前强大,打破了世界力量的相对平衡。
3.文明转型: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18 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政治:
①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美国实现了独立,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政体。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②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成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欧洲列强的殖民侵略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掀起民族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最终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经济:
①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工厂制度确立
②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③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殖民活动、贸易与战争促进了近代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近代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国际关系: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殖民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4.新格局、新道路:一战及战后的世界
【阶段特征】
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现代化模式并存,这些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现象决定着20世纪人类历史的走向。
政治: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③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经济:
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并逐渐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盲目性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遭受重创
思想文化:
①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对暴力,向往和平,“非战主义”成为潮流
国际关系: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协调了战后的国际关系
②世界局势由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
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5.和平与动荡共存:二战及战后的世界
【阶段特征】
二战后至今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从两极格局向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时期。
政治:
①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两大主要力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冷战。 20世纪六七十政治年代,欧共体成立,日本、中国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并逐渐加强。②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时代主题日益向和平与发展转变
经济: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苏联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③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从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到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
④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后期迎来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
⑤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思想文化:
①社会信息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②文化多样化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统一性与民族性并存,发展出多元化的思想与文化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历程
三、国际格局的演变
(1)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肯定了国家主权原则,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方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构建起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欧洲国际秩序,使国际法从理论走向实践。
(2)1814年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一方面,维也纳体系延续了采用国际会议和谈判协商结束国际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做法,重建了欧洲秩序;大国协调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国际法的执行力度,以会议协商和国际条约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得以进一步成熟与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它在将国际法适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区的同时,也体现了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的强权色彩,呈现出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时代的鲜明特征。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生裂变: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动摇:
①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②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构与再度动摇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际局势)(但世界经济危机使之再度动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整体低迷,列强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尔比亚并与德国结成轴心国,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6)冷战格局的形成: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7)20 世纪下半叶世界在多方面的“新变化”:
①以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从剑拔弩张的对峙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到多极力量的成长和多极化趋势变化的新态势。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政策的调整,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变化,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的建设,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展开,展现了战后西方世界变化的新动向;
③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曲折发展,如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新形势;
④伴随着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新兴国家在崛起的同时,也遭遇了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挑战,体现了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和国际形势变化的新格局。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家联盟或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极化趋势。
四、技术革命
一般认为,自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已发生过三次科技革命,目前正在孕育第四次科技革命。事实上,纵览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史,以往所取得的每一次历史性巨大进步都与当时科技革命的强力推动密不可分。
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标志,自此人类社会迈进了“蒸汽时代”。横空出世的科技革命造就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业的空前大发展,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极大地推动了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社会物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摆脱了封建主义枷锁,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统治。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 世纪末,以电能的突破以及内燃机的出现为中心的技术革新为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新的动力基础,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电力技术应用的“外溢”,促进了其他诸多技术领域的全面发展,为在更大规模上组织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也急剧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霸权争夺与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萌芽于 20 世纪 40 年代而高潮于20 世纪 70 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造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席卷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几乎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促使资本主义跨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有凭借巨型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向更高级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之势。它不仅带动了传统产业技术的全面升级,而且促使人类社会开始向知识经济的新高地迈进。而其最为直观紧要的一个副产品是美国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震中”,在与苏联之间的综合国力较量中整体上处于领先地位,最终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战而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遭受了史无前例的严重挫折。
当前正处于进行时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为先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它立基于前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体系,辅之以信息工程、制造工程等新兴技术集群优势,实现网络空间、物理空间与生物空间的交互映射与深度融合。第四次科技革命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新材料、新能源、新资源开发的交叉而综合的新工业革命,也即“工业革命 4.0”,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客观来说,以美国、日本、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激发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又有效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当代资本主义这棵已枯之木,正是连续吃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红利,才得又逢春再萌新生。
五、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
1.(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时间 主要研究内容
19世纪中后期 埃及、土耳其等国的亡国史研究
20世纪初 世界各国革命史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列强侵华史研究
20世纪50—70年代 各国人民友谊史研究
1978年以来 全球史研究
——据于沛《学术史研究是建构世界史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特点,并选择其中两个阶段加以说明。
2.(2018·山东·一模)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的演变
阶段 体系名称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建国后~ 1995年) 苏联体现影响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史体系 意识形态浓,体现了“五种意识形态观”,强调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是否体现阶级斗争成为判断历史事实是否重要并是否应纳入书中的标准。
第二阶段(1996~ 2004年) 苏联体系逐渐淡化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历史体系 开始逐步淡化意识形态,注重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政治史内容相对减少,突出经济史和文化史。
第三阶段(2005至 2017) 文明史观影响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史体系 完全打破了“以意识形态为主线”的通史体系,采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为历史发展线索,以生产力发展为依据构建历史体系。不仅涵盖了以往通史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还包含了宗教、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
从材料中提取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的演变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2023·福建厦门·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研究者们常将历史予以分期,并对所划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如“公元前500—公元200年:欧亚文明区的联结”,“1000—1500年:跨文化交流的增速”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史某一历史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分期与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分期与特征概括)
4.(2024·广东江门·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其概要如下:
教材编写方法 教材的内容
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 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
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
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
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
——摘编自陈海宏、吴倩《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请对刘祚昌先生关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可以在“教材编写方法”或“教材的内容”中任选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23-24高三上·广东深圳·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学界的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新范式试图解决以下问题
(1)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展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2)清除西方中心论影响,在历史教科书撰写中恢复世界各文明、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3)纠正“世界史是少数几个西方大国历史”的错误印象,展现世界史是全人类共同历史的基本事实。
(4)在历史的长时段叙事中展现几千年来世界大格局的变化,进而理解21世纪正在发生的事。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前言(2022年)
围绕中国学界的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变化自拟观点,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6.(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3个世界性大国,17世纪是荷兰的崛起,19世纪是英国的崛起,20世纪是美国的崛起。其中,经济因素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巨大。
经济体制的维度 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凡是能够成功崛起的大国都必须积极建立和培育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
科技创新的维度 近代历史已雄辩地证明,科技创新在国家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崛起的大国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科研体系往往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维度 从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程来看,能否构筑开放的贸易格局,将国内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有机衔接,在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是决定大国能否成功崛起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基于荷兰、英国和美国的经验》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7.(2023·安徽芜湖·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历史分期,就是史家以不同理论范式为尺度,在历史记录中置入时间或时代的分割点,以划分世界历史时段的做法。20世纪以来,中外世界史学界围绕世界历史分期问题展开讨论。国外学界比较具代表性的分期方案有“古代—中世纪—现代”三段论分期、以交往和联系作为关键逻辑的“世界体系”和“全球史”分期等。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有以“社会形态”演进为主线的苏联式世界历史分期、以纵向和横向“联系”发展为主线的分期和现代化—文明史的历史分期等。
运用世界史相关知识,对上述某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赞成、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2021·江西·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模式可以按现代化启动的原因和时间序列加以划分,这种分类法是在早期的“双元主义”(Daulism)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双元主义”就是按现代化的动力渊源,将现代化分为内发型(内源型)和外发型(外源型)两大种,前者动力渊源来自该社会本身,后者动力渊源来自外力的干扰或冲击。学者蔡明哲主编的《迈向现代化》一书中曾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其图式见“表6”
——摘编自许开轶、方军《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评析表中关于现代化模式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亦可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2024·湖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位学者对公元1500年至1800年的世界历史演变历程,作出了如下总结:
在大约公元1500年至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而把人们带入了世界近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近代早期阶段与公元1000年至1500年的那段历史不同,那时,东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之间只有零星的交往:近代早期阶段也与公元1800年至今的现代历史不同,因为在现代历史中,民族国家、重工业、威力巨大的武器以及高效的交通和通信技术使得欧裔人口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根据材料,结合公元1500年至1800年的世界历史演变历程,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2024·天津河东·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第7版/修订版)中目录摘编:
第五编 公元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六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与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42章 诸帝国的终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战及后果
第44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
《全球通史》下迄21世纪,在目录第八编中,作者认为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并加以解释。
11.(21-22高三上·天津滨海新·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将“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做为构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并将其比喻为四个长条黑匣子。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但1900年后西方的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12.(2024·辽宁抚顺·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一直围绕着几个主题展开:“经济与科技革命”、“战争或剧变”、“世界格局变化”。
经济与科技革命 战争或剧变 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 拿破仑战争 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3.(2024·广东茂名·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20世纪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述:20世纪既是“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的世纪,又是“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的世纪;既是“进步”的世纪,又是“悲剧”的世纪。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请以“某一世纪既是的世纪,又是的世纪”为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可以选取材料的世纪和观点,亦可另选世纪和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14.(2024·江西抚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黑格尔认为,地形条件的不同,影响人民的生产和性格的类型,从而影响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发生、发展及其所处的地位。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地理条件有三种特殊的差别:一是“干燥的高地,广阔的草地和平原”,二是“平原流域——巨川大江流过的地方”,三是“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处在第一种地理条件下的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的特性是“好客和掠夺”。有第二种地理条件的居民主要经营农业,“在这些区域里产生了伟大的王国,并且开始筑起了大国的基础”。至于第三种地理条件,他这样写道: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大海抉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他们有超过营利和职业而成了勇敢的、高尚的事情。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洲各国所没有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
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评论黑格尔的相关观点,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15.(2024·黑龙江吉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史观不断发生变化。如表是中国学者将历史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后史观变化的统计。
时间 学者 著作 史观
1849年 徐继畲 《瀛寰志略》 “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 《欧洲心影录》 对中国中心论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谬论。
1940—1949年 周谷城 《世界通史》 反对“欧洲中心论”,用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
1962年 周一良、吴于廑 《世界通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编著的世界历史著作。
2023年 钱乘旦 《新世界史纲要》 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和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史的史观变化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6.(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科学革命引发了技术革命,然后推动了主权国家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进而导致欧洲百年均势秩序的生成与崩溃,这是科技革命(A)直接推动国际秩序(B)变迁的模式,即A-B模式;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类当前正经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无论是冷战时期的两极均势,还是后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自由霸权秩序,都是国际秩序(B)直接推动科技革命(A)的发展模式,即B—A模式。总的来看,科学家的身份认同、国家能力和国际规则与规范在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中交织互动,是国际秩序变迁模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郑华、聂正楠《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逻辑探析》
运用世界史的史实,对上述模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上述一种或两种模式进行论证;也可对以上模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见解,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7.(2024·北京石景山·一模)20世纪世界史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03年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46年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1908年 印度孟买工人反英政治总罢工 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 1957年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22年 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1960年 “非洲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
1929年 经济大危机爆发 1961年 卡斯特罗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
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1933年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新政 1991年 苏联解体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45年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立 1999年 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根据上表,选取三个及以上事件,围绕20世纪的世界史,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就该主题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2024·安徽芜湖·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战争等在17世纪频繁上演,其程度与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呈现全球弥漫的态势。可以说,从英格兰、法国到沙俄帝国、奥斯曼帝国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至南北美洲,无一幸免。17世纪是“充满危机的世纪”。
——摘编自(英)帕克《全球危机》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就材料中的17世纪或任选一个世纪,拟定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标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9.(2024·福建厦门·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天然就是先进、文明、自由的,是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动力、主角。而东方天然是落后、野蛮、专制的,只是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配角、边缘,是西方的附庸和追随者。我们可以从以下视角对“西方中心论”展开批判
(一)以历史事实对“西方中心论”进行釜底抽薪。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以人为本,以全体人类为中心。
(三)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文明形态的多样互鉴,文明演进的多元平行。
(四)人道主义和道德评判视角,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类的公平与正义。
(五)承认近现代西方的优势,但不认可西方是所谓“中心”,更不认可它是永恒不变的“中心”。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西方中心论”进行批判。(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024·广东·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人类政治演化划分为四个时代(如图)。
——包刚升《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上)》
围绕“人类政治演化”这一主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进行说明。(要求:明确提出看法,对材料观点赞成、质疑、修改皆可;观点清晰、史实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