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7 20:25:27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试题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词语的画线字注音。
彷徨( )( ) 埋没( ) 埋怨( ) 肇事( )
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读音。
答案:páng;huáng;mái;mán;zhào。
解析:略。
2.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答案: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解析:略。
3.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写补充在句子的横线处。
(1)多年来,我在学校里 (接触、触及)到不少中国学生。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 (检察、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 (淹没、埋没)了。
(4)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 (应付、对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考查目的: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辨析。
答案:接触;探察;埋没;应付。
解析:“触及”有触动的意义;“检察”有审查、核查的意思;“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对付”有应对、抵挡的意思。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B.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C.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D.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考查目的:标点符号的使用。
答案:B
解析:句子中的两个问号都应该改为句号,因为句子并不是疑问语气。
5.指出句子的论证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起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论证方法:
作用:
考察目的: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
答案: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失败的事例,从反面论证王阳明的这种做法不是在真正地探察物体,没有领悟“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
解析: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讲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得出这种“格物”方式是有问题的,源自他没有领悟其中的真正内涵。
二、课内阅读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起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考查目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察自己,不是研究事物的方法。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解析:议论文中的事例都是为文章的观点服务,所以首先要准确理解事例的内容,进而明确它证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2.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考查目的: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答案: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解析:议论文中,作者提出观点后,常常会用事例来证明,或者用具体的语言加以阐释,这种具体的分析能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3.作者列举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考查目的:准确理解议论文中事例与观点的关系。
答案:列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是埋头“用功”是没有用的,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解析:在议论文中,常常需要作者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4.请举出一个例子,放在选文“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这一段中,字数不少于200字。
考查目的:准确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答案:略。
解析: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
5.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四)布置作业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真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11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北京市第四中学  “高分低能”现象北京理科高考状元李泰伯曾申请美国11所顶尖大学遭拒。
魏永康,湖南省岳阳市人,绝对是个神童。他两岁开始识字,8岁上中学,13岁以高分考进湘潭大学,17岁考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1岁却因难以与人相处和生活难以自理而肄业回家。导入 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是否正确,他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5只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的身上或嘴里。
刘海洋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已经通过了学校研究生考试。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说:“我曾经从书中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就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导入“高分低能”现象作者简介 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丁肇中初读课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 《礼记·大学》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格物致知” 整体感知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1.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2.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 .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分组讨论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分组讨论 1.作者认为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要拿注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为避免出现这一状况,应该怎么办?
  2.文中例举“我”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探究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论证方法:
作用:总结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首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动手搜集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