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同步试题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词中画线字注音。
连翘( ) 萌发( ) 翩然( ) 孕育( )
销声匿迹( )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
草长莺飞( ) 生机盎然( )
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读音识记。
答案:qiào;méng;piān;yùn;nì;shuāi;zài;zhǎng;àng。
解析:略。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 簌簌 草木荣枯 花香鸟语
B.年年如是 物候 农谚 侵害
C.土壤 丘陵 乔木 次第
D.抽青 纬度 调察 灵敏
考查目的: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
答案:D
解析:D项,勿把“查”写作“察”。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C.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考查目的: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答案:C
解析:A项,引文属于完整的话独立被引用,引号应在句号内。
B项,表示疑问的句子,要用问号。
D项,活的仪器需加双引号,表示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时,多用引号标明。
4.对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举例子)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打比方)
C.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下定义)
D.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举例子)
考查目的:说明方法的辨别。
答案:C
解析: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C项,不符合此要求。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考查目的:细节内容的理解。
答案:D
解析:A项,“语言”是指丰富的物候现象;B项,“物候学”应为“物候”;C项,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应是生动。
二、课内阅读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本文作者的原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而课文的改题是《大自然的语言》,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为什么?
考查目的: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答案要点:(1)用原题好,会更容易帮助我们解决文章说明对象的问题。
(2)用编者改的标题好。“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性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这是一个答案不唯一的题目。希望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考查目的: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活学活用的能力。
答案: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
解析:根据原文中“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的规律,得知这种现象是由于高下差异的因素引起的。
3.“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凡是”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查目的: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答案:“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谨,但还可以生动优美。此处体现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考查目的:说明方法──举例子的作用。
答案:举例多少应按照需求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认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是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有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解析:举例子的目的是要达到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此处例举两例,更加强了这种说明方法的效果。
5.每年3月,江西婺源成为我国观看油菜花的旅游胜地,吸引无数踏青赏花的游客。而到了7月前后,南方的油菜早已扬花结籽收获入仓,甚至变成清亮的油液。而我国西北部的青海湖一带,油菜花却正开得喧嚣。根据课文所学知识,这一自然现象和下列哪种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没有关系?( )
A.海拔高度的差异
B.经度因素的差异
C.纬度因素的差异
D.古今因素的差异
考查目的: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活学活用的能力。
答案:D
解析:同为油菜花的盛开,江西婺源与青海湖因为存在着经度、纬度、高下的差异,因此会有时间上的不同。但这个现象没有古今的记载,因此,古今因素不是影响的一个因素。
6.下列哪些现象是物候现象?请结合文中知识说明理由。
(1)阴天下雨的时候,老人关节疼。
(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3)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考查目的:理解文章内容并加以运用。
参考答案:(1)不属于物候现象。因为这是天气的变化而不是气候的变化。
(2)(3)都是物候现象,因为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也是我国劳动人民依据气候变化的现象总结出的农谚知识。
解析:物候学记录植物、动物等的自然现象,目的是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在分清气候和简单的一时一刻的天气变化的不同时,就能够解答此题。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还可以具有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与物候学。
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3.话题活动由“面”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入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
2.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力量。
2.品味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优美。
三、教学策略
采用朗读课文、主要问题设计与追问、讲解与练习等方式,按从“面”到“块”、从“块”到“点”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并思考: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解题: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把物候现象比成大自然的语言,形象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设计意图】了解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主体──物候及物候学。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及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二次走进文本,从“面”到“块”,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说明事物的特点讲得有条有理,有主有次的。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追问一: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能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追问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追问三: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追问四: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作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追问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追问六: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文极具章法的美、结构的美。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了解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
(三)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第三次走进文本,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练习1:解释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练习2: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唐·杜甫《梅雨》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宋·苏轼《舶棹风》
练习3: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诗歌的理解。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高下差异)
(2)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唐·白居易《种荔枝》(古今差异)
提示:当时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
现在四川有荔枝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竺可桢的观点: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四川荔枝灭绝。──《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3)小时候的冬天,我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在湖南老家放牛(我们那儿属于江南丘陵地区)。天气很冷,太阳出来后,我们把牛赶向了山腰。那些牛儿呢,似乎有灵性,不约而同地撒欢儿往山腰去了……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逆温层现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物候知识并简单运用,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品味并鉴赏说明文的语言
引导学生第四次走进文本,由“面”“块”聚焦于某一“点”,深入品读第一段,品鉴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并品味鉴赏,谈谈这一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明确】开头一段用文学的语言,叙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生长、虫鸟出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显现春夏秋冬四季更迭。
“渐渐”是叶子枯黄的过程;“大地”“从沉睡中苏醒”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一句“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变黄”。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有力的铺垫。
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组织语言及表达的能力。体会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提示:若课堂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感受到的物候现象,为写作训练提供思路。
(五)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内容,或以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课件12张PPT。大自然的语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物候观测对于
农业的重要性文章脉络物候现象来临
决定的因素物候学研究
的意义引出物候与物候学 描述现象 阐明意义 作出解释 推究原因现象本质逻辑顺序文章脉络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段间关系四个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空间因素时间因素主要次要逻辑顺序 首先 也可以 此外 还可以 便于 段内关系主要次要逻辑顺序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二日)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你能解释这些物候现象吗?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 燕地寒,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二)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北京杭州约北纬40°约北纬30°──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你能解释这些物候现象吗?
南京①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唐·杜甫《梅雨》三时②已断黄梅雨,万里出来舶棹风。
──宋·苏轼《舶棹风》注: ①即成都。
②此诗写于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 15天,即农历5月。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你能解释这些物候现象吗?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想一想:两地入梅时间各不相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南京犀浦道,
四月熟黄梅。
三时已断黄梅雨, 万里初来舶棹风。
(农历五月)成都 约北纬30°东经104°
湖州 约北纬30°东经120°语言品析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内容,或以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