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步教学设计+课件+检测试题(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步教学设计+课件+检测试题(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7 20:28:35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试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倘若(tǎng)  慨叹(kǎi)  诓骗(kuāng)
B.依赖(lài)   宰相(zǎi)  搽(cá)脂粉
C.麻醉(zuì)   脊梁(jí)   拜佛(fó)
D.省悟(xǐng)  渺茫(miǎo) 玄虚(xuàn)
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读音识记。
答案:A
解析:B项,“搽”应读“chá”;C项,“脊”应读“jǐ”;D项,“玄”应读“xuán”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
(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考查目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答案: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解析: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①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论、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史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考查目的: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背景和书下注释,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
答案:C
解析:不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是二十四个朝代皇帝的家谱。
(2)“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 。
考查目的: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加强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答案:表示对正史的不认同。
解析:略。
(3)“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①“这一类”指代 。
考查目的:明确指代内容,加强课文理解。
答案:“这一类”指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解析:略。
(4)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 。
考查目的:体会反问句式所表达的强烈语气。
答案:“中国的脊梁”,就是现在也未尝少。
解析: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同步导学案·课时练》九年级上册)
二、课内阅读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③“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⑤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⑥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写第①、②段的用意是什么?
考查目的:本题既是训练学生从语段中归纳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也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学习驳论文,批驳敌论证的方法。
答案:文章第①段摆出对方的论据,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第②段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解析:略。
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中又是如何论证的?
考查目的:引导学生分析本文作者的观点、立场,学习驳论文中的驳论方法。
答案:第③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对方论点。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解析:通过文章题目或作者批驳的观点,找到与之对立的看法,就是作者的观点。
3.阅读④⑤段,分析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1)用大量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   )
(2)用间接反驳敌论的观点。 (   )
考查目的:学习驳论文的论证方法。
答案:(1)例证法;(2)反证法。
解析:根据论证方法的定义进行判断。
4.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画线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
考查目的:理解文中关键词的指代内容。
答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筋骨和脊梁:借喻有骨气、有自信力的中坚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状元宰相:借代,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解析: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驳论文的常识及写法。
2.培养学生把握议论文驳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朗读中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2.品读文中的重要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3.讨论、探究文中的关键问题,深化对课文的认识,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堂实际需求,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现在八十多年了,文章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写的,预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了解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
2.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3.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重要语句,要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对文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在三个维度上得到提高。
4.引导学生重视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和做人两个方面都获得益处。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9·3阅兵视频。(截取三军仪仗队和展示我军武器时的场景)
教师导入:9·3大阅兵圆满结束了,骄傲、自豪、感动瞬间汇成我们共同的记忆。当千人合唱团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当威武的三军正步走过长安街,当蹒跚的老兵向我们敬礼……这些场面令人震撼,让人感动,此时此刻你们能描述一下自己内心的感受吗?
2.让学生根据画面谈谈感受。
要求:用一两个词语形容心情,并说明理由。
小结:太多的词语也表达不出我们内心的激动与感动,再多的语言在这庄严肃穆的场景下,都会黯然失色,唯有一句“我爱你,中国”是最好的诠释。然而,八十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设计意图】结合9·3阅兵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后面学习课文,感受作者传达的立场、观点做铺垫。
(二)感知学习
1.教师范读课文并设计相关问题:
(1)这篇文章作者发表了哪些见解和主张?
(2)这些见解主张的提出方法和我们前面学到的文章写法一样吗?
(3)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时,能找出反面论点和正面论点,根据论点提出者不同引出驳论文的知识概念。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立场、观点。
2.讲解驳论文的知识。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三)内容探究
1.诵读第一至五段,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前两段的观点是什么,支持该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明确: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由此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设计意图】本题既是训练学生从语段中归纳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也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学习驳论文,批驳对方论证的方法。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得出对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叫归谬法。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不成立的,在论证方法上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和力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本文所采用的“驳论证”的驳论方法,并分析领会作者是怎样在直接批驳了对方论证的基础上驳倒错误论点的。
(3)第四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欺力”的表现和实质,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2.默读第六至九段后,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提出并论证自己的正面论点从而间接反驳了敌论点的?
明确:文中第六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正面树立起自己的论点,与敌论点针锋相对。接着在第七、八两段中,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写法,同时启发学生论事说理从不同角度多侧面的展开,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辩证性能力。
(2)第九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体会其中含义,并分析第九段的作用。
明确:“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第九段照应标题,对标题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设计意图】通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加强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语言探究
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盲目自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而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设计意图】体会用词的准确,学习语言技巧,体会讽刺的意味。
(五)写法探究
课文结构十分缜密,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自然,勾连紧密,层次推进,无懈可击。试作具体说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驳论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六)活动学习
1.看一组图片,再次感悟民族自豪感。
小结:引用人民日报微信中的一段话──祖国是那个无论在哪里,都惦记的地方。祖国是那个虽不完美但别人都不可触碰的地方。废墟中崛起,救亡中重生,一代代英雄豪杰为你的尊严抛洒热血,一辈辈仁人义士为你的荣耀鞠躬尽瘁。七十年后,祖国有我们,同样会用心跳起龙的舞步,用生命托起龙的脊梁!中国威武,祖国万岁!
2.看一场辩论会录像。
3.出一期手抄报,主题是“走近鲁迅”。
【设计意图】1.共同分享中国人的骄傲,共同分享胜利者的荣光,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看辩论会录像,分析正、反方论辩的方式,把握驳论文的论证方式。
3.出手抄报,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
(七)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读〈孟尝君传〉》《“友邦惊诧”论》。
2.以“看,今天的民族脊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文章。
【设计意图】1.体会驳论文的论证思路。2.让学生感受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课件12张PPT。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北京市第八中学 童其琳
感知学习  1.这篇文章作者发表了哪些见解和主张?
  2.这些见解主张的提出方法和我们前面学到的文章写法一样吗?
  3.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感知学习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文的知识写作背景  写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五十三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鲁 迅内容探究 1.前两段的观点是什么,支持该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3.第四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诵读第一至五段,讨论问题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提出并论证自己的正面论点从而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的?
  2.第九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体会其中含义并分析作用。
  3.“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默读第六至九段,讨论探究语言品析
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总”:
“简直”: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语言品析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笼罩”:
“然而”:

直接反驳转向正面立论,提出论点。

写法探究作者写作思路树靶子打靶子立观点摆敌论点、论据举例证明观点驳敌
论证活动学习活动学习 祖国是那个无论在哪里,都惦记的地方。祖国是那个虽不完美,但别人都不可触碰的地方。废墟中崛起,救亡中重生,一代代英雄豪杰为你的尊严抛洒热血,一辈辈仁人义士为你的荣耀鞠躬尽瘁。七十年后,祖国有我们,同样会用心跳起龙的舞步,用生命托起龙的脊梁!中国威武,祖国万岁!
《人民日报》微信文章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读〈孟尝君传〉》《“友邦惊诧”论》。
2.以“看,今天的民族脊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