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14: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经典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欲扬先抑”的内涵,明确运用“欲扬先抑”的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利用多媒体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朗诵打好基础。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带有感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阿长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平凡又普通,人物也不尽善尽美,但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阿长这个人物初看令人无奈,甚至厌烦,细读却让人回味无穷,通过此篇教学,力图让学生明白人都是复杂的,性格有多面,通过指导,力图使学生戒绝对人物的线性分析,要树立一个意识:不能用简单的好人坏人来评判人物,应从文本出发,细品人物形象,得出结论。
像《阿长与〈山海经〉》这样难度较大的作品,学生活动往往难以设计,因为篇幅长,头绪多,可资学习供鉴的东西很多,很容易搞成满堂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主问题讨论法比较可行。针对此篇的教学,基本上是扣住感情的变化,抓住四个视角,设计主问题讨论法来进行!从不太佩服——不耐烦——一时的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这是对阿长感情的变化,这时就有“少年鲁迅眼中的阿长”“中年鲁迅眼中的阿长”两个视角,在解读中,还有“学生眼中的阿长”“老师眼中的阿长”这些角度的衍生,有了这些角度才有了自我的阅读,于是设计了主问题:“阿长买《山海经》为什么会让鲁迅铭记终身呢 ”之后又把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1.你眼中的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2.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3.买回《山海经》为什么会让少年震惊 4.少年鲁迅与中年的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有无变化 此外,课前的充分预习也相当重要,收集学生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在查资料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上学期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讲故事的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说的阔气点,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保姆却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狗,猫,鼠》,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2.介绍背景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的说是“小说之最古者”)。十八卷,旧称大禹、伯益所作。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山海经》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诸如“黄帝战蚩尤” “鲧禹治水”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刑天舞干戚”等著名故事均有所记述。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生字注音
脐(qí) 菩萨 (pú sà) 土匪(fěi) 辫子(biàn) 哀悼(dào)
茉莉(mò·lì) 书斋(zhāi) 霹雳(pī lì) 守寡(guǎ) 憎恶(zēng)
倘使(tǎng) 絮说(xù) 颈子(jǐng) 规矩(guī) 孤孀(shuāng)
磨难(nàn) 烦琐(suǒ) 疮疤(chuāng bā) 淡薄(bó) 诘问(jié)
惧惮(dàn) 和蔼(ǎi) 咒骂(zhòu) 震悚(sǒng) 粗拙(zhuō)
2.理解词义
阔气:豪华奢侈,文中指客气。
憎恶:憎恨、厌恶。
倘使:倘若。
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规矩: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借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粗糙低劣。
顺顺流流:顺当。现在写作“顺顺溜溜”。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毫不相干: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相干,这里是有关联的意思。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名:说出)。也作莫明其妙。
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一)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
1.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又是如何的?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2.如何划分文章段落?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从文中找句子,分析阿长的形象。(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4.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5.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二)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1.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不佩服);②限制我的行动(讨厌);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非常讨厌);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空前敬意);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第3—18段):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第19—29段):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
第四部分(第30—31段)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依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阿长,一望便是俗人俗称;《山海经》,是典雅的先秦古籍。二者在标题中并列,一俗一雅,矛盾组合,奇妙幽默。再初读课文,全文有近一半的内容都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那么,在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阿长与《山海经》和作者鲁迅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精读课文,小组合作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和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3.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4.分角色朗读第6~17自然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写“我”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5.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在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6.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7.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在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三、精读课文,赏析妙点
(一)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你认为精妙表现人物特点的地方,批注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效果。
示例1:“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句话中,一个“大”字,形神具备,鲜明有力地勾勒出一个心宽体胖、大大咧咧的阿长形象。
(二)聚焦“阿长买《山海经》”部分(19-29自然段),任选以下一个角度,对具体语段进行批注,赏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山海经》事件凸显阿长的形象特点。
角度一:成功的人物描写,注重细节刻画,让读者能听其声、闻其言、临其境,寥寥几笔凸显人物性格、身份及其和其他人的不同之处。“阿长买《山海经》”部分不乏画龙点睛的人物描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角度二:侧面烘托,又叫间接描写,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绘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鲁迅先生正是借助了侧面描写,凸显阿长为“我”买书之热情与难得。
角度三:大词小用,即将一些原本用于描述大场合、大人物的词用于小事件、小人物之上,比如前文听完阿长讲长毛故事后,作者用“空前的敬意”、“伟大的神力”一本正经却幽默至极地调侃了长毛故事的荒谬性。在“阿长买《山海经》”部分,精妙的“大词小用”能使我们充分感受人物的内在品质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角度四: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本文中,作者想肯定某个人物,先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得情节波澜起伏,让读者最后恍然大悟。勾连全文,找找看写阿长“抑”的事件,与“扬”的事件相比,详略如何分配,思考这样布局的好处。
(三)教师与学生交流。教师点示(参阅课文品读):
作者写人——
妙在善用白描,神韵得以彰显;
妙在以言塑人,个性鲜明突出;
妙在语言幽默,调侃中有温情;
妙在侧面烘托,对比更显情深;
妙在大词小用,夸张却也贴切;
妙在欲扬先抑,丰富文章层次;
妙在详略得当,凸显重要品质。
四、合作探究——领悟题意
鲁迅文章的题目言简意赅,别有韵味,本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的用意,你能有所领悟吗?
标题之我见:扣住中心;扣住中心人物;扣住中心事件;能拨动自己和读者心灵的弦索。
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五、课堂结语
一个幼年的保姆,一个有好多缺点的文盲农妇,占据了鲁迅精神世界的一角,他在另几篇文章中提到她,又专门写此文来怀念她。是她因鲁迅的怀念而不朽,还是鲁迅因她而发育了自己的精神?《山海经》的英雄神话在鲁迅的精神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阿长在他渴慕而不得时,以文盲水准捧上“三哼经”是弥足珍贵的。
珍贵的不只是书本身,三十多年后,鲁迅把他深情的怀念寄予他的阿长,他的长妈妈。读过此文,不管是有所领悟还是依旧茫然,都不要紧。只要我们的心灵曾被这篇充满人性之光、人情之美的文章照耀过,就不会一无所获 。
六、阅读启发
1.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怀念赞美一个人时,往往会选择正面的事例,本文却写了阿长的诸多缺点,如果去掉这些缺点,你认为对塑造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阿长就是一个给人做保姆的文盲农妇,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历史时代的原因,她不可能完美。文章所写阿长的诸多生活片断,表明她身上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直率、真诚、善良、富有爱心;也表明她沿袭了封建文化的糟粕:庸俗、愚昧、守旧。
去掉阿长的缺点,不仅不能使阿长的形象更加完美,反倒大大削弱了形象原有的生命力。因为只有真实,形象才有生命气息,才能打动读者。本文正因为如实地写出了阿长的缺点和优点,阿长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丰满、有生命力,这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创作主张“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本文这种多侧面、全方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启示我们:写一个人也要从多侧面多角度落笔,即使所写人物不完美,但会真实、立体、感染人。
2.作者怎样刻画的阿长?
1、欲扬先抑的手法
2、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
3、人物描写的多样性
写人记事的文章采用恰当的写法可以做到生动传神、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作业布置:
1、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发挥想象,补白阿长买《山海经》的部分,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
2、拓展阅读:《朝花夕拾》中,鲁迅还描写了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衍太太”。请你读读《琐记》中描写“衍太太”的部分,感受她和“阿长”形象上的差别。
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我先是复习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我由学生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说到鲁迅作品中几乎没有写到过自己的母亲,却多次回忆起他的保姆阿长,引发学生对阿长的兴趣。先请学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 学生发言较为踊跃,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讲到这里,我没有像往日那样进入课文,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学生兴奋而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这个说我讨厌她告状,那个说讨厌她那么多的规矩......等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说:大家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46岁了,他却和同学们的感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与心理来写这篇文章的。讲到这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从“我”讨厌阿长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有什么样的学识与地位 学生稍一酝酿,很快回答出: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地位比较低下等。紧接着我又发一问: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她如何买到《山海经》这本书的 学生又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她一个店一个店地去看,去问;有的说她为了买这本书走街串巷,穿破了三双草鞋等。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阿长,当你抱着《山海经》给“我”送来时,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有的学生说:我会想,我把哥儿想要的书买来了,他一定高兴极了;有的说:我会想,哥儿再也不用为看不上《山海经》发愁了...….一节课就在学生们这种热烈而积极的参与气氛中结束了,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感到一种兴奋和轻松。
总的来说这堂课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同样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有了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应该是可以逐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