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7 17:3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上15《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一篇小说,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刻画了老班长这个人物形象。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根据新课堂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知识、学情、智力层次,围绕老班长的矛盾之处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抓矛盾,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和矛盾之处,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走进“草地”
1.出示词语,进行检测,理解“奄奄一息”词意。
2.通过课前资料查找,你知道“过草地”时,红军面临哪些艰难险阻吗?
生1:环境恶劣。
生2:食物匮乏。
生3:行路危险。
二、初读文章,梳理小说情节
1.复习阅读策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篇幅比较长,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略读和长课文有哪些策略和方法?学生回顾。
【设计意图】在梳理文章脉络时运用五年级学过的阅读策略,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本篇长课文,在实践中巩固所学,体现了阅读策略学习的螺旋发展。
2.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结构。
根据小说的故事内容,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完成小说情节线索。
生1: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2: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 永远怀念 )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讲一讲。
生: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三、抓住矛盾,品味人物形象
1. 引出矛盾处,感知人物。
在老班长牺牲之际,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出示第30自然段。老班长说自己没有完成任务(未完成),实际上完成了吗?
预设:①生:完成了。师:你为什么认为他完成了?(第23自然段草地边上、25自然段精神特别好)
生2:②没完成。出示第13自然段任务,追问老班长照顾好小同志、带他们走出草地了吗?(第23自然段草地边上、25自然段精神特别好)
生3:老班长严格要求自己,在那么艰难的情况把我们带到草地边,并且照顾得无微不至,怎么能说没有完成呢?
【设计意图】本单元两个语文要素,其中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 体会人物品质,本环节为后面自主运用阅读策略展开阅读、思考与表达做好铺垫。
2. 发现矛盾处,感悟人物。
明明已经完成,却说没有完成。默读课文,自主思考:这样“言”与“行”不一致的描写还有很多。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老班长语言和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地方。
出示自读要求:①默读课文,自主思考: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老班长语言和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地方。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班长?圈点勾画,做批注。②小组交流。③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的学习向导,深入文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有读有思,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环节作为一个学习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3.分析矛盾处,赏析人物。
生1:矛盾一:身体硬实 ——瘦得皮包骨
第13小节“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
①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②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生2:这两句话采用了语言、外貌描写,“饱满的情绪”与极为衰弱的身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老班长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生3:矛盾二:我吃过了——嚼草根鱼骨
①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②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师:为什么用“嚼”这个字?
生1:食物少,难吃,硬。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2: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生1:矛盾三:大鱼上钩——等了半夜不见鱼上钩
①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②“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师:有没有大鱼上钩?老班长为何说谎?
生1:语言描写,可看出老班长寻找食物及其艰难,非常辛苦,体现了老班长坚强的革命意志,对党无比忠诚,关心战友、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品质。
4.聚焦矛盾处,升华人物。
你从文章中多处前后的矛盾中读到了什么?
完成填空:这篇文章句句感人,字字动情,通过这些语言文字,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 )的老班长, 是一位( )的老班长, 是一位( )的老班长 …… 更是一位( )的老班长。归纳: 关爱战士、舍己为人、尽职尽责、忠于革命忠于党。
设计意图:以往教学主要体会感动之处,此环节为突破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另寻突破口,抓住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言行等细节描写矛盾之处,通过想象画面、角色体验、创设情景朗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感悟老班长的伟大形象,感受革命精神。
四、品评课题,铭记革命英烈
1.理解“金色的鱼钩”的含义
(1)”有没有发现还有一句子中也有一个矛盾?出示结尾“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生1:“长满了红锈”与“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是矛盾的。
师:为何这样说?
生2:这句话表面是在写鱼钩,实际上是写老班长,他亲手做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永放光芒!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给我们塑造了这么一位可歌可泣的老班长形象,却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而不以“老班长”为题呢?
生1: 课题“金色的鱼钩”既是行文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同时又彰显课文的主旨,“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生2:课文以此为题,具体、形象地展现了以老班长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五、语用实践 学习践行
1.“金色的鱼钩”代表的不仅是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更是在长征途中许许多多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你都知道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有哪些?
生1:烈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
生2: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
生3:视死如归的李大钊。
生4:舍己为人的狼牙山五壮士。
2. 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要积极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请你用一句话、一首小诗来赞美老班长以及像老班长一样的英雄们,也可以说一说你应该如何去践行和传承这种精神?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感,不仅要学精神,还应传承红色基因,以这样的写话形式结束课文,不仅升华主题,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六、课堂总结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少英雄,在风暴中你们成为逆行英雄,您们是家国的脊梁,是民族的魂魄,是你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负重前行,换我们幸福平安,向你们致敬!(向人民英雄致敬,全体起立,敬礼)
七、布置作业
A类:本文作者描写老班长用了大量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请你运用这些方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B类:1.读书:推荐阅读《红军长征的故事》《红日》等书。
2.思书:运用所学描写人物的方法品析关键语段,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敢于追问,让书更有深度。
3.聊书:和同学、家长开展“读书分享”,让智慧流动起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关注小说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回顾篇幅长的课文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用好的阅读方法引领学生学习。
2.直奔语文要素,本课是略读课,课文特别长,为了突出略读课的特点,我摒弃了逐段或分段理清内容的老方法,直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人物的矛盾之处,通过品读外貌、神态和言行的语句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思考:这样“言”与“行”不一致的描写还有很多。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老班长语言和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求、先独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学生汇报。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受教师预设的牵制,很少有创造思维,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一个小小的领域,不能从多方面思考、体会,获得的知识技能也是有限的。在本节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抓住四处矛盾,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老班长”是个怎样的人。如有的同学从老班长的外貌看出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班长,有的同学从老班长的语言描写中看出他是一位舍己为人、忠于党、尽职尽责的老班长……我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放飞,一定会有预设之外的精彩。
美中不足是本节课只有30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在指导学生的朗读上有少许欠缺,写话训练给予的时间不够充足,稍有遗憾。
总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多元解读,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长征的艰辛,感受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交流中也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