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15:4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对话古今,描大同社会之全貌。
2.圣人开讲,承儒家先贤之情怀。
3.穿越时空,树天下为公之责任。
教学重难点
1.对话古今,描大同社会之全貌。
2.圣人开讲,承儒家先贤之情怀。
3.穿越时空,树天下为公之责任。
教学思路:
一、导入情境任务
二、围读文本,确定剧本内容
三、【第一幕】对话古今——体悟大同社会
四、【第二幕】圣人开讲——感受先贤情怀
五、【第三幕】穿越时空——传承文化脉搏
跨越时空的对话
——大道之行也
一、导入情境任务
同学们看过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吗?
它以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现了“现代读书人”与“古代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节目组下一期想把《礼记》的故事演绎在舞台上,现特向广大读书人征集具体篇目的创作策划。
同学们,我们正是千年后的读书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礼记·大道之行》篇,解读经典,为节目组提供一些想法吧
二、围读文本,确定剧本内容
首先,我们要做好节目策划的前期准备参与典读会,识读经典,畅通文意,确定文本内容。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 49 篇,又名《小戴礼记》。礼运是《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请同学们诵读文章,
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并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老师已经在预学单上为同学们做好准备。
生:诵读(略)
同学们在诵读时,要注意: 领起字词后要有停顿,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使/老有所终”“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等。
主谓之间要有停顿,如:“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等。
读好停顿,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同学们可以在书上进行标注。
“天下为公”为,是的意思,天下是公共的。“选贤与能”的“与”是通假字,同“举”,推举的意思。同是通假字的还有“矜”同“鳏”,老而无妻。“幼有所长”长,成长,幼童能顺利地成长。“分”,职分,职守。
“恶”是厌、恶憎恶的意思。很显然,这里不是要表达讨厌财物的意思,而是表达对浪费财物这一行为的厌恶之意,可翻译为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住它,却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也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除了读准字音,读通文意之外,还有一些文言现象我们也需要留意,如: “亲其亲,子其子”中的第一个“亲”和“子”都是意动用法,这里是词类活用;第二个“子”,是子女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专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归”,女子出嫁,现代汉语中用作返回、归还等意,均由出嫁这个本义衍生而来。“货”,财物,现代汉语中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贼”,伤害,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
疏通文本后,同学们再次诵读,这一次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第一幕】对话古今——体悟大同社会
下面我们进入策划的第一幕,对话古今——体悟大同社会。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对话,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进行解读,设计好后,可一生模拟当代读书人,一生扮演夫子,穿越古今,与古代圣贤对话。下面我们来听听同学们设计的对话吧。
当代读书人:夫子,晚辈来自两千多年后,读过您的《大道之行也》,对您心中的大同社会也有所了解。
夫子:哦?那《大道之行也》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吗?
当代读书人:吸引我的地方可多了!在这个大同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全社会亲如一家。所有的社会成员无论老少,不论壮弱,都能各有所养、各尽其职,正所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男有分,女有归”,大家都有稳定的职业、和乐的家庭;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这样幸福、和谐、有保障的生活令我心生向往。
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就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样美好的理想社会,相信不仅吸引了这位同学,也吸引了我们每一个人。
当代读书人:夫子,虽然对您所说的理想社会已有所了解,但晚辈还有一事不明。
夫子:请讲。
当代读书人:要想实现这样的一个“大同”社会,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夫子:大道施行,天下为公!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选贤与能”,由社会成员选举出管理者,而不是私传子孙;才能做到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小家;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一切行为皆出于公心,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既然没有私心,也就不需要谋算别人、作乱偷盗了。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
师: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正是“天下为公”。《说文解字》中说:
“公”会意字,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韩非子说,与私相背,就是公,即“公正无私”的意思。它打破了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实现政权共有,人人平等,财富共享的理想社会。
当代读书人:夫子,那这样的理想社会在您当时实现了吗?
夫子:这个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因为社会很黑暗,还有搞阴谋、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等奸邪之事,做不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师:在模拟第三组对话时,我们班有同学提出了疑义: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当时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答案
《大道之行也》全文仅仅 107 个字,却多次出现“不”字:
如果删去这些不字呢?
故人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兴,盗窃乱贼而作,故外户而闭。
同学们可以发现,“公”的反义词就是“私”,孔子通过否定句,否定了“私”的行为,否定的正是当时社会的现状,而通过对现状的否定,也清晰地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和追求。这样说来,当时的社会一定不是“大同”社会。
(联读前后,补充时代背景)本文其实是孔子回答弟子言偃的一段答语,原文前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原文后也还有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联读前后,我们发现,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包括从我们课后的《礼记·檀弓》故事二则中,都可以看到,现实社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就会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正是基于现实社会的不安定,孔子提出了“大同”这一社会理想,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图谋之心、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小结)对话古今,我们对大同社会的内涵特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发现全文可分为三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下面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四、【第二幕】圣人开讲——感受先贤情怀
这篇文章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那么,在当时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圣人在教导弟子时,会是怎样的语气、神态呢?
请你揣摩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等,为其设计演读脚本,以孔圣人的角色进行演读。
注意,你可以想象情境,进入角色,语速缓慢。注意句末“也”的语气,揣摩情感。也可以通过关联词、句式等读出语势。
生:演读(略)
师:这组同学将孔子语重心长的情态,对大同社会的向往期盼憧憬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组同学的演绎。
生:演读(略)
师(小结):同学们主要抓住了
语气词“也”,关联词“故”“是故”等,以及对偶、铺排的句式,体会了作者论述过程中,层层向前推进的语势,而这样强烈的语势中,饱含更为强烈的情感,那就是,孔圣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追求,对后人的殷切期盼,是儒家先贤“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博爱情怀。
五、【第三幕】穿越时空——传承文化脉搏
夫子:在你们那个时代大同社会实现了吗?
当代读书人:还未完全实现,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夫子可愿随我顺时光之河而下,去看一看后世对大同社会的继承与发展。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幕,穿越时空——传承文化脉搏。
你想带夫子回到什么时候呢?
生:我想带夫子看看康有为戊戌变法的时候:
夫子您看,这是康有为先生,他创作了《大同书》,提出建立一个没有阶级、一切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他主张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夫子,您“天下为公”的思想成为了近代中国人思考国家、民族前途的重要思想资源呢。
生:我想带夫子穿越到孙中山“三民主义”时期: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独具慧眼地提出“民有、民治、民享”,就是说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您看,他主张实行民族主义,推翻了满洲贵族的统治,把一家一姓的天下变成“公天下”。孙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正是在您的儒家学说“天下为公”中寻到了传统依据。
生:我想带夫子回到我们当代社会:
大同社会的路,注定是漫长的,但在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天下为公”的情怀,早已深深融入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从抗击非典到新冠疫情防控,从地震救援到抗洪抢险……一代又一代人民子弟兵前赴后继,冲在最前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亲其亲,子其子。
夫子您看,进入新时代,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面对艰苦的环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血肉之躯,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职责担当。被称为“当代愚公”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历经 7 年凿通绝壁天路,又带着村民们蹚出了一条最适合下庄村的“柑橘”致富路。 他的事迹正是我们践行“天下为公”理念的生动写照。
师(小结):正如这位同学所说,无数仁人志士,为人类美好社会不断奋斗,在历史的隧道中,探寻民族解放、发展富强的方向。他们的那些豪言壮语,读来依然震撼人心。
《论语》里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孟子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还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结束语)在不同的时代,总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读书人。同学们,老师希望,大家能以本节课为起点,打开中国古典书籍的大门,几千年来,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与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将精神的血脉绵延至今,打开典籍,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希望你们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传承文化脉搏。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老师还有几个课后拓展的任务,布置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