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15:2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蒹葭》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诗经》二首的第二首,是一首抒情诗,出自《诗经·秦风》,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文字简单,重章反复,一唱三叹,唱出了古今多少人的追寻之音。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继续让学生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体悟重章叠句所营造出的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在诗歌学习中掌握《诗经》经常使用的比、兴手法;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
通过对《关雎》的学习,学生对于比兴手法以及重章叠句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将有利于本课的学习,但是作为农村孩子的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与表达上有很大的不足,需要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文大意,并体悟其情感,从而知道重章叠句所营造出的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2.在诗歌学习中掌握《诗经》经常使用的比、兴手法。
3.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文大意,并体悟其情感。
难点: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读课文,理清文意(采取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掌握《蒹葭》的朗读节奏,体悟诗歌的情感。
1.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我们知道了“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相思及追求的故事,从而知道了《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蒹葭》,什么是蒹葭呢?诗歌借蒹葭又将抒写什么样的情感呢?
2.朗读诗歌
初读《蒹葭》,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
齐读《蒹葭》,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并纠正读音。
听读《蒹葭》,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教师范读并展示朗读节奏之后组织学生再次按朗读节奏朗读。
3.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情感?(师生讨论得出结果:一个热恋者对伊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活动二:精读课文,把握特点(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蒹葭》诗歌的特点。
1.展示并指名读《蒹葭》,结合上节课学习的《关雎》尝试说出《蒹葭》重章叠句的特点。
《蒹葭》前后三章,重章反复,只更换了个别的字。
2.组织学生找出重章叠句中的不同词语并说说这些不同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如:苍苍、萋萋、采采;
如:为霜、未晞、未已;
如:一方、之湄、之涘;
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道阻且跻;
如: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3.品析“伊人”,体悟诗歌追寻者情感。
①体悟“伊人”在注释中的含义。
②组织学生通过玩游戏,展现追寻场景。
③组织学生诉说感受。
④展示伊人相关资料,知晓“伊人”。
活动三:学以致用,学写结合(通过仿写,将学会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进行运用)
1.情境创设:播放亲人离别视频,让学生说说和父母的离别之情。
2.展示仿写范文。
蔓草(仿《蒹葭》)——作者:南有乔木
蔓草萋萋,零露未晞。有美一人,在河之涘。
褰裳寻之,河广且急。跂予望之,薄言采荠。
蔓草莫莫,零露未落。有美一人,在河之末。
褰裳寻之,河广且猛。跂予望之,薄言采蝱。
蔓草蔼蔼,零露未已。有美一人,在河之漘。
褰裳寻之,河广且深。跂予望之,薄言采艾。
3.仿写要求:改动《蒹葭》诗歌中的部分文字,表现自己与父母的离别之情。
4.课文教学总结: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白露为霜
蒹葭苍苍
作/业/设/计
1.继续完成和完善在课堂仿写的诗歌。
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