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有哪些文化?
文化之间
如何交流?
如何传承
与保护?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发展特征 表现
起源 原始社会 多元起源、华夏核心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天山南北等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发展特征 表现
奠基 先秦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多元一体、文化认同
戎狄夷蛮融入华夏族
文化奠基
儒学创立、百家争鸣
西周分封建国,各封国说雅言、行周礼,促进了各地文化的融合;
西周封国自称"诸夏",其祖先追溯至黄帝。 秦、楚、吴、越这些边缘族群也称祖先是黄帝的某位后裔,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标榜自己"华夏"后裔的正统地位。
文化认同
血缘认同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限时记忆)
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招揽人才。③经济: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④阶级: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⑤思想: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春秋 战国
儒家 孔子 孔子创立儒学,核心主张是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儒学未受统治者重视。
孟子 荀子 孟子荀子发展儒学。孟子主张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人性恶,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
儒学成为显学,但仍不受统治者重视;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
(代表下层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张中央集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限时记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材料1:“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材料2:周代统治者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思想。
—据《诗经》和《尚书》
商:敬酬鬼神,得到天命。周:天命无常,唯有敬德保民才能得到天命
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塑造了中华“崇德尚贤”的文化品格;
从敬鬼神到重人事,体现了人文/理性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材料指出商周天命观获得的方式?这些思想对中华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仁政”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评价:古代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但它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者主张的相同点:
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儒学
(1)都注重道德教化、个人修养。
(2)都关怀现实,强调社会责任。(3)都推崇等级秩序。
荀子自称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极力宣扬儒学,而在当时为什么却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异端”?
礼法结合
战国 墨子 创立墨家学派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何不同?儒家“尊贤”与墨家的“尚贤”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血缘等级差别的爱。
儒家“尊贤”,亲贵、故旧在选拔中享有优先权,强调等级差别,血缘亲疏。
墨家主张“尚贤”,从天子到乡里之长,选立标准皆为“贤”,不分等级差别。
限时记忆墨子的思想?
①“兼爱”、“非攻”;② “尚力”、“尚贤”;③“节用”、“节葬”。
儒家主张:“仁爱”、 “尊贤”; “厚葬”
原因:儒家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墨家代表下层百姓的利益。
史料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史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春秋 老子 创立道家学派
阅读史料概括老子的主张?
史料三:“人主之事,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史料四:“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史料五: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是世界的本原,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法
无为而治
愚民政治
小国寡民
老子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
历史解释
法家思想:战国 韩非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否定贵族特权;以法治国。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阅读史料概括韩非的主张?
历史解释
主张中央集权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活动设计1】《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阅读材料,概括诸子百家思想来源的特点?
诸子百家同根同源,都来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活动设计2】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代表各阶级、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主张各不相同,其共同目的是什么?
共同目的: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略,稳定社会秩序。
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发展特征 表现
起源 原始社会 多元起源、华夏核心 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天山南北等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奠基 春秋战国 多元一体、文化认同;文化奠基 戎狄夷蛮融入华夏族、儒学创立、百家争鸣
发展 秦至隋唐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格局形成、发展
秦朝:推崇法家、焚书坑儒;
汉初: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汉武帝:独尊儒术。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
①为巩固大一统;
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
②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君权神授;
天谴论,仁政
神化皇权,为专制统治服务
制约皇权,防止暴政
“天人感应”学说
“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仁政”、“民本”等思想,主张君主施政要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出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但源于孔子。
有利于规范人际关系、稳定统治秩序,
但是同时也成为封建统治者禁锢人民思想的精神枷锁,滋生了愚忠思想。
【拓展1】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创新?
(1)继承:
(2)创新:
①思想来源新:
②内容新:
③地位新:
“仁政”、“民本”等思想,主张君主施政要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
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使儒学神学化。
维护三纲五常。
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儒学官学化。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魏晋:
魏晋玄学盛行,儒佛道三教并立;
阅读材料,总结魏晋玄学盛行的原因?魏晋玄学的主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隋唐:
佛学繁荣,三教合一
唐朝佛、道兴盛,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儒学复兴运动:唐朝佛教寺院侵占了大量土地,统治者礼佛耗费大量的钱财,加重了百姓负担,韩愈认为佛教使得人们背弃君臣之义、父子之情,破坏了伦理秩序,主张打击佛教,复兴儒学。
韩愈自称继承孔孟之学,批评汉代以来谶纬迷信化的儒学,主张扫除汉代以来儒学的迷信、君本;复兴先秦儒学的理性、民本精神,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三教合一:指儒、佛、道三教之间互相吸纳渗透、关系和谐,但并不指融为一体。许多读书人兼修儒、佛或三家并修,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发展特征 表现
高度繁荣 宋元 文化高度繁荣 理学兴起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繁荣
阅读材料总结,理学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 唐朝灭亡之后,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统治集团纲纪荡然无存、政治腐败;士大夫则寡廉鲜耻,武将夺权、叛国投敌为常态。
材料二 宋代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材料三 魏晋隋唐佛教盛行,广修寺院,耗费大量钱财,加重了百姓负担;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扫除汉代以来儒学的迷信、君本;复兴先秦儒学的理性、民本精神。
政治:唐末五代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宋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需要重建纲常伦理维护统治秩序。
经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奢侈之风盛行,出现僭越礼制现象。
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唐宋儒家学者积极改造儒学,重塑儒学权威。
1、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北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
历史解释
儒学的复兴:宋明理学(宋代产生,明代兴盛)
阅读材料总结程朱理学的核心主张?
材料一:韩愈的思想被宋代学者接受,他们像佛、道一样,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儒
学的本体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有理便有气,发育万物。……其张之为
三纲,其纪之为无常。”
材料二:朱熹强调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最终才能贯通明理。
材料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朱子语类》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苦修、渐悟,方式繁琐)。
③“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本质上指儒家伦理道德
以儒家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思议展】“天理”指什么?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是什么?
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的看待朱熹的思想。
“本善习远”——“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简称。
理学认为,天理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具有天理之性,所以人本性为善;但善良的天性容易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说习远。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即:存本来就有的善,灭后天的恶。
★【活动设计3】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如何认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的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元朝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初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肯定人的正当需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有利于遏制奢靡风气,稳定社会秩序。
正君心:朱熹把君主的心术视为天下之乱的关键,君心正然后推及百官,才能天下大治。所以根本在于正君心。如何正君心:存天理、灭人欲。心中天理流行,人欲尽净,实行仁政。这一主张有何作用?
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2、陆王心学:(P3历史纵横)
(1)南宋陆九渊:核心思想: 求理方法:
(2)明朝王守仁 核心思想: 求理方法:
(内心反省,顿悟)
心即理也。
致良知。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发明本心
——方法简便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材料一“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
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心学传承中的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李贽否认孔孟权威,反对以“四书五经”作为
统一的思考标准。
据材料指出阳明心学的影响?
①强调个人的主体作用,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②挑战权威,促进思想解放;
③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广泛传播,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产生深远影响。
王阳明 泰州学派王艮 李贽
阅读材料概括李贽的主张?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
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
材料二:李贽批判男尊女卑,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痛恨维护封建礼教
的假道学,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的假面具。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
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①蔑视权威和教条;
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③提倡个性自由。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世界本原
求理方法
哲学范畴
相同点 主张
实质
“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
“心即理也”,理在心中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以儒家伦理道德,维护专制统治
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
拓展
阅读材料概括理学的影响?
材料一: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
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材料二:理学强调通过道德修养达到理想人格,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无不漫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
材料三: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将传统儒
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强调气节品德;
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儒学的复兴:宋明理学(宋代产生,明代兴盛)
【拓展2】相比前代儒学,宋明理学有何新的发展?(思想来源、内容、地位)
(1)思想来源新:宋明理学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
(2)内容新:
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更加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将儒家纲常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面向大众推广儒学,使儒学世俗化。
(3)地位新: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明初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更加重视《论语》、《孟子》等先秦儒学。
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发展特征 表现
传承和转折 明后期至清前期 文化专制、理学僵化和新思潮萌发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理学僵化;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进步思潮
明中期以后,在思想领域出现进步思潮的原因?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本原因)②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③思想:理学僵化。
阅读史料,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张?
材料1: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2:“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3: 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学术研究要有利于国计民生。
抨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
“工商皆本”
经世致用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影响
积极:
①经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②政治:带有早期民主启蒙性质,冲击封建君主专制,对维新变法和辛亥
革命具有启蒙作用;
③思想:批判性继承发展儒学,为儒学注入新的活力。
局限:①未能突破儒学体系;
②未能成为时代主流;
③未能引导社会变革。
理学占主导
(未能提出新的社会改革方案/未能构建未来社会的蓝图)
性质:仍属封建儒学的范畴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未能称为时代主流的原因?
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②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③文化专制(文字狱、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发展。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的工具”。孙中山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知识拓展】1、儒家思想产生发展的历程
时期 发展状况(代表人物、核心主张、地位)
春秋 孔子创立儒学,核心主张是仁和礼。儒学未受统治者重视。
战国 孟子荀子发展儒学。 儒学成为显学,但仍不受统治者重视;
秦 焚书坑儒,儒学遭到压制。
汉 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神学化、官学化
魏晋南北朝—隋唐 佛、道兴盛,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居正统地位。
宋明 朱熹等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理是世界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把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使儒学哲学化,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面向大众推广儒学,使儒学世俗化。
明清之际 黄宗羲等人批判性继承发展儒学,批判君主专制、程朱理学,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是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但未能成为时代主流。
近代 维新运动利用儒学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一战后: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部分知识分子反思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传统文化、重建中华文明。
限时记忆
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发展特征 表现
转型期 近代前期(1840-1919) 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近代后期(1919以后) 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器物)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制度)
新文化运动(思想)
五四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向西方学习(学习器物、制度、文化)
向苏俄学习
走自己的路
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发展特征 表现
起源 原始社会 多元起源、华夏核心 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天山南北等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奠基 春秋战国 多元一体、文化认同;文化奠基 戎狄夷蛮融入华夏族、儒学创立、百家争鸣
发展 秦至隋唐 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格局形成、发展 秦朝推崇法家、焚书坑儒;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独尊儒术;魏晋玄学盛行、儒佛道三教并立;唐朝佛学发展,三教合一。
高度繁荣 宋元 文化高度繁荣 理学兴起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繁荣
传承和转折 明后期至清前期 僵化和新思潮萌发 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理学僵化;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进步思潮
转型期 近代前期(1840-1919) 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近代后期(1919以后) 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五四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限时记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
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
推崇天下为公
崇尚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主张和而不同
敬天保民
仁者爱人
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仁政、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德、敬德
为政以德、见贤思齐
尊贤使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阅读课本P4.5.6,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如何评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思想主张 体现的文化内涵
敬天保民;仁者爱人;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仁政、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德、敬德;为政以德、见贤思齐;尊贤使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主张和而不同
限时记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阅读课本P6和P7内容,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尔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限时记忆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
经济
文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保证;
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
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
稳定的文化政策(科举制);
太学、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小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源远流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博大精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源:多元起源 → 多元一体
1.重视以人为本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6.主张和而不同
流:
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起源 原始社会
奠基 春秋战国
发展 秦至隋唐
高度繁荣 宋元
传承和转折 明后期至清前期
转型期 近代前期
近代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