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目标】1.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尚德尚贤、和而不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宝贵
思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特点和价值
【导学案】
问题设计1:阅读P2、3、4,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填充表格。
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发展特征 表现
起源 原始社会
奠基 春秋战国
发展 秦至隋唐
高度繁荣 宋元
传承和转折 明后期至清前期
转型期 近代前期(1840-1919)
近代后期 (1919以后)
问题设计2:根据课本P4、5、6,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6条)
问题设计3:根据课本P4第4、5段,找出重视以人为本的表现?
问题设计4:根据课本P5第1段,找出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表现和评价是什么?
问题设计5:根据课本P5第2段,找出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表现有什么?
问题设计6:根据课本P5第3段,找出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表现和影响?
问题设计7:根据课本P6第1段,找出主张和而不同的表现?
问题设计8:根据课本P6第2、3段,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是什么?
★【活动设计1】《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阅读材料概况诸子百家思想来源的特点?
【答案】诸子百家同根同源,都来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活动设计2】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代表各阶级、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主张各不相同,其共同目的是什么?
【答案】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略,稳定社会秩序。
★【活动设计3】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如何认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肯定个人正当需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稳定社会秩序。
★【活动设计4】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名句:“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说过:“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以上名言名句体现了士大夫的哪些精神?这些精神产生的原因?
精神:心系民生;胸怀天下;敢于担当;
原因:儒家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宋明理学的影响
【训练案】
1、(2020山东模考二)《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制度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2、(2021山东)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3、(2022山东)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 尚法存礼 B. 尊法敬天 C. 崇德重法 D. 外儒内法
4、(2020山东)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5、(2019全国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6、(2014新课标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7、(2020山东模考一)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8、(2020江苏)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9、(2013新课标1)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0、(2015·北京)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2020山东)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2、(2020海南)《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
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
13、(2017年浙江)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14、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B.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15、(2010山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16、(2012上海)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17、《尚书》记载:“人无于水监(通“鉴”),当于民监”,清华简《厚父》中也有“民心惟本,阙
作为叶”的记载。这体现了( )
A、以民为本的思想 B.强化中央集权的思想
C、分封内容以人口为主 D.仁政理念已深入人心
18、(2021广东14分)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6 分)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
1—5CBADC 6—10CDBCC 11—15 BCABB 16—17CA
答案 (1)背景: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大量典籍遭到破 坏;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汉武帝重用文人贤士,重视文化教育建设;等。
原因:河间献王身体力行,收集并整理先秦古籍;重视对古籍的考辨,力求真实的治学态度和方法;等。
(2)原因:宋明理学学风空疏,脱离现实,僵化教条;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违背了儒学传统。
新内涵:在民族危机与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梁启超提倡科学精神或科学方法的思想启蒙,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背读案】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发展特征 表现
起源 原始社会 多元起源、华夏核心; 多元一体 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天山南北等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奠基 春秋战国 多元一体;文化认同; 血缘认同 文化奠基 戎狄夷蛮融入华夏族(例:(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 儒学创立、百家争鸣
发展 秦至隋唐 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格局形成、发展 秦朝推崇法家、焚书坑儒; 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独尊儒术; 魏晋玄学盛行、儒佛道三教并立; 唐朝佛学发展,三教合一。
高度繁荣 宋元 文化高度繁荣 理学兴起成为官方哲学; 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繁荣
传承和转折 明后期至清前期 文化专制、理学僵化、 新思潮萌发 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理学僵化;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进步思潮
转型期 近代前期(1840-1919) 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近代后期 (1919以后) 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五四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2)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政治上提倡民本思想:管子提出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评价: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表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表现:①西周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
③孟子:主张“尊贤使能”。 ④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
影响:在春秋战国时各国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后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6.主张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2.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1课补充学案: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状况(代表人物、核心主张、地位)
春秋 孔子创立儒学,核心主张是仁和礼。儒学未受统治者重视。
战国 孟子荀子发展儒学。 儒学成为显学,但仍不受统治者重视;
秦 焚书坑儒,儒学遭到压制。
汉 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 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神学化、官学化;
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晋玄学盛行,儒佛道三教并立,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居正统地位。 隋唐:佛学繁荣,出现三教合一潮流; 唐朝中后期兴起儒学复兴运动
宋明 朱熹等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理是世界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把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面向大众推广儒学,使儒学世俗化。
明清之际 黄宗羲等人批判性继承发展儒学,批判君主专制、程朱理学;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是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但未能成为时代主流。
近代 维新运动利用儒学宣传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一战后: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部分知识分子反思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传统文化、重建中华文明。
(一)先秦儒学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招揽人才。
③经济: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④阶级: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⑤思想: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2、代表人物:
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仁政”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评价:古代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但它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者主张的相同点: (1)都注重道德教化、个人修养。 (2)都关怀现实,强调社会责任。(3)都推崇等级秩序。
(二)、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1)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3)黄老之学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4)儒学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代儒学的理论来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3、汉代儒学内容: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行仁政;(一方面神化皇权;另一方面制约皇权,反对暴政);
君主施政要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三纲五常;(规范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统治;但易滋生愚忠愚孝思想)
4、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创新
(1)继承:“仁政”、“民本”等思想,主张君主施政要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2)创新:①思想来源新: ②内容新: ③地位新: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大一统,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统治秩序;
②思想上,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主流地位。
③实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三)、魏晋玄学盛行
1、背景:魏晋之际,政治黑暗,士人逃避政治,崇尚老庄思想。
2、主张:哲学上主张虚无的“道”,认为“无”是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
生活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
(四)、唐代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 ①佛教盛行,统治者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大量僧尼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②佛教盛行,冲击着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阶级提倡儒家思想。
2、内容: ①排斥佛学,弘扬先秦儒学; ② 提出“道统”论;
③ 发起古文运动。(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相结合)
3、作用: 承上启下,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奠定的基础。
(五)、宋明理学
1、背景:(1)政治:唐末五代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宋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需要重建纲常伦理维护统治秩序。
(2)经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奢侈之风盛行,出现僭越礼制现象。
(3)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4)宋代重文轻武,学术氛围活跃
(5)唐宋儒家学者积极改造儒学,重塑儒学权威。
2、理学含义:指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3、宋明理学具体内容
(1)派别:程朱理学:受到南宋、元、明、清统治者的扶植,宋代形成,明代兴盛。
陆王心学:明朝中后期得到广泛传播。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主张: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③行为规范: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本质上指儒家伦理道德,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
南宋:陆九渊: 核心思想:心即理也。求理方法:发明本心。
(3)明朝王守仁:核心思想:致良知。 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阳明心学的影响:①强调个人的主体作用,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②挑战权威,促进思想解放;
③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广泛传播,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产生深远影响。
(4)宋明理学“新”的地方:
①思想来源新:宋明理学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
②内容新: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更加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将儒家纲常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面向大众推广儒学,使儒学世俗化。
③地位新: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明初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④更加重视《论语》、《孟子》等先秦儒学。
4、程朱理学的地位: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元朝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5、理学的影响:①实质:以儒家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②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调气节品德;
③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6、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世界本原 “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 “心即理也”,理在心中
求理方法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相同点 主张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实质 以儒家伦理道德,维护专制统治
(六)、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背景: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壮大;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思想:理学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2、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3、共同主张及反映特点: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
思想上:批判宋明理学 学术上:倡导经世致用
4、影响:积极:①经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②政治:带有早期民主启蒙性质,冲击封建君主专制,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具有启蒙作用;
③思想:批判性继承发展儒学,为儒学注入新的活力。
局限:①未能突破儒学体系;②未能成为时代主流;③未能引导社会变革。
5、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未能称为时代主流的原因?
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②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③文化专制(文字狱、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发展。
6、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民本、仁政、社会责任感、保留君主制
发展: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学术上经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