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7 19:5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上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承载着中华文化自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为“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语文要素在本课的落实还体现在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教学目标
1.会认“崛”“淮”“惑”“惩”“训”“斥”6个生字,理解“非凡”“左顾右盼”“指望”“训斥”“分量”等词语的意思,会写“顾”“训“斥”3个字。
2.学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第二个和第三个事件。
3.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领袖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第二个和第三个事件。
2.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领袖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过程
板块一、聚焦伟人,揭示课题
学习活动一:崛起引入,聚焦主要人物。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理解课题意思.
3.结合资料介绍周恩来。
4.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题入手,读题,学习“崛起”的构词方式,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同时,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初识人物,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板块二:明确任务,梳理感受
学习活动二:结合语境,多元学词理句
1.自由放声读书,读准读通
2.出示组块生词,读词解词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词较多,词语也比较难理解,给学生深入学习带来了障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本环节选择三组词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里,实现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
学习活动三:梳理事件,感受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找一找,“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出现几次?周恩来分别是在什么情形下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2.梳理:课文写了关于中华不振的两件事。(板书:耳闻、目睹)
3.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明确学习目的。
4.感受耳闻“中华不振”
(1)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划一划:周恩来听到了什么?想一想: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中华不振”?
(2)交流。
(3)理解“占据”的意思。
(4)资料补充。
(5)小结:运用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归纳第二件事情主要内容。
5.感受目睹“中华不振”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14-15自然段;圈一圈人物,找出主要人物;划一划:周恩来看到了什么?说一说:从 体会到 。
(2)交流。
(3)资料补充,感受“热闹非凡”。
(4)指导书写“顾”。
(5)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6)朗读小结归纳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设置学习任务三:梳理事件,感受周恩来心中的中华不振。为学生学习单搭建学习支架,关注学生思考过程及思维方法,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引导实践中感受,学生通过关键词句从人物言行感受,从历史资料中体会中华不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事件的关系奠定基础,以此促进单元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
板块三、回看诗作,升华情感
学习活动四:结合诗歌,感怀伟人志向
1.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中华不振?
4.感受伟人情怀,书写伟大志向。
5.书写练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第一个故事的阅读中经历观察学习,从而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在语言文字理解运用的框架实践中渗透家国情怀。】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继续查阅资料补充了解中华不振
3.书写立志书签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余心言
主要人物 事件
周恩来 耳闻
目睹 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