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课件(共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课件(共7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10:5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言组织方式。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艺术手法
分类:
诗歌鉴赏手法

修 辞 手 法
定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一)比喻
比喻的构成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①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2)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3)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比喻的种类
本体 喻词
喻体
明喻
暗喻
借喻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定义: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
①突出事物特征;
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语言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
③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增强感染力。
(二)比拟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2>拟物
把人当做物写
把a物当做b物来写
如:我扎根在这座城市。
如:白云在天上游来游去。
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定义: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 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作用:
①突出特征,明确重点,增强形象;
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
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三)借代
(1)特征代替本体
例: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例2: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2)具体代抽象
例:枪杆子里出政权。
(3)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
例: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
借代分类
(4)借部分代替全体。
例1:樯橹灰飞烟灭。
(5)结果代原因
例1:好吧,我们多勒勒裤腰带吧。
(6)事物的名称代本体。
例1:我买了一部“苹果”。
例2:他一天一包中华。
借代分类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
不同:其一,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其二,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
例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借代)
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借喻)
1、晓妆新,高绾起乌云。 ——《仙侣 赏花时》
2、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骤雨打新荷》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定义: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 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作用:
①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
②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
③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四)夸张
夸张的类型
扩大的夸张 :
超前的夸张 :
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缩小的夸张 :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定义: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
②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有警策之美;
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
(五)对偶
(五)对偶
1、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
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2009湖南卷)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翅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春晖又红万朵花 老梅到时自然红
芳草春来依旧绿 玉垒浮云变古今
梨花院落溶溶月 冬雪欲白千里草
锦江春色来天地 芳树无人花自落
上联和下联配对
春山一路鸟空啼 柳絮池塘淡淡风
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多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作用: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六)双 关
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
例如:
(3)老虎拉车——谁赶(敢)?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六)双 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1)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是比喻义:学问或知识。
(2)中“马脚”也是实际用的比喻义:破绽。
语义双关
定义: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 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 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作用:
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
②变化句式,掀起波澜。
(七)反问
定义: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 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作用)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 进行思考。
作用: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
②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理清思路、提纲挈领的
作用。
(八)设问
概念: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例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例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九)互文(互辞)
特点:
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作用:
1.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
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
3.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
(十)反复
作用: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
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十一)叠词
概念:顶真是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
例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
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例2:小调皮,做习题。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吓一跳...
作用: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十二)顶真(顶针/联珠 )
概念: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
作用:
①增强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
②使意象鲜明突出,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③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十三)列锦
课后练习——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4、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7、“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
8、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3、主人下马客在船。/秦时明月汉时关。
比喻
比喻、夸张、设问
比喻、设问、排比
比喻、对比
借代、对比
借代
借代
借代、设问
双关
双关
拟物
互文
互文
练笔
1、下列加点的词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一项是( )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A.用制作乐器的“丝竹”代指乐器,“丝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借“管弦”来代指音乐,“管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青衫”是官服代称,此处代指白居易,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D.“冰下”是视觉感受,此处用来形容听觉,“冰下”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故选D。
D
练笔
2、《窦娥冤》【滚绣球】一则唱词中没有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A.对偶 B.反问 C.对比 D.比喻
“只合把清浊分辨”中的“清浊”是借喻,喻指“是非”。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中的“盗跖”“颜渊”是借代,代指坏人、好人。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是对偶,也是对比。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是呼告。
没有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B。
B
练笔
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也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抢人大战”渐趋白热化。站在人才个体角度来换位思考,选择扎根一座城市,必须考虑多种因素。一般来说,越是高层次人才,① 。一方面,这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另一方面,② ,2020年7月的一项报告将阅读指标单列出来,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进而言之,阅读是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知识升级以及产业转型。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差别或许不太明显,但到了科技创新驱动阶段,差距就会迅速拉大
练笔
阅读是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
3、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C.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A
A.把激起的浪花比作雪,也是比喻。B.运用了用典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尚能饭否”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同时作者借廉颇晚年不被重用的典故来表达对人才埋没的痛心。C.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舟遥遥”对“风飘飘”,“轻飏”对“吹衣”,表达了作者轻松喜悦之情。D.“主人下马客在船”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举酒欲饮无管弦”用“管弦”借代音乐。这两句诗使用了互文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练笔
近年来,“中国风”音乐越来越受大众追捧。“中国风”大红大紫的同时,引来了大批跟风的创作。有些人在歌曲中随便穿插一些古典诗词,完全不考虑这些古典诗词本身的意义和所想表达的情感,就号称“中国风”歌曲,因而受到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批判。“中国风”歌曲的美感,的确离不开古典诗词的养分,( )。相比原貌呈现、古词新唱,“中国风”歌曲更多的是借用古诗词中的意象或典故,创造性演绎为新的故事。比如歌曲《半城烟沙》中“金戈铁马,替谁争天下”的歌词,就化用了宋代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词句,又并非简单堆砌,而是融汇创造,使作战时的骁勇情景如在眼前,同时又刻画出战争无法避免的无奈心理。“中国风”音乐可以成为这样一座桥梁:它将经典和流行结合在一起,把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传统诗词中的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经验和创新性发展。
练笔
“金戈铁马,替谁争天下”
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
“金戈铁马”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武器好马匹代指战争。
A.该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运用对偶修辞。
B.对偶,“五岭”对“乌蒙”,“逶迤”对“磅礴”,“腾细浪”对“走泥丸”。比喻、夸张。五岭逶迤连绵千里,但在红军战士的脚下,那不过是腾起了一个小小的细浪;乌蒙脉山气势磅礴,但在红军的脚下,就像走过了小小的泥丸。
C.洞庭湖面一丝风都没有,好似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可以得知此句把洞庭湖面比喻成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即比喻手法。
D.是借代,“丝竹”代指“音乐”。
练笔
所谓技术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准则,主要包括基础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类别。我们吃的食品、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以及开的汽车都伴有系列技术标准,就连①____——近年来PM2.5日渐引人关注,催生了空气质量指数的出台。人们常说“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或技术,②____”,把“企业”置换为“国家”同样适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技术标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体现。一个国家如果能让自己的技术标准能够成为国际标准,在很多方面就有了话语权,甚至可以领导世界。反之就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中国出口经常遭遇的贸易壁垒就是例证。
练笔
被人牵着鼻子走
5、下列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C.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A
文中画波浪线处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鼻子”指牛鼻子,牛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
A.运用了拟物手法。句中用状物的词语“下眉头”“上心头”来写“此情”,突出了思念的特点。
B.借代和夸张。用“帆”借代替船,故“孤帆”运用借代修辞手法。
C.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
D.夸张。用“已过万重山” 夸张地形容舟行之快。
故选A。
答题步骤
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岹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 ①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岹峣:山高峻貌。③分:甘愿。
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有这样的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王安石这首诗颔联中的“红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红巾翠袖”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者表情达意有何不同?
(1)借代,都代指女子。
(2)①《九日登东山寄昌叔》中强调二人聚会,只需要绿酒黄菊,无需音乐助兴,表达了二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②《水龙吟》中,写谁能唤来歌女为自己擦去英雄泪,表达了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的激愤之情。
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登高咏菊尽
罗 隐①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②。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③?要时④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注] ①本诗一作李山甫诗。②兰荪:香草。③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④要时:迎合时尚。
请从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①上句化用陶渊明爱菊的典故,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行将开尽的菊花因为陶公逝世之后再也难遇知己了,所以那带露残菊仿佛为此而伤心落泪。
②诗人由登高所见“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进而想象残菊带露是为陶公已逝再无知己而“泪痕”斑斑,抒发了诗人清高孤介的品格和遭冷落、无知己的身世感叹。
诗歌鉴赏手法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描写方式
4字+2字
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
五借+一衬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五借+一衬
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借物)
3、借古讽今 4、用典抒情(借典)
5、借事抒情
6、乐景衬哀情。
其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借古抒怀、怀古伤今。
记叙、说明、议论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细节、渲染、烘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直接抒情
内涵: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直接通过登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成、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也称“直抒胸臆”,指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
作用:
淋漓酣畅,一吐为快,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
典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借景抒情
内涵: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别具韵致。
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怀。
作用:
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
典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因事抒情
内涵: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全诗叙述了诗人清晨在江边送客的事情,通过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也叫借事抒情,指借助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
作用:
情感寓于叙事之中,表意委婉,抒情含蓄,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典例: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托物言志
内涵: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第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哲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也叫借物抒情,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作用:
通过描写具体外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
典例:
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典抒情
内涵: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作用:
①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②用诗文名句,佐证文意,增强说服力。
典例: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咏史抒怀
内涵: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也叫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作用:
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
典例: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
《后庭花》。
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夏初雨后寻愚溪
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注] 炎燠:天气极热。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
①前四句借景抒情。借助“清溪”“荒泉”“新竹”等景物营造了“愚溪”宁静、空旷的氛围,描写了诗人利用拐杖去试探清泉的“深浅”,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起来的情状,表明诗人内心的平和、恬静。②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再也不愿为了功名利禄之类的事情而沉吟不已,来到这里再也没有了蝇营狗苟,表达了内心的豁达、乐观,不再为眼前的处境而忧虑。
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崇义里①滞雨
李 贺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②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③。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
①前四句借景抒情。借助“清溪”“荒泉”“新竹”等景物营造了“愚溪”宁静、空旷的氛围,描写了诗人利用拐杖去试探清泉的“深浅”,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起来的情状,表明诗人内心的平和、恬静。②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再也不愿为了功名利禄之类的事情而沉吟不已,来到这里再也没有了蝇营狗苟,表达了内心的豁达、乐观,不再为眼前的处境而忧虑。
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崇义里①滞雨
李 贺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②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③。
[注] ①崇义里:唐代长安街坊名。宋敏求《长安志》:“朱雀街东第二街,有九坊,崇义里其一。”②南宫:尚书省的别称。一说指南院,为应试所在贡院。③封侯: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崇义里①滞雨
李 贺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②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③。
这首诗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开篇直抒胸臆,奠定感情基调。诗歌以“谁家子”发问,诗人直接以落寞的形象出场,对秋感伤;壮年白头,黯然落泪,这些画面奠定了全诗忧郁低沉的感情基调,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感伤和忧愤。②中间借景抒情,营造低沉氛围。诗人滞居崇义里,眼前瘦马以败草为食,雨沫在寒沟漂浮,“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远望南宫,无法目及,在烟雨中昏暗模糊,“暗”字展示“悲凉”的氛围。③最后用典抒情,表达痛苦之情。最后两句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立功封侯的渴望,同时反用其意,“封侯”只能在梦中实现,更表达了这一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
虚实结合
内涵:
“虚”,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来表达一种情感。
作用:
①留下“空白”,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
②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丰富内容,充满想象,增强表现力。
虚实结合
典例: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是实写,表现了作者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动静结合
内涵:
“动”,是对事物和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对事物、景物进行动、静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作用: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甚至静景动写、动态静描,能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使诗歌跌宕起伏,灵活多变,富于诗意,充满美感。
虚实结合
典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作者在描绘景物时,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是静景,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正侧结合
内涵: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作用:
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虚实结合
典例: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前段是正面描写,通过肖像描写极力表现罗敷容貌之美。后段是侧面描写,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动作来侧面衬托罗敷的美丽。
点面结合
内涵:
“点”,就是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进行集中描写,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对较为全面的情况进行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
作用:
①有点有面,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事物,突出特征,具有感染力;
②材料多样,富于变化,增强可读性;
③便于读者形成全面的印象,增强说服力。
虚实结合
典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鸟飞绝”“人踪灭”写出了环境的寒冷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作者卓然而立的品格。
白描
内涵:
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作用:
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
②语言简洁洗练,真切自然,毫无做作之嫌。
虚实结合
典例:
卖炭翁
白居易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苦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细节描写
内涵:
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作用:
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
虚实结合
典例: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作者仅摄取杨贵妃看到骑马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作者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视角变化
内涵:
作者常常通过变化观察角度来描摹事物,如:①时间角度(晨昏、四季、古今等);②空间角度(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③明暗角度。
作用:
①使视觉形象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生动活泼;
②使读者对视觉形象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虚实结合
典例: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注],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 鞚(kòng):鞚是马勒,飞鞚即纵马疾驰。
这首词在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上动静相生、形神俱到,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说明。
①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彩。
②沙滩宿鹭亦是静景,但词人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
③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行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性情美。
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⑤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⑥。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渭水上。②辞汉月:离开京城。③天骄:匈奴,这里指敌人。④星芒尽:战争结束。⑤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⑥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诗人在塑造将士们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英勇矫健。
③巧妙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ADD TITLE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ADD TITLE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ADD TITLE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ADD TITLE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ADD YOUR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