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课件: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课件: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08 13:1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选修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变法背景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经济:
2、政治:
3、军事:
4、文化: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齐国管仲变法
2、魏国李悝变法
3、楚国吴起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改革的迫切性、有利条件、历史机遇、主观因素——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改革奴隶制度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1、时间分期:
2、时代特征: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社会经济大发展
表现:
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兴修水利
②手工业
③商业
影响: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②产生新的阶级: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
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③引起政治领域的变革——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社会经济大发展
2、政治大变革
目的:
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内容:
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
②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
③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途径:
变法——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社会经济大发展
2、政治大变革
3、军事大动荡: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合作探究: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何不同?
诸侯争霸属于奴隶主贵族间的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属于新兴地主争夺地盘。——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直接动力阶级不同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社会经济大发展
2、政治大变革
3、军事大动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
——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直接动力
4、思想文化: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
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表现:①②
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学思之窗【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
(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封邑制:
中国古代君主封赐给宗室、外戚和功臣封邑的制度,盛行于周朝。受封者称封君,在封邑内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分封以宗法制度为根据,封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卿、大夫在封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并可世袭。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社会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展开变法
封建制度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自主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变法运动?请结合课文制作各国变法情况简表,项目包括国名、主持者姓名、大致时间、变法内容和影响。管仲
改革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594BC)李悝
变法经济:① 实行“尽地力” ②推行平籴法。政治:制定《法经》使魏率先强盛吴起
变法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使楚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增强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目的: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内容: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
强军事
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目的: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
内容: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
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特点: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春秋各国改革: 战国各国改革: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推荐,用管仲为相,被尊称为“仲父”。“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宪问》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史记》李悝 李悝是先秦法家的开创者。他在变法中提出了“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方针。这正是后来法家所奉行的法治原则。他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也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秦国当作立法的蓝本。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1.地理位置:地处西部。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的迫切性
①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②秦国的落后:地处西陲,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2、改革的有利条件
①前代改革的基础;
②君权集中;
③法家学说兴盛;
④尚武精神;
3、改革的历史机遇
①三家分晋,力量大大削弱;
②“士人游说” ;
③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4、改革的主观因素:商鞅入秦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秦孝公下令求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商鞅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