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易错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群落的组成单位
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种群密度
C.“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
D.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形成群落,也是群落的组成单位,A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种群的年龄组成,B错误;“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是逆行演替,主要是由于气候变迁,人为干扰等因素,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结构平衡被打破,趋于不稳定,直至退化为荒漠,C正确;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存在土壤条件,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正确。
2.新疆野苹果是现代栽培苹果的原始祖先。近年来,由于受到病虫害、过度放牧等影响,新疆野苹果已处于灭绝的边缘。下图为额敏县和新源县新疆野苹果种群年龄结构分布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额敏县新疆野苹果种群的成龄个体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新疆野苹果老龄个体随时间推移逐渐死亡,导致新源县种群比额敏县先衰退消亡
C.由过度放牧和砍伐等人类活动引起的群落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D.为了防治苹果蠹蛾虫害,用雌蛾体内分离的信息素诱杀雄蛾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C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一般指原生演替,指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行为。
3、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的内部因素,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
【详解】A、额敏县新疆野苹果种群的幼龄成龄个体占比明显多于老龄个体,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错误;
B、新源县种群幼龄期占比更高,合理预测新源县种群不会比额敏县先衰退消亡,B错误;
C、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由过度放牧和砍伐等人类活动引起的群落变化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用雌蛾体内分离的信息素诱杀雄蛾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C。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群落利用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B
【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蚯蚓是活动能力小的动物,所以要调查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A正确;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C正确;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层可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故选B。
4.对下列概念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若a、b、c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线粒体、中心体的细胞,那么阴影部分可能表示豌豆
B.乙图中若a、b分别表示乳酸菌和蓝藻,则c表示细菌,d表示原核生物
C.丙图中若a表示生物膜,则b、c、d依次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D.丁图中若a表示生态系统,则b、c分别表示种群、群落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结合图示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详解】甲图中若a、b、c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线粒体、中心体的细胞,那么阴影部分的细胞应同时具有细胞壁、线粒体、中心体这三种结构,只有低等植物细胞符合该条件,A错误。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等,而乳酸菌属于细菌中的一种,B正确。
丙图中若a表示生物膜, 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它们之间没有包含关系,C错误.
生态系统是有生物群落和它所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的,而群落又是由该环境中所有的种群构成的,D错误。
5.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
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
C.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结构来预测
D.d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b、c、d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则a是个体,b是种群,c是群落,d是生态系统;
(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详解】A、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范围是依次增大的,A错误;
B、一片鱼塘中的所有动植物既不是种群(有多个物种),也不是群落(缺少微生物),更不是生态系统(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B错误;
C、b种群通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C正确;
D、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故选C。
6.下列对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集群分布不利于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B.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的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
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该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答案】B
【分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A、集群分布有利于种群之间的个体进行基因交流,增加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A错误;
B、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进行基因交流,产生遗传和变异现象,B正确;
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是同一个种群,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特征,C错误;
D、杂草的主要种类改变了,但是仍然是某种农作物为主的生物群落类型,不属于群落演替,D错误。
故选B。
7.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个森林中落叶松的集群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样方法既可调查种群密度也可调查群落丰富度
C.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群落丰富度的提高
D.演替是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
【答案】B
【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有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详解】落叶松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在丰富度与种群密度调查中都可以使用样方法,B正确;种群数量的增加,生物种类没有增加,所以丰富度不变,C错误;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错误。
8.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这种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C.生物课外小组学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择某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S”型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在到达K/2后仍继续增大
【答案】D
【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A.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A错误;B. 群落演替过程中,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B错误;C. 生物课外小组学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单子叶植物常为丛生或者蔓生,不容易进行计数,故不选择某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C错误;D.“S”型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在到达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之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大之后达到K值,D正确。故选D。
9.某岛屿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岛屿上的马尾松林受到大面积损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灾后马尾松的空间特征可能呈现出镶嵌分布的情况
B.灾后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依然存在
C.对当地陆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与灾前相比,灾后马尾松林内生物种类减少,其自我调节能力更高
【答案】B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垂直结构会体现出不同种群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呈现出不同种群的镶嵌分布特点。
2、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年龄组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是性别比例。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详解】呈现出镶嵌分布的特点是群落的空间结构,而马尾松的空间特征应该是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一个群落任何时候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当地陆生动物中每一个种群数量有的增长,有的减少,还有的维持相对稳定,对每一个种群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与灾前相比,灾后马尾松林内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的更为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变弱,D错误。
10.下图是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牧草和塔尔羊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塔尔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牧草数量的制约
B.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会降低
C.将塔尔羊引人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减少
D.30年后牧草和塔尔羊数量达到平衡是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牧草和塔尔羊两个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据此分析。
【详解】A. 图示曲线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其增长率除受牧草数目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A错误;
B.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有可能升高,B错误;
C. 食草动物的引入使植物种群生物量迅速下降,但物质循环加快,光合作用合成量增加,C错误;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这种能力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D正确。
11.“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演替时间(年) 优势物种 主要物种
5 荻 草本:荻 艾蒿 黄背草 苔草等
10 牡荆 灌木:牡荆 杠柳 酸枣等
20 刺槐 乔木:刺槐 黄连木 构树
A.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演替速度上快于冰川泥上的演替
B.退耕农田先后经历了草本、灌木和木本阶段,垂直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提高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在确定群落的丰富度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最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D.“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保持水土、蓄洪防旱、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答案】C
【分析】在农田退耕后仍然保持良好的土壤条件,而且土壤中含有很多的繁殖体,因此退耕还林是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演替的速度相对快。根据表格中显示,退耕农田的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阶段,优势物种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演替的进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调查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详解】A. 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而冰川泥地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退耕之后的农田演替速度快于冰川泥上的演替,A正确;
B. 据图可知退耕农田先后经历了草本、灌木和木本阶段,群落垂直结构越来越复杂,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 确定群落的丰富度常用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
D. “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保持水土、蓄洪防旱、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D正确。
12.甲图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B.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以后,仓鼠种群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
C.从甲图可知,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0降到了K2-K3之间
D.乙图中A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也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
【答案】A
【分析】据图甲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在K2-K3附近波动;图乙中,仓鼠摄入量=仓鼠同化量(B)+粪便量(A),仓鼠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量+生长、发育和繁殖(C),生长、发育和繁殖(C)=流向分解者D+某种天敌摄入。
【详解】A. 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但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J型,没有环境容纳量,A错误;
B. 根据图示仓鼠的种群数量在开始时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天敌侵入最可能是在c点,B正确;
C. 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2-K3之间,C正确;
D. 乙图中A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不含生产者,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D正确。
1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答案】A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详解】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除有出生率<死亡率,还有可能是迁入率<迁出率,A错误;根据种群密度的定义可知,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物种组成即物种的丰富度,它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C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正确。
14.某废弃采石场经过人工整理和覆土后进行封闭,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废弃采石场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对物种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性别比例
C.c年后,物种②的种群一定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D.物种③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采石场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则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
【详解】A. 该废弃采石场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
B. 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所以其种群密度在增大,B错误;
C. b→c随着植被的不断丰富,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植株越来越高,物种①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c年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是乔木,因此c年后物种②的种群不一定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错误;
D. 物种③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下降,所以物种③的种群数量不是J型增长曲线,D错误。
15.某生态系统中,黑线姬鼠处于第二营养级。现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黑线姬鼠与Z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黑线姬鼠数量(只) 18500 19200 14500 11500 9400 9500 9400 9500
Z的种群数量(只) 100 120 190 240 170 160 170 160
A.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B.前4年内,物种Z的数量呈“S”型增长
C.引人新物种Z后,黑线姬鼠种群K值约为9450只
D.黑线姬鼠种群和Z种群为捕食关系,二者共同进化
【答案】A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略有增加,后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动物新物种Z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后略有减少并趋于稳定,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其中黑线姬鼠种群数量较多,为被捕食者。又黑线姬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所以动物新物种Z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黑线姬鼠和Z为捕食关系,其中黑线姬鼠为被捕食者,新物种Z为捕食者,所以新物种Z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不比黑线姬鼠小,故调查该新物种Z的种群密度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前4年内,物种Z的数量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值,结合物种Z是在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繁殖的,故推测其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B正确;
C、引入物种Z后,黑线姬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而稳定后黑线姬鼠种群的K值大约是9450左右,C正确;
D、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客观上物种Z在捕食过程中,起到促进黑线姬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A。
16.下列说法是根据图形作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①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则c代表细菌,d代表原核生物
②若乙中3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时,则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b
③若丙中a、b分别表示生存斗争和种间斗争,则c可能代表的是竞争
④若丁中a和b代表群落和种群这两个概念,则a表示群落,b表示种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详解】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等,其中细菌又包括乳酸菌、大肠杆菌等,①正确;乙图中a、b和c3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b生物个体的生存区域有部分不与c重叠,而a的生活区域全在c生物的生活区域范围内,所以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a,最不容易灭绝的是b,故②错误;丙图中a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间斗争和生物与生物间的斗争,生物间的斗争包括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c竞争属于种间斗争,③正确;丁图中的a 群落包括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总和,b可表示其中的一个种群,④正确;
答案选C。
17.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的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B.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
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答案】C
【分析】据图中数据分析,在相同年龄组中,随着砍伐强度的提高,林木生物量也呈增长趋势,各不同龄
组中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合理的砍伐有利于提高林木的生物量,同时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
【详解】A. 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
B. 据图所示,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正确;
C. 适当砍伐改变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种群无水平结构,C错误;
D. 适度砍伐有利于提高生物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D正确。
18.某群落最初主要有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放牧和烧荒后,逐渐演替为以草本和灌木为优势种的群落。其中灌木分泌的樟脑聚集在土壤中,会抑制周围1m-2m内草本植物生长而形成裸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与共生关系
B.放牧、烧荒后该地所能维持的针茅种群最大数量不变
C.放牧、烧荒和樟脑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D.裸地的出现说明了该群落空间分布上只有水平结构
【答案】C
【分析】群落中各种物种的关系有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群落都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的演替受人类的影响,改变速度和方向。
【详解】A、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关系,而非共生关系,A错误;
B、最初主要有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放牧、烧荒后,逐渐演替为以草本和灌木为优势种的群落,故该地所能维持的针茅种群最大数量将变少,B错误;
C、放牧、烧荒使针茅、早熟禾等草本植物减少,樟脑抑制周围1m-2m内草本植物生长而形成裸地,故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
D、裸地虽然地上没有植被,但地下不同土层的动物和微生物有垂直方向的分层,故该群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C.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A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种群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与数量特征,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由分析可知,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A错误;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的集群分布,B正确;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
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2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答案】C
【详解】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故A错误。
B、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而杂草是多种生物的集合,故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种间捕食关系能调节种群数量,进而维持群落的稳定,故C正确。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D错误。
故选C。
2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B.池塘中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信息传递或共同进化
D.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属于种间竞争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种群数量在K左右时,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A错误;池塘中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信息传递或者共同进化,C正确;菜粉蝶幼虫以叶为食,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花蜜,不形成竞争关系,D错误。
考点:种群和群落
22.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也无需进行重复实验
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
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土壤进行灭菌的组别属于对照组
D.制作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使之正常运转
【答案】D
【分析】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实验组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
【详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需进行重复实验,A错误;
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性,B错误;
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土壤进行灭菌的组别属于实验组,未处理的一组属于对照组,C错误;
D、在制作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使之正常运转,D正确。
故选D。
23.概念图是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关于如图所示概念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甲表示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则乙~丁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B.若甲表示免疫系统的构成,则骨髓属于乙、吞噬细胞属于丙、溶菌酶属于丁
C.若甲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则乙是基因突变、丙是自然选择、丁是生殖隔离
D.若甲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则乙是直接价值、丙是生态功能、丁是潜在价值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1)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
2、免疫系统的组成有 (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免疫分子。
【详解】A、若甲表示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则乙~丁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A正确;
B、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其中骨髓是免疫器官、吞噬细胞是免疫分子,溶菌酶是免疫分子,B正确;
C、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故乙和丁分别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或生态功能)和潜在价值,D正确。
故选C。
24.以下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B.对动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生长激素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所以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越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A正确;
B、生长激素调节的是个体本身,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出发点是生态系统,从宏观上分析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是指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向同种或者不同种的其他个体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所以生长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B错误;
C、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植物开花有利于其繁衍后代,故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
正确;
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是物理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D正确。
故选B。
25.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A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原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详解】A、图甲中,b点为草本阶段和d点为灌木阶段,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
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故选A。
26.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
B.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
C.群落交错区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强
D.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演替速度更快
【答案】C
【分析】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在不同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详解】A、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A正确;
B、由于生物种类更多,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B正确;
C、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恢复力稳定性更弱,C错误;
D、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生物种类更多,演替速度更快,D正确。
故选C。
2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I、II、III、IV代表不同营养级,E1和E2代表能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I→II→III→IV
B.该能量金字塔适用所有生态系统
C.E1的能量来源有光能或化学能
D.完成物质循环的两个重要成分是I和IV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分析能量金字塔可知,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能量金字塔中不含分解者。E1代表太阳能或者化学能、E2代表热能。
【详解】A、Ⅰ、Ⅱ、Ⅲ、Ⅳ代表不同营养级,在每个营养级中包含很多生物,构成非常复杂的食物链,所以该图显示的食物链可能有多条,A错误;
B、自然界中还存在能量倒金字塔结构,比如有些人工生态系统,如鱼塘内可能也会出现能量倒置现象,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Ⅰ是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光能或化学能,C正确;
D、完成物质循环的两个重要成分是Ⅰ和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28.某果园里生活着许多种害虫,主要有卷叶蛾、蚜虫和食心虫等,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果农在果树下套种牧草,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螳螂等)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蚜虫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卷叶蛾、蚜虫和食心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卷叶蛾→螳螂→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
D.套种提高了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能量包括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始终未被利用的能量。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
【详解】A、蚜虫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
B、卷叶蛾和蚜虫捕食农作物,属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
C、卷叶蛾→螳螂→黄雀,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因为每条捕食链的第一营养级都是生产者,C错误;
D、套种提高了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符合群落垂直结构分层的现象,更充分的利用光能,D正确。
故选D 。
29.2023年3月26日,首届中原生态文明与绿色创新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环境治理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美丽中国建设、生态安全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等主题作报告。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环境治理时,大量引进适应能力强的树种,遵循整体原理
B.新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森林生态系统的强
C.建设新的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增大了当地的生态足迹
D.退耕还林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主要运用了群落演替的理论
【答案】D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①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②循环: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③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④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详解】A、在生态环境治理时,遵循协调原理,即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A错误;
B、新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没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因此自我调节能力也没有森林生态系统强,B错误;
C、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 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建设新的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不会增大当地的生态足迹,C错误;
D、退耕还林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主要运用了群落演替的理论,D正确。
故选D。
30.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D1/W1)×100%
C.C1包括第二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
D.B2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A1+B1+C1+D1,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1=A2+B2+C2+D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100%,B正确;
C、C1为生产者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C正确;
D、B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用B2+C2+D2表示,D错误。
故选D。
31.图1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元素在图1中的B、D、E、F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
B.图2中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乙对应图1中的F
C.图1中的A与B、C、D、E、F间的能量一定不能循环,而物质一定可以循环
D.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b时期
【答案】B
【分析】图1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图中A-F分别表示大气中的CO2库、三级消费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根据“先增加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为捕食者,可知甲捕食丙,丙捕食乙,乙捕食植物,得到食物链:植物→乙→丙→甲。
【详解】A、碳元素在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A错误;
B、图2中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乙对应图1中的F,B正确;
C、图1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只有在生物圈中物质才可以完全循环利用的,C错误;
D、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d时期,D错误。
故选B。
32.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和生产者体内
B.当生态系统达到顶极状态时,其总初级生产量和异养生物的呼吸量相等
C.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中植物间的竞争更激烈
D.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所以CO2不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A、如蚯蚓是分解者,蚯蚓体内的能量在蚯蚓被捕食之后可以流入消费者体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所以不能再流入生产者体内,A错误;
B、当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状态时,其总初级生产量和所有生物的呼吸量相等,B错误;
C、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植物生长稠密,植物之间为了获得空间、营养等,竞争激烈程度更大,C正确;
D、海洋中的含碳量是大气圈含碳量的50倍,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D错误。
故选C。
33.高原雪兔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常见动物,常穴居于低矮草地中,天敌有赤狐等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绘制了高原雪兔种群数量Nt+1/Nt比值与时间(t)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t为c~e时,高原雪兔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高原雪兔的种群密度
C.高原雪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后会立即躲入洞穴,周围的雪兔见此情景也会紧跟着跑入洞穴躲避,这个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有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D.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相比,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a-b时, Nt+1/Nt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b- c段时,Nt+1/Nt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 e点后,Nt+1/Nt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当t为c~e时,Nt+1/Nt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这个时间段内是增加的,故高原雪兔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
B、高原雪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
C、高原雪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后会立即躲入洞穴,周围的雪兔见此情景,也会紧跟跑入洞穴躲避,这个过程中粪、尿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高原雪兔躲避敌害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
D、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相比,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故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D正确。
故选A。
34.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
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物种数量逐渐增加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详解】A、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减少,植物减少从而使食草动物的增加受到抑制,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
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物,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是共生关系,不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B错误;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是人类的活动破坏造成的,不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C错误;
D、废弃的耕地无人管理,将会杂草丛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错误。
故选A。
35.图1、2、3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A与D之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细胞唯一的生活场所
B.图2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C.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图3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D.从研究内容来看,图1、2、3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
【答案】B
【分析】图1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A是组织液,B是淋巴(液),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图2代表食物网中能量流动,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C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图3代表生态系统碳循环,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详解】A、图1中的A是组织液,D是细胞内液,A与D之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液),C是血浆,淋巴细胞生活的场所除了B(淋巴液)之外还有C(血浆),A错误;
B、图2中的食物链为A→C→B 和A→B,B 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 a,则B体重增加 x,有ax的能量来自C、(1-a)x的能量来自A。B体重增加 x,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ax÷20%÷20%+(1-a)x÷20%,即 y= 20ax+5x,B正确;
C、图3代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分解者B不参与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的构成,C错误;
D、从研究内容来看,图1、2、3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D错误。
故选B。
36.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开展了退耕还湖工程。某个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kJ)
营养级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 500 Y Z
呼吸作用消耗 132 26.5 3.8
未被利用 292 34.3 3.1
其他部分 X 2.2 0.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营养结构
B.候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属于群落演替
C.通过该表无法计算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是6,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4%
【答案】D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指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未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其他部分;
(3)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指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候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B错误;
C、根据计算公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未
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其他部分,在该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为最高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结合表中数据可得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3.2×103KJ,C错误;
D、根据C选项中的计算公式可推算出肉食性动物能量计算公式为:Z=3.8+3.1+0.1=7,植食性动物能量计算公式为:Y=26.5+34.3+2.2+7=70,植物能量计算公式为:500=132+292+X+70,即X=6;结合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可计算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70/500×100%=14%,D正确。
故选D。
37.下表为四类生态系统的能量调查数据,其中净初级生产量是指生产者能够传递给更高营养级的基本能量。平均生态效率是指净初级生产量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平均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量/kcal·m-2·年-1 平均生态效率/% 平均营养级数目(n)
远洋 500 25 7.1
近海 8000 20 5.1
温带草原 2000 10 4.0
热带森林 8000 5 3.2
A.远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最多,推测其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最多
B.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可以传递给最高营养级的能量约为0.2kcal·m-2·年-1
C.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营养级数目最低说明其物种丰富度最低
D.推测生态系统的平均生态效率越高,维持的营养级越多
【答案】D
【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是某一 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食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以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A、由于能量逐级递减,则远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最多,推测其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最少,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某一 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表中表示的是平均营养级数目,最高营养级未知,则不能计算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可以传递给最高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
C、生态系统的平均营养级数目与丰富度无关,C错误;
D、综合表中数据分析,对营养级数目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能量传递效率,推测生态系统的平均生态效率越高,维持的营养级越多,D正确。
故选D。
38.某兴趣小组调查了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情况,部分结果如图所示,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3.192×104J·m-2·a-1
B.清除幽蚊幼虫可能有利于鲈鱼增产
C.上述食物网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20%
D.太阳鱼捕食摇蚊幼虫,摇蚊幼虫食用太阳鱼的粪便,如此可实现能量在两者之间的循环流动
【答案】B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也就是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详解】A、该生态系统为人工鱼塘,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鱼塘中生产者同化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应大于3.192×104J·m-2·a-1,A错误;
B、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幽蚊幼虫存在时,太阳鱼为第三、四营养级,清除幽蚊幼虫,太阳鱼为第三营养级,太阳鱼获得的能量增多,其数量会增多,导致鲈鱼数量增多,所以清除幽蚊幼虫可能有利于鲈鱼增产,B正确;
C、第一营养级浮游植物的同化量为31920J·m-2·a-l,第二营养级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的同化量为(3780+4200)=7980J·m-2·a-l,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7980/31920×100%=25%,该值不在10%~20%之间,C错误;
D、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能量在太阳鱼和摇蚊幼虫之间不能循环流动,D错误。
故选B。
39.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 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 ,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捕食
B.图乙中的C 属于第二营养级
C.甲图含有乙图中B、C、D三种成分
D.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分解,该情况下细菌获得的能量来源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答案】D
【分析】分析图解:甲图表示食物链,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小球藻是生产者,其余4种是消费者;乙图为碳循环示意,由于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之间为双箭头,并且所有生物均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图A是大气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则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详解】A、湖泊中,河蚌捕食水蚤,水蚤与河蚌都以小球藻为食,故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错误;
B、乙图为碳循环示意,由于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之间为双箭头,并且所有生物均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图A是大气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则C是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
C、食物链中没有D分解者,C错误;
D、水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小球藻同化的能量,故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一营养级小球藻同化的能量,D正确。
故选D。
40.某校生物科研小组研究某区域的生态系统,得到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然后又采用不同体积的样方来调查该地段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段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最多为N
B.调查该地段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V3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D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结果会偏低
D.若图1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摄取的两种生物的生物量相等,则E每增加4kg生物量,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200kg生物量
【答案】D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分析图示:图1表示食物网的示意图,共有3条食物链:B→D→E、B→C→E、B→A→C→E。图2中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体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详解】A、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到最多后保持稳定在N,不会明显大于N,A错误;
B、V2是物种数目达到最多时对应的最小样方体积,故调查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V2,B错误;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D种群密度时,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数量×重捕数)/重捕标记数,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分母减小则调查结果会偏大,C错误;
D、若图1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4kg生物量,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质量用20%计算。故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质量是
2÷20%÷20%+2÷20%×1/2÷20%+2÷20%×1/2÷20%÷20%=200kg,D正确。
故选D。
41.2023年9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体现了中国在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的大国担当。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红树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
A.是防风固堤的“海岸卫士”
B.是全球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
C.具有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功能
D.是进行自然科普教育的重要资源
【答案】D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等实用意义的、旅游观赏及科学研究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不太清楚的价值。
【详解】红树林是防风固堤的“海岸卫士”,是全球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具有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功能,均体现了该生态系统在生态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红树林是进行自然科普教育的重要资源为科学教育方面的非实用意义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2.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18年中国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提倡“低碳”生活有利于保护环境
B.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主要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C.来自电厂的废热属于被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
D.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分析】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其中每一种都会带来不同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江、河、湖、海变质,使饮用水的质量越来越差。
【详解】A、 提倡“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为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A正确;
B、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减缓温室效应,B错误;
C、 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八类,其中来自电厂的废热属于被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之一,C正确;
D、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D正确。
43.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科研团队历时六年科研攻关,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技术路径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⑥表示相关过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系统与叶肉细胞相比,不进行细胞呼吸消耗糖类,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B.该过程④⑤⑥类似于固定二氧化碳产生糖类的过程
C.该过程实现了“光能→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能量转化
D.该过程能更大幅度地缓解粮食短缺,同时能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
【答案】C
【分析】图示人工合成淀粉的途径模拟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因此利用的是光合作用原理,而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进行。
【详解】A、该系统与叶肉细胞相比,不进行细胞呼吸消耗糖类,该系统与叶肉细胞相比,在相同条件下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A正确;
B、该过程④⑤⑥过程形成有机物,类似于固定二氧化碳产生糖类的过程,B正确;
C、该过程实现了“光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能量转化,C错误;
D、该研究成果将来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缓解人类粮食短缺问题、可以节约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D正确。
故选C。
44.农-林-牧-渔立体农业模式中,池塘中养鱼、虾、蟹等水产品,水面上种植菱角、莲藕等水生植物,池塘周围种植果树,同时在林下养鸡、鸭等家禽。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该系统涉及自生、协调、整体等生态工程原理
B.家禽的觅食活动可加快该立体农业中的碳流动
C.鱼、虾、蟹粪便中的有机物可为水生植物提供能量
D.该立体农业实现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增加流入的总能量
【答案】C
【分析】1、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3)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自生、循环、协调、整体。
【详解】A、设计该系统涉及自生、协调、整体等生态工程原理,需要合理布设、考虑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经济效益等,A正确;
B、家禽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家禽的觅食活动可加快该立体农业中的碳流动,B正确;
C、水生植物不能直接利用鱼、虾、蟹粪便中的有机物,鱼、虾、蟹粪便中的有机物需要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成无机物被植物利用,C错误;
D、该立体农业实现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增加流入的总能量,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C。
45.下列生态实例与相关原理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湿地生态工程清淤减污,易于生物生存—遵循自生的原理
B.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背协调原理
C.生态建设既考虑生态又关注民生——遵循整体原理
D.单一人工林易爆发虫害——违背了循环原理
【答案】D
【分析】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3、生态工程原理:自生原理、整体原理、协调原理、循环原理。
【详解】A、湿地生态工程清淤减污,降低水体污染物,增加水体溶氧量,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易于生物生存,遵循自生的原理,A正确;
B、太湖中水体富营养化一些藻类疯长,破坏了当地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违反了协调原理,B正确;
C、生态建设既考虑生态又关注民生,遵循了整体原理,C正确;
D、单一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低,易爆发虫害,是因为未遵循自生原理,D错误。
故选D。
46.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B.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这遵循自生原理
C.在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中,可在玉米等作物还未成熟时就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直接作为牛羊的青饲料,称为青贮
D.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关键措施在于选择能在该环境生活的物种
【答案】B
【分析】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3)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详解】A、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工程,A错误;
B、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进行种植,同时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植物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形成有序整体,实现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自生原理,B正确;
C、青贮是指把鲜棵植物品种压实封闭起来,使贮存的青饲料与外部空气隔绝,造成内部缺氧、致使厌氧发酵,从而产生有机酸,可使鲜棵饲料保存经久不坏,既可减少养分损失又有利于动物消化吸收的一种贮存技术或方法,C错误;
D、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用的措施包括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等,D错误。
故选B。
47.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C.焚烧落叶和垃圾 D.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答案】C
【详解】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减少CO2、SO2等的大量排放,A正确;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做到净化空气,减少环境污染,B正确;焚烧落叶和垃圾,会造成大量CO2、SO2的排放,C错误;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48.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
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a、b、c、d可以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该食物网的食物链分别为:a→d→c,a→c,所以至少需要a为:3× 2/3 ÷10%+3× 1/3 ÷10%÷10%=120kg,B正确;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不一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错误;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a和b,D错误;故选B。
49.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复合菌剂中的农药降解菌对农药的分解有助于生态保护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详解】A. 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 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
C. 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
D. 复合菌剂中的农药降解菌可降解农药残留,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有助于生态保护,D正确。
50.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生产者是F,G代表分解者
B.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
C.野外生存训练时,探险者食用了馒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喝到水,随后他的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激素可能有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
D.若图Ⅲ表示碳循环,B代表大气中的C02库,C表示消费者
【答案】C
【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图中各成分的名称,再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的能力.
【详解】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则生产者是F,G代表消费者,A错误。
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乙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血浆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B错误;
食用了馒头,其中糖类被消化为葡萄糖,吸收后使血糖浓度升高;没有及时喝到水,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因此随后他的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激素可能有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C正确。
图Ⅲ表示碳循环,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生产者,A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错误.
二、多选题
51.下图1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图2是科学工作者连续20年对该草原的某种鸟类种群数量的调查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的某时刻,草原上迁入了野兔的某种天敌,该种天敌迁入的时间点最可能是C点
B.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此时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K2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野兔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D.图2中该鸟类的种群数量在第10年最少,第16年时最多
【答案】AC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种群数量呈S形,在K2-K3附近波动。图2曲线中λ值大于1,则种群数量增加,λ值小于1,种群数量降低。
【详解】A、图1显示野兔的种群数量在初期呈现连续增长,在c点之后,增长的速率变缓,说明环境阻力加大,因此该种天敌迁入的时间点最可能是C点,A正确;
B、图1中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种群数量呈S形,在K2-K3附近波动,故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K2+K3)/2,B错误;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该种群数量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较实际偏少,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C正确;
D、已知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分析图2可知,在4~10年,λ<1,说明该鸟类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该鸟类种群数量在第10年最少,在10~20年,λ>1,说明该鸟类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该鸟类种群数量在第20年最多,D错误。
故选AC。
52.陷阱诱捕法是调查地表节肢动物数量的主要方法之一,下图表示陷阱内不同引诱剂所诱捕的动物类群数,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陷阱设置的原则可参照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
B.放置引诱剂主要为了吸引节肢动物并防止其逃逸
C.GJ或TCJS作为引诱剂对节肢动物诱捕效果较好
D.W组比CK组多出的动物都是趋湿性节肢动物
【答案】ABC
【分析】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植物:样方法;动物: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详解】A、陷阱设置的遵循随机原则,可参照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A正确;
B、陷阱内放置引诱剂可以有效吸引节肢动物并防止其逃逸,B正确;
C、由图可知,GJ或TCJS作为引诱剂时类群数明显比其他组高,说明GJ或TCJS作为引诱剂对节肢动物诱捕效果较好,C正确;
D、图中曲线纵坐标是动物类群数,无法区分是趋湿性节肢动物还是其他种类的动物,故无法确定W组比CK组多出的动物都是趋湿性节肢动物,D错误。
故选ABC。
53.海拔是影响山地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对吉林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乔木层(A)、灌木层(B)和草本层(C)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分别如下图1~3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主要通过影响气候等非生物条件来影响山地的物种分布
B.乔木层的组成成分可影响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组成和结构
C.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均总体呈下降趋势
D.不同海拔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均较高,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无关
【答案】ABC
【分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海拔是影响山地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详解】A、海拔主要通过影响气候(温度、水分)等非生物条件来影响山地的物种分布,A正确;
B、乔木层和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呈垂直分布,乔木层的组成成分可影响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组成和结构,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均总体呈下降趋势,C正确;
D、不同海拔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均较高,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D错误。
故选ABC。
54.酒精是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试剂。下列关于实验中酒精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有( )
A.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使用50%的酒精主要目的是固定细胞形态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使用70%的酒精可有效杀死小动物
C.微生物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时,使用75%的酒精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
D.DNA粗提取实验中,使用95%的冷酒精可加速DNA的溶解以利于后续的提取
【答案】BC
【分析】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有效杀死和保存小动物;微生物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要在严格的无菌和无毒条件下进行,因此要用75%的酒精对外植体和操作者双手进行消毒;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等。
【详解】A、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使用50%的酒精主要目的是洗去浮色,A错误;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有效杀死和保存小动物,B正确;
C、75%的酒精用于杀菌,微生物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时,使用75%的酒精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C正确;
D、DNA不溶于冷酒精,所以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溶液析出DNA,进一步纯化DNA,D错误。
故选BC。
55.在对一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进行消杀时,工作人员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M。一段时间后,检测到草原土壤,多种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体内M的平均值,含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之间只能构成一条食物链
B.草本植物有一年生和多年生之分,可推测多年生草本植物中M含量可能更多
C.消杀害虫调整了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随着草原群落逐渐演替为森林群落,草原中的优势种占据的生态位变宽
【答案】ACD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杀虫剂M在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中呈现营养级越高,含量越多的特点,说明杀虫剂M能够被生物体吸收,但难以被降解排出,产生了生物富集现象。
【详解】A、图中草本植物、食草动物以及肉食动物可包含不同种类的生物,可能会构成多条食物链,A错误;
B、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时间比一年生草本植物更长,可从环境中吸收更多的物质,因此多年生草本植物中M含量可能更高,B正确;
C、消杀害虫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随着群落的演替,原本的优势物种逐渐丧失生存优势,占据的生态位变窄,D错误。
故选ACD。
56.在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受破坏后,当地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如图表示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错
误的是( )
A.调查山脚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样方法采集
B.该山坡在c时刻物种①消失被物种③取代,说明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在b时期,物种①②③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物种②和物种③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答案】AB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另外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的研究,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A错误;
B、分析题干可知,这是在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受破坏后,进行封山育林,经历的演替过程,在此过程中,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物种的消失,只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B错误;
C、在b时期,同时存在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由于其对光照的需求不同,自身植株高度的限制,高低层次分明,呈垂直分布,C正确;
D、物种②和物种③在同一区域内生长,会争夺阳光等资源,属于种间关系中的竞争,D正确。
故选AB。
57.为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兴趣小组将酵母菌分别接种于3个盛有等量同种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并放置在摇床上培养,转速分别为210、230、250r/min,培养时间与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接种酵母菌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湿热灭菌
B.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锥形瓶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C.8d后,250r/min组酵母菌的数量开始下降,可能与代谢产物积累及培养液的pH下降有关
D.该实验可说明溶氧量和空间是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
【答案】ABC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在题设的转速范围内,转速越大8h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越快,由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时繁殖,所以推测转速高可以提高培养液中的氧气含量,促进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利于酵母菌的繁殖;8~10h转速快的两个组已经开始下降。
【详解】A、对培养基可进行湿热灭菌,对一些需要干燥的器皿则常用干热灭菌,故接种酵母菌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湿热灭菌,A正确;
B、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锥形瓶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B正确;
C、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会使培养液的pH下降,故8d后250r/min组酵母菌的数量开始下降,可能与代谢产物积累及培养液的pH降低有关,C正确;
D、该实验的变量是转速,转速会影响锥形瓶中的溶氧量、营养物质与酵母菌的接触,但没有明确信息表明空间限制了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D错误。
故选ABC。
58.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猞猁占据着稳定的生态位,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猞猁个体间及猞猁和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B.可食植物增加和猞猁减少是雪兔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存在负反馈调节
D.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K值,在1890-1935年,雪兔的K值大约为60000只
【答案】BC
【分析】雪兔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
B、可食植物增加和猞猁减少是雪兔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
C、从多年的调查看,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两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正确;
D、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容纳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K值,D错误。
故选BC。
59.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由H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H包括多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竞争中存在3种信息形式
【答案】ABD
【分析】分析题图,G为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H为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C为肉食性动物,C的同化量为12.6J/(cm2 a),是次级消费者,根据图中数据计算,H固定的能量=12.6+29.3+18.8+2.1=62.8 J/(cm2·a),G固定的能量=62.8+12.5+293.1+96.3=464.7 J/(cm2·a)。
【详解】A、图中G、H和C构成了食物网,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A正确;
B、根据图中信息,C固定的能量为12.6 J/(cm2·a),根据图中数据计算,H固定的能量=12.6+29.3+18.8+2.1=62.8 J/(cm2·a),G固定的能量=62.8+12.5+293.1+96.3=464.7 J/(cm2·a),因此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62.8÷464.7×100%=13.5%,由H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12.6÷62.8×100%=20.0%,B正确;
C、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该生物群落在图示食物网的基础上,还应该包括这个环境中的所有其他生物(如分解者),C错误;
D、H为多种动物,它们之间表现为竞争关系,竞争时可能通过物理、化学、行为信息表达,D正确。
故选ABD。
60.某草原上一条食物链中紫花苜蓿、鼠、鹰部分能量的去路如图所示,鹰除了捕食鼠,还捕食兔子等动物,图中的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鼠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和遗体残骸中的能量
B.鼠、鹰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其比值不一定是10%~20%
C.鼠未被利用的能量d属于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一部分
D.部分鼠迁出会使流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幅度减少
【答案】BC
【分析】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详解】A、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鼠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鹰粪便中的能量和遗体残骸中的能量,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故鼠、鹰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其比值不一定是10%~20%,B正确;
C、鼠未被利用的能量d属于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一部分,C正确;
D、流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部分鼠迁出不会使流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幅度减少,D错误。
故选BC。
61.如图是我国北方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农场生态农业结构简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蚯蚓和苍蝇属于分解者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④优于③
C.由图可知,能量在沼气池的微生物和农作物之间双向传递
D.适当增加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生物种类,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ABD
【分析】资源化的角度分析,途径②④优于③是由于多层次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的物质,能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从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④优于③是由于减少了环境污染.少量有机废弃物排入河流,不会使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详解】A、由图示可知,苍蝇和蚯蚓以秸秆为食物来源,属于分解者,A正确;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④优于③一是由于多层次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的物质,能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二是由于减少了环境污染,B正确;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在沼气池的微生物和农作物之间双向传递,C错误;
D、增加生物种类,使其营养结构复杂化,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故答案为:ABD。
62.下表为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6kJ/a),a、b、c三个种群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种群 同化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的能量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未被利用的能量
a 727 69 470
b 36 9 4
c 246 100 13 51
A.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单一,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a、b、c三个种群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a→b→c
C.a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5.75×108kJ/a
D.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6.27%
【答案】ABC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的输入:生产者的同化量。(2)能量的输出: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3)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4)同化量的去路(某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等方面。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 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等。
【详解】A、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单一,农作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
B、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根据表中能量数值可知,a的同化量最大(727×106+69×106+470×106+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其次是C(246×106),同化能量最小的是b,因此食物链为a→c→b,B错误;
C、a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69+470+246)×106=7.85×108KJ/a,C错误;
D、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易错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群落的组成单位
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种群密度
C.“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
D.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2.新疆野苹果是现代栽培苹果的原始祖先。近年来,由于受到病虫害、过度放牧等影响,新疆野苹果已处于灭绝的边缘。下图为额敏县和新源县新疆野苹果种群年龄结构分布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额敏县新疆野苹果种群的成龄个体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新疆野苹果老龄个体随时间推移逐渐死亡,导致新源县种群比额敏县先衰退消亡
C.由过度放牧和砍伐等人类活动引起的群落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D.为了防治苹果蠹蛾虫害,用雌蛾体内分离的信息素诱杀雄蛾属于化学防治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群落利用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4.对下列概念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若a、b、c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线粒体、中心体的细胞,那么阴影部分可能表示豌豆
B.乙图中若a、b分别表示乳酸菌和蓝藻,则c表示细菌,d表示原核生物
C.丙图中若a表示生物膜,则b、c、d依次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D.丁图中若a表示生态系统,则b、c分别表示种群、群落
5.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
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
C.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结构来预测
D.d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6.下列对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集群分布不利于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B.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的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
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该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7.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个森林中落叶松的集群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样方法既可调查种群密度也可调查群落丰富度
C.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群落丰富度的提高
D.演替是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
8.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这种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C.生物课外小组学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择某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S”型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在到达K/2后仍继续增大
9.某岛屿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岛屿上的马尾松林受到大面积损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灾后马尾松的空间特征可能呈现出镶嵌分布的情况
B.灾后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依然存在
C.对当地陆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与灾前相比,灾后马尾松林内生物种类减少,其自我调节能力更高
10.下图是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牧草和塔尔羊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塔尔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牧草数量的制约
B.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会降低
C.将塔尔羊引人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减少
D.30年后牧草和塔尔羊数量达到平衡是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11.“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演替时间(年) 优势物种 主要物种
5 荻 草本:荻 艾蒿 黄背草 苔草等
10 牡荆 灌木:牡荆 杠柳 酸枣等
20 刺槐 乔木:刺槐 黄连木 构树
A.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演替速度上快于冰川泥上的演替
B.退耕农田先后经历了草本、灌木和木本阶段,垂直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提高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在确定群落的丰富度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最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D.“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保持水土、蓄洪防旱、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12.甲图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B.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以后,仓鼠种群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
C.从甲图可知,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0降到了K2-K3之间
D.乙图中A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也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
1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14.某废弃采石场经过人工整理和覆土后进行封闭,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废弃采石场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对物种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性别比例
C.c年后,物种②的种群一定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D.物种③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
15.某生态系统中,黑线姬鼠处于第二营养级。现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黑线姬鼠与Z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黑线姬鼠数量(只) 18500 19200 14500 11500 9400 9500 9400 9500
Z的种群数量(只) 100 120 190 240 170 160 170 160
A.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B.前4年内,物种Z的数量呈“S”型增长
C.引人新物种Z后,黑线姬鼠种群K值约为9450只
D.黑线姬鼠种群和Z种群为捕食关系,二者共同进化
16.下列说法是根据图形作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①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则c代表细菌,d代表原核生物
②若乙中3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时,则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b
③若丙中a、b分别表示生存斗争和种间斗争,则c可能代表的是竞争
④若丁中a和b代表群落和种群这两个概念,则a表示群落,b表示种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的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B.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
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8.某群落最初主要有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放牧和烧荒后,逐渐演替为以草本和灌木为优势种的群落。其中灌木分泌的樟脑聚集在土壤中,会抑制周围1m-2m内草本植物生长而形成裸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与共生关系
B.放牧、烧荒后该地所能维持的针茅种群最大数量不变
C.放牧、烧荒和樟脑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D.裸地的出现说明了该群落空间分布上只有水平结构
1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C.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2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B.池塘中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信息传递或共同进化
D.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属于种间竞争
22.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也无需进行重复实验
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
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土壤进行灭菌的组别属于对照组
D.制作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使之正常运转
23.概念图是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关于如图所示概念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甲表示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则乙~丁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B.若甲表示免疫系统的构成,则骨髓属于乙、吞噬细胞属于丙、溶菌酶属于丁
C.若甲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则乙是基因突变、丙是自然选择、丁是生殖隔离
D.若甲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则乙是直接价值、丙是生态功能、丁是潜在价值
24.以下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B.对动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生长激素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25.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26.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
B.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
C.群落交错区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强
D.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演替速度更快
2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I、II、III、IV代表不同营养级,E1和E2代表能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I→II→III→IV
B.该能量金字塔适用所有生态系统
C.E1的能量来源有光能或化学能
D.完成物质循环的两个重要成分是I和IV
28.某果园里生活着许多种害虫,主要有卷叶蛾、蚜虫和食心虫等,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果农在果树下套种牧草,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螳螂等)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蚜虫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卷叶蛾、蚜虫和食心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卷叶蛾→螳螂→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
D.套种提高了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29.2023年3月26日,首届中原生态文明与绿色创新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环境治理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美丽中国建设、生态安全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等主题作报告。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环境治理时,大量引进适应能力强的树种,遵循整体原理
B.新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森林生态系统的强
C.建设新的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增大了当地的生态足迹
D.退耕还林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主要运用了群落演替的理论
30.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D1/W1)×100%
C.C1包括第二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
D.B2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1.图1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元素在图1中的B、D、E、F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
B.图2中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乙对应图1中的F
C.图1中的A与B、C、D、E、F间的能量一定不能循环,而物质一定可以循环
D.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b时期
32.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和生产者体内
B.当生态系统达到顶极状态时,其总初级生产量和异养生物的呼吸量相等
C.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中植物间的竞争更激烈
D.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所以CO2不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
33.高原雪兔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常见动物,常穴居于低矮草地中,天敌有赤狐等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绘制了高原雪兔种群数量Nt+1/Nt比值与时间(t)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t为c~e时,高原雪兔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高原雪兔的种群密度
C.高原雪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后会立即躲入洞穴,周围的雪兔见此情景也会紧跟着跑入洞穴躲避,这个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有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D.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相比,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
34.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
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物种数量逐渐增加
35.图1、2、3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A与D之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细胞唯一的生活场所
B.图2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C.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图3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D.从研究内容来看,图1、2、3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
36.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开展了退耕还湖工程。某个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kJ)
营养级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 500 Y Z
呼吸作用消耗 132 26.5 3.8
未被利用 292 34.3 3.1
其他部分 X 2.2 0.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营养结构
B.候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属于群落演替
C.通过该表无法计算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是6,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4%
37.下表为四类生态系统的能量调查数据,其中净初级生产量是指生产者能够传递给更高营养级的基本能量。平均生态效率是指净初级生产量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平均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量/kcal·m-2·年-1 平均生态效率/% 平均营养级数目(n)
远洋 500 25 7.1
近海 8000 20 5.1
温带草原 2000 10 4.0
热带森林 8000 5 3.2
A.远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最多,推测其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最多
B.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可以传递给最高营养级的能量约为0.2kcal·m-2·年-1
C.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营养级数目最低说明其物种丰富度最低
D.推测生态系统的平均生态效率越高,维持的营养级越多
38.某兴趣小组调查了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情况,部分结果如图所示,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3.192×104J·m-2·a-1
B.清除幽蚊幼虫可能有利于鲈鱼增产
C.上述食物网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20%
D.太阳鱼捕食摇蚊幼虫,摇蚊幼虫食用太阳鱼的粪便,如此可实现能量在两者之间的循环流动
39.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 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 ,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捕食
B.图乙中的C 属于第二营养级
C.甲图含有乙图中B、C、D三种成分
D.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分解,该情况下细菌获得的能量来源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40.某校生物科研小组研究某区域的生态系统,得到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然后又采用不同体积的样方来调查该地段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段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最多为N
B.调查该地段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V3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D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结果会偏低
D.若图1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摄取的两种生物的生物量相等,则E每增加4kg生物量,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200kg生物量
41.2023年9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体现了中国在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的大国担当。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红树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
A.是防风固堤的“海岸卫士”
B.是全球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
C.具有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功能
D.是进行自然科普教育的重要资源
42.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18年中国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提倡“低碳”生活有利于保护环境
B.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主要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C.来自电厂的废热属于被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
D.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3.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科研团队历时六年科研攻关,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技术路径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⑥表示相关过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系统与叶肉细胞相比,不进行细胞呼吸消耗糖类,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B.该过程④⑤⑥类似于固定二氧化碳产生糖类的过程
C.该过程实现了“光能→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能量转化
D.该过程能更大幅度地缓解粮食短缺,同时能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
44.农-林-牧-渔立体农业模式中,池塘中养鱼、虾、蟹等水产品,水面上种植菱角、莲藕等水生植物,池塘周围种植果树,同时在林下养鸡、鸭等家禽。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该系统涉及自生、协调、整体等生态工程原理
B.家禽的觅食活动可加快该立体农业中的碳流动
C.鱼、虾、蟹粪便中的有机物可为水生植物提供能量
D.该立体农业实现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增加流入的总能量
45.下列生态实例与相关原理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湿地生态工程清淤减污,易于生物生存—遵循自生的原理
B.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背协调原理
C.生态建设既考虑生态又关注民生——遵循整体原理
D.单一人工林易爆发虫害——违背了循环原理
46.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B.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这遵循自生原理
C.在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中,可在玉米等作物还未成熟时就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直接作为牛羊的青饲料,称为青贮
D.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关键措施在于选择能在该环境生活的物种
47.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C.焚烧落叶和垃圾 D.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48.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
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49.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复合菌剂中的农药降解菌对农药的分解有助于生态保护
50.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生产者是F,G代表分解者
B.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
C.野外生存训练时,探险者食用了馒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喝到水,随后他的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激素可能有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
D.若图Ⅲ表示碳循环,B代表大气中的C02库,C表示消费者
二、多选题
51.下图1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图2是科学工作者连续20年对该草原的某种鸟类种群数量的调查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的某时刻,草原上迁入了野兔的某种天敌,该种天敌迁入的时间点最可能是C点
B.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此时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K2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野兔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D.图2中该鸟类的种群数量在第10年最少,第16年时最多
52.陷阱诱捕法是调查地表节肢动物数量的主要方法之一,下图表示陷阱内不同引诱剂所诱捕的动物类群
数,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陷阱设置的原则可参照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
B.放置引诱剂主要为了吸引节肢动物并防止其逃逸
C.GJ或TCJS作为引诱剂对节肢动物诱捕效果较好
D.W组比CK组多出的动物都是趋湿性节肢动物
53.海拔是影响山地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对吉林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乔木层(A)、灌木层(B)和草本层(C)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分别如下图1~3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主要通过影响气候等非生物条件来影响山地的物种分布
B.乔木层的组成成分可影响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组成和结构
C.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均总体呈下降趋势
D.不同海拔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均较高,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无关
54.酒精是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试剂。下列关于实验中酒精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有( )
A.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使用50%的酒精主要目的是固定细胞形态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使用70%的酒精可有效杀死小动物
C.微生物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时,使用75%的酒精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
D.DNA粗提取实验中,使用95%的冷酒精可加速DNA的溶解以利于后续的提取
55.在对一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进行消杀时,工作人员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M。一段时间后,检测到草原土壤,多种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体内M的平均值,含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之间只能构成一条食物链
B.草本植物有一年生和多年生之分,可推测多年生草本植物中M含量可能更多
C.消杀害虫调整了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随着草原群落逐渐演替为森林群落,草原中的优势种占据的生态位变宽
56.在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受破坏后,当地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如图表示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错误的是( )
A.调查山脚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样方法采集
B.该山坡在c时刻物种①消失被物种③取代,说明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在b时期,物种①②③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物种②和物种③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57.为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兴趣小组将酵母菌分别接种于3个盛有等量同种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并放置在摇床上培养,转速分别为210、230、250r/min,培养时间与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接种酵母菌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湿热灭菌
B.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锥形瓶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C.8d后,250r/min组酵母菌的数量开始下降,可能与代谢产物积累及培养液的pH下降有关
D.该实验可说明溶氧量和空间是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
58.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猞猁占据着稳定的生态位,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猞猁个体间及猞猁和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B.可食植物增加和猞猁减少是雪兔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存在负反馈调节
D.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K值,在1890-1935年,雪兔的K值大约为60000只
59.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由H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H包括多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竞争中存在3种信息形式
60.某草原上一条食物链中紫花苜蓿、鼠、鹰部分能量的去路如图所示,鹰除了捕食鼠,还捕食兔子等动物,图中的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鼠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和遗体残骸中的能量
B.鼠、鹰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其比值不一定是10%~20%
C.鼠未被利用的能量d属于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一部分
D.部分鼠迁出会使流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幅度减少
61.如图是我国北方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农场生态农业结构简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蚯蚓和苍蝇属于分解者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④优于③
C.由图可知,能量在沼气池的微生物和农作物之间双向传递
D.适当增加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生物种类,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62.下表为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6kJ/a),a、b、c三个种群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种群 同化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的能量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未被利用的能量
a 727 69 470
b 36 9 4
c 246 100 13 51
A.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单一,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a、b、c三个种群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a→b→c
C.a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5.75×108kJ/a
D.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6.27%
63.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若图I所示为食物网,则F代表生产者,E、H、G代表消费者
B.若图II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
C.若图III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代表消费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若图III表示碳循环,D代表大气中的CO2库,碳在A、B、C之间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往返
6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
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
C.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65.为了尽快恢复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后的某生态系统,人们向该生态系统的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分别补偿输入了2.3×103 kJ、3.7×103 kJ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流动如下表(单位:×103 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食物链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 579 X Y
呼吸作用散失 133 37.6 8.7
未被利用 328 41.3 9.1
分解者分解 19 5.4 2.9
A.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446×103 kJ
B.由植食性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植食性动物尸体残骸和肉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
C.各营养级同化量都存在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分解者分解及未被利用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17%
66.在青蒿生态系统中,科学家对青蒿做了调查研究。图1表示青蒿种群增长曲线,图2表示青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3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AB段对应图2中的DE段
B.青蒿素可用于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青蒿属于图3中的成分a,a与f之间碳的循环形式为CO2
D.图3中b的增加有利于土壤中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67.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于202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景观的村民在原始森林中间砍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古茶林,形成独特的“林下茶种植”模式,该模式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砍伐少量高大乔木能为茶树创造理想的光照条件
B.“林下茶种植”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物种的生态位
C.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高低错落的茶树多种多样体现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68.“林窗”又称林冠空隙,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一段时间后“林窗”区域出现草,一些年后出现一些灌木、乔木,经过数十年后,植被恢复之前的面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大小不同的“林窗”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群落水平结构
B.“林窗”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一定逐年增加
C.森林火灾引起“林窗”,恢复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完全相同
D.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林区应定期合理地人为制造“林窗”
69.下图表示某人工鱼塘内的几类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字母表示对应生物同化的能量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e+f)
B.甲种鱼粪便中的能量存在于c+e中
C.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f)/(c+e)×100%
D.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对鱼塘改造时考虑农民经济收入,体现了整体性原理
70.互花米草原产于大西洋沿岸,引入我国后呈爆发式扩散。麋鹿是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存在野生种群稳定性低、保护区环境承载力低的问题。麋鹿喜食互花米草,科研人员通过研究互花米草防治与麋鹿保护耦合发展的潜在机制,以打破珍稀物种保护和入侵物种防控各自为战的局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互花米草呈爆发式扩散可能会降低当地物种丰富度
B.食物短缺导致麋鹿种群数量减少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麋鹿对互花米草的牧食行为可控制互花米草的增长
D.在研究耦合发展过程中应遵循自生、协调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三、非选择题
71.桃蚜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喜欢群居,活动能力较差,危害多种作物。在桃蚜生活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草蛉等多种昆虫都会捕食桃蚜,科研人员发现,当桃蚜数量爆发时,桃蚜分泌的信息素能吸引草蛉的成虫,使其迅速定位猎物。为探究合适的桃蚜防治方法,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选取植株健康、长势一致的同种作物若干,随机均分为CK、T1、T2三组,每组接入桃蚜成虫100只,CK组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T1组每隔7天投放一定量的草蛉,T2组每隔7天喷洒相同浓度的吡虫啉悬浮剂(1种杀虫剂,存在生物富集现象),3周内定期调查各组作物上桃蚜的种群数量,并进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CK组后期桃蚜数量爆发不再记录)。实验结果为:
组别 处理前 处理后1天 处理后7天 处理后14天 处理后21天
CK 100 184.33 287.55 — —
T1 100 106.86 75.65 53.22 37.12
T2 100 7.58 14.11 21.78 38.36
回答下列问题:
(1)捕食桃蚜的草蛉属于第 营养级。为调查某片农田中桃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
(2)在草蛉定位桃蚜的过程中,桃蚜分泌的信息素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实验组T1使用的防治方法属于 防治,请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T1组出现处理后1天实验结果的可能原因: 。
(4)与T2的防治方法相比,T1组防治方法的优点是 (答出1点)。
72.如图表示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鹰与鼬的种间关系为 。
(2)依据草原鼠的生活习性,调查草原鼠洞口是调查其种群密度常采取的手段,相当于 法。
(3)鹰与兔的捕食和被捕食过程中,反应敏捷的兔和视力好的鹰均能很好地生存,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 的作用。
(4)如表所示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表中a1为 kJ。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kJ) 呼吸散失的能量(kJ) 流入分解者的能量(kJ) 未利用的能量(kJ)
第二营养级 a1 a2 a3 a4
第三营养级 b1 b2 b3 b4
73.某种对虾在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该种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该种对虾的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在放苗1周内该种对虾虾池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此时该种对虾处于第 营养级。
(2)放苗1周后,该虾池生态系统中N、P等无机盐的含量会逐渐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 。有学者认为虾池中的藻类繁殖会传递出某些信息引诱浮游动物对其进行捕食,从而有利于控制藻类的数量,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的意义,
(3)放苗1个月后,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此时,异养细菌依赖该虾池生态系统中的 和 提供营养。
74.某河流淡水鱼,根据食性类型可划分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植食性鱼类和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回答下列问题:
(1)鱼类的生活水层可分为中上层、中下层和底层,不同鱼类在不同的水层生活,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植食性鱼类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关系可能为 。调查发现,某些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胃含物大部分为浮游藻类,少部分为以浮游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据此判断,这些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处于第 营养级。
(2)下表为生活在该河流水域中层的几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单位:ng·g-1)。请据表推测,这几种鱼体中,植食性的鱼是 ,理由是 。
鱼的种类 A B C D E
Hg 112.0 117.0 70.4 61.9 17.8
Pb 75.8 84.3 52.5 34.6 27.3
Cd 41.6 21.9 10.3 14.1 8.8
(3)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该河流中两种鱼进行实验,选择鱼所遵循的原则是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鱼放在资源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75.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年数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的农田闲置后基本保留了原有的 ,进而发生 演替。
(2)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将 (填“增大”或“减小”或“保持不变”)。
(3)该地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 (填“快”或“慢”),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 (填“快”或“慢”)。
(4)演替过程中乔木代替灌木成为优势物种的原因是 ;若该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 阶段。
76.如图是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大棚内温度、CO2浓度等可适当调控),请据图回答:
(1)图中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是 。将沼气燃烧后生成的CO2通入大棚内的作用是 ,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即使是冬天,沼气池中温度也能达到25°C,维持这个温度的热量来自 。燃烧沼气还可以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是对生态系统中 信息的应用。
(3)秸秆青贮的主要操作是:切碎秸秆→填压进入青贮窖中→密封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 。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77.处于生态平衡的某海洋生物群落中的主要生物类群及其营养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海星主要捕食贻贝,
球海胆和贻贝还可以从有机碎屑中获得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 还可以作为分解者。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并结合题意判断,该海洋生物群落的球海胆、贻贝和石鳖这三个物种中,个体数量多的是 ,依据是 。
(3)某种捕食者(物种)的消失,会改变群落中被捕食者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这种捕食者为关键捕食者。研究发现,大量捕杀海星后,贻贝很快成为优势种,最终石鳖和球海胆都从该海洋生物群落中消失,据题分析,该生物群落的关键捕食者是 。
(4)调查贻贝的数量采用样方法,推测贻贝的活动特点是 。
78.长江10年禁渔已经实施了3年多,效果显著.一高中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湖泊进行研究过程中画出以下图解,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图3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填组成成分);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 (填序号)。
(2)图2中乙表示 的能量。若b(小型鱼类)摄入能量为:2.2×109kJ,甲中能量为1.6×109kJ,乙
中能量为1.2×109kJ,c(乌鱼)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
(3)由图3可以知道该食物网有 条,乌鱼属于 消费者,虾和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是 。
(4)研究认为该湖泊的经济鱼类乌鱼、翘嘴鲌等受水草的影响也很大,水草条件作为 (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
79.图1表示某人工鱼塘内的几类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字母表示对应的能量值;图2表示浮游动物中能量的来源与去向,序号表示能量值。
(1)图1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甲种鱼和乙种鱼在能量去向上的不同是 。
(2)图2中浮游动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以表示为 (用图中序号表示)。图2中通过③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存在于图1中的字母 中。
(3)为了防止人工鱼塘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养护人员常常在浅水区种植芦苇等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发达的根系可以将氧气输送到水体中。挺水植物在改良水质方面的作用有 (答出两点即可)。某些地区在对湿地进行生态恢复时,有目的地利用水资源开发适量的人工鱼塘,以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80.请完成下列与种群及群落相关的问题:
(1)调查某种果树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原因是 。
(2)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中,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法。如果某同学第二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共有36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有6个,则该同学该天计数的活酵母菌数量约为 万个/ml。(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16中方格×25小方格)
(3)下图为松林中某种鸟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前10年中该鸟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 年,第16年时若调查该鸟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 相似。
(4)在群落中,不同的物种各自生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 、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