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下册生物-第6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提升测试)(人教版2019必修2)(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册生物-第6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提升测试)(人教版2019必修2)(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27 19:15:14

文档简介

第6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选择题(共25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一个,第1-20题,每小题2分,第21-25题,每小题4分,选错的得0分。)
1.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A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可知吸引蛾类或蜂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是花冠颜色。
【详解】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导致两物种之间不会交叉传粉,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甲主要靠蛾类传粉,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但并不会导致A基因突变加快,B错误;
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 ,C错误;
D、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释放的挥发物质没有改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推测花冠颜色为白色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释放的挥发物,D错误。
故选A。
2.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水稻高产新记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C.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种性状
D.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答案】D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自然选择通常选择出的是适应环境条件的类型,而人工选择选择的通常是对人类有利的类型,故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A错误;
B、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有基因的总和,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则可推测现代稻与野生稻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错误;
C、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优良性状,而一些不利性状在选择中被淘汰,C错误;
D、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借助于杂交育种,该过程的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3.科学理论随人类认知的深入会不断被修正和补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
B.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C.RNA逆转录现象的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D.具催化功能RNA的发现是对酶化学本质认识的补充
【答案】B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A正确;
B、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
机制,揭示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共同由来学说为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基础,B错误;
C、中心法则最初的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一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RNA(RNA的复制)以及从RNA流向DNA(逆转录),对中心法则进行了补充,C正确;
D、最早是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证明了酶是蛋白质,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这一发现对酶化学本质的认识进行了补充,D正确。
故选B。
4.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①稳定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类型;②分裂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照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个体;③单向选择:在种群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三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分别对应图1~3。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①与进化起点最相似,则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①
B.②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可能形成两个物种
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答案】B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①为稳定选择,若①与进化起点最相似,则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①,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
C、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
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正确。
故选B。
5.下列生命现象与实例不相符的是( )
A.生物具有应激性——朵朵葵花向太阳
B.生物能影响环境——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
C.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木耳从朽木中获取有机物
D.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人体内的部分尿素随汗液排出
【答案】B
【分析】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详解】A、朵朵葵花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正确;
B、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
C、木耳从朽木中获取有机物,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C正确;
D、人体内的部分代谢终产物随汗液排出,说明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D正确。
故选B。
6.大象是一种延续了约5000万年的动物,它曾经是地球上最占优势的动物类群之一,如今大象却到了濒危边缘,目前仅有2属3种。有资料表明:1000万年前非洲东部开始从森林变为较干燥的草原,大象的臼齿变得更长更坚硬,以便能磨碎比树叶更坚韧的草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研究大象进化的重要证据是化石
B.从变异类型角度分析,大象臼齿的变异属于不利变异
C.大象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地进化
D.资料中出现的分类单位中,最小的分类单位是种
【答案】B
【分析】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详解】A、化石是研究大象进化的重要证据,我们可根据不同地层的化石来推测古代不同种类的大象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A正确;
B、大象的臼齿变得更长更坚硬,以便能磨碎比树叶更坚韧的草叶,从变异类型角度分析,大象臼齿的变异有利于大象的生存,因此属于有利变异,B错误;
C、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正确;
D、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资料中提到的分类单位中,最小的分类单位是
种,D正确。
故选B。
7.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答案】B
【分析】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对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A错误;
B、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和进化的方向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B正确;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后,环境对变异的结果起选择作用,C错误;
D、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来适应环境,D错误。
故选B。
8.科研人员对某处岛屿上的一种地雀进行研究,发现该鸟类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1977年该岛降水量严重不足,只有产生大而坚硬种子(如图右上角)的耐旱植物生存。1983年降水量充沛,产生小而柔软种子的植物生长茂盛。随后几年没有明显降水量的波动,据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雀喙大小的变化,是自然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
B.1978-1983年地雀喙尺寸变大是由于取食大粒种子导致的
C.1985年后喙的尺寸趋于稳定表明该种群数量稳定
D.研究表明喙的大小是由环境改变导致的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A
【分析】适应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性选择指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和竞争在逐渐变化的生存环境中适应并生存,这种由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物种的变化成为生物的适应性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变化的环境选择了适应环境的个体。
【详解】A、大而坚硬种子选择了适宜该环境的地雀喙,是定向选择,A正确;
B、地雀喙尺寸变化是不定向的,不是由于取食大粒种子导致的,B错误;
C、尺寸趋于稳定只能说明环境选择了该大小的地雀喙,不能说明种群数量是多少,也不能说明其变化,C错误;
D、喙的大小是可遗传变异,但不是环境改变导致的,环境改变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9.据英国《每日却报》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根据两块头骨化石碎片鉴别了一个新的小型鳄鱼物种,它与恐龙共同生活在1.26亿年前,其体长仅61厘米,却长着锋利的牙齿。下列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恐龙与小型鳄鱼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小型鳄鱼的进化与恐龙没有关联
B.突变为小型鳄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小型鳄鱼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鳄鱼群体
D.自然选择决定了小型鳄鱼的进化方向
【答案】A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恐龙与小型鳄鱼生活在同一时期,它们之间的进化可能是相互影响的,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鳄鱼为一个种群,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D正确。
故选A。
10.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个物种 ②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分析】物种是指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物种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种群是指生活同一地区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在异地的物种形成过程中,一般是由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导致出现生殖隔离;而在同地的物种形成过程中不需要地理隔离就会形成生殖隔离。
【详解】①②物种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以有多个种群,①错误,②正确;
③新物种的形成必定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属于隔离,因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正确;
④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如同地多倍体物种的形成,④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就越强
C.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D.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
【答案】C
【分析】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达尔文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如人的适应能力不一定比低等的动物强,B错误;
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更多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C正确;
D、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二者共同进化,D错误。
故选C。
12.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表。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红花植株 白花植株 黄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6% 0
二次调查 36% 25% 39%
A.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
B.该种植物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为20%
D.基因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C
【分析】1、根据题干: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可知:红花基因型可能为:RR、Rr+、Rr;黄花基因型为:r+r+、r+r;白花基因型为:rr。
2、如果该种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初次调查:因为黄花占比为0,推测r+的基因频率=0,故有:RR+Rr=64%,rr=36%,由rr=36%可得,r的基因频率是60%,R的基因频率是40%。二次调查:RR+Rr++Rr=36%,rr=25%,r+r++r+r=39%,由rr=25%,可以计算出r的基因频率是50%,但是不能计算R、r+的基因频率。
【详解】A、由表格信息可知:由表格黄花植株初次调查为0,二次调查为39%,即产生了控制黄花的新基因,而真核生物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形成等位基因,故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A正确;
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
C、根据分析,结合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R的基因频率不能计算,C错误;
D、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正确。
故选C。
13.关于有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现了基因重组 B.提高了繁殖速率
C.加快了进化的历程 D.丰富了变异的原材料
【答案】B
【分析】无性生殖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本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优点是繁殖速度快,有利于亲本性状的保持,缺点是因为子代和母代遗传特性无变化,变异性降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降低。
有性生殖是指由两性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可以使后代产生更大的变异,使后代产生新的性状,生活力比较强,更有利于适应环境,有利于种族的繁衍。
【详解】A、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A正确;
B、有性生殖的繁殖速率没有无性生殖快,B错误;
C、有性生殖使后代有了更大的变异性,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因此,能加快了进化的进程,C正确;
D、有性生殖使后代有了更大的变异性,丰富了变异的原材料,D正确。
故选B。
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答案】B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发生的,所以即便环境没有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会因基因突变发生改变,C错误;
D、物种形成过程中,一般是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产生生殖隔离,或者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15.所有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这可以说明( )
A.古代脊椎动物共同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B.凡是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最初的生物进行有性生殖
D.高等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
【答案】D
【分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是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是:生物的进化.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3.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详解】因为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简单,而且一般起源于海洋,海洋中的温度比较稳定,环境相对于陆地上要安全,便于生物生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性生殖可使种群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大多通过长期的生存斗争逐渐形成
D.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仅意味着新物种的不断形成
【答案】D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继承了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可使种群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大多通过长期的生存斗争逐渐形成,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17.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
B.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随机交配、迁入和迁出等
C.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
D.A基因频率为0.25时,Aa的基因频率为0.75
【答案】C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随着a基因频率的增加,A基因频率逐渐减少,则a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AA个体数量不断减少,Aa个体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因此Ⅰ代表AA的频率,Ⅱ代表aa的频率,Ⅲ代表Aa的频率。
【详解】A. 据分析可知,Ⅰ代表AA的频率,Ⅱ代表aa的频率,Ⅲ代表Aa的频率,A错误;
B. 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随机交配不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B错误;
C. a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C正确;
D. A基因频率为0.25时,a基因频率为0.75,的基因型频率为2×0.25×0.75=0.375,D错误。
故选C。
18.如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显示S鸟与L鸟有明显差异,而S鸟种群内部也存在个体差异,这分别显示了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B.乙岛的鸟类与S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C.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D.甲岛所有的鸟类不可称为一个种群,但可称作一个物种
【答案】D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图中S鸟内部差异为基因多样性,S鸟与L鸟差异为物种多样性,A正确;
B、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由于两个岛的环境不同,乙岛的鸟类可能与甲岛的S鸟产生生殖隔离,B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应属不同物种,故不可称作一个物种,更不可称作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D。
19.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的重要证据是( )
A.化石 B.同源器官 C.胚胎 D.同功器官
【答案】B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
【详解】比较解剖学是通过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故同源器官是比较解剖学的重要证据,B正确。
故选B。
20.参观自然博物馆后,同学们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B.地球上原核生物的出现早于真核生物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唯一证据
D.在进化过程中既有物种产生也有物种灭绝
【答案】C
【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据此解答。
【详解】A、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A正确;
B、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比真核生物出现的早,B正确;
C、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于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还有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和分子水平等方面的证据,C错误;
D、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灭绝,D正确。
故选C。
21.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如图。横坐标是按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特征,纵坐标是表型频率,阴影区是环境压力作用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种类型的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随机的
B.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
C.定向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
D.分裂选择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使其表型频率降低
【答案】A
【分析】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变异是不定项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确定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变异的类型不同,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但被选择的个体都是适应环境的个体。
【详解】A、三种类型的选择都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是固定的,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A错误;
B、根据图示信息,稳定选择淘汰了表型频率低的个体,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B正确;
C、根据图示信息,定向选择是在一个方向上改变了种群某些表现性特征的频率曲线,使个体偏离平均值,C正确;
D、分裂选择淘汰了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使其频率下降,D正确。
故选A。
22.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  )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答案】D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
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A、表中数据研究的是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属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分子水平证据,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猩猩与人类同种蛋白质相关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的相同度低于大猩猩和黑猩猩,因而推测,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确;
C、表中结果显示的是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该结果说明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
D、表中数据显示黑猩猩和大猩猩同种蛋白质相关DNA片段的相似度高于黑猩猩与猩猩,因而说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
故选D。
23.月亮鱼是目前已报道的唯一“全身恒温鱼类”。月亮鱼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能够提高其神经传导能力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月亮鱼基因组中多个基因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这些基因的适应性变化可能共同驱动了月亮鱼恒温性状的演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月亮鱼新物种的形成经过染色体变异、选择及地理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月亮鱼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C.对比月亮鱼与其他物种的基因序列,是研究它们进化关系的分子水平证据
D.“全身恒温”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提升月亮鱼的捕食以及防御能力
【答案】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作为一个物种的月亮鱼,其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A错误;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通过对比月亮鱼与其他物种的基因序列,是在寻找月亮鱼与其他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分子水平的证据,C正确;
D、“全身恒温”是月亮鱼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月亮鱼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能够提高其神经传导能力,因此月亮鱼恒温的特点有助于提升其捕食以及防御能力,D正确。
故选A。
24.大熊猫在分类上属于食肉目,具有典型的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却特化为以各种竹子为食。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B基因频率为40%,b基因频率为6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大熊猫以竹子为食的原因是肠道中可能含有能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
C.若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30%
D.我国分布着大熊猫v小熊猫以及不同种的熊猫,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答案】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正确;
B、竹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大熊猫以竹子为食很可能是肠道内含有能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B正确;
C、若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雌性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Xb基因频率的平方,因雌雄数量相等,则XbXb在整个群体中基因型频率为1/2×60%×60%=18%,同理,雄性个体XbY的基因型频率为1/2×60%=30%,C正确;
D、大熊猫、小熊猫以及不同种的熊猫属于不同的物种,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25.粘委陵菜是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分为三种类型:沿海生态型、中纬度生态型、高山生态型(图1)。将不同生态型的粘委陵菜种植到不同的海拔高度,测量植株高度,结果如图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海拔处不同生态型的粘委陵菜表现出的株高差异反映了遗传差异
B.一种类型的粘委陵菜在不同海拔处的差异反映了环境的影响
C.粘委陵菜株高是由遗传物质和海拔高度共同决定的
D.中纬度生态型粘委陵菜最适应环境,沿海生态型粘委陵菜不适应环境
【答案】D
【分析】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表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公式来表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详解】A、同一海拔处环境时相同的,不同生态型的粘委陵菜表现出的株高差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反映了遗传差异,A正确;
B、一种类型的粘委陵菜,其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在不同海拔处的差异反映了环境的影响 ,B正确;
C、粘委陵菜株高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是由遗传物质和海拔高度共同决定的,C正确;
D、高山生态型粘委陵菜在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长得更高,高山生态型粘委陵菜最适应环境,沿海生态型粘委陵菜不适应环境,D错误。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26.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增殖,其抗菌机制如下表。
抗菌药物 抗菌机制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的复制
利福平 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
红霉素 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肽链的延伸
(1)环丙沙星通过抑制细菌DNA分子解旋过程而导致其无法进行复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 酶的作用。利福平和红霉素都作用于基因表达的过程,其中利福平阻断了 过程,红霉素阻断了 过程。
(2)细菌的耐药基因最终来源通常是 ,而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种群起到了 作用。
(3)近些年来,细菌耐药率明显升高,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不耐药细菌 的机会减少,而耐药细菌则相反,从而导致耐药基因在细菌种群基因库中的 逐年上升。
(4)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请举一例: 。
【答案】(1) 解旋 转录 翻译
(2) 基因突变 选择
(3) 生存和繁殖 频率
(4)许多人把抗生素当成了治疗感冒咳嗽的“万灵丹”;有些人认为抗生素能消炎,为早日痊愈不恰当同时大剂量使用多种抗生素等
【分析】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而抑制翻译过程,导致细菌不能合成蛋白质,不能正常的进行生命活动;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的复制,进而抑制细菌的增殖;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抑制转录过程,不能合成mRNA,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1)DNA解旋酶能打开DNA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其解旋,环丙沙星通过抑制细菌DNA分子解旋过程而导致其无法进行复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解旋酶的作用。据题意可知,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抑制转录过程,不能合成mRNA,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而抑制翻译过程,导致细菌不能合成蛋白质,不能正常的进行生命活动。
(2)细菌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但没有染色体,因此抗药性变异的来源不是基因重组和染色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经过抗生素的长期自然选择,出现了抗药性较强的菌株,且逐渐增强。
(3)细菌耐药率明显升高的原因是: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
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随着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不耐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减少,而耐药细菌则相反,从而导致耐药基因在细菌种群基因库中的频率逐渐上升。
(4)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细菌,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许多人把抗生素当成了治疗感冒咳嗽的“万灵丹”;有些人认为抗生素能消炎,为早日痊愈不恰当同时大剂量使用多种抗生素。
27.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大熊猫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该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
(2)在对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75%(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和65%,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理由是 。
(3)依据现代进化理论, 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进化的方向。熊猫和其猎物因捕食关系在进化上密切相关,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 之间、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熊猫的祖先也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 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 。
【答案】(1)基因库
(2) 否 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3) 种群 自然选择 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4) 个体数量多 物种多样性
【分析】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第一年基因型为DD、dd、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75%、10%,D的基因频率是DD+1/2Dd=20%,则d的基因频率为l-D=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dd、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65%、30%,则D的基因频率还是20%,d的基因频率还是80%。由于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种群没有进化。
(3)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这样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28.某时期,在一条大河的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杀虫剂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按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 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 作用,这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 实现的,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 向更易产生抗药性的方向演化。
(3)如果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
(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 隔离。
【答案】 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抗性 遗传 选择 生存斗争 基因频率 更换杀虫剂的种类 生殖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导
致害虫种群密在急剧下降的同时,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
(2)由于害虫的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如果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害虫由于不具有该种农药的抗药性而大量减少。
(4)根据题意分析,两个种群的甲虫虽然可以交配产生小甲虫,但是小甲虫不可育,说明两个甲虫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29.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总是: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就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种群c之间已产生了 。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调查,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 (填“发生”或“没有发生”)进化,理由是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 及 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没有发生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种群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隔离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就形成了地下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种群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2)第一年基因型号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d的基因频率为;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d的基因频率为。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发生进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第6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选择题(共25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一个,第1-20题,每小题2分,第21-25题,每小题4分,选错的得0分。)
1.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2.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水稻高产新记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C.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种性状
D.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3.科学理论随人类认知的深入会不断被修正和补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
B.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C.RNA逆转录现象的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D.具催化功能RNA的发现是对酶化学本质认识的补充
4.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①稳定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类型;②分裂选择:把种群
中极端变异个体按照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个体;③单向选择:在种群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三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分别对应图1~3。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①与进化起点最相似,则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①
B.②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可能形成两个物种
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5.下列生命现象与实例不相符的是( )
A.生物具有应激性——朵朵葵花向太阳
B.生物能影响环境——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
C.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木耳从朽木中获取有机物
D.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人体内的部分尿素随汗液排出
6.大象是一种延续了约5000万年的动物,它曾经是地球上最占优势的动物类群之一,如今大象却到了濒危边缘,目前仅有2属3种。有资料表明:1000万年前非洲东部开始从森林变为较干燥的草原,大象的臼齿变得更长更坚硬,以便能磨碎比树叶更坚韧的草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研究大象进化的重要证据是化石
B.从变异类型角度分析,大象臼齿的变异属于不利变异
C.大象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地进化
D.资料中出现的分类单位中,最小的分类单位是种
7.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8.科研人员对某处岛屿上的一种地雀进行研究,发现该鸟类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1977年该岛降水量严重不足,只有产生大而坚硬种子(如图右上角)的耐旱植物生存。1983年降水量充沛,产生小而柔软种子的
植物生长茂盛。随后几年没有明显降水量的波动,据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雀喙大小的变化,是自然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
B.1978-1983年地雀喙尺寸变大是由于取食大粒种子导致的
C.1985年后喙的尺寸趋于稳定表明该种群数量稳定
D.研究表明喙的大小是由环境改变导致的可遗传的变异
9.据英国《每日却报》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根据两块头骨化石碎片鉴别了一个新的小型鳄鱼物种,它与恐龙共同生活在1.26亿年前,其体长仅61厘米,却长着锋利的牙齿。下列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恐龙与小型鳄鱼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小型鳄鱼的进化与恐龙没有关联
B.突变为小型鳄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小型鳄鱼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鳄鱼群体
D.自然选择决定了小型鳄鱼的进化方向
10.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个物种 ②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就越强
C.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D.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
12.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表。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红花植株 白花植株 黄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6% 0
二次调查 36% 25% 39%
A.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
B.该种植物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为20%
D.基因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3.关于有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现了基因重组 B.提高了繁殖速率
C.加快了进化的历程 D.丰富了变异的原材料
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15.所有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这可以说明( )
A.古代脊椎动物共同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B.凡是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最初的生物进行有性生殖
D.高等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
1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性生殖可使种群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大多通过长期的生存斗争逐渐形成
D.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仅意味着新物种的不断形成
17.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
B.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随机交配、迁入和迁出等
C.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
D.A基因频率为0.25时,Aa的基因频率为0.75
18.如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显示S鸟与L鸟有明显差异,而S鸟种群内部也存在个体差异,这分别显示了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B.乙岛的鸟类与S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C.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D.甲岛所有的鸟类不可称为一个种群,但可称作一个物种
19.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的重要证据是( )
A.化石 B.同源器官 C.胚胎 D.同功器官
20.参观自然博物馆后,同学们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B.地球上原核生物的出现早于真核生物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唯一证据
D.在进化过程中既有物种产生也有物种灭绝
21.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如图。横坐标是按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特征,纵坐标是表型频率,阴影区是环境压力作用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种类型的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随机的
B.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
C.定向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
D.分裂选择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使其表型频率降低
22.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  )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23.月亮鱼是目前已报道的唯一“全身恒温鱼类”。月亮鱼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能够提高其神经传导能力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月亮鱼基因组中多个基因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这些基因的适应性变化可能共同驱动了月亮鱼恒温性状的演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月亮鱼新物种的形成经过染色体变异、选择及地理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月亮鱼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C.对比月亮鱼与其他物种的基因序列,是研究它们进化关系的分子水平证据
D.“全身恒温”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提升月亮鱼的捕食以及防御能力
24.大熊猫在分类上属于食肉目,具有典型的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却特化为以各种竹子为食。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B基因频率为40%,b基因频率为6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大熊猫以竹子为食的原因是肠道中可能含有能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
C.若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30%
D.我国分布着大熊猫v小熊猫以及不同种的熊猫,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25.粘委陵菜是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分为三种类型:沿海生态型、中纬度生态型、高山生态型(图1)。将不同生态型的粘委陵菜种植到不同的海拔高度,测量植株高度,结果如图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海拔处不同生态型的粘委陵菜表现出的株高差异反映了遗传差异
B.一种类型的粘委陵菜在不同海拔处的差异反映了环境的影响
C.粘委陵菜株高是由遗传物质和海拔高度共同决定的
D.中纬度生态型粘委陵菜最适应环境,沿海生态型粘委陵菜不适应环境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26.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增殖,其抗菌机制如下表。
抗菌药物 抗菌机制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的复制
利福平 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
红霉素 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肽链的延伸
(1)环丙沙星通过抑制细菌DNA分子解旋过程而导致其无法进行复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 酶的作用。利福平和红霉素都作用于基因表达的过程,其中利福平阻断了 过程,红霉素阻断了 过程。
(2)细菌的耐药基因最终来源通常是 ,而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种群起到了 作用。
(3)近些年来,细菌耐药率明显升高,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不耐药细菌 的机会减少,而耐药细菌则相反,从而导致耐药基因在细菌种群基因库中的 逐年上升。
(4)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请举一例: 。
27.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大熊猫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该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
(2)在对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75%(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和65%,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理由是 。
(3)依据现代进化理论, 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进化的方向。熊猫和其猎物因捕食关系在进化上密切相关,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 之间、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熊猫的祖先也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 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 。
28.某时期,在一条大河的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杀虫剂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按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 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 作用,这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 实现的,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 向更易产生抗药性的方向演化。
(3)如果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
(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 隔离。
29.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总是: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就形成 ,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种群c之间已产生了 。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调查,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 (填“发生”或“没有发生”)进化,理由是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 及 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