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1.2内能与热量》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节 内能与热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2、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3、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4、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现象,认识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内能的概念,复习中强调物体的内能是能够改变的。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上节课讲的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新知传授:
1.热传递: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归纳: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例子:锯条温度上升了)
4.热量的单位: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三、知识反馈,当堂检测:
1、夏天中午天气真热,这个“热”字表示 ;摩擦生热,这个“热”字表示 煤燃烧时,向外放热,这个“热”字表示
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一定少 B.高温物体比低温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
C.在物体对外做功过程中,物体不断地放出内能
D.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变化就越大
3、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四、小结:
(1)通过师生共同议论,总结热传递现象。
①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②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③热传递的实质: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④热传递的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2)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
(3)强调: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