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1.2内能与热量》教学设计(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1.2内能与热量》教学设计(第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1-07 22:2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1.2内能与热量》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节 内能与热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2.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3.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现象,认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三.新知传授: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1)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2)分析现象: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3)生活事例: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4)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1)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2)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小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三、知识反馈,当堂检测:
1、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桌面上,里面倒入少量乙醚,
用塞子塞紧,拿一根绳子绕在金属管上迅速来回拉绳子,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塞子 ,这是 使金属管的内能 温度 ,通过 把金属管子的一部内能转移给乙醚,使乙醚的 增加,温度 。
2、下列生活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冬天人们常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暧 B.把冰块放在鲜榨的果汁里,喝时感觉很凉快
C.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D.摩托车发动机发动一段时间后,排气管热得发烫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对物体做了功 B.将壶里的水烧开,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C.火炉旁烤手是热传递改变手的内能 D.物体的温度不变,它具有的内能一定不变
四、知识小结:
1、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
2、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