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物的进化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以下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C.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这些哺乳动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D.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答案】 C
【解析】 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A正确;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B正确;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有的结构和功能相似,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C错误;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D正确。
2.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图2中昆虫的两类翅型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图4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 D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下列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证据的是( )
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细胞内都有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
C.人与黑猩猩基因组的差异只有3%
D.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
【答案】 C
【解析】 人与黑猩猩基因组的差异只有3%,只能说明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较近,C符合题意。
4.古孢粉学是孢粉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化石孢子花粉的形态、分类、组合分布及其进化规律的科学。孢子花粉质量轻且数量多,散布极远,各沉积地层中均可保存。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原始的化石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化石
B.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孢子花粉的组合可以推断植被的演变规律
C.相较于其他地层,沉积岩的地层中化石所受破坏较少,保存较为完整
D.孢子和花粉可以保存为化石的原因可能与它们有抗高温、高压的外壁有关
【答案】 A
【解析】 最原始的化石中不包含消费者的化石,A错误;不同地质年代的孢子花粉化石沉积在不同地层中,科学家通过研究孢子花粉化石组合特征,就能判断当时地球生态环境,也可以推断植被的演变规律,B正确;相较于其他地层,沉积岩中的化石所受破坏较少,也较易完整保存,因此对考古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目标,C正确;孢子和花粉的外面有一层外壁,外壁中存在一种抗高温、高压和耐酸碱腐蚀的化学物质,所以孢子和花粉可以长久保存为化石,D正确。
5.鼹鼠是一种穴居的哺乳动物,毛黑褐色,嘴尖,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眼部退化藏在毛中。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它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鼹鼠种群中不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
B.鼹鼠嗅觉发达不利于其穴居生活
C.鼹鼠眼睛退化是黑暗环境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D.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鼹鼠种群中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只是这种个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被淘汰了,A错误;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利于它的穴居生活,B错误;鼹鼠眼睛退化是对黑暗环境适应的结果,黑暗环境只是对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了选择,C错误;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结果,D正确。
6.蜜蜂采蜜时,口器伸入鼠尾草的花筒中,头部推动鼠尾草“丁”字形雄蕊,花粉落在头部(如图所示)。鼠尾草雄蕊先成熟,蜜蜂采蜜后飞出时,不会导致同一朵花的雌蕊受粉。等到雄蕊凋谢后雌蕊成熟,其他蜜蜂再来采蜜时,雌蕊的柱头恰好能接触到蜜蜂头部,巧妙地接受了其他花的花粉而受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蜜蜂取食花蜜的细长口器是适应环境产生的定向变异
B.“丁”字形雄蕊结构是鼠尾草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雌、雄花蕊成熟时间不同不利于遗传多样性的形成
D.鼠尾草与蜜蜂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答案】 D
【解析】 蜜蜂的口器是不定向突变造成的,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适合取食花蜜的长口器个体被保留,A错误;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一朵花的雌蕊和雄蕊成熟时间不同,可以避免自花受粉,增加了异花受粉的概率,有利于遗传多样性的形成,C错误;蜜蜂自身的特点适应鼠尾草特殊的“丁”字形雄蕊,鼠尾草为蜜蜂提供了花蜜,而蜜蜂又为鼠尾草进行了传粉,故它们之间相互适应、协同进化,D正确。
7.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答案】 C
【解析】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传,B正确;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上具有差异,所以每个个体不可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C错误;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8.多年前,某地的鳉鱼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往返于湖泊a、b、c、d之间。之后气候干旱,小溪消失(如图所示)。现将a、b两湖的鳉鱼杂交,能产生后代,但后代高度不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变异都可为鳉鱼的进化提供可选择的原材料
B.现在a、b两湖的鳉鱼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
C.各湖泊的环境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异
D.若c、d两个湖泊的环境始终相同,则两个湖泊中的鳉鱼产生的突变情况相同
【答案】 C
【解析】 可遗传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不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a、b两湖的鳉鱼杂交,能产生后代,但后代高度不育,因此a、b两湖的鳉鱼存在生殖隔离,为两个物种,B错误;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即使环境相同,不同种群的突变的情况也会有差异,D错误。
9.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这种虫在树干的深度分布如图乙。有四位同学围绕“下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如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 )
A.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B.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因为在树干浅处就很容易捕捉到虫
C.下一代鸟的喙一定比亲本长,因为变异是定向的
D.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
【答案】 D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在树干中深度为6~8 cm的地方虫的数量较多,但喙长在3~4 cm的鸟的数量较多,喙长的鸟才能吃到虫子,所以啄木鸟进化的趋势是喙长的鸟容易得到较多食物而生存下来,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且仅一代的时间鸟还不能进化出较长的喙。
10.棉铃虫CYP67B基因发生突变使其抗药性增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YP67B基因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定向性、随机性
B.施用农药导致CYP67B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
C.CYP67B基因的突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野生型棉铃虫与抗药性棉铃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B
【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在农药的选择作用下,使得CYP67B突变基因(耐药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CYP67B基因的突变一般是受到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或生物因素等刺激导致的,C错误;野生型棉铃虫与抗药性棉铃虫还属于同一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11.科研人员提取到一种新型抗生素,它能对抗常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B.使用抗生素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变异
C.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使用该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答案】 C
【解析】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不是只要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不含有染色体,抗生素对细菌突变后产生的新性状进行选择,并不影响突变,B错误;抗生素的使用会对细菌种群进行选择,造成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使用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具有耐抗生素的菌体被选择出来,不会使其灭绝,D错误。
12.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答案】 A
【解析】 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A错误;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13.某植物对除草剂的抗性(R)对敏感(r)为显性,如图表示甲、乙两个地区在T1和T2时间点RR、Rr和rr的基因型频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基因型频率变化更大,T2时刻产生了新物种
B.T2时刻,乙地区该植物种群中R基因频率约为20%
C.突变率不同是导致甲、乙地区基因型频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D.据图可知,甲地区该植物向抗除草剂方向进化,乙地区则相反
【答案】 B
【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甲地区T2时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乙地区T2时刻,RR约为0.1,rr约为0.7,Rr约为0.2,因此R的基因频率约为(0.1+0.2÷2)×100%=20%,B正确;甲、乙地区基因型频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C错误;据图可知,甲、乙地区该植物都向抗除草剂方向进化,D错误。
14.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4%
B.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约为17%
C.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
D.若B、b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则说明该果蝇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答案】 C
【解析】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4%,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与性别无关,因此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也为4%,A正确;根据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可得BB的基因型频率为64%,Bb的基因型频率为32%,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为[32%÷(64%+32%)]×1/2≈17%,B正确;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雌果蝇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64%、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32%、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4%,雄果蝇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80%,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量相等,因此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0%,C错误。
15.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表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的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的基因频率更高,C正确;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16.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
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
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能轻易飞越大
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B正确;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的“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17.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变异的种类不同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人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农田的存在,使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即形成了地理隔离,因此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变异的种类相同,B错误;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的作用,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D正确。
18.《齐民要术》中记载:“常以马覆驴,所生骡者,形容壮大,弥复胜马。然必选七八岁草驴(母驴),骨目(指骨盆)正大者:母长则受驹,父大则子壮。草骡不产,产无不死。养草骡,常须防勿令杂群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马和驴杂交后代具有杂交优势
B.马和驴种群基因库差异较大
C.某地区的马和骡组成一个种群
D.杂交后代的质量受亲本影响
【答案】 C
【解析】 题中“常以马覆驴,所生骡者,形容壮大,弥复胜马”的意思是马和驴杂交后代骡子具有杂种优势,表现为骡子的力量大、耐力强等优点,A正确;马和驴杂交后代骡子不育,因而二者表现为生殖隔离,说明马和驴的种群基因库差异较大,B正确;某地区的马和骡不是同一物种,不能组成一个种群,C错误;题干中显示,骡子的质量受亲代马和驴的影响,即杂交后代的质量受亲本影响,D正确。
19.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该变异是定向的
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突破了自然界生殖隔离的限制
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转基因技术又叫基因工程,能打破种间生殖隔离障碍,能定向改造生物体的性状,其原理为基因重组,能产生定向变异,A正确;体细胞杂交技术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将不同物种的体细胞融合,人为造成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突破了自然生殖隔离的限制,B正确;人工诱变的原理为基因突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能提高突变率,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
20.科学家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 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帝王蟹所在水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就是指这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进化密切相关
C.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D.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
【答案】 A
【解析】 南极水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据题干可知,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帝王蟹所在水域,故说明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就要适当减少帝王蟹的数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D正确。
21.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常有三种类型,如图所示。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内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B.选择压力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三种作用类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均会发生协同进化
D.某种群经长期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间个体相互交配可能会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 B
【解析】 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使个体间出现差异,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A正确;根据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种群在选择压力作用下发生进化,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D正确。
22.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三种害虫的抗性。下列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
A.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协同进化,所以害虫和番茄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B.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C.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D.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答案】 C
【解析】 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由于选择的作用,所以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C正确;由于生物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所以,土壤中根结线虫可能会出现适应Mi1抗虫基因的个体,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多,D错误。
23.某些生物种群可以分成许多局域种群。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分布在不同的生境斑块上,彼此间通过个体迁移或扩散而相互联系。局域种群数量变动很大,甚至灭绝,其他局域种群个体的迁入可以建立起新的局域种群,从整体上种群数量可以维持稳定。斑块面积越大,种群数量越稳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局域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而无法基因交流
B.斑块的大小与当地生境及生物生活习性有关
C.害虫的防治应该在充分大的范围内同步进行
D.将濒危动物分布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其种群的延续
【答案】 A
【解析】 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分布在不同的生境斑块上,彼此间通过个体迁移或扩散而相互联系,故局域种群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A错误;斑块的生态环境越好,斑块的面积越大,生物的生活习性也会影响斑块的大小,B正确;由“其他局域种群个体的迁入可以建立起新的局域种群,从整体上种群数量可以维持稳定”可知,害虫的防治应该在充分大的范围内同步进行,C正确;“局域种群数量变动很大,甚至灭绝”,故将濒危动物分布区连接起来打破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可以更好的进行基因交流,有利于其种群的延续,D正确。
2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阿莫西林对细菌的选择作用,首先取少量含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抹在平板上,并将平板均等地分为四个区,然后在1号区放1张不含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2、3、4号区放等大的含有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在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第一代),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菌体,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取菌液重复上述操作,获得第二代、第三代,并记录每代抑菌圈的直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耐药菌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每代都需计算2、3、4区抑菌圈的平均值
C.培养过程中细菌的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培养过程中抑菌圈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弱
【答案】 D
【解析】 细菌耐药性状的出现是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而细菌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A正确;本实验需要测定2、3、4号区抑菌圈的直径,所以每代都需计算2、3、4区抑菌圈的平均值,B正确;由于在培养过程中,都加入了阿莫西林,所以具有抗性的个体就存活下来,不具有抗性的被淘汰,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培养过程中抑菌圈越大,说明细菌的抗药能力越弱,抑菌圈越小,说明其抗药能力越强,D错误。
25.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渐变式形成新物种的4个环节,⑤~⑩是种群内不同变异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地理隔离,它能直接导致甲、乙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②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也可能随机改变基因频率
C.③是自然选择,直接选择基因型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D.据此推测:骤变式形成新物种不需要生殖隔离
【答案】 B
【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①表示地理隔离,是由地理屏障引起的,将同一种生物彼此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配,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不能直接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从而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而可遗传的变异的结果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正确;由题图分析可知,③表示自然选择,其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表型相对应的基因,在其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所以自然选择不能直接选择基因型,C错误;骤变式是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出现的标志,即骤变式形成新物种,会出现生殖隔离,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科学家在研究北美大陆两种不同种果蝇(物种1与物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①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如图所示);②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个体中时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基因E与F同时出现也发生胚胎早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所有的果蝇可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的果蝇在阶段Ⅰ出现了基因结构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
(3)果蝇最多只能飞越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__________(填“物种”“个体”或“基因”)之间的差异。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美大陆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字母,多选)。
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的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亡的基因
D.某些类型的果蝇天敌大规模增加
【答案】 (1)一个果蝇种群 (2)不定向 (3)物种 甲、乙两地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能存活(胚胎早亡),说明存在生殖隔离 (4)ACD
【解析】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3)甲、乙两地果蝇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物种之间的差异。(4)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
27.(8分)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为研
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
①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模拟了高山上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
②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降低或不结实,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________(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________多样性,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答案】 (1)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 (2)①外来花粉的干扰 无传粉者(或传粉昆虫减少) ②自花传粉
(3)异花传粉 遗传(或基因) 同型花柱报春花的传粉方式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
28.(12分)某实验小组想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将含有一定浓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细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抑菌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进化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产生是发生在使用抗生素________(填“之前”或“之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
(4)某松鼠种群中某性状的基因型频率:BB、Bb、bb分别为20%、50%、30%,因为感染了细菌,一年后基因型频率变为BB 28%、Bb 60%,则第二年,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经过这一年,该松鼠种群进化了吗?________(填“进化了”或“没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证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是________。
【答案】 (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定向 之前 选择 (4)42% 进化了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5)化石
【解析】 (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因此图甲中抑菌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使种群定向进化,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4)BB、Bb、bb分别为20%、50%、30%,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30%+1/2×50%=55%。因为感染了细菌,一年后基因型频率变为BB 28%、Bb 60%,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28%+1/2×60%=58%,b的基因频率为42%,该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因此种群进化了。
29.(8分)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处理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______________ ℃。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存,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
(3)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4)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5)上述实验也表明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的。
【答案】 (1)25 (2)各种变异类型 不定向 (3)选择 定向 (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5)相互适应、相互影响
30.(12分)某地大白菜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虫害,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________(填“前”或“后”),蜗牛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从A点到B点蜗牛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________的结果。据图判断从___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 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类型 有条纹(显性) 无条纹(隐性) 合计
存活个体数/只 178 211 389
空壳数/只 352 259 611
合计 530 470 1 000
在这1 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降低。
【答案】 (1)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前 自然选择
(2)从A点到B点杀虫剂R的使用使蜗牛种群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减少,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协同进化 C (3)47% 63% 有条纹
【解析】 (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前,蜗牛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A点到B点杀虫剂R的使用使蜗牛种群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减少,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从A点到B点蜗牛发生了进化,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据图判断从C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3)由题意可知,无条纹是隐性性状,无条纹个体的基因型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470÷1 000×100%=47%,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是32%,则a的基因频率为47%+×32%=63%。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有条纹的蜗牛空壳的数量更多,推测有条纹的蜗牛更易被鸟捕食,控制有条纹性状的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控制无条纹性状的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上升。第6章 生物的进化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以下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C.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这些哺乳动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D.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2.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图2中昆虫的两类翅型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图4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下列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证据的是( )
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细胞内都有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
C.人与黑猩猩基因组的差异只有3%
D.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
4.古孢粉学是孢粉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化石孢子花粉的形态、分类、组合分布及其进化规律的科学。孢子花粉质量轻且数量多,散布极远,各沉积地层中均可保存。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原始的化石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化石
B.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孢子花粉的组合可以推断植被的演变规律
C.相较于其他地层,沉积岩的地层中化石所受破坏较少,保存较为完整
D.孢子和花粉可以保存为化石的原因可能与它们有抗高温、高压的外壁有关
5.鼹鼠是一种穴居的哺乳动物,毛黑褐色,嘴尖,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眼部退化藏在毛中。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它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鼹鼠种群中不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
B.鼹鼠嗅觉发达不利于其穴居生活
C.鼹鼠眼睛退化是黑暗环境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D.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蜜蜂采蜜时,口器伸入鼠尾草的花筒中,头部推动鼠尾草“丁”字形雄蕊,花粉落在头部(如图所示)。鼠尾草雄蕊先成熟,蜜蜂采蜜后飞出时,不会导致同一朵花的雌蕊受粉。等到雄蕊凋谢后雌蕊成熟,其他蜜蜂再来采蜜时,雌蕊的柱头恰好能接触到蜜蜂头部,巧妙地接受了其他花的花粉而受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蜜蜂取食花蜜的细长口器是适应环境产生的定向变异
B.“丁”字形雄蕊结构是鼠尾草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雌、雄花蕊成熟时间不同不利于遗传多样性的形成
D.鼠尾草与蜜蜂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7.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8.多年前,某地的鳉鱼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往返于湖泊a、b、c、d之间。之后气候干旱,小溪消失(如图所示)。现将a、b两湖的鳉鱼杂交,能产生后代,但后代高度不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变异都可为鳉鱼的进化提供可选择的原材料
B.现在a、b两湖的鳉鱼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
C.各湖泊的环境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异
D.若c、d两个湖泊的环境始终相同,则两个湖泊中的鳉鱼产生的突变情况相同
9.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这种虫在树干的深度分布如图乙。有四位同学围绕“下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如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 )
A.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B.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因为在树干浅处就很容易捕捉到虫
C.下一代鸟的喙一定比亲本长,因为变异是定向的
D.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
10.棉铃虫CYP67B基因发生突变使其抗药性增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YP67B基因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定向性、随机性
B.施用农药导致CYP67B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
C.CYP67B基因的突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野生型棉铃虫与抗药性棉铃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11.科研人员提取到一种新型抗生素,它能对抗常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B.使用抗生素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变异
C.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使用该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12.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13.某植物对除草剂的抗性(R)对敏感(r)为显性,如图表示甲、乙两个地区在T1和T2时间点RR、Rr和rr的基因型频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基因型频率变化更大,T2时刻产生了新物种
B.T2时刻,乙地区该植物种群中R基因频率约为20%
C.突变率不同是导致甲、乙地区基因型频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D.据图可知,甲地区该植物向抗除草剂方向进化,乙地区则相反
14.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4%
B.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约为17%
C.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
D.若B、b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则说明该果蝇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15.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表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16.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
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
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17.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变异的种类不同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人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
18.《齐民要术》中记载:“常以马覆驴,所生骡者,形容壮大,弥复胜马。然必选七八岁草驴(母驴),骨目(指骨盆)正大者:母长则受驹,父大则子壮。草骡不产,产无不死。养草骡,常须防勿令杂群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马和驴杂交后代具有杂交优势
B.马和驴种群基因库差异较大
C.某地区的马和骡组成一个种群
D.杂交后代的质量受亲本影响
19.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该变异是定向的
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突破了自然界生殖隔离的限制
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
20.科学家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 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帝王蟹所在水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就是指这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进化密切相关
C.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D.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
21.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常有三种类型,如图所示。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内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B.选择压力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三种作用类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均会发生协同进化
D.某种群经长期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间个体相互交配可能会产生可育后代
22.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三种害虫的抗性。下列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
A.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协同进化,所以害虫和番茄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B.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C.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D.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23.某些生物种群可以分成许多局域种群。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分布在不同的生境斑块上,彼此间通过个体迁移或扩散而相互联系。局域种群数量变动很大,甚至灭绝,其他局域种群个体的迁入可以建立起新的局域种群,从整体上种群数量可以维持稳定。斑块面积越大,种群数量越稳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局域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而无法基因交流
B.斑块的大小与当地生境及生物生活习性有关
C.害虫的防治应该在充分大的范围内同步进行
D.将濒危动物分布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其种群的延续
2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阿莫西林对细菌的选择作用,首先取少量含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抹在平板上,并将平板均等地分为四个区,然后在1号区放1张不含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2、3、4号区放等大的含有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在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第一代),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菌体,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取菌液重复上述操作,获得第二代、第三代,并记录每代抑菌圈的直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耐药菌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每代都需计算2、3、4区抑菌圈的平均值
C.培养过程中细菌的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培养过程中抑菌圈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弱
25.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渐变式形成新物种的4个环节,⑤~⑩是种群内不同变异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地理隔离,它能直接导致甲、乙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②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也可能随机改变基因频率
C.③是自然选择,直接选择基因型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D.据此推测:骤变式形成新物种不需要生殖隔离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科学家在研究北美大陆两种不同种果蝇(物种1与物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①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如图所示);②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个体中时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基因E与F同时出现也发生胚胎早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所有的果蝇可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的果蝇在阶段Ⅰ出现了基因结构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
(3)果蝇最多只能飞越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__________(填“物种”“个体”或“基因”)之间的差异。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美大陆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字母,多选)。
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的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亡的基因
D.某些类型的果蝇天敌大规模增加
27.(8分)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为研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
①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模拟了高山上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
②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降低或不结实,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________(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________多样性,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28.(12分)某实验小组想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将含有一定浓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细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抑菌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进化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产生是发生在使用抗生素________(填“之前”或“之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
(4)某松鼠种群中某性状的基因型频率:BB、Bb、bb分别为20%、50%、30%,因为感染了细菌,一年后基因型频率变为BB 28%、Bb 60%,则第二年,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经过这一年,该松鼠种群进化了吗?________(填“进化了”或“没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证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是________。
29.(8分)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处理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______________ ℃。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存,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
(3)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4)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5)上述实验也表明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的。
30.(12分)某地大白菜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虫害,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________(填“前”或“后”),蜗牛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从A点到B点蜗牛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________的结果。据图判断从___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 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类型 有条纹(显性) 无条纹(隐性) 合计
存活个体数/只 178 211 389
空壳数/只 352 259 611
合计 530 470 1 000
在这1 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