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7 19:5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主要反映了
A.美苏之间出现冷战 B.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C.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D.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2.据一位旅居西德的华人回忆,很多年来,每天一早出门,都会看到门前堆着许多垃圾。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他家门口变得不再有垃圾,社区警察对他的态度也变得亲切起来;一些生活在南非的华人也表示,当地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显著变化。这些事例折射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
A.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 B.发达国家治安的改善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非政治合作的深化
3.1993年11月1日,在获得欧洲共同体所有12个成员国批准之后,《欧洲联盟条约》(也被称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始生效。因此,以前惯称的欧洲共同体现被称为欧洲联盟(欧盟)。下列关于欧洲共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②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促进成员国之间经济的发展
③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国家和日本开始冲击美国的政治霸主地位
④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很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二十世纪简史》中写道,1961年提及第三世界还为时过早。伴随着冷战,两大强权世界的优越性逐渐减弱。反殖民主义的传播与普及,连同不结盟运动的蔓延,在本质上意味着某些力量的重要性。“某些力量”是指
A.美国与苏联 B.欧洲与亚洲 C.欧洲与美洲 D.亚洲与非洲
5.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一项法令.决定创建“和平队”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教师、医生、护士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该法令旨在
A.应对全球性反战运动 B.配合联合国维和行动
C.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延缓不结盟运动兴起
6.1947年6月,在美国的指使下,英、法建议欧洲各国就自身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再由美国提出援助的方式和条件。苏联代表认为,这将会要求各国泄露其本国的经济情报……其“结果将不是欧洲的统一和重建,而是把欧洲分裂成两个集团”。该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对援欧产生分歧 B.欧洲成为美苏争夺中心
C.美苏间冷战不断加剧 D.美苏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7.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最能表明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是我们的外交目标
C.“求同存异”是我们与一切国家处理外交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与苏联结盟保证了我国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8.1948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30%的选票。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C.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D.遏制了共产主义的发展
9.“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明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下列关于美苏之间冷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经互会”的成立是冷战的重要表现
C.美苏冷战关系下,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D.美国在亚洲实施冷战的主要表现是发动侵朝和侵越战争
10.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他学习的内容应是( )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北约”“华约”的成立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西欧各国走向联合
C.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D.第三世界的兴起
11.“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12.对某次重要国际会议,一位美国记者作了这样的报道:“这篇发言最惊人之处就在于它没有闪电惊雷。周恩来用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要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这位美国记者报道的会议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B.首次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 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3.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说:“从……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共同基础”是
A.社会制度 B.意识形态
C.联合抗击西方殖民侵略 D.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
14.一位外交官在1946年写道:“我们……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这位外交官很可能来自
A.美国 B.苏联 C.日本 D.德国
15.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的消息。在这次会议上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6.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两国重视发展航天实力,争相开发太空资源。期间主要经历三次交锋,分别聚焦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登月计划;苏联在前两次交锋中保持领先美国在第三次交锋中反超苏联,率先完成登月计划。这说明( )
A.信息革命改变世界格局 B.技术差距加速美苏全面对抗
C.冷战加剧了高科技竞争 D.美苏关系缓和促进技术进步
17.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知道美国在破坏和干涉万隆会议,但周恩来还是借万隆会议之机向美国发表公开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周恩来这一做法
A.适应了中国内政外交需要 B.忽视了帝国主义的本质
C.旨在展示中国的和平诚意 D.获得了美国的积极回应
18.20世纪50年代,有西方报纸评论说:“苏联利用它来对付西方的威胁,并利用这个组织来加强东欧国家同苏联的‘军事一体化’。”该评论针对的是
A.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B.苏联武装占领东欧各国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D.苏联与东欧实现了一体化
19.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被公认为是调整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支柱。它们的作用体现在
①推动了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②加强了在金融、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
③消除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④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维护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下列国家,属于不结盟运动发起国的是
A.苏联、南斯拉夫、埃及 B.美国、埃及、印度
C.南斯拉夫、埃及、印度 D.中国、印度,南斯拉夫
二、材料分析题
21.材料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这样的战略划分,既突出了美苏争霸的关系,又包括了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力量增多、世界由两极格局逐渐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毛泽东把三个世界作为并列的国际力量提出,其实质表明他开始以国际政治力量均街的观点来审视国际战略格局,肯定世界的多极化趋势,阐明各类政治力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美系
一一摘自何咏梅《从“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的划分——试论毛泽东的国际统战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个世界”理论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年,随着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参战各方,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对彼此的军事能力和战争可能的发展方向都形成了比较理性而现实的认识。美国及其盟国迫切需要尽早从朝鲜半岛抽身,以避免长时间陷入战争而无法解脱。对于美国来说,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在当时并不是美苏冷战的焦点,继续在这一地区牺牲兵力、耗费财力和物力已经无法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挽救了朝鲜的党、政府与军队,抗美援朝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最终在板门店签订,朝鲜战争正式停战。这场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局限于朝鲜半岛,也没有止于20世纪50年代,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1年中美双方对朝鲜战争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朝鲜战争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要建立和维护一个“势力范围”,以确保国家安全,并努力扩展 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为了抵制“共产主义威胁”和“领导”世界则力图削弱乃至击垮苏联。 一个极力地伸张“共产主义”,建立社会主义阵营;一个极力地维持资本主义世界的完整性, 推广美式民主制度。
——摘编自任海滨《浅析美苏冷战的起因》
材料二 二战后,发展壮大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自从登上国际舞台,就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及平等权益作为重要目标。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集体斗争的方式为变革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成为推动国际 关系民主化的一支主力军。同时,欧盟、日本等美国的传统盟友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自身实力 的增强,也越来越增强了反对美国独霸世界、争取成为未来多极格局中独立一极的意识,纷纷在改革联合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设想和努力。此外,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大国也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李慧颖 《论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演变趋势与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冷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C
6.C
7.A
8.D
9.D
10.A
11.A
12.A
13.D
14.A
15.B
16.C
17.A
18.A
19.C
20.C
21.(1)历史背景:美苏冷战严重威胁世界安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等第三世界的逐渐堀起。
(2)意义: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世界格局;有助于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世界的联系,
22.(1)美:尽快结束战争;维护自身利益,防止自身利益受损。
中: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独立。
(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对东北亚地区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23.(1)原因:美苏在二战后各自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美苏国家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
(2)趋势: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认识:国家利益是世界政治中影响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行为的最
根本要素;重大国际事件往往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转折点;各国战略,特别是大国国际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国家间关系,特别是大国间关系,影响着世界政治的发展;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在协调各国关系、缓和国际矛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