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羚羊木雕》精品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羚羊木雕》精品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8 09:5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羚羊木雕》导学方案
学法点津
《羚羊木雕》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小说。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将羚羊木雕“送友”后又被迫“讨回”的过程,反映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赞美了少年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情,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感情,尊重他们纯真的友谊。
课文的情节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的发生是妈妈查问木雕,其后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了“我”把木雕赠送好友的情景,奶奶劝阻父母未成,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友情的行为;高潮和结局是“我”违心地取回木雕,好友体谅“我”给了“我友谊的温暖”。
阅读课文关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体会课文寓深刻的主题于一件平凡的家庭琐事中,以小见大,详略得当,立意深刻。小说的主题一方面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文中还插入一大段有关万芳“仗义”的事,都是揭示了小说主题的另一面——为赞扬孩子间的友谊服务。
加强诵读,学习课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腻、真切,能准确地展示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更能有效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整篇文章将家长的价值观与孩子的价值观对照着写,发人深思地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
鉴赏品析
句子赏析: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妈妈突然问我。
用“突然”一词,一开头气氛就紧张起来,写出妈妈的惊慌,“我”受到的惊吓。
2.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爸爸的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不同的语言描写显示出不同的个性。
3.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
“怕回家挨说”,也可见父母平日为人。
4.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把羚羊递到她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小朋友间非常讲友情,一来一往,作了详写。友情如美丽的鲜花,现在面临风雨摧残。
5.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
这里透露奶奶深知儿子、儿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
6.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结尾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心理的严重伤害。留下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写法赏析:
一.以小见大
本文寓深刻的主题于一件平凡的家庭琐事中,以小见大,立意深刻。
写作时,用笔详略得当。由于小说的主题一方面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因而文章在写父母追索木雕时不厌其烦的三次强调木雕的“名贵”、“贵重”。同时,文章又在写“我”赠送木雕与在父母的逼迫下去向万芳索要木雕的情节间插入了一大段有关万芳“仗义”的事,并浓墨重彩的描写去索要过程中,“我”极其矛盾的内心活动,这都是为小说主题的另一侧面──赞扬孩子间的友谊服务。
整篇文章将家长的价值观与孩子的价值观对照着写,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的确发人深思。
二.多维解读
当然,从课文所写的家庭事件中,我们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去汲取经验教训。
例如,小孩子做事应该同父母商量,假如“我”跟父母商量一下:“我想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行吗 ”不愉快的事情就可以避免。又如,父亲把羚羊木雕送给女儿,也应该讲清楚这是一件怎样名贵的工艺品,要珍藏好,这样不愉快的事件也不至于发生。退一步说,万芳妈妈发觉了,也会追问,也会奉还。再再退一步说,“我”的父母可以委婉地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事情也不至于让孩子如此伤心。读者可以从自己的主观出发,从作品中引出必要的教训。
但是要感知课文的情感倾向,则必须从课文本身出发,课文本身显然是在告诫父母不要伤害孩子的情感,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之间重感情正值得大人学习,对于孩子幼稚的行为应该妥善处理。
三.插叙运用
故事情节集中紧凑,“我”和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安排在插叙部分,全文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插叙安排在爸爸讲的一片理由之后,含蓄地指责了爸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是多么片面。
四.个性化描写
课文写了六个人物,妈妈、爸爸和万芳妈妈都是同一类型的人,但是写得个性各异,六个人物形象都鲜明生动。“我”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尤其细腻入微、哀怨动人。六个人物年龄差异很大,人物描写又都符合年龄特征。
五.“开门见山”与“意犹未尽”
对话开头,开门见山,造成了悬念。不作铺垫,直接进入情节。反问句结尾,提出一个两难的问题,言已尽而意未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巩固拓展阅读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①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②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③那一瞬间屋子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暇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④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嫩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的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天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⑤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⑥第一次打你的起因,我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的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身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了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⑦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烧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的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红橙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他们永远隔绝。
⑧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这一向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讲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⑨我谨慎的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脏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努力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咀嚼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⑩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儿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⑾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地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⑿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选自《毕淑敏作品精选》)
1.本文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真诚的内心独白,读完全文,请你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写一段对母亲的内心独白。
答:
2.这篇散文情真意切,主要的原因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答:
资料链接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羚羊木雕。围绕羚羊木雕写出了两种人物:一种人物属于成人世界,即亲代人物,有妈妈、爸爸、奶奶、还包括万芳的妈妈;一种人物属于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万芳。这两种人物通过羚羊木雕的纠葛,各自展示出其内心世界。这就是作者在本文中表现人物的最大特点。
“我”和万芳这一少年世界的人际交往,文中表现出来的这两个少年朋友的情感是纯洁的、真挚的、无私的。两人上幼儿园时就形影不离。“我”的裤子被树权划破了,两人换了裤子穿。这一典型的事例生动地表明了万芳是“仗义的”。有了幼儿园时的概括叙述,又有“换裤子”的典型事例描写,“我”对万芳的羚羊的赠与,就毫不奇怪了。“我”看到“她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毫不犹豫地“递到她手上”,并说:“咱俩永远是好朋友”。可见两个少年朋友是以“友谊”为重的。尽管这样,万芳也没有忘记送给“我”一把“弯弯的小藏刀”。
成人世界里写了四个人物,爸爸、妈妈是站在一起的,他们都反对“我”把羚羊送人。对“我”的一系列问话说明了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动机是怕孩子拿去卖,怕孩子学坏,这自然是关心孩子。当孩子说出是送给最好的朋友时,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爸爸,话虽不多,但重点突出,那就是“贵重的东西”,不能“自作主张”。
从爸妈二人的态度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这件事的着眼点是:“贵重”,“没有允许”。“贵重”说明爸妈重的是财物;“没有允许”,说明爸妈强调了家长的尊严。对于这两点,我们在理解时,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反对。
在一般情况下大人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珍惜财物,特别是送人贵重的礼物,要经过大人的允许,这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父母没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没有尊重孩子的感情,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还需要进一步耐心的说服,从道理和感情出发,与孩子心灵沟通,而是简单粗暴,用封建家长式的命令,这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形成尖锐的冲突。万芳的妈妈也属于此列,甚至比“我”的爸妈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仅用命令的口吻,而且采取体罚的形式,毫无情理可言。
奶奶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对追回羚羊采取了调和的态度,说明奶奶更懂得孩子的心理,也更通情达理。也许对那么名贵的木雕距离更远一点,奶奶的态度更客观。从这里,本文写出了奶奶和爸妈这两代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透出了孩子的情义在成人世界里是有根基的、有呼应的。
教材习题解答
一.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体会课文思想感情,不但指课文整体,而且指一字一句。例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一句,要读出妈妈当时的心情,就要联系全文好好体会。读过全文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是“从非洲带回来”的,是家里的一个宝贝,妈妈的脾气又是那样沉不住气,一旦发觉女儿桌子上不见了羚羊,那是什么心情 是惊恐的,着急的。再调动生活经验,假如丢了钱包,一个人是什么心情,这样才能把这个句子的感情念出来了。
二.本题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又是说话训练。既要求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如果不出现冷场,可以自由放谈,如果出现冷场,应该启发诱导。让学生跳读课文,看哪个地方不应该这样说,想一想应该怎样说才好。例如,妈妈逼我“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我”不应该跟妈妈顶牛,可以跟妈妈讲,自己不知道羚羊有那么贵重,自己没有征求父母同意就这样做,错了,讲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请妈妈冷静下来想想办法,事情就会好得多。
三.所谓“代表”,就是代表其观点,因此先要把握各自的观点,这是辩论的立场。辩论时应注意:1.观点明确;2.用事实说话或讲清道理;3.要文从字顺;4.用语和语气要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巩固拓展:1.应从“殴打是爱的证明” “殴打是期望的表现”“殴打是一人挨痛,两人伤心”等方面去写,关键是要以一个被打的孩子的角度来说。2.从内容上说,这篇散文真诚地抒发了一位母亲那种发自内心的期望和责打孩子的痛楚之情。从写法上看,这篇散文巧妙的使用了第一、第二人称,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这样更易于表达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