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7 20:5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2024年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shè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喟然叹曰(wèi,叹息)
B.齐国虽褊小(biǎn,狭小) 将以衅钟(xìn,敲打)
C.放辟邪侈(pì,不正) 谨庠序之教(xiáng,古代的地方学校)D.舆薪之不见(yú,同“与”) 挟太山以超北海(xié,夹着)
3.(3分)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识有诸 诸: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爱:舍不得
B.诚有百姓者 诚:的确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恶:怎么
C.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表现今也制民之产 制:规定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重视殆有甚焉 殆:恐怕
4.(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6.(3分)下列各项中,两句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
B.何由知吾可也/曰:“牛何之?”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二、填空题
7.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胡龁   
(2)觳觫   
(3)忖度   
(4)舆薪   
(5)便嬖   
(6)惛   
(7)放辟邪侈   
(8)鸡豚狗彘   
(9)庠序    
(10)孝悌   
8.通假字。
(1)王说   
(2)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4)盖亦反其本矣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6)刑于寡妻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是罔民也   
9.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至于兄弟: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6)然后从而刑之:   
10.一词多义。
(1)抑
①抑王兴甲兵   
②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2)若
①以若所为   
②若是其甚与   
③其若是   
(3)诸
①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②不识有诸   
(4)之
①未之有也   
②王之诸臣   
③以羊易之   
④舆薪之不见   
(5)老
①老吾老   
②以及人之老   
(6)幼
①幼吾幼   
②以及人之幼   
(7)王
①王之所大欲   
②然而不王者   
(8)为
①为长者折枝   
②是不为也   
(9)是
①是不为也   
②吾不为是也   
(10)爱
①我非爱其财   
②吴广素爱人   
11.词类活用。
朝秦楚   
12.特殊句式。
(1)   
是乃仁术也(……也,表判断)
是诚不能也(……也,表判断)
(2)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将以衅钟(将以之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明以教我(明以之教我)
及陷于罪(及之陷于罪)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3)倒装句
①   :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牛何之(牛之何)
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②   :
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异也)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也)
构怨于诸侯(于诸侯构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   :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三、文言文阅读
1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①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②,飦粥之食③,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④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⑤粥,面深墨,即位而哭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节选自《孟子 滕文公上》)
[注]①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②齐(zi)疏之服:用粗布做的缝边的丧服。齐(cuī),不缝衣边的叫“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③飦(zhān);粥:稀粥。④宗国:鲁、滕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周公封鲁,所以其余姬姓诸国都以鲁为宗国。⑤歠(chuò):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B.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C.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D.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周代五等爵制之一,后代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士大夫的去世。古代帝王死叫“崩”。
C.世子,是天子或诸侯之嫡子中的储君称谓,在奴隶社会里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认为尽孝的要求是,父母健在时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时依照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B.滕国的太子制定了三年治丧的制度,因国内父兄百官的反对,就两次派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
C.孟子用“草尚之风”的比喻,告诉滕国的太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D.我们从滕国太子治丧的做法上,看到了儒家对丧礼的观点,同时“以身作则上行下效“的认识也给我们以启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②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必偃。是在世子。
(5)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14.(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贼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益 益:好处
D.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而无以为 人而不仁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C.而其钓莫钓 其皆出于此乎
D.不足以取天下 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其坚不能自举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②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15.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
四、解答题
16.“学生言志”是本文行文的中心线索。请阅读文本,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答:第一部分(1~2段):   
第二部分(3~12段):   
第三部分(13~21段):   
17.认真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回答问题。
孟子长于设喻,信手拈来,寓言故事、现实事例、生活小事、名言警句、自然现象、历史传说等都成为他设喻的方式。请梳理文中这些句子的设喻方式
设喻 设喻方式及表达效果
以羊易之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缘木求鱼    
邹人与楚人战    
18.认真阅读《庖丁解牛》,回答问题。
请分条概括庖丁技艺高超的三个方面的原因。
19.认真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回答问题。
“若”在古代汉语中有多个义项:①<动>像。②<动>及;比得上。③<代>你;你们;你(们);这。⑤<连>至于。⑥<连>假如;如果。⑦<连>或;似乎。⑨<词级>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
“若”在本文也出现了多次,请梳理本文中的“若”字,选择适当的义项。
使用“若”的句子 “若”的词义
       
       
       
       
       
       
五、语言文字应用
20.(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 ①。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风雪夜归人”, ②。“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引用
C.比喻、借代、排比
D.比喻、比拟、借代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白雨,加上一层背景,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21.(4分)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加强学者的学术毅力。②不能排除个别人虽然在年轻时取得举世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③但多数学术大家的高水平学术成果是年过半百才取得的。④能否几十年坚持不懈地从事学术研究,对学术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⑤崇尚学术的环境也有助于学者去除心中杂念、专心学术研究,⑦而这种不计名利的学术投入,⑧正是当今时代学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22.(5分)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李离是春秋时晋文公的狱官。有一次,他发现一起因自己错听下属的判决而杀了人的案件,就把自己捆起来,处罚也有轻重之别,这件案子是下属官员的错误,从不让给下属一点权力;享受的俸禄是最多的,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官员,我还没有听到有这种事。”于是拒绝接受晋文公的命令。晋文公说:“下属犯法你就自认有罪,判错了刑的人就要服刑,错杀了人的人就应该处死。您因为我能够听取百姓细微的呼声,现在我错听下属的判决而杀了人,论罪责应当处死。”于是,用剑自杀而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喟然”的“喟”应读作kuì。
B.“将以衅钟”的“衅”意思是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
C.正确。
D.“舆薪之不见”的“舆”意思是车子。
故选:C。
3.【解答】A.“不识有诸”中的“诸”,相当于“之乎””。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4.【解答】例句:明:视力。
A.明朗。译文:如果到了春天气候和暖。
B.贤明。译文: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C.明白地。译文: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D.视力
故选:D。
6.【解答】A.宾语前置句,译文: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宾语前置句,代词“之”作动词“御”的宾语。
B.宾语前置句,译为:从哪里知道我可以。
宾语前置句,应为“曰:‘牛之何,译为:问到:“把牛牵到哪里去?”
C.状语后置句,译为:大王您不要以老百姓说您吝啬感到奇怪。
主谓倒装句,应为“此心之所以于王者合”。
D.状语后置句,然后快于心与”,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状语后置句,应为“此心之所以于王者合”。
故选:C。
二、填空题
7.【解答】答案:
(1)hé
(2)hú sù
(3)cǔn duó
(4)yú xīn
(5)pián bì
(6)hūn
(7)pì chǐ
(8)tún zhì
(9)xiáng
(10)tì
8.【解答】答案:
(1)“说”通“悦”,高兴;
(2)“枝”通“肢”,肢体;
(3)“采”通“彩”,彩色;
(4)“盖”通“盍”,何不;
(5)“涂”通“途”,道路;
(6)“刑”通“型”,作榜样;
(7)“颁”通“斑”,黑白相间;
(8)“罔”通“网”,名词作动词、陷害。
9.【解答】故答案为:
(1)爱:古义,吝啬/今义。
(2)以及:古义,用来推及到/今义,表示在时间;连接并列的词。
(3)至于:古义,推广到/今义。
(4)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
(5)中国: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
(6)从而:古义,接着就/今义。
10.【解答】故答案为:
(1)①连词,表选择;②连词,还是。
(2)①代词,这样,像;③连词。
(3)①表示范围的副词,众;②兼词,相当于“之乎”。
(4)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的,它;④宾语前置的标志。
(5)①动词,敬重,老人。
(6)①动词,爱护小孩子,小孩子。
(7)①名词,君王,称王。
(8)①介词,替;②动词,做。
(9)①表判断;②代词,这。
(10)①动词,吝啬,爱护。
11.【解答】答案:
使……朝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12.【解答】故答案为:
(1)判断句
(2)省略句
(3)①宾语前置句;②状语后置句
三、文言文阅读
13.【解答】(1)“五月”是对“居庐”的时长交代,后面不可停顿、D;“四方来观之”为主谓宾结构,排除A.句子翻译为:太子五个月都住在丧庐里。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赞同。到了安葬那天。太子面容悲戚,使吊丧的人非常满意。
(2)B.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
(3)B.“因国内父兄百官的反对,就两次……”不对,原文为“今也不幸至于大故,然后行事”,我想让你去请教一下孟子。
(4)①足,满意;其,我;为,替,恐怕我处理不好这件大事!
②尚,受;偃,倒;是,这件事,老百姓的德行是草,必然随风倒。
(5)原文为“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风也,草也,必偃,意思是“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君子的道德;老百姓的道德。风吹到草上。’这件事就在于太子了”。
据此可以概括出孟子的观点。
答案:
(1)C
(2)B
(3)B
(4)①现在父老官吏们都对我不满,恐怕我处理不好这件大事!
②领导人的德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必然随风倒。
(5)以身作则,上行下效。
参考译文:
滕定公去世,太子对然友说:“以前孟子曾经同我在宋国交谈过。现在不幸遇到了这大变故,然后再治办丧事。”
然友到邹国去请教孟子。
孟子说:“这不是很好吗!父母的丧事。曾子说过:‘父母在世;死了,以礼祭祀。’诸侯的丧礼;虽然这样。三年的服丧期,喝粥,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
然友回国作了汇报,太子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前代君主,我们的前代君主也没有谁实行过,那不行、祭礼要遵从先祖的规矩。’”
太子对然友说:“过去我不曾讲求学问,喜欢骑马驰骋。现在宗室百官都不满意我,请您替我再向孟子请教。”
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
孟子说:“是的,这是不能求助于别人的,(太子)把政事托付给冢宰处理,面色暗黑,(这样,(因为太子)给他们带了头,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好比是风,好比是草,草必定倒伏。”
然友返国后作了汇报。
太子说:“对,这的确在于我自己。”
(于是)太子五个月都住在丧庐里。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赞同。到了安葬那天。太子面容悲戚,使吊丧的人非常满意。
14.【解答】(1)D.属:名词,属下。
故选:D。
(2)A.而:连词,表顺承;连词,如果。
B.之:助词,的;助词,无实义。
C.其:代词,代指文中的“丈夫”,表反问语气、大概。
D.以:都是连词,表目的、用来”。
故选:D。
(3)例句是一个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文王于臧观”。
A.判断句,“也”在句子的末尾做了判断句的标志。
B.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者一言而乎”。
D.宾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坚不能举自也”。
故选:B。
(4)依据语法结构,“三年”是一个时间状语,排除A;“于国”做“观”的宾语,还有,引出后边内容,所以排除B项,也没发布什么偏颇的政令,文王观察国政,年长的官员也不再自诩有德。
故选:D。
(5)B.“乙文‘损之又损,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即顺应自然。道家所提倡的“无为”的意思是“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不求有所作为”。
故选:B。
(6)①“皆”,都。“若”。“始”。“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②“寓”,托付,介词,给,差不多,本义为“疾病消失了”。译文: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
答案:
(1)D
(2)D
(3)B
(4)D
(5)B
(6)①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②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
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由此看来,简直不是人,简直不是人,简直不是人,简直不是人;羞耻心是义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是自暴自弃的人,是暴弃君主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泉水刚刚开始流淌,便足以安定天下,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者”重在日渐减损执著,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顺着自然常道。若是生事扰民。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周文王来到臧地观游,但他的样子似钓非钓,却经常见他这样钓,又担心大臣和父兄们心里不服,却又不忍心百姓失去天赐的机会,面色焦黑满脸胡须,口里念着号令:‘可寄托政事给臧地老者!’”众大夫吃惊地说:“这是先祖君王啊。”众大夫说:“既然是先王的托命,又何必占卦呢。随后典章法规无一更改。三年后,文武士人自行解散了朋党,不合规的量具也不敢擅自流入四方境内,说明大家崇尚同心,说明开始同德务实,说明四方诸侯不再有二心,以臣下之礼问道:“此政可以推广全天下么,漫不经心地走开了,终身再无消息。
(节选自《庄子》)
15.【解答】首先我们要明确“推恩”两个的内涵。“推”即推行。谁的恩情呢。孟子认为想要称王于天下必须要有仁爱之心,莫之能御也”、推广,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推广到兄弟。他提倡的“推恩”方式是由小到大,推己及人,获得百姓支持和爱戴。
答案:
“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使其发扬;“老吾老;幼吾幼,至于兄弟,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推己及人,进而“王天下”。
四、解答题
16.【解答】第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报之一笑。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是礼治的最高境界。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
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子路、公西华走后。孔子对子路、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
由此概括即可。
答案:
孔子启发学生言志
学生各言其志
孔子评说学生志向
17.【解答】以羊易之:以齐宣王看到有人拉牛从堂下走过,不忍心看牛被杀而要用羊换牛的生活小事设喻,简单明了。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以“举百钧”“举一羽”生活小事设喻,说明齐宣王不能施行仁政不是不能,清晰形象。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以“秋毫之末”“舆薪”的自然现象设喻,说明齐宣王不能施行仁政不是不能,形象且易于理解。
挟太山以超北海:以挟着泰山跨越北海假想设喻,夸大比较进行说理。
为长者折枝:以为长者按摩这样的生活小事比喻容易做到的事。形象生动。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从而推广到兄弟。形象生动。
缘木求鱼:想象生动,易于理解,“缘木求鱼”喻方向不对,劳而无功。
邹人与楚人战:以现实生活“邹人与楚人战”为例,真实,深入浅出。
答案:
以生活小事设喻,简单明了。
以生活小事设喻,把重要的事与简单的事对比。
以自然现象设喻,把细小的事物与显而易见的事物作比。
假想设喻,夸大比较。
以生活小事比喻容易做到的事。形象生动。
以《诗经》名言警句说明榜样的重要性。有说服力。
想象生动,易于理解,“缘木求鱼”喻方向不对,劳而无功。
以现实生活“邹人与楚人战”为例,真实。
18.【解答】从庖丁的话中可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运用规律,小心谨慎,从不骄傲大意,所见无非全牛也,未尝见全牛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到目无全牛。所以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就是“依乎天理。由此概括即可。
答案:
①对技术的追求。
②反复实践,积累经验,运用规律。
③谨慎小心,收锋藏芒。
19.【解答】义项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怎么来保护百姓呢?若,像。
若是其甚与?句意:它的厉害像这样吗?若,像。
其若是,孰能御之,谁能阻止它呢?若,像。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去谋求这样的理想。若。
若民,则无恒产。句意:至于民众,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若。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若。
答案:
使用“若”的句子 “若”的词义
义项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①
若是其甚与? ①
其若是,孰能御之? ①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④
若民,则无恒产。 ⑤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⑥
五、语言文字应用
20.【解答】(1)B.“细得同粉似的雨”运用了比喻,会合在一道。第二段“晚来天欲雪,微雪酒香村”“柴门村犬吠。选文没有运用夸张和借代手法、C、D三项。
(2)比对这两个句子,找出两句话中有三处不同的地方、句式特点和语气的分析、形象,原句是“再洒上一层白雨”,显然,“细”“粉”两字形象写出了白雨的细。相比较原文中的“白雨”就没有写出细。其次,修改后的句子是“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更形象地写出背景的特点。而原文句的表达缺少对背景特点的描绘。最后。修改成“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这样一个反问句,与之前的陈述语气相比。
(3)本题在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承接前面的主语“冬霖景象”,然后根据后文介绍了一幅悠闲的画面。第二处,应该是对引用诗句的小结,根据诗句意思,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答案:
(1)B。
(2)原句在“白雨”前加了修饰语“细得同粉也似的”,运用了比喻修辞、密的特点,更形象地写出背景的特点。原句“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让读者更有参与感,更有趣味。
(3)①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②是江南雪夜。
21.【解答】①搭配不当,“加强……毅力”搭配不当。
②语序不当,主语不同,前句主语是“不能排除个别人”,两个句子主语不同。
④搭配不当,“能否……具有重要意义”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
⑥成分残缺,“愿意”前缺主语。
答案:
①将“加强”改为“增强”。②“虽然”调到“不能”之前。⑥“愿意”前加上“学者们”或“学者”。
22.【解答】此题语段是一个故事,概括时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以及言行,李离是主要的人物。可根据“司法机关定有反坐法,错杀了人的人就应该处死,所以才任命我做狱官,论罪责应当处死”概括其执法守法,拒绝不听从命令。最后加以整理。
答案:
狱官李离执法守法,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