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专项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23-24六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课内阅读。
①玛琪叹了口气,去上课了。她脑子里还在想着当她爷爷的爷爷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们上的那种老式学校。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们在校园里笑啊,喊啊,他们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完一天的课,就一块儿回家。他们学的功课都一样,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互相帮助,有问题还可以互相讨论。
②而且他们的老师是真人……
③机器老师正在屏幕上显现出这样的字:“我们把1/2和1/4这两个分数加在一起——”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玛琪不喜欢家里的机器老师。
B.机器老师通过屏幕和学生交流。
C.玛琪爷爷的爷爷小的时候,上的是老式学校。
D.玛琪很羡慕以前的老式学校,只因为以前学生的老师是真人。
2.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未来学校与现在学校相比各有什么优劣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4六年级下·安徽·专题练习)阅读: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完成练习。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1)A.细小 B.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②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园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园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2)A、反应 B.反映]?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3.选择括号内正确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哪个词语和“司空见惯”的意思不同( )
A.层出不穷
B.熟视无睹
C.见怪不怪
D.屡见不鲜
5.第②自然段中“这一特点”指的是( )
A.实验中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B.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
C.助手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变红了。
D.助手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紫罗兰花瓣会冒烟。
6.根据第②自然段内容填表。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波义耳 波义耳紫罗兰遇到盐酸为什么会变色?
7.如果再给课文添一个事例,下面两则材料,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一
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澡盆中的水随着身体的浸入而不断溢出,这是为什么呢?其他物质浸入水中也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吗?他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发现了浮力定律,还帮国王测定了皇冠的纯度。
材料二:
莱特兄弟自幼爱好机械,向往飞上蓝天。他们努力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鸟类的飞翔秘密,探索它们起飞、升降和盘旋的机理,进行飞行器的研制。经历了一次次的试飞,经历一次次的失败,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我选择材料 ,我的理由是: 。
三、(23-24六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课内阅读。
①“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②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③“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④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8.[语文要素]仔细阅读选文,完成下列表格。
证实猜想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表现“我”是一个 的孩子。
新的疑惑
新的猜想
9.在第④自然段中用“ ”圈出三个表示“不确定”的词语,这三个词语体现出“我”________的精神。
10.为什么“我”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原创题)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读完选文,小辰在班级论坛发了这样一则评论。请你跟帖,写下自己童年的类似经历。
小辰 发帖2024-04-18 19:39:56 小时候吃西瓜,奶奶总提醒我:“不要把西瓜子吃下去,不然肚子里会长西瓜的。”我深信不疑。但有一次自己不小心咽下去一粒西瓜子,担心了好几天,后来发现肚子里没有长出西瓜,才知道这不是真的。
四、(22-23六年级下·广东湛江·期末)阅读理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②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③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空。
(1)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
(2)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13.选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叙述的顺序是 。(排列序号并写在横线上)
①提出问题 ②解决问题 ③发现真理 ④发现问题
14.读文中画“ ”的句子,一件平常的事却引来阿瑟林斯基一连串的疑问,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 的精神。
15.文章中引用华罗庚的话的主要作用是 ( )
A.使文章辞藻华丽,更加吸引读者。 B.证明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C.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16.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要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为了证明“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下列事例不适合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史记》。 B.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C.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D.李时珍尝遍百草,终成《本草纲目》。
17.联系选文想一想经由“偶然的机遇”发现真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24六年级下·湖北·专题练习)阅读《表里的生物》节选片段,完成以下题目。
①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②“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④“为什么呢?”我又问。
⑤“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
⑥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⑦“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⑧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⑨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⑩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8.联系上下文,第⑥段中“我吓了一跳”是因为 ,“我也感到愉快”又是因为 。第⑩段中“不知说了多久”是因为 。“才不说了”说明 。
19.从第①段的“请求”一词我体会到 ,从片段中的四个“为什么”我又体会到 。
20.选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人物 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六、(23-24六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课内阅读。
视察员把机器老师调好以后,拍拍她的脑袋,笑着对她妈妈说:“这不是小姑娘的错,琼斯太太。我认为是这个机器里的地理部分调得太快了一些,这种事是常有的。我把它调慢了,已经适合十岁左右孩子们的水平了。说实在的,她总的学习情况够令人满意了。”说着,他又拍了拍玛琪的脑袋。”
21.选段对视察员主要采用了 描写和 描写的方法。
22.视察员认为玛琪地理学习不理想的原因是 ,她的学习情况不令人满意的真正原因是 。
23.机器人老师授课的不足之处是 。
24.你喜欢未来的学校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3-24六年级下·全国·随堂练习)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5.在文章中的“□”内填上恰当的标点。
26.短文第一句是一个 句,意思是: 。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 ) (2)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4)为是其智弗若与( )
28.翻译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想要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关于本文,下列说法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故事在说明道理的时候采用了对比手法。
B.用成语概括两个人的学习态度就是: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一个一心二用,心不在焉。因此学习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C.文中有一个设问句,这个设问句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D.这篇文言文共有五句话,有三层意思。
八、(23-24六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课内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1.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每句中“之”字的含义。
之:A.弈秋的教导;B.天鹅、大雁一类的鸟;C.他,这里指前一个人;D.的。
(1)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4)虽与之俱学。( )
3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3.(新角度)根据故事内容,填写思维导图,并完成练习。
文段中画“ ”的句子是一个 (选填:设问句 反问句)。这句话表明两个人的学习结果不同,不是因为 的差别,而是因为 。
34.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D.学习要找一个负责的老师。
九、(2024·全国·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______,及日中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______,及其日中_____,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5.解释加点的词语。
(1)去人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辩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把文章补充完整,并思考:本文主要是_______描写。文中两小儿辩论的焦点是什么?理由各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孔子是当时人们所尊崇的学识渊博的圣人,而对两小儿提出的问题孔子却“不能决”,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质?(用孔子的名言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2-23六年级下·内蒙古呼伦贝尔·期中)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38.本文节选自: 。
39.解释词语。
日中: 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翻译句子: 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你是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D 2.未来学校中的老师是机器人,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但缺乏乐趣。现在学校中的老师是真人,一对多,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去进行测试和教育,但学生可以一起讨论。
【解析】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D.根据第①②段可以知道:玛琪很羡慕以前的老式学校,不只是只因为以前学生的老师是真人,老式学校还充满了乐趣。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结合第①段“他们上的那种老式学校。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们在校园里笑啊、喊啊,他们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完一天的课,就一块儿回家。他们学的功课都一样,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互相帮助,有问题还可以互相讨论。”第②段“而且他们的老师是真人……”第③段“机器老师正在屏幕上显现出这样的字:‘我们把1/2和1/4这两个分数加在一起——’”可知,未来的老师是机器人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但缺乏乐趣。现在的老师是真人,一对多,但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去进行测试和教育。
二、3.细微、反应 4.A 5.B 6.进行了许多实验,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制成了石蕊试纸 7.一 这则材料是按照发现问题,反复实验,最终得出结论的顺序来写的,与选文的论证思路相同
【解析】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选词填空。
(1)A.细小:十分小;微小。B.细微:(形)细小;微小。
结合句意:在什么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可知是形容“现象”一词,故可与“细微”匹配。
(2)A.反应: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过程或一种化学变化。B.反映:反照,反射。
根据句意:别的酸与物质产生的是一种化学变化,可知与“反应”匹配。
4.本题考查反义词和词语解释。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A.层出不穷:形容新事物连续不断出现,没有穷尽。
B.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
C.见怪不怪:看到奇异的事物,镇定自若,不大惊小怪。
D.屡见不鲜:多次见到,一点也不新奇。
由此可知,与“司空见惯”意思不同的是层出不穷。
故选A。
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短文第②自然段“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可知“这一特点”指的是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
故选B。
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图表内容可知,“?”对应的是“波义耳紫罗兰遇到盐酸为什么会变色?”,由此可知“?”代表的是发现的问题;在“从‘?’到‘!’的过程”中,代表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的过程,“!”代表的是发现真理,创造成就。
结合短文第②自然段大意:描写了波义耳发现问题(被溅到盐酸的紫罗兰遇到盐酸为什么变红),进而解决问题(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作用会改变颜色),并最终根据真理创造成就(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的过程)。可知答案。
7.本题考查材料理解。
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观点。选文用具体的事例讲述了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示例一:我选择材料一,理由是:材料一中的阿基米德通过洗澡时观察到的现象,引发了对浮力问题的思考,并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发现了浮力定律,这一过程体现了波义耳从日常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的科学精神,最终得出结论”的顺序来写的。
示例二:我选择材料二,理由是:材料二中的莱特兄弟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飞和失败,最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这个事例更能够体现波义耳从“?”到“!”的探索过程,即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取得成功的过程。
三、8.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探究精神 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 因为这只蝎子有好听的声音,所以被放进表里 9.大半、一般、也许 不断探索 10.因为父亲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表里有一个活的生物。 11.记得小时候,妈妈常跟我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努力就会有收获。”那个时候,我特别爱吃大白兔奶糖,所以傻乎乎的我就把糖埋到一个小土堆里,此后天天来给它浇水,希望它能够越长越多。可是,奶糖一直没有长出来。长大了我才知道,只有种子种到地里才会长出来。
【解析】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可知我又出现了新的疑惑: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抓住关键词“我只想”可知出现了新的猜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我解决了一个疑惑之后,又产生了新的疑惑,说明了我是一个好奇心强、善于动脑筋思考的孩子。
9.本题考查找关键词、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所给句子,从文章第④自然段中找出表示“不确定”的词语,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可以找到表示不确定的词语“大半”“一般”“也许”;
这说明了我是一个充满了探究精神的孩子,在不断地探索。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可知我吓了一跳是觉得蝎子很恐怖,把这样丑恶和恐怖的东西放进表里,我很不理解,抓住关键词句“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可知我感到愉快的原因是爸爸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没有错。
1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童年有没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如:记得小时候,我家院子里种着一棵和我出生时一起种的桔树,我经常拿小刀在树干上刻了个记号,天天去测量自己是否长高,看着一条条横线,我真盼望快快长高。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比那记号矮了。 天啊!难道我倒着长了?我心里害怕极了,连忙跑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的小伙伴都长高了,我怎么变矮了?”妈妈忙放下身边的活,把我放在椅子上问:“为什么这么说啊!”我忙跳下椅子,拉住妈妈的手,把她拉到院子里指着说:“我天天用小刀在树上刻我的身高,可是我今天来刻却在以前刻的横线下面了。”我边说边在树上指出那两条横线,妈妈听了我的话,又看了看树,沉默了两分钟后就莫名其妙的大笑起来,笑得都直不起腰来,眼泪都出来,拍了拍傻呆呆看着她的我的头说:“傻瓜,不是你矮了,是树高了,以后可别做这种傻事喽。”我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我矮了,而是树高了。
四、12.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13.④①②③ 14.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15.C 16.B 17.善于独立思考和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解析】1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结合第③段“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可知答案。
(2)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结合第③段“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可知答案。
13.本题考查叙述顺序。
结合第①段“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可知是发现问题;结合第①段“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可知是提出问题。结合第①段“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可知是解决问题;由第①段“最后得出结论: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可知是发现真理。故选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叙述的顺序是:④发现问题①提出问题②解决问题③发现真理。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①段“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可知,对于儿子睡觉眼珠转动这一现象,阿瑟林斯基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说明他具有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的精神。
15.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华罗庚的话出现在文章第③段,从第①段可知前文讲的是阿瑟林斯基细致、敏锐的观察并发现真理的例子,因此,科学的灵感是凭借对生活细腻、敏锐的观察而获得的。这句话引用华罗庚的话,是引用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证明作者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故选B。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有志者事竟成”指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ABD都可以用来证明“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
C.有误。“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可作为学习态度的具体事例。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第③段句子“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可知答案。
五、18.表里的生物在“我”的想象中不会是蝎子 弄清缘由之后,证实了“我”关于“表里有一个活的生物”的猜测 年龄小,还很幼稚 作者渐渐长大,懂得儿时的想法幼稚,就不想说了,以免被人笑话 19.孩子强烈的好奇心 这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20.心理 爱思考
【解析】1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第⑥段中“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可知,这是心理描写,“我吓了一跳”是因为“我”没想到表里的生物是蝎子;“我也感到愉快”是因为“我”不但得到了父亲肯定的回答,而且证实了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
第⑩段中“不知说了多久”是因为不懂事,所以小时候一直在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幼稚,明白了父亲的表里没有小蝎子,也明白了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所以不再说了。
19.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从第①段“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可知,从“请求”一词看出“我”对父亲的表充满好奇心,很想看看表。
从片段中的四个“为什么” 看出“我”非常爱问问题,喜欢刨根问底,也能看出“我”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20.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第⑧段“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 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这句话中的 “想”字说明这句话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这句话是对第⑦段“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六、21.语言 动作 22.机器里的地理部分调得太快了 她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23.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4.我不喜欢未来的学校,因为这种学习方式不太灵活,不人性化。
【解析】2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辨析。
选段中“这不是小姑娘的错,琼斯太太。我认为是这个机器里的地理部分调得太快了一些,这种事是常有的。我把它调慢了,已经适合十岁左右孩子们的水平了。说实在的,她总的学习情况够令人满意了。”这是视察员说的话,采用了语言描写,他通过对话表达了对玛琪地理学习不理想的原因的分析,并解释了自己所采取的措施。他的言辞和语气都反映了他的态度和观点,同时也揭示了机器学习对于孩子学习效果的潜在影响。
“拍拍她的脑袋”“他又拍了拍玛琪的脑袋”这是对视察员的动作描写。这两个动作不仅展示了视察员与玛琪的互动方式,也暗示了他对玛琪的鼓励和安慰。这种动作描写使得场景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读者的代入感。
2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根据“我认为是这个机器里的地理部分调得太快了一些,这种事是常有的。”可知,视察员认为玛琪地理学习不理想的原因是:机器里的地理部分调得太快了。根据“拍拍她的脑袋”“他又拍了拍玛琪的脑袋”可知,视察员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视察员是在鼓励玛琪,说明了玛琪学习情况不令人满意的真正原因是:玛琪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2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根据“我认为是这个机器里的地理部分调得太快了一些,这种事是常有的。我把它调慢了,已经适合十岁左右孩子们的水平了。”可知,机器人老师不够人性化,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
2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自己喜不喜欢未来学校,表明其理由即可。
文章中的未来学校,没有老师,没有同学,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采用的是机器人老师授课,显得枯燥无味,而且出了问题也不会进行自我调整,不够人性化。
例如:我不喜欢未来学校。虽然未来学校的科技设施十分先进,机器人老师能够提供精准的教学,但它缺乏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温度。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个与人交流、碰撞思想的过程。在未来学校中,学生无法享受到与老师和同学间的实时交流和讨论,这无疑剥夺了学习的一大乐趣。此外,当机器人老师出现问题时,它无法像人类老师那样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或提供情感支持。因此,我认为未来学校虽然在技术上很先进,但在教育的人性化方面仍有待提升。
七、25., , ; , , 。 26.判断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7.教导 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拉 不如 28.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9.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30.C
【解析】2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使弈秋诲二人弈”引出后面两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用逗号与后面的内容分隔。“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都是讲同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两句之间用逗号分隔,“惟弈秋之为听”的后面用分号,与后面描述另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内容分隔。“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都是讲第二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两句之间用逗号分隔,“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后面用句号。
26.本题考查句式判断和内容理解。
“……,……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因此,短文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使弈秋诲二人弈”的意思: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诲:教导;
(2)“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意思: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鸿鹄:指大雁或天鹅这种鸟类;
(3)“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意思: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拉
(4)“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弗若:不如。
2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为:因为。其:代指三心二意的人。弗:不。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的意思: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9.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两个人一起学棋,一个努力认真,一个却东想西想;两个人学棋态度截然不同,导致学习效果也不一样,这告诉我们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文中的设问句是“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个句子告诉我们两个人的学习效果不同,不是因为智力差异,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需要联系全文得出。故选项的说法不准确。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八、31.D A B C 32.C 33.专心致志 学会下棋,棋艺日精
三心二意 没有学会下棋
设问句 智力 他们的学习态度不一样 34.B
【解析】31.本题考查一字多义。
(1)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之:助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故选D。
(2)一人虽听之: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
之:指的是弈秋的教导。故选A。
(3)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将它(大雁)射下来。
之:代词,它,指大雁。故选B。
(4)虽与之俱学: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
之:指的是前一个人。故选C。
32.本题考查句式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是判断句式。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士兵作战,靠的是勇气。是判断句式。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意思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啊。是判断句式。
C.“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是倒装句,状语提前。
D.“莲,花之君子者也”意思是莲花是花中的君子。是判断句式。
故选C。
3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通过文章可知,学弈者共有两人且学习态度完全不同。
结合句子“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可知,一人学习态度:专心致志,学习专心、用功,那么学习结果是学会下棋,棋艺精湛。
结合句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另一人学习态度: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学习过程中不用心听课,那么学习结果自然是没有学会下棋。
文中划线句“为是其智弗若与?”从“?”可以看出本句是反问句。
为是其智弗若与?为:因为;其:代词,他的;弗:不如,若:比。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这句话表明两个人的学习结果不同,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态度。
34.本题考查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有两个层次。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却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大雁飞来,想要拿起弓和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的。此文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九、35.离;距离 辩论,争辩 通“智”,智慧 寒凉 36.大如车盖 则如盘盂 沧沧凉凉 如探汤
语言 文中两小儿辩论的焦点是“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
理由: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7.体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解析】3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去人近”意思是:距离人近。“去”意思是:距离。
(2)“ 见两小儿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意思是: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意思是:辩论,争辩。
(3)“ 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知”意思是:智慧。
(4)“ 日初出沧沧凉凉 ”意思是: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故“沧沧凉凉”意思是:寒凉,清凉。
36.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短文内容理解。
书写时注意“ 沧、探、汤”的正确写法。
本文主要是两个小孩与孔子的对话,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结合内容“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故两小儿辩论的焦点是“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
3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孔子是当时人们所尊崇的学识渊博的圣人,而对两小儿提出的问题孔子却“不能决”,可见孔子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就说不知道,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故可以用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回答。如:本文体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点睛】译文:
两个小孩子辩论太阳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十、38.《列子·汤问》 39.正午 谁 40.谁说你多智慧呢? 41.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太阳大小变化所做出的判断;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4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精神。
【解析】38.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两小儿辩日》一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39.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日中:在这里指的是太阳升到正中天空的时候,指正午。
孰:在此处作为疑问代词使用,意思是“谁”。
4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孰为汝多知乎?孰:疑问代词,相当于“谁”。为:通“谓”,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意思: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可知,第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而到了中午时离人远。他观察到太阳在早晨时看起来大如车盖,而到了中午则变得像盘盂那么小。他运用视觉上的大小变化,结合生活中“近大远小”的常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既然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那么它一定离人近;而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小,因此它离人远。
第二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远,而到了中午时离人近。他根据太阳在不同时间给人的温度感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感觉到早晨的太阳凉凉的,而到了中午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他运用这种感觉上的冷热变化,结合“近热远凉”的常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既然早晨的太阳感觉凉,那么它一定离人远;而中午的太阳感觉热,因此它离人近。
42.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展示了孔子对于知识的尊重和敬畏。在面临两个小孩关于太阳远近的争论时,孔子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名声和学识而轻易下结论。相反,他选择了谨慎对待,表明他知道自己的知识也有局限性,不能对所有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这种对待知识的态度,体现了孔子严谨治学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①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②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③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