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0《陀螺》教案
教才分析
《陀螺》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陀螺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玩陀螺的经历和感受。课文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既展现了作者对陀螺的喜爱,又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课文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富有童趣,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教学角度来看,本文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更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童年故事。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情感和思想。同时,学生也能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纯真,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然而,他们对于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可能还不够深刻。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对于童年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而有的学生则可能相对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引导、启发和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陀螺》这篇课文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陀螺这一传统玩具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
1. 认识“惕”等7个生字,读准“推推搡搡”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童年时的惊奇、自豪以及内心的不服气,感悟“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情感和思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将所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
准备陀螺实物或图片,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陀螺。
收集与陀螺相关的文化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准备学习用品,如课本、笔记本、笔等。
收集自己童年时期喜欢的玩具或相关照片,为课堂交流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小陀螺,想玩吗? (学生玩)
2. 玩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比如:很好玩、有趣等)
3.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陀螺的文章,看看这些小小的陀螺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快乐。(出示课题)
4.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叫《陀螺》?这篇文章写了关于陀螺的哪些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有趣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更好地引入主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步骤是基础,学生需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的字音、字词。特别要注意的是“惕”等7个生字,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词语,需要学生能够理解。
3.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推推搡搡”等词语,需要指名学生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一个普通的陀螺写得很具体?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在描写陀螺的过程中,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使得一个普通的陀螺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作者还通过回忆和联想,将陀螺与自己的童年生活联系起来,使得文章更加有情感和深度。
5. 交流讨论:作者围绕“陀螺”回忆了什么?主要围绕“我”和父亲做陀螺的过程。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够从文章中找出关键的句子。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课文。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细读课文,以悟促读
1. 找出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反映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在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有“惊奇”“自豪”“不服气”。这些词语反映了“我”在制作陀螺和与小伙伴们玩陀螺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最初对陀螺的不看好,到后来对它产生兴趣和喜爱,再到最后对它不服气的心理变化过程。
2. 课文中用得最精彩的词语是“惊奇”“自豪”“不服气”。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这些心情的句子,反复朗读,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体会和同学交流。
这些词语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和情境都非常关键。例如,“惊奇”出现在“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陀螺时,小伙伴们对“我”做的陀螺的惊讶和好奇,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而“自豪”则出现在“我”看到自己的陀螺在滚动时,感到非常自信和骄傲。最后,“不服气”则是在小伙伴们都不愿意和“我”玩时,“我”内心的倔强和不服输的表现。这些词语的运用,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3. 集体交流:
(1)“我”和父亲做陀螺时,“我”对这其貌不扬的陀螺所表现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出来?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用“惊奇”这个词,表现了“我”对这其貌不扬的陀螺的期待和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做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重现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的内心活动,如可以让学生试着描述一下自己第一次做陀螺的心情,以此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它在地上翻滚着,分外灵活,连大公鸡也去抢占它。”这句话中的“我”面对这个漂亮的陀螺所表现的心情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用“自豪”这个词,表现了“我”看到自己的陀螺如此漂亮时的喜悦和满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重现重点词语来体会“我”的心情,并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在描写陀螺时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使得全文更加生动有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类似的小伙伴们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他们的出现为全文增添了色彩。教师在此处可以适当地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体会和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3)“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这句话反映了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句话表现了“我”在面对小伙伴们的不信任和不与“我”玩耍时,内心的不服气和气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重现重点词语来体会“我”的情绪,并指导学生在朗读时采用不同的语气,如不服气、惊讶等,来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4)教师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我们和作者一起经历了做陀螺的快乐之旅,感受到了失去方天画戟时的伤心;为自做的陀螺的漂亮而感到自豪;为战胜了表弟而高兴;为父亲夸奖哥哥做的陀螺好看而不服气……可以说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童年的快乐之旅!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要肯动脑筋,生活就会充满乐趣。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那充满童趣的童年世界!让我们齐声告诉作者:我会记住这个道理,并将它运用到我的生活中去!学生齐读课文。
4. 教师小结后,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深入感受作者的童年世界。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玩具则是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那么,你们小时候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玩具呢?让我听听你们的分享!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玩具,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情感,同时也可以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互动方式。请家人们聆听你们的朗读,并谈谈听后的感受和建议。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和句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同时,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