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1、诵读课文,分类归纳文言文基础知识
2、掌握这篇驳论文章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精神。
学习目标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 (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溢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有关作者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
如:《报任安书》(司马迁)、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答司马谏议书》,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有关文体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
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事 ”的意思
蛋
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题解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有关背景
强聒 guo 冀君实或见恕也ii shu
难王人nan ren 胥怨者民也 xu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du 法则计划
重念 chong 辟邪说pi
不恤国事xu 会晤 wu
度义而后动 du
读准字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私下
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主张和方法
缘故
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
表被动
简略
回信
再三想想
看待
书信往来
马虎草率
详细地
说出
···的原因
我
理解课文: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译文: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清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名气实际
相符
明白、清晰
我
用来
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
惹是生非制造事端
聚敛钱财与民争利
拒不接受意见
因此
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却
皇帝
议订
法令制度
侵犯官权
贤明政治
效法
用来
兴办
是
搜刮钱财
惹是生非
驳斥
错误言论
责难
奸佞小人
意见
怨恨和诽谤
本来
预料
它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怎能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习惯
苟且偷安、得过且过
不顾
附和世俗
献媚讨好
当做
改变
估量
反对者
拿出
抵制
那些人
大吵大闹
怎能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抱怨
只是
因为
缘故
计划
考虑
合理
对
看不出
后悔
缘故
如果
责备
陛下
干一番大事业
这些
施以恩惠
承认
现在
应该
做
墨守
罢了
领教
皆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机会
1、作者王安石写这封信的原因?
①、彼此间交情深厚
②、政治上有分歧。
研读文本:
2、司马光给王安石扣了什么帽子?王安石是怎么反驳的?
侵官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至于怨诽之多,
辟邪说,难壬人,
为天下理财,
怨诽
不为拒谏。
不为征利;
不为生事;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习于苟且”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欲变此”
人:
士大夫:
上: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5、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6、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合作学习8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天下:
众: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怨谤”
“汹汹然”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5、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态度: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①、“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历史上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
②、表明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变法的决心,增强了说服力。
文章主题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2、论证方法多样
写作特点
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 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3、气势磅磷,寓刚于柔
①、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
②、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 无可阻挡。
③、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 而不汹汹然 ”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 辩解)
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文言现象小结
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2、于反覆不宜卤莽
3、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4、故今具道所以
古义: 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
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
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7、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
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以膏泽斯民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做
四、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3、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 (动词,看见)
③、于是入朝见威王 (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 (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出现)
见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动词,修改)
②、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建)
③、诌忌修八尺有余 (形容词,长)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韩非子》)(动词,学习)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
①、以致天下怨谤也 (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②、以授之于有司 (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介词,把)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介词,表原因,因为)
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 (动词,认为)
修
以
①、不为侵官 (判断动词,是)
②、为天下理财 (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动词,当作)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 (名词,作为)
⑤、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
⑥、邯郸为郡 (动词,变成)
为
1、“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 ( )
A、忧愁 B、顾念 C、怜悯 D、单薄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招致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 认为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列举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
当堂练习
B
C
施行
3、下列句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冀君实或见恕也
C、终必不蒙见察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D
终究一定不被您理解
认为正确而看不到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
4、选出与“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中“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
D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大概我们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还不足十分之一
①、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②、、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原本只是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说明原本简单回信,不再辩解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性默写: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新法冠之以征利”罪名而加以反驳的两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的罪名而加以反驳的三句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⑧、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阐述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将新法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从而使“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这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阐述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 不为拒谏“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①、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原本只是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两句是:“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说明原本简单回信,不再辩解的原因的两句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5、理解性默写:
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新法冠之以征利”罪名而加以反驳的两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的罪名而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王人,不为拒谏“
⑧、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阐述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将新法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从而使“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这三句是“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阐述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的三句是“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