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美术鉴赏(2019)第二单元主题三 现实与理想——西方古典绘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美术鉴赏(2019)第二单元主题三 现实与理想——西方古典绘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04-27 22:4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现实与理想——西方古典绘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以联系、对比的方式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古埃及、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 形式特征、内涵和价值;(图像识读) 2.通过感知、评价、判断,用开放、包容的视角来鉴赏不同时期西方古典绘画的理念与人文精神;(审美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西方古典绘画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与我国文化的异同,超越个体局限,塑造了解世界的人文情怀。(文化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古希腊如何从埃及那里学到了基本的艺术技艺,又如何突破其局限,在类型化和个别化的形象之间取得平衡。 2.从意大利文艺复兴造型的角度,体会到“人”的再发现;从北方文艺复兴对世俗之物的描绘,体会“世界”的再发现。 教学难点: 1.西方古典绘画,无论从地缘距离、还是文化距离,都与我们相去甚远。执教者需要找到准确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作者、作品、观者、时代与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把握鉴赏关系,在第一课时中,奥运会上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奥运场上的追求理念,可以作为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时代距离、心理距离的突破口。 2.帮助同学梳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神性与人性的分配、平衡,而不是片面判断。
教学过程
一、西方绘画中的理想美来自哪里? (一)现实情境导入:西方古典绘画距离我们有多远? 从身边的奥运精神入手,找寻西方古典的火种。 1.问题: 图片中展示的是我国奥运健儿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现场拼搏的画面。看了这些图片,你能联想到西方美术史里,哪些古典形象呢? 2.观察-判断: 请根据以往的视觉经验判断,第一件作品属于哪个国家、地区?第二件呢?(第一件是古埃及时期的雕塑,第二件是古希腊-古风时期雕塑)。 然而,我们印象中的古希腊雕塑似乎不是这样的,对吗? 3.问题:所以,希腊艺术的源头来自哪里呢?尝试重新判断西方古典绘画的源头。 “理想美”来源之:初探埃及绘画艺术与希腊艺术之间的关系。 1.问题:古埃及人的“写实”能力到底如何? (1)身体造型模仿。 出示古埃及典型壁画。看到这件壁画中的白衣男子了吗?现在你可以站起来,模仿他的动作,头部、肩膀、胯部、双脚应该如何协调? (2)提出古埃及绘画的理念之一:正面率。 (3)对比分析:《三个音乐家》,请同学观察,与前一件壁画作品中的白衣男子相比,为什么这位音乐家的侧面腿部线条表达到位? (4)古埃及并非不爱“写实”风格。 举例说明:“阿玛尔纳风格”——埃及艺术的一次意外。出示关于古埃及“涅菲尔提皇后”的两件作品,说明,古埃及人在艺术的塑造上并不是没有写实能力,而是涉及他们的艺术观念。(此件《涅菲尔提皇后雕像》被称为世界雕塑史上最美的女子雕像之一,另一件则是卢浮宫《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 (5)理念提出:古埃及艺术的核心理念——崇拜神力、笃信永恒。 2.从古埃及到希腊古典雕塑的“一小步”——风格改变的一大步。 3.小结:西方理想美的源头,不是简单的直线发展,他包含古埃及“崇拜神力、笃行永恒”的信念,也有古希腊“以人为本”的追求。 4.问题:希腊艺术,如何“继承与发展”呢? (1)完成学习单,在3D动态中感受运动之美。 思考问题:“掷铁饼者”身上,除了希腊古典时期追求的人类的完美体态,还蕴含其他艺术理念吗? (2)特别提出:法度和法度内的自由。 希腊人努力要打破从埃及人那里继承的法则,如何又要继续“固守法则”呢?《掷铁饼者》身上,哪些地方还存在古埃及“正面律” 的法则?请在学习任务单内圈出来。 (3)现实中的“掷铁饼者”,会做出和雕塑一样的动作吗?请同学观看我国奥运健儿姚娟,在2020东京残奥会掷贴铁项目的夺冠瞬间。 (4)问题探究小结:“以人为本”的古希腊艺术,要塑造的是现实中的人的造型?还是理念之美? 二、从神性到人性,文艺复兴改变了什么? 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中世纪艺术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整的。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探索。 接下来,我们要谈一谈“从神性到人性,文艺复兴改变了什么?在“文艺复兴三杰”之前,还有一位画家乔托,为文艺复兴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乔托:在文艺复兴早期“打开一个新空间”。 1.对比同题材作品《哀悼基督》,感受两件作品中空间感的塑造手法异同。 2.请同学运用“四步法”,描述、观察,感受乔托为了在绘画的平面上“打开一个空间”而作的努力。 (二)人的再发现:造型的高度。 1.视频:《西斯廷天顶壁画》。 2.完成学习单:仔细对比、思考米开朗琪罗的笔下的巨人精神和英雄气概来自哪里?文艺复兴时期人物造型来自哪里? 问题思考仔细对比、思考,米开朗琪罗的巨人精神和英雄气概来自哪里呢?文艺复兴时期人物造型来自哪里? 《西斯廷天顶画》 (草图、局部) 《哀悼基督》乔托,1306年(课本末尾彩图拉页)《拉奥孔》 大理石雕塑,希腊,公元前100年-前50年(课本第93页课本末尾彩图拉页)《基督教壁画》1126年(课本末尾彩图拉页)
(三)世界的再发现:艺术不止一个标准。 1.“南北”文艺复兴。 有些同学可能已经注意到,课本中除了有“文艺复兴三杰”的经典代表作,还有一件似乎不像大部分同学印象中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那就是《阿尔诺芬妮夫妇的婚礼》。 注意到了吗?作者凡艾克是尼德兰人,旧时尼德兰地区所包括的区域相当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部分地方。 特别要指出的是:文艺复兴运动,不仅仅活跃在意大利地区,还有欧洲的北方地区。 2.“世界”的再发现。 如果说,米开朗琪罗的天顶壁画,让我们发现了人类自己的精神高度。凡·艾克笔下的《阿尔诺芬妮夫妇的婚礼》,是不是引领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他们所站立的空间内的世俗之物呢? 请你仔细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完成“课后练习”。 三、小结。 从神性到人性,文艺复兴改变了什么? 从神性到人性,每一件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神性和人性的比例是如何分配与平衡的呢?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从米开朗琪罗笔下看到了无与伦比的“人”的气概,也从北方文艺复兴人手中发现了“世界”的细节。 虽然,文艺复兴时代已经离我们有500多年了,但是,这也挡不住我们追寻先贤的脚步。下节课我们会探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绘画呈现了哪些丰富多彩的面貌?”、以及“现实与浪漫的碰撞,绘画该怎样呈现?”,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