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06:1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第五单元 抱负与使命 第10课
1856年4月14日在伦敦 / 马克思
第一部分
课前导入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
1818年5月5日
一个律师家庭
出生在普鲁士王国特里尔城
出生在普鲁士王国巴门市
一个工厂主家庭
1820年11月28日
第一部分
课前导入
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
第一部分
课前导入
⑩巴黎→伦敦(1849年8月 31岁)
a
a
a
a
a
a
伦敦
布鲁塞尔
科隆
柏林
波恩
特里尔
巴黎
①特里尔→波恩(1835年10月 17岁)
②波恩→柏林(1836年10月 18岁)
③柏林→波恩(1841年7月 23岁)
④波恩→科隆(1842年10月 24岁)
⑤科隆→巴黎(1843年10月 25岁)
⑥巴黎→布鲁塞尔(1845年2月 27岁)
⑦布鲁塞尔→巴黎(1848年3月 30岁)
⑧巴黎→科隆(1848年4月 30岁)
⑨科隆→巴黎(1849年5月 31岁)
1
2
3
4
5
6
7
8
9
10
伦敦 (1883年3月 65岁)
马克思的足迹
11
第一部分
课前导入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场合
体裁
(马克思)
《人民报》,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
创刊四周年
第一部分
课前导入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快速回顾文本,说说本文演说的主旨是什么?演说的时间、背景、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
古典
主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
时间:1856年。
背景: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场合: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
对象:参加纪念会的欧洲群体,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第一部分
课前导入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演讲稿的结构
称谓:对听众采用恰当的称呼,属于演讲稿的形式特征。
开端:常用开门见山、设问提要、引用名言警句等,先声夺人,富有吸引力。
正文:演讲稿的主体部分。从多方面、多角度阐释讲题,将演讲推向高潮。
结尾:针对演讲全文总结要点,赞扬勉励,感谢祝颂。
第一部分
课前导入
演讲稿的特点
情感性
传声性
针对性
鼓动性
根据听众确定内容,有的放矢。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句子简短明了
句式富有变化
声调抑扬顿挫
语气轻重自然
议题与听众息息相关
主张与听众痛痒与共
第二部分
文本解读
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补写表格。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 (第1、2段)
第二部分 (第3段)
第三部分 (第4段)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革命均处于初始阶段,却都具有潜在的巨大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条件。
各种矛盾的充分体现,历史的发展趋势,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前景。
第二部分
文本解读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
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
此时距1848年革命已有八年之久,而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无产阶级革命处于较为低潮的时期。当年的革命战友中,也出现了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持怀疑论者。
马克思在演讲开篇的回顾和高度评价,将那场声势浩大、场面壮阔的革命从听众的回忆中拉至眼前,极易引起听者的共鸣,激发战友的战斗豪情,惊醒处于低潮中的怀疑论者。
“细小的裂口和缝隙”: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
“一片汪洋大海”: 无产阶级运动。
两个比喻互相对照,无产阶级革命的磅礴气势和深远意义不言而喻。演讲的气势也在比喻中升腾。
第二部分
文本解读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
第四段中,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
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
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人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
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总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第二部分
知识补充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论》第一卷
如何认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对立?
资本家雇佣童工
财富两极分化
“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资本论》第一卷
原始资本的来源依靠的是对劳动者野蛮掠夺
“同王室和议会顽强对抗的大封建主,通过把农民从土地上强行赶走,夺去他们的公有地的办法,造成了人数更多得无比的无产阶级。……对这一时代说来,货币是一切权力的权力。”
——《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部分
知识补充
资本的发展加剧了劳动者的贫困
第二部分
知识补充
资本通过积累而发展
资本积累的规律
资本积累的结果
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断壮大自身。
“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资本论》第一卷
随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常备过剩人口不断增多,贫困人口的规模不断增大。
第二部分
知识补充
资本的生产方式漠视劳动者的生命消耗
“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本身,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饭吃,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它唯一关心的是在一个工作日内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
——《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部分
知识补充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生产数量超过需求能力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生产数量超过需求能力。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实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
第二部分
文本解读
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
面对严重的社会矛盾,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态度:
悲观主义的、取消主义、主张开历史倒车
这三种态度有着普遍的代表性,但都不可能解决社会矛盾,所以才招致马克思的讽刺。
第二部分
文本解读
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
要想使工业和科学这些社会新生力量发挥作用而又不至于走向自己的反面,唯有由新生的人——工人以革命的形式来掌握新生力量。
这就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宣告了无产阶级所必然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第二部分
文本解读
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最终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本文中,马克思还运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你能举例分析吗?
拓展探究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灭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还可能再自我调节,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专题六 资本主义论(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二部分
知识补充
第三部分
艺术鉴赏
有观点认为,本文具有很强的“整体感”。请举例分析。
从“无产阶级解放”谈起,以“无产阶级必定能通过革命解放自己”结束。
在演讲的开始部分概述生产技术革命对社会革命的巨大推动力,在演讲的后部肯定最先投身于生产技术革命的英国工人必定也能成为社会革命的先锋。
演讲的主体部分围绕“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展开,从这种矛盾的起因说起,既而谈到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接下来点出矛盾的本质,最后指出解决这种矛盾的根本途径。整篇演讲的思路清晰、严谨、集中。
第三部分
艺术鉴赏
这是全文的“辩证法基础”。文本是如何运用这一思想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它把世界看成普遍联系的整体,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无不包括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辩证法基础
对科学、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问题的概括性论断
——辩证法的具体应用
生产力大发展与社会关系不适应这种发展的矛盾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革命。
结论
从人所共知的正面的事实看出其包含的负面影响,发掘矛盾的本质,给出解决矛盾的途径。
“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13年1月5日)
第四部分
主旨探究
第四部分
主旨探究
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论说今天过时了吗?
第四部分
主旨探究
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论说今天过时了吗?
马克思描述了当时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民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对立的事实。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国家进步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时代在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文价值,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第四部分
主旨探究
1999年
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发起了“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马克思位居第一
英国路透社邀请政界、商界、艺术等领域名人评选“千年伟人”,
马克思位居第二
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万名听众,
马克思票数第一
“千年第一思想家”
2002年
“千年伟人”
2005年
“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德国最伟大人物”
马克思在多次评选中备受推崇,名列前茅,
这足以说明,马克思不仅对中国意义非凡,同样对全世界影响深远。
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命题进行“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马克思位居第一
德国《图片报》和国家第二电视台发起“德国最伟大人物”评选,
马克思位居第一
第四部分
主旨探究
当今的信息社会,技术性力量蓬勃发展,对社会和人本身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尝试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学习马克思的表达方式加以概括。
再次品读文本,揣摩演讲现场的情况,调整状态、语气等。下次课上邀请同学扮演“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演说”的马克思。
作业布置
注意运用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学到的方法。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第五单元 抱负与使命 第10课
1856年4月14日在伦敦 /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