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核心考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课前预习
6.人站在山谷中大声喊话时,可以听见几次回声,这是因为声音遇到 时会发生 的缘故.由于声音遇到 不同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且反射回来的 也不同,故可以听见几次回声.
7.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 ( )
A.良好的耳朵→介质→物体振动 B.介质→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
C.物体振动→介质→良好的耳朵 D.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介质物体振动振动发声波的形式空气粒子疏密相间的形状气体液体固体不同固体气体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3401 5005 200障碍物反射远近时间C课堂精讲
知识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的产生:大量的实验告诉我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理解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①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②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认为“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或消失)”.声音仍有可能传播并存在,在传播过程中有可能会被其他物体吸收.
③声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是分别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4)能证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
①在鼓皮上撒点砂子,敲鼓使鼓发声,从砂子的跳动我们知道鼓面在振动,砂子不跳了,鼓声也就消失了.
②把一根扎小辨用的橡皮筋张紧在文具盒上,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也会听到声音.
③在笛子出气孔上粘一纸条,吹笛子使其发声,发声的纸条也会摆动.
④敲响音叉时,把音叉靠近悬挂着的塑料球,塑料球摆动起来.
说明:一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的,我们可进行一些巧妙设计使现象更加明显,例如: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音叉会溅起水花,让我们明显的观察到物体的振动;在桌子上撒一些塑料泡沫帮助显示桌子的振动.【例1】二胡是靠 振动发声,军号是靠 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 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例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练习1】下列现象中属于由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是 ( )
A.讲话发声 B.敲钟发声
C.蝉发声 D.吹竖笛发声
【练习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DB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声波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以敲击音叉为例:敲击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就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因此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就是声波.
(2)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注意的三个问题
①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播,但如果云和我们耳朵之间是真空,就听不到雷声了.
②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播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具有听觉.
③真空不能传声,宇航员在月球上,即使面对面也要通过无线电通话.【例3】节日里,大家都喜欢燃放鞭炮,鞭炮的爆炸声是由空气 产生的,它通过 传入我们的耳朵,鞭炮响起时大家习惯捂住耳朵,这是在 (选填“声源处”、“人耳处”或“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练习3】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C.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D.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不能传播C知识点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空气中好.
(4)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电,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实际上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若我们耳朵和云之间是真空,就听不到雷声了.
说明:固体、液体或气体能传播声音,是因为它们的物质粒子随着声源的振动形成的声波.如果物质粒子是紧紧靠拢的,传声的效果就好,反之,就差,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例4】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
A.传声 B.传热 C.导电 D.通风
【练习4】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表明( )
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波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D.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C知识点4.声速
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速的计算公式v=s/t,其中s表示声音传播通过的距离,t表示声音传播所用的时间,v表示声速。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以及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通常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大于液体中的声速,液体中的声速大于气体中的声速。
【例5】看到闪电5 后才听到雷声,求打雷处到听者多远?
【练习5】.关于声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增大
B.声音从空气中传到水中时,声速不变
C.声音的速度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D.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增大C知识点5.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传到人的耳朵里,人再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2)理解回声应注意的问题
①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入耳才能把这两次声音区分开,才能听到回声,低于0.1s时,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这就是所说的“拢音”效果好,因此,在音乐厅中演唱比在野外效果好得多,
②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即“回声测距”.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等.求解时应考虑声音的往返距离.【例6】探矿人员在山崖之前,把两个锤子相互敲击一下,用秒表测得1.2s后听到从山崖方向传来的回声,探矿人员由此则可估算出他们离山崖的距离约是( )
A.100m B.200m C.300m D.340m
【练习6】.在你了解了回声产生的条件后,自己实验一下,当你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时,你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 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17知识点6.人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的构造
如图下所示,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的.外耳,我们看得见,摸得着,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外耳和耳道,外耳负责“捕捉”声波,耳道则把声波传人中耳..中耳中有一块薄薄的皮肤状组织,叫鼓膜,另外还有三条纤细的耳骨,分别叫锤骨、砧骨和镫骨.耳骨(也叫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内耳由耳蜗和三条半规管组成.
(2)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声源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入耳的听觉范围内;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存在;③听觉正常.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①声波传送时,先由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又引起并先后带动锤骨、砧骨和镫骨的振动,当镫骨把振动传给内耳时,耳蜗首先接收到,耳蜗内充满液
体和纤毛,振动引起内耳里液体和纤毛的摆动,并冲击耳蜗上的许多细小神经(这些
细小神经汇总在一起称为听神经),通过这些小神经,直达大脑.尽管传到大脑的振动
“跋山涉水”,远道而至,但其振动形式跟声源处产生的声音一样,因此,大脑翻译出来
的声音也就跟声源处产生的声音一样,只不过在振动过程中能量损耗了一部分,所以
人们听到的声音通常要比声源处发出的声音小一些.离声源越远,传播中的能量损耗
就越多,我们听到的声音也就越小.
总结: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②声音在人体中还有另一种传播途径,称为“骨传导”,这是振动直接由头骨、颌骨传入内耳刺激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的声音传播方式.人的头部骨骼,跟一切坚韧的物体一样,容易传导声音.【例7】人听到声音的过程为( )
A.声音→耳廓→听小骨→耳蜗→鼓膜→听神经
B.声音→耳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
C.声音→耳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
D.声音→耳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
【练习7】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B.保持身体的平衡
C.减少噪音
D.防止呕吐A.DDDD空气振动水解:当你对着一个走开的人大喊时,他会听不见;下课了老师已经离开课室,后面的同学才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音;开车时遇到紧急情况,车子已经冲到了跟前笛声还没传到等等2.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C.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器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3.超声波型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将水打散成细小的颗粒,再利用风动装置,将这些小颗粒吹到空气中,以改善室内湿度的一种装置,它说明超声波能够传递 .通过B超可获得人体内脏各器官的各种切面图形,这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 .
B能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