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08:1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①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②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③
A.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
C.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下图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立法工作得到加强
C.推动了普法教育活动
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3.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此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是( )
A.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 B.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 D.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工程
4.中共十五大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此后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1999年宪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
B.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C.到2012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2018年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5.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中。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了修订。该修正案可能包括下列哪一内容
A.确立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B.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6.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形式,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部署,提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表明当代中国( )
A.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B.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实施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阅读下面历史照片,该照片直接可用于研究( )
A.三线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 B.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C.20世纪90年代的文明创建活动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将草案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广鉴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在北京召开几十次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立法工作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
C.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 D.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的轨道
9.据统计,从1979年起至2008年2月底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法律229件;国务院制定的现行有效行政法规600余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7000余件。这些法律和法规的制定
A.促进了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 B.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C.保障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的体系
10.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A.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终确立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表明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展开
11.在1982年宪法制定过程中,负责宪法制定工作的彭真指出,1982年宪法的制定应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而不是以1978年宪法为基础。这样做的意义是
A.继承1954年宪法的正确原则 B.适应改革开放建设形势需要
C.完全摆脱“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巩固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
12.1982年宪法颁布后,先后于1988年和1993年修订,分别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和“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立法缺乏稳定和延续性 B.基层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改革开放推动法制建设 D.已经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13.下列关于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⑤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⑤③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④⑤③
14.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决议,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这一决议旨在( )
A.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D.调整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
15.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此后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名。该部法律的实施( )
A.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B.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
C.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 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16.1979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第一批法律。它们的问世
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它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体现了新中国法制( )
A.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B.以平等观念为核心
C.体现广大人民意志 D.保障了工业化建设
18.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理论。以下最能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精神,凝聚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是
A.“两弹一星”精神 B.“五讲四美三热爱”
C.“四有”公民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9.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始施行,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的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新中国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的表现。下列关于新中国的法律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B.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使一国两制具备法律效力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拿破仑法典》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20.下图是 80 年代某村委会宣传板,它见证了国家( )
A.号召人民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
B.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C.以德治国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
D.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统,流衍于后世。
——梁治平《中华文明读本。法律体系篇》
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强调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宋代法制基本沿袭了唐律。清代强调“以德化民,以刑弼教”,一般较为宽松。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逼迫统治者对法律条文做了一些修改。但是,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化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它留给世人的是浩如烟海的私法规定及私法学说。《民法大全》几乎全部为私法,五大法学家的主要著作也大部分为私法。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
——摘编自庞朝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法律起源特点之比较》
材料三 政治意义上的“宪法”一词在英美两国含义迥然不同。于美国意味着某个特定时刻颁布的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称谓法律文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
——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内容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说出“宪法在英美两国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宪法特点的理解。
22.观察图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请你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概括三个法典所反映的社会属性及它们之间关系。
(2)请你结合自己已有的历史学科素养谈谈三个民法典的历史价值。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注重刑法,对于民事行为的处理要么不做任何规定(例如契约行为),要么以刑法加以调整(例如对于财产权、继承、婚姻)。保护个人或团体的利益,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利益——免受其他个人或团体的损害,并不是法律的主要任务。
——摘编自陈新宇、杨同宇《中华帝国的法律:法史学经典著作研读》等
材料二 1908年,清廷修律大臣沈家本等人正式起草民法,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并于1911年完成,后因清廷覆灭而未施行。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法制局,着手草拟各重要法典。因为民法总则、债权、物权各编暂时可以援用民间习惯及历年判例,而亲属、继承编的判例大多因袭旧有宗法制度,与世界潮流要求相距过大,法制局决定先行起草民法亲属、继承二编,于1928年10月完成,但因立法院尚未成立,草案被搁置。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下,未能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民法体系。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保险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法规,完善了我国民法体系。2020年5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规定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民法典》实施后,《婚姻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同时被废止。《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各项民事法律规定进行的全面系统的编订修撰,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摘编自《中国民法百年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民法典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民法典制定及完善的原因和意义。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D
6.A
7.B
8.C
9.D
10.C
11.A
12.C
13.C
14.A
15.C
16.A
17.C
18.D
19.C
20.B
21.(1)特点:中国重视刑法,强调法律是道德的补充;引礼入法,礼法并施,德主刑辅;专制色彩浓厚。罗马法注重经济关系;以私法为主;吸收其他民族法律制度。
背景: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集权体制的强化;农耕经济的固守。罗马商业贸易发达,纠纷增多;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地理环境优越;人文主义影响。
(2)表现:英国没有统一的成文宪法,是由一系列的法律、习惯和先例构成的;美国宪法是由1787年制定的成文宪法及宪法修正案构成的;英国宪法历经了几个世纪渐积而成的,美国1787年宪法由制宪会议制定。
理解:从13世纪的大宪章到17世纪的权利法案及其后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最终确立了议会主权,王在法下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具有尊重传统、渐进创新的特点。
22.(1)社会属性:图一是古代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法律汇编;图二是近代维护资产阶级的法律汇编;图三是当代中国保护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汇编。关系:选择性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2)历史价值:①图一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立法产生影响,是当代法律制度原则的源头;②图二确立现代民法体系,成为多国编纂民法典的蓝本;③图三是影响14亿中国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④本题三个民法典都是保护私权利的法律总汇,既适用于当时社会需要,也对后世法治建设产生巨大影响;⑤民法典不只是法律条文的汇编,更是一个民族对生存发展民生关键问题的基本立场。
23.(1)历程: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民法典规范晚清和民国政府一度着手编纂、制定民法典,但这些法典未能真正得到实施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之后,民法体系逐步完善,并最终颁布《民法典》。
(2)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党的领导的加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人民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法律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意义: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