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08:1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建国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毛主席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这段话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异”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1955-1959年,中国向朝鲜、越南、也门、柬埔寨等国提供了总价值约为6.8亿人民币的援助。到1963年11月,中国向几内亚、马里和加纳协议援助9个轻工业项目,其中几内亚3项、马里4项、加纳2项。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 )
A.表明中国工业化成就显著 B.意在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强调地缘合作以实现共赢 D.深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影响
3.1971年,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A.继日本之后,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B.它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4.1950年3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赖伊提出:当一个革命政府对抗现有政府而自称代表某一国家时,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应该是,究竟这两个政府中哪个事实上具有使用国家资源去指导人民履行成员国义务的地位,判别的主要标准是新政府是否能在其领土范围内行使有效权力,并为本国人民所服从。这一认识( )
A.打破了美国的遏制与孤立政策 B.减少了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的阻力
C.揭示了新中国面临的复杂局面 D.肯定了新中国的“一边倒”方针
5.1970年10月下旬,尼克松在欢迎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据此判断,此时的美国
A.积极传递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B.实现了和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C.落实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 D.放弃了遏制中国的策略
6.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C.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理念 D.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标志
7.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发表中印和中缅双方总理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正式倡议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一边倒”方针 B.“另起炉灶”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8.1977至1979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高度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 B.致力于开展大国特色外交活动
C.积极营造经济建设良好外部环境 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9.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4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加会议。可见当时中国( )
A.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成就
C.冲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10.下图所示数据变化可用于说明( )
A.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行
B.中苏两国关系的变化
C.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
D.“一边倒”方针的推行
11.1970年2月,尼克松总统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B.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C.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破裂
D.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12.下图为1967年某画家创作的油画,该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 )
A.争取中间地带应对严峻形势 B.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13.“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①丘吉尔的富尔敦铁幕演说 ②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
③中国与美、日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④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国际大会上,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闭幕词中说:“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需要实行容忍,彼此像友好的邻居一样在和平中一起生活。而这是人类赖以昌盛的唯一可靠的、真实的基础。愿我们在我们已经共同采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成为指引亚洲和非洲进步前途的灯塔”此次会议中中国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印度支那和平 D.努力促进同盟关系的建立
15.“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他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该材料反映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不结盟运动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16.1958年10月,亚非作家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举行,来自中国、苏联、印度、加纳等几十个国家的作家参加会议。作家们形容这次会议是“文学的万隆会议”“亚非文艺复兴的会议”。这一会议的核心理念应是( )
A.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促进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
C.加强反殖民主义共同意识 D.阻止两个超级大国的扩张
17.下表中关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 断绝与西方国家一切经济文化联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消除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根本矛盾和分歧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A.A B.B C.C D.D
18.1956年,在苏联与波兰、匈牙利产生矛盾后,中国代表团坦率向苏联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必须承认独立平等的原则,苏联于当年10月发表了有关宣言,采纳了中国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该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见。这表明( )
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政策 B.中苏在不结盟基础上发展关系
C.苏联的国际地位走向了衰落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
19.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D.积极参与联合国的重大事务
20.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念。它的提出体现了
A.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新中国开始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C.亚洲人民团结的万隆精神 D.中国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国内,首先要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致,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新中国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另-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另外,也有一些国家,虽然对社会主义中国不了解,但愿意同中国建立正常的关系。新中国除了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国际斗争中确立正确的立场,即团结社会主义国家,争取民族主义国家和各国民主力量,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而斗争。
——摘编自黄安余《新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邓小平说:“1978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人民最大和最根本的利益。1988年12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摘编自陈少铭《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新政权的外交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政策所做出的调整及调整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外交理念、战略和政策的具体内容不断调整,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宗旨、性质始终没有变。独立自主外交,就是“平等外交”“和平共处外交”“和平发展外交”,就是“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推进共同发展,就是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对我有利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新中国外交经历了自“弱”至“强”、自“局促”至“从容”,一路风雨走来,终成今日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外交的新局面,终成今日以“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负责任大国”身份活跃在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体系中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外交的新局面。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新中国外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英国政府之所以顶住美国的压力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削弱,在国际竞争中居不利地位,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其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要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其三,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其四,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
——徐友珍《走向半外交关系:1950-1954年的中英建交谈判》
材料三 1946年,杜鲁门政府草拟了一份关于美苏关系的绝密报告,认为美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提出“一切在目前尚不处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的国家,在他们反抗苏联的斗争中都应得到(美国)慷慨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1967年,尼克松指出:“美国将来作为世界警察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1968年总统竞选期间,他又指出:“我们已到了美国必须重新估量它在世界上的作用和责任的时候了。”尼克松正式就任总统后,忙于处理越南和中东问题。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的建交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
(2)根据材料二,概要指出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做出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调整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D
3.D
4.B
5.A
6.A
7.C
8.C
9.D
10.B
11.B
12.A
13.D
14.B
15.C
16.C
17.B
18.D
19.B
20.A
21.(1)举措: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
(2)调整: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原因:改革开放的实施及国力的增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
22.示例论题:新中国外交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论述: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我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方针;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日益步入世界外交舞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不断开拓外交新局面。
23.(1)方式:承认即建交;先谈判后建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原因: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为维持其国际影响力;为维持香港的稳定繁荣;符合其外交惯例;为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融入国际机制并摆脱对苏联的依赖;赢得亚洲舆论的支持。
(3)调整从全球扩张转向战略收缩;影响: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