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明、清政权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明朝的民族政策,海疆危机。
2、难点:明朝政治体制变化;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
【知识梳理】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的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3.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宰相制度的废除
1.目的:为加强皇权。
2.过程: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3.结果: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内阁制度的建立
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过程: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3.职责
(1)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2)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4.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四)宦官专权的出现
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权力
(1)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2)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3)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
1.时间:15世纪前期。
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概况: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特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5.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1)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2)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过程: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3.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三)欧洲殖民者的侵扰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3.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蒙关系的演变
1.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2.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3.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4.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5.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1.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2.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三)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1.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2.明朝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四)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3.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五)明清易代
1.明末农民起义: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2.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3.清军入关
(1)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2)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达标检测
1.明朝前期处理政务依赖朝会。明朝中期处理政务的机制逐渐改变,变成“廷议——票拟(①)—— 批红(②)——封驳(六科)——执行(③)”的形式。在整个机制运行过程中,负责每个环节的部门或个人对应正确的是
A.①皇帝或司礼监②内阁③六部 B.①内阁②皇帝或司礼监③六部
C.①内阁②六部③皇帝或司礼监 D.①六部②皇帝或司礼监③内阁
2.明朝中期以后,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这反映出明代
A.内阁地位超越六部
B.皇帝昏庸依赖于内阁
C.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康熙帝 D.文天祥
4.下列示意如图展示了明朝中央中枢机构一内阁权力的变化。该示意图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成祖废除宰相制后形成 B.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C.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D.比宦官更多地得到皇帝的信任
5.明初内阁大学士仅为五品官阶,地位远在六部尚书之下,明宣宗时,被称为“三杨”的三位杨姓内阁大学士执政,“三杨”以六部尚书的身份兼任内阁大学士,掌控了“票拟”权,内阁地位大幅度提高。到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内阁已经完全控制六部。对这一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明朝皇权较前朝有所加强
B.内阁权力的扩大有力抵制了宦官专权
C.张居正执政时内阁首辅成为法定宰相
D.内阁权力的扩大破坏了君主专制
6.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仅,六部皆俯首听命。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
B.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
D.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
7.1380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的目的是
避免社会动荡 B.简化中央机构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皇权
8.明代宦官组织直接归皇帝统辖,机构极为庞大,共设有二十四衙门。清初,将二十四衙门并为十三衙门。康熙时期,又将宦官划归内务府管辖,内务府的慎刑司对不法宦官有先拿后奏之权。清代这些举措
A.杜绝了宦官对政治的影响 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C.说明传统制度已趋于僵化 D.反映了专制制度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