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为官入仕主要通过科举来实现,即所谓“仕无他歧,强由科试”。这样,科场就成为无数士子终身孜孜以求的名利场,而由科举入仕的各级官员则成为官场名利的角逐者。材料意在说明科举制
A.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 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
C.有利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D.实现了古代人才的优化配置
2.《明史》记载,明代六科给事中“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可见,明代给事中( )
A.其审核职能类似于唐代门下省 B.与元代中书省职能基本一致
C.取代了御史成为正式监察机构 D.成为都察院的重要职能部门
3.西周时,周天子实行封土赐民之制,出现一批世卿大族。战国时,诸侯国君按大臣官职地位的不同,授予其相应数量的谷物作为俸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材料反映的现象( )
A.适应了社会转型 B.使得国君权力分散走低
C.维护了周王权威 D.加强了世卿大族的权势
4.《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的中心在士族集团。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出现这一变化的政治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 B.察举制的实施 C.校教育的发展 D.“三教合一”的出现
5.淳化三年(992 年)开始实行“糊名考校”,即将试卷封印糊名。真宗时,始行誉录制度,即将考生试卷誊录后再送考官评阅。后又进一步规定,负责各类发解试的考官,也得与知贡举一例锁宿。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和外界隔离,就是家人也一律不得见面,直到考试结束。这表明( )
A.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B.考试程序逐渐严密
C.保障吏治清明高效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6.“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察举制 B.推恩令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东汉尚书令左雄“请自孝廉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由此可知,当时的察举制( )
A.保证了官僚队伍的优良素质 B.改变了自下而上的选官办法
C.打破了世家大族的权力垄断 D.改善了以“德”选才的弊端
8.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有利于
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维护贵族特权
C.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强化分封制度
9.没有科举制,官吏的选拔势必会充满乌烟瘴气和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肮脏。但是,有了科举制之后,通过考试做官的人,就变得令人钦佩。凡是正途出身,尤其是两榜进士出身的进士,不仅上司高看一眼,连百姓也高看一眼。这说明科举制
A.保障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 B.有利于提升官府的公众形象
C.提升了政府官员文化素质 D.导致不学无术之风发生逆转
10.史载,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殿试题为“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殿试题为“始专以策,定着限以千字”。熙宁九年(1076年)殿试策论中提到“民遇水旱而流亡、兵无以抵蛮夷之军”的现象,要求应考者对此进行论述。宋朝科举考试这一变化( )
A.说明当时才能是取士的唯一标准 B.有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C.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D.扩大了当时官吏人才的来源
11.唐代科举录取进士人数平均每年26人,而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平均每年达到71人。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①文官政治的出现②强化君主统治的需要③科举制度的完善④崇文抑武的国家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后汉书》卷七《恒帝纪》载:“长吏赃满三十万而不纠举者,刺史、二千石以纵避为罪,若擅相假印缦者,与杀人同,弃市论。”材料措施旨在
A.严格各级官吏的选用制
B.加强举劾犯罪的责任制
C.完善各级财政的监督制
D.建立自上而下的巡视制
13.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了贵族体制
B.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了成热
D.察举制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14.公元前128年,汉武帝规定:“不举孝,不举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反映出当时
A.世家大族把持地方政治 B.地方政府人才匮乏
C.孝子廉吏较少很难荐举 D.察举制度推行不力
15.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行而设立的一项根本性政治制度。如表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监察机构或职官正确的是( )
时间 监察机构或职官
西汉 ①、刺史
北宋 御史中丞、②
元朝 御史台、③
明朝 ④、御史巡按
A.①大司空②六科给事中③知谏院④肃正廉访司
B.①六科给事中②知谏院③肃正廉访司④大司空
C.①大司空②知谏院③肃正廉访司④六科给事中
D.①知谏院②六科给事中③大司空④肃正廉访司
16.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长沙人刘蜕成为当地第一个考中进士的学子,镇守荆南的魏国公崔铉特地赠他70万“破天荒”钱,这就是“破天荒”典故的来历。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地区
A.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B.学子被特准参加科举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价值取向被影响
17.东晋时期,士族门阀与皇室“共天下”一以贯之;进入南朝以后,各政权纷纷采取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士执兵柄”等举措。推此可推知,南朝时( )
A.选官权被士族把持 B.军功成为选官的依据
C.科举制已开始萌芽 D.九品中正制受到冲击
18.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魏晋以后,九品中正制得以司人物之柄。皆考之以里用之毁誉,而试之以曹掾之职业,然后伸之入各王官,以阶清显。”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正式创立于魏晋时期 B.注重考核官员实际能力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考试选拔程序有失公平
19.据统计,康熙一朝共举行殿试、会试二十一科,所取进士1/3以上为江浙人。在康熙十八年召试的博学鸿词科中,共录取50人,其中南方有41人,占82%,北方有9人,仅占18%。这种情况主要源于( )
A.南方优越的地理条件 B.强化专制集权的需要
C.历史传统的深远影响 D.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憎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诗句与“此项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D.“甲第朱门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在设御史台,有御史大夫,侍御史,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掌纠察弹劾,整肃吏治官风。唐因隋制,御史台一度改为宪台。肃政台,以御史大夫为主要长官,御史中丞为副职。御史台之下辖有台院,殿院,察院。三元分别设侍御史,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等若干员。各有自己的分工,组成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
材料二 还有一些国家把权力分开,有时让权力属于社会,有时不让他属于社会。美国绝对没有这种情况,在那里,社会是由自己管理,并为自己而管理。所有的权力都鬼社会所有,几乎没有一个人敢于到处寻找权力的想法,更不用说敢于提出这种想法了。人民以推选立法人员的办法参与立法工作,以挑选行政人员的办法参与执法工作。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监察制度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监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监察制与美国监察制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隋唐监察制与美国监察制的成因。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中央巡视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皇帝为特定目的派出使者巡视地方并向皇帝汇报。汉武帝时诏曰:“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朕嘉贤者,乐知其人。广宣厥道,士有特招,使者之任也。详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
——摘编自张国芝《汉代巡视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洪武朝是巡按制度的草创阶段,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这种以卑临尊的特殊体制较好地完成了监察使命。永乐朝开始巡按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约从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其基本趋势是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大权。明朝统治者总是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监察官日趋行政化。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仅凭独专举劾就足以使地方官匍匐其脚下,以致巡按实际上取代了按察司。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巡按御史的腐败几乎无法避免。
——摘编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材料三 国民政府的监察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体制,中央设监察院,组织机构健全,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而地方的机构只有监察使署,全国只有十几个监察使署,平均每省都不到一个,基层根本没有监察机构。监察使署人数少,权力小,仅作为监察院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责一方面是在地方巡回监察,随时向监察院报告;另一方面行使弹劾纠举、建议等职权。由于地方缺乏有力的监察机制,地方政府和地方势力强大,监察使无力与之抗衡,或只能敷衍了事,或为地方势力所拉拢,内外勾结,逃避监督。
——摘编自陈红民等《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材料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的委员会,可以向所辖地区、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全会正式提出巡视制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年中共中央要求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加强对巡视工作的制度规范。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在党的根本大法中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年7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于11月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区市党委,增强了巡视组的权威性,推动了巡视工作的发展。
——摘编自邢浩《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巡视使者的具体职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国民政府监察机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巡视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是官吏辞官归家、告老还乡的总称,史书上称之为“乞骸骨”“乞归”等。汉代,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发展,致仕制度逐步确立当时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有年老生病、避祸、退位主动让贤以及不称职或不受重用而被皇帝辞退等。上述因素中,决定官吏能否辞官成功的最重要一点就是皇帝的个人意志。元康四年,张安世上书归侯,天子不许:“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于是张安世被迫视事。西汉前期并无明文规定官吏致仕后的待遇如何,直到汉平帝正式发布诏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官吏致仕不仅解决了皇帝的麻烦,有利于解除执政阻碍,而且也为更多士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此外,致仕制度的建立完善,让后世有典范可依据,为以后官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高彦君《西汉官吏的致仕》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致仕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致仕制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2.A
3.A
4.B
5.B
6.D
7.D
8.A
9.B
10.B
11.B
12.B
13.B
14.D
15.C
16.A
17.D
18.B
19.D
20.A
21.(1)特点:监察机构庞大;监察官员分工明确;影响:利于整顿吏治;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扩大了官僚机构,增加了财政负担。
(2)特色:三权分立体制;人民享有监察权不同:隋唐监察制是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美国的监察制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
(3)成因: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思想解放程度。
22.(1)具体职责:优抚安民;选拔人才;纠查吏治。
(2)变化:巡按御史权力增长;监察官行政化趋势增强。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
(3)缺陷:体制设置中央与地方不平衡;地方组织建置不完善;现实中无法有效运行。
(4)特点:呈现出阶段性与渐进性;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巡视的权威性不断强化。
意义: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1)致仕原因多样;官员致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体现一定的随意性(或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致仕制度不断完善;致仕后官员待遇较优厚。
(2)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更新;提高官吏的行政效率;为后世致仕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