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区域文明的面貌。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文明的中转站(西亚)
(一)帝国的建立
半岛统一 ①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 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7世纪前期,默罕穆德在去世前,基本上完成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帝国建立 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②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二)帝国的统治
政治 政教合一,高度集权(最高统治者称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经济 ①国内: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国外: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③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①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被征服地区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 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发展。 ③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兼收并蓄、融合创新。
医学 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欧洲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数字 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知识点二: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大帝国(西亚)
帝国兴起
(1)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定为首都。
(3)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二)统治特征
(1)政治: ①苏丹是最高统治者,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奥斯曼帝国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新的商路,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知识点三:中古的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陆(南亚)
(一)笈多帝国
(1)建立: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2)政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直接控制的地区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地区仍保留原来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3)思想:印度教(从古婆罗门教演变而来)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宗教宽容)。
(二)德里苏丹国
(1)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
(2)统治: ①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3)思想: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政教合一、宗教同化)。
知识点四:日本与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东亚)
(一)日本
(1)背景: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进行了“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3)幕府统治:
背景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形成,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①经济基础: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②政治基础: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统治 ①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军事机构—幕府,自称征夷大将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②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 ③17世纪,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政策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特征 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 ②以将军为首的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掌握实权。 ③武士: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二)朝鲜
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
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今首尔),改国号为朝鲜。
④抗击侵略: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面对日本(丰成秀吉)侵略,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密切。明朝大将邓子龙赴朝鲜作战,与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牺牲。经过7年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达标检测
1.15世纪,奥斯曼帝国在中亚的扩张使其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与奥斯曼帝国的其他城市逐渐连成一线。奥斯曼帝国慢慢将自己固定到东西方贸易的链条上,首都伊斯坦布尔还成为东西方交流中心。由此可推知,奥斯曼帝国( )
A.逐渐消除了地方割据力量 B.逐渐成为东西商路的枢纽
C.扩大了“丝绸之路”的范围 D.疆域辽阔且社会经济繁荣
2.7世纪至8世纪时,阿拉伯人多次向外发动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的扩张而非宗教的扩张。由于阿拉伯帝国向异教徒征收的赋税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基于财政考量,阿拉伯人不强迫被征服地区的非伊斯兰教徒改变信仰。这种做法( )
A.反映了信仰自由的原则 B.有利于商贸交流的环境
C.改变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D.激化了境内的民族矛盾
3.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中国高僧法显西行求法,游历印度各地,称道当地“民人富盛,竞行仁义”。该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孔雀帝国统一印度北部 B.笈多帝国政局稳定
C.佛教成为当地主要宗教 D.德里苏丹政令统一
4.如图为世界历史上某个定都在伊斯坦布尔的帝国疆域形势图。这个帝国的强势存在( )
A.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进程 B.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C.成为了西南非地区的文明代表 D.刺激了西欧人开辟新航路
5.朝鲜王朝徐居正作《东国通鉴》,称:(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材料显示古代朝鲜( )
A.古代朝鲜衣冠制度深受中国衣冠制度的影响
B.古代朝鲜礼仪深受中国礼仪的影响
C.古代朝鲜儒学深受中国儒学的影响
D.古代朝鲜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6.在工业以前的时代,传统印度社会的基本单位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村庄。在村庄内部,重要的不是个人,而是联合家庭和种姓,这种形式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根源,也是民族衰弱的根源。据此可知,印度村庄( )
A.体现世界文明进程高度一致 B.否认个人价值存在
C.推动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形成 D.具有血缘亲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