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民国初年政党“往往以个人之感情,强为牵合,而未尝以一定之党纲相号召,党员之中知所谓本党政纲者百无一个焉”;国会选举“未闻有一党发表政纲建旗帜以卜人民之祈向”。各政党的经费主要源自行政拨款,许多政党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的资助,在政治上也就不得不迎和袁世凯。这说明民国初年( )
①政党个人色彩鲜明 ②政党忽视民意
③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④政党政治畸形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1936年初,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当时这一举措旨在( )
A.推动国民革命的深入开展 B.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发展
C.促进工农民主政权的创立 D.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3.孙中山在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时称:“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又称:“至于政府之组织,有总统制度,有内阁制度之分。……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孙中山对内阁制的态度变化 ( )
A.反映政党政治已名存实亡 B.体现革命派政治立场摇摆
C.旨在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D.说明当时民主法治的完善
4.1940年2月,中共在晋绥根据地成立了晋绥游击行政行署:1941年8月,改称晋西北行政公署,统一了晋西北、晋西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政权。1943年1月,晋西北行政公署正式改称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西北和绥远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机构进一步统一,晋绥根据地行政机构名称的调整旨在( )
A.发动百团大战的战略需要 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增强敌后抗战的领导力量 D.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5.从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农民由“被启蒙”变为启蒙者,他们再也不是愚蠢落后和麻木狭隘的代表,而是获得了独立身份,有价值尊严、理想抱负的主体。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下的意识觉醒 B.国民政府进入宪政时期
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D.根据地民主运动的发展
6.陈旭麓先生所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可以说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是五四以前80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一块里程碑。”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②它宣称中华民国的主体属于全体国民
③它规定只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性质的重要文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强学会、保国会的创办结束了旧时代无政治团体状态,预示着近代政党的到来。之后,各种政治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同盟会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中国革命政党的出现,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团体最高级的组织形式。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势力优势地位的凸显 B.根源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说明资本主义道路是中国国情选择的结果 D.证实了革命派是由维新派发展而来的
8.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则,规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调整了各阶级的关系,促进了减租减息运动的落实,一些跑到敌占区的地主回乡,乡绅富商也有了在根据地投资经营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被选进或者聘任为参议员和区代表的乡绅,表现出空前的抗日热情。这反映了
A.乡绅是我党要团结联合的对象 B.乡绅是当时基层建设的主导力量
C.政权建设须服从社会主要矛盾 D.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初步形成
9.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 )
A.人民代表大会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10.1943年,晋察冀边区的冬学教材有《反法西斯课本》《减租减息课本》《妇婴卫生》《怎样种庄稼》等。冬学课程的设置包括政治、军事、识字、唱歌、算数等,不同时期侧重点略有变化。这说明,当时晋察冀边区( )
A.极力构建红色政权政治文化 B.重视文化建设与军事并举
C.有利于土地改革的全面实现 D.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中,党派代表有142名正式代表和23名候补代表;区域代表有102名正式代表和14名候补代表;军队代表有60名正式代表和11名候补代表;团体代表有206名正式代表和29名候补代表;特别邀请人士75名。据此可知该政协会议
A.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B.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C.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D.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12.下列不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的是
A.君主立宪 B.主权在民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三权分立
13.1912年1月5日,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世界各国发布《对外宣言书》,指出:“吾中华民国全体,今布此和平善意之宣言书于世界,更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不徒享有种种之利益与特权,亦且与各国交相提挈,勉进世界文明于无穷。”材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此宣言书的目的是
A.得到列强财力上的大力援助 B.获得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希望列强给清政府施加压力 D.按照英美模式建立共和政府
14.下图为1954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庆祝这次大会的召开,国家邮电部发行了这套纪念邮票。这表明了
A.宪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B.人人都享有选举权
C.新中国开始走向民主制 D.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15.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500名,其中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委员,及一些部委中,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 )
A.反映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
B.说明政协是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D.体现了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
16.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文中“仿制品”是指
A.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B.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武昌起义成功
17.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这表明( )
A.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确定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8.如图是发表于1953年的宣传画《我们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画中的农民村妇女手里的是选民证。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践 B.政协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
C.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D.基层选举取消了资格限制
19.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方针”。这里的“方针”具体是指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B.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0.下图是1953年12月,北京市人民群众打腰鼓、扭秧歌,庆祝普选的一幅图片。对此图片解释正确的是
A.为第一届人大召开奠定基础 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形成 D.女性在选举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21.国家政治制度
材料一 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这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须适应国情,但另一方面,这种适应必须是一种动态的适应,即:政治制度必须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国情是可以改造且需要改造,应当不断地改造国情,使之永远处于去劣存优的变化之中。对国情的这种改造其实是一种量的变化:当国情改变的量的积累最终导致质的变化时,政治制度就要随之发生变动以适应变化了的国情,如果政治制度不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勉强建立,仍难以持久。
——摘编自檀江林、汪少波《理想的幻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夭折与反思》
材料三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联邦宪法对政府权力“两向分割”的内涵,并简要评价“两向分割”。
(2)阅读材料二,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说明为何“政治制度必须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归纳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22.“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D
6.A
7.B
8.C
9.B
10.B
11.C
12.A
13.B
14.D
15.C
16.C
17.C
18.C
19.D
20.A
21.(1)分割:(纵向分割)中央政府与各州的权力: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横向分割)国家权力结构: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评价:确立了联邦体制,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具有反专制制度的进步的意义。
(2)示例:(能够依据观点,结合具体加以说明即可)
政治制度必须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辛亥革命前,中国政治的权威基础是君主专制,皇权的合法性与天意联系在一起,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一直被斥为不合国情的异端;但辛亥革命前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主制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增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及合法性被否定,这就是已经变化的国情,因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是随着国情变化的正确选择,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政权企图复辟帝制,但国情的变化导致君主专制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任何想要恢复君主专制权威的做法已经不符合变化了的国情,故袁世凯复辟帝制注定要失败。
(3)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2.(1)监察官:御史大夫。根本目的:维护皇权。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
(3)措施: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4)保障: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力。
23.作用:用法律维护和保障了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