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08:4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图1和图2所示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
A.阻碍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B.改变南北经济文化的格局
C.削弱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D.强化中央对地方有效管辖
2.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并迁九鼎于此。周成王这些举措旨在
A.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管辖不断扩大的疆域
C.消除宗法分封制的弊端 D.加快黄河流域的开发
3.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4.明初废除行省制度,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布、按二司不得专,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这一变革( )
A.成为地方吏治腐败的催化剂 B.有利保障地方的长治久安
C.推动“省制”退出历史舞台 D.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的掣肘
5.下图为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这表明元朝
A.对外交往频繁 B.重视对藏族事务的管理 C.文化艺术繁荣 D.开始对边疆地区实行管辖
6.史学家白寿彝指出:“周初的封诸侯、建国姓,就是把氏族组织扩大为政治组织,也就是氏族组织变成国家机关,奴隶主贵族通过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这说明
A.周初中央集权具有血缘关系特点 B.氏族部落是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
C.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D.周王的分封强化了氏族部落组织
7.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郡县”和“封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
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制度
C.郡守县令官位世袭 D.维护了国家统一
8.隋唐以来,一切皇帝的命令必须经过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封驳、尚书施行的连锁行政制度,只存在于政治理论上,存在于个别事例上。材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度形同虚设 B.三省能够有效制约君权
C.三省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不能直接下达政令
9.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对西藏的管理,元世祖忽必烈设立统辖西藏的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A.驻藏大臣 B.宣慰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10.近代历史学家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说:“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开创了三权分立体制 B.三公之间分工明确
C.官僚政治已发展完善 D.地方管理相对自主
11.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郡县制
12.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分道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此类官员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
A.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 B.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带来冗官元费的问题 D.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13.《元史·百官志》记载,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而宣徽院掌管诸王宗戚、蒙古万户的粮食和差发;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但大宗正府掌管诸王驸马的刑事词讼;兵部和枢密院分掌屯田和兵甲征调,但无法介入诸王驸马私属军队的管领,由此可见当时( )
A.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 B.因俗而治分配合理
C.官制设置有职能重叠 D.汉化程度不断提高
1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其中“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和“划时代的突破”分别是指
A.宗法制、郡县制 B.分封制、郡县制
C.礼乐制、行省制 D.郡县制、行省制
15.至唐宋时期,虽然制订了较为全面的官员考课标准,但考课作用的发挥程度却与皇帝个人意志密切相关,考课机关往往以皇帝意志为准则,考课制度甚至成为取决于皇帝意志的一种工具。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官政治有效实行 B.宰相权力日益削弱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监察机构逐渐废除
16.下表为西汉大司马统领的中朝演进概况。它反映了西汉
时期 概况
汉武帝时期 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中朝官员的主要职责是皇帝的应对顾问
汉昭帝时期 大司马作为中朝领袖,领衔中朝官员预闻政事,参议决策,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
成帝、哀帝时期 赐大司马金银紫绶,置官署,禄比丞相,位在外朝上
A.中朝逐渐控制决策 B.派系斗争愈演愈烈
C.宰相制度渐趋成熟 D.中枢权力逐渐转移
17.据《周礼正义》载:“宾客之礼主于敬,故谓之宾礼。”“宾礼”是天子敬诸侯以及诸侯相敬之礼。由“敬”则生“情”,生“情”则“亲”,是“宾礼”的礼义。这一制度
A.孕育着原始民主色彩 B.旨在传播先进的文化
C.助推家国体制的确立 D.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
18.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道:“在隋唐之际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这一看法
A.肯定了科举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
B.是对三省制下相权制约君权本质的评价
C.否定三省制下中央运行机制的设置
D.忽略三省制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实质
19.政事堂是唐朝决议军国大政的最高机构,唐初参加者为三省长官,唐高宗以后,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三品”等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此举旨在( )
A.防止决策失误 B.强化皇权统治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20.时人描述宋初“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此观点认为宋初
A.地方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B.有效地防范了内部动乱,强化了中央集权
C.铲除了封建割据的根源,维护了社会稳定
D.地方行政体系严密,地方官权力基本丧失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材料二 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钱宾四先生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22.阅读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朝代)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上述示意图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综合以上示意图,概括古代中国疆域发展的趋势。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诸侯对天子有何义务。(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演变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特征。
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B
6.C
7.A
8.C
9.C
10.B
11.C
12.B
13.C
14.B
15.C
16.D
17.D
18.D
19.B
20.B
21.(1)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
(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
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
(3)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
22.(1)图一:战国时期(东周);理由:都城洛阳,主要诸侯国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
图二:唐朝;理由:都城长安,设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
图三:秦朝;理由:都城咸阳,北部有匈奴,有长城;南有桂林、南海等郡。图四:元朝;理由:都城大都,地方设行省,南海为万里石塘,疆域空前辽阔。
(2)疆域面积不断扩大,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
23.答案
(1)制度:西周分封制。义务:服从命令、朝觐述职。
(2)原因:王室衰落(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宗法制遭破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3)变化: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