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掺和(cān) 正月(zhēng) 翡翠(fēi) 吐口唾沫(tuò)
B.筷子(kuài) 吞咽(yè) 黄焖鸡(mēn) 青面獠牙(liáo)
C.汤匙(chí) 乌鸦(yā) 朴素(pǔ) 吞噬一切(shì)
D.缰绳(jiāng) 小贩(fàn) 轻盈(yín) 山西陈醋(chù)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鞭炮 沸腾 通霄 万象更新 B.彼此 肥腻 燃放 万不得以
C.惊异 肿胀 染缸 悬灯结彩 D.解释 浪漫 耐何 截然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名合格的学生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B.他的为人很好,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值得交朋友。
C.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也是田园诗歌的开山鼻祖。
D.阳春三月,万象更新,每个人都有一个新的希望。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大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B.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让我知道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
C.小明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北京的春节习俗。
D.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清明节。
B.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乞巧节。与七夕节有关的诗句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C.中秋节当天,人们可以登高,喝雄黄酒。
D.端午节人们可以赛龙舟,饮菊花酒。
6.下列关于课文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北京春节》一文以时间为序,详细介绍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几天的习俗,突出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和喜庆。
B.《腊八粥》一文以八儿在腊八这天等妈妈熬腊八粥的事,其中等粥是详写,喝粥是略写。
C.《藏戏》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藏戏的形成,略写了面具。
D.《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委婉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7.句子练习。
(1)仿造例句中加点词的部分,请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同一意思的不同词语。
例:有名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宫灯。
一到节假日,出游的人们多了起来,黄果树大瀑布( ),毕节百里杜鹃景区( ),赤水的竹海景区( ),遵义会址( )。
(2)注意下面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请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食物。
例: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句子积累。
(1)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寒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明了这一点。
(2) 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能会面。《迢迢牵牛星》写两人虽然只隔着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夜望月》中委婉的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这样类似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马上要上初中了,他想用《长歌行》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座右铭,时刻告诫自己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免长大了后悔。我还知道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三首古诗都是关于传统节日的,我还知道关于传统节日的其它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传统习俗我知道
例: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1)过年时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秋时候吃月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明清之后儿童的颈子上多了饰品—长命锁。其实,它是由古人佩戴的“长命缕”习俗演变而来。在讨论端午节习俗时,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有佩戴长命缕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据《荆楚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等古籍记载,自汉代起,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详。
(材料二)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小锁挂在孩子脖子上,为的是百家福寿锁栓他的生命。
(材料三)在黑龙江地区,小孩出生后,产家要向街坊要来七色彩线和七枚大钱,把大钱用七根一股的彩线并穿成连环形,一端饰以流苏,挂在婴儿项上,叫做“长命锁”。
10.佩戴长命锁的习俗最早产生于( ),由古人在( )节佩戴( )的习俗演变而来。
11.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这个风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企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2.文段第1句话与后面几句话是______ 关系。
13.文段从多个角度描写了除夕热闹,读句子选一选。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1)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
(2)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
(3)鞭炮声日夜不绝。( )
14.读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用加点词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加点词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出选文中除夕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年,就这样过去了。
(有删改)
16.读短文,完成填空。
(1)文中画横线的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故乡的元宵的____________。
(2)“一天快过去了”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17.短文开头用排比手法,连用五个“没有”,有什么作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写了元宵节这一天的哪些活动?什么活动写得最详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尾句“年,就这样过去了”,意蕴丰富。请你体会一下,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习作。
20.(1)书写。
要求:认真书写,字迹工整,卷面干净,格式规范,讲究美观。
(2)习作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题目自拟,注意写时要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本题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C项。
A项:掺和cān——chān 翡翠fēi——fěi
B项:吞咽yè——yàn 黄焖鸡mēn——mèn
D项:轻盈yín——yíng 山西陈醋chù——cù
2、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形易错字。
注意平时对易错字的积累和识记,本题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C项。
A项:通霄——通宵
B项:万不得以——万不得已
D项:耐何——奈何
3、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做题时,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搭配是否得当。
A恰当。随心所欲[suí xīn suǒ yù]随:随着;欲:想要。意思是指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多含贬义。
B不恰当。两面三刀 [liǎng miàn sān dāo]: 比喻阴险狡猾,居心不良,玩弄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B项的句意是说他的品质好,值得交朋友的。与句意不符。
C恰当。开山鼻祖[kāi shān bí zǔ]: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D恰当。万象更新[wàn xiàng gēng xīn]: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4、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A选项,有语病,“大概”和“差不多”意思相同,重复累赘,应任意删除一个。
B选项,有语病,缺少主语,应去掉“让”。
C选项,有语病,词序颠倒,指义不明,“许多”应该放在“北京”的后面。
D选项,正确。
5、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本题中表述正确的是B项。
A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韩翃的《寒食》,描写的是寒食节。
C项:喝雄黄酒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习俗。
D项:端午节人们可以赛龙舟,饮菊花酒是重阳节。
6、C
【解析】
【详解】考查了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本题中关于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是C项,《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
7.
(1)人山人海 摩肩接踵 人潮汹涌 人头攒动
(2)腊八粥在锅中叹气。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根据例子,可知加点的词都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观察本题,“出游的人们多了起来”表示后面的空要填表示人多的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人满为患等。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观察例句,可知,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仿写时要运用拟人的手法来仿写一种食物。
如:火龙果脱下了外套,正等着人们来吃。
8.
(1)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2)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3)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4)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5)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
(1)本题考查的诗歌是韩翃的《寒食》,全诗内容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本题考查的诗歌是《迢迢牵牛星》,全诗内容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本题考查的诗歌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诗内容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本题考查的诗歌是王维的《送别》,全诗内容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表示作者思念之情的诗句有:1、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本题考查的诗歌是汉乐府的《长歌行》,全诗内容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关于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诗句有: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5)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例如有:1、春节:《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清明:《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3、七夕:《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4、中秋节:《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9、(1)寓意年年有余 (2)寓意福从天降 (3)寓意团团圆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
(1)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的谐音“余”不仅仅代着盈余,也象征着降妖除鬼。在古代的汉朝,画在门叩上的鱼在降魔中赋予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唐朝,鱼的图案会出现在门把上,大门上,柜子门,箱子门上,以便驱走鬼怪。所以门把手设计鱼这一观念对中国人在新年里吃鱼有很大的影响。降妖除鬼则被慢慢的淡忘。同时把作为最后一道菜的鱼不吃干净,则是年年有余的说法。
(2)建筑上雕刻蝙蝠的寓意象征着吉祥幸福,蝙蝠的蝠字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里,蝙蝠纹就被当作福气的象征。
(3)中秋吃月饼的寓意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10.①.汉代 ②.端午 ③.长命缕
11.表达了人们期盼孩子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信息提取能力。
结合材料一“自汉代起,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详”可知,佩戴“长命锁”的习俗最早产生于汉代;由古人在端午节佩戴“长命锁”的习俗演变而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三则材料表达的主旨。
综合三则材料,可知这个佩戴长命锁的风俗代表着人们企盼孩子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12.总分
13.①.C ②.A ③.B
14.①.人们对吃团圆饭和祭祖的重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 ②.除非这件事是对的,否则的话,你父母必定不会让你做。
15.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说出语段第一句话与后面句子的关系。
语段的段首句“除夕真热闹”是中心句,语段围绕这句话写出了除夕的热闹气氛。是先总写,后分写。因此文段第1句话与后面几句话是总分关系。
【13题详解】
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文段从多个角度描写了除夕的热闹,如①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这是通过嗅觉知道,故选C。②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这是通过视觉知道,故选A。③鞭炮声日夜不绝。这是通过听觉知道,故选B。
【14题详解】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文中的画线句子“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从句中“除非”“必定”这两个词可看出“除夕”吃团圆饭和祭祖重要性。可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吃团圆饭和祭祖的重视。仿写句子时注意同样使用“除非”“必定”这两个词,例如:他的成绩一向很差,这次考这么好,除非考试超水平发挥,否则必定是作弊。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
注意平时对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中除夕的习俗有:家家户户都会贴红春联,燃放爆竹。除夕夜长辈会给小辈发压岁钱。在除夕夜,很多孩子会和大人一起“守岁”到凌晨,到了春节来临后才会入睡。贴福字也是除夕的一项传统习俗,很多地方还有倒贴福字的传统,倒贴福寓意福到了。
16.不热闹 承上启下
17.说明了故乡的元宵是不热闹的。
18.写了摆赌摊、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去庙里烧香、赏灯、看围屏这些活动,其中赏灯写得最详细。
19.包含了作者对年的留恋,对年过去的惋惜。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通过对短文内容的阅读与理解可知:
(1)文中画横线的这句话“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说明没有人来摊子上赌钱,从侧面表现了故乡的元宵的不热闹,没有人玩耍。
(2)文中的这句话“一天快过去了”承接着上边写的白天的所见,又连接着下边写的晚上的所见,故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
文中的这句话“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早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是一个排比句,可从句中一连用了五个“没有”看出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运用排比的手法说明了故乡的元宵并不热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对短文内容的阅读与理解可知,元宵节这一天作者写了摆赌摊、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去庙里烧香、赏灯、看围屏这些活动。其中赏灯写的最详细。可从“各屋里的灯”、“上街去看走马灯”、“孩子们的灯”看出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文中最后一句话“年,就这样过去了”意义深刻,包含了作者对年的留恋和对年就要过去的惋惜,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0.范文:
家乡的风俗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由上古时期的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那天的早上起床后,简单的吃了早饭,我就看到外婆在准备做月饼啦,外婆先把做月饼的材料按照对应的比例和好,爸爸将和好的面团分成一个一个小小的面团并擀成面饼,妈妈把馅料包入面饼当中,负责用月饼的模具把面团压成月饼的样子,最后妈妈把月饼送入烤箱就大功告成啦!嘻嘻!
中午,外公做的一道菜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外公拿起藕,用刀切片,每两片之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儿,下油锅炸至两面金黄即可!真叫馋人,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块藕饼一口咬下,我的天,太好吃了!
午饭过后,爸爸和外公把一个长桌搬到了露台,我负责把一个用来放贡品敬菩萨的方凳子也搬上去,外婆和妈妈拿着贡品和实物!看似简单的事我们却忙了很久。等我们忙完都到晚上了!我们边休息边闲聊,等待赏月,一会儿,月亮就出来了,我可爱的老妹儿是第一个看到月亮的,她雀跃鞋手指着月亮说:“月亮月亮,你们看!”我抬头看着月亮,今天的月亮特别的亮又特别的圆!可是为什么又亮又圆呢?其实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发亮的,发亮是因为太阳的光通过地球反射到月亮上的,只有每年的中秋节月亮才最圆最亮!
就这样,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吃着月饼,谈笑风生,不时的抬头看看天空中的那轮明月,说不出的舒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话题作文。
考查对作文题目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对语言的组织、表述能力。进行大作文写作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中心,文章需要围绕着一个主旨来写,不可跑题,要根据题目内容来确定中心思想。其次,要有一个具体的事件来体现文章的中心,否则文章空洞无力。写作时还需注意使用正确的用语、措辞,不要出现错别字。文章的中心为“家乡的风俗习惯”因此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家乡的几种风俗习惯,用叙述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即可。
开头:点明所要描写的节日是什么,简单介绍节日的由来。
过程:具体写出习俗的经过。
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升华文章的主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