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美国先后通过了《工厂检查法》《孟工法》《纯净食物和药品法》《肉食检查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的颁布( )
A.旨在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B.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C.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D.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2.东印度公司成立时股本仅有6.3万英镑,到1708年增加到316.3万英镑。从1698年到1775年,英国的进出口额增长了500%至600%之间。由此可见,英国工业革命出现得益于
A.殖民地的原材料丰富多样 B.海外市场和货币资本的取得
C.近代金融制度体系的确立 D.人们抛弃安贫乐道的价值观
3.如表内容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式实行金本位制的状况。这说明( )
国家 正式实行金本位制的时间 人均工业生产指数 (英国1900年=100)
1880年 1913年
英国 1873年 87 115
德国 1873年 25 85
法国 1878年 28 59
美国 1879年 38 126
日本 1897年 9 20
A.资产阶级革命推动经济发展 B.工业革命加速金本位制的扩展
C.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形成 D.美国和德国经济发展后来居上
4.《英国通史》中记载:“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秒为单位……火车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加强
B.促使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C.使上层人士出行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变化
D.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5.利用公式来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简化教材内容和帮助理解一些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下列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些经济成分的公式表述,其中错误的是
A.小农经济=农业+家庭手工业 B.福州船政局=资产阶级+机器生产
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D.官僚资本主义=政权+近代工商业
6.下面两幅图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世纪全球主要城市的工人工资水平和煤炭价格示意图。据此推测,该学者研究的主题是( )
A.全球主要城市工业化发展水平 B.价格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C.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D.英国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7.下图是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图。这反映出( )
A.英法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B.德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世界贸易逐渐形成新格局
8.1870—1900年,美国煤产量从3310万吨增加至26970万吨,石油从2亿加仑增加到27亿加仑;190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已达19.34万英里,超过欧洲各国铁路长度的总和。这些变化表明,当时美国( )
A.成为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工业强国 B.利用新能源助推铁路交通大发展
C.已转变为重工业主导的工业国家 D.亟需解决国内资本市场统一问题
9.下表为1688至1801年间英国各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年份 农业比重 工业比重 服务业比重
英格兰与威尔士 1688 40 21 39
1770 45 24 31
大不列颠 1801 32 23 45
A.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 B.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
C.成功实现工业化转型 D.仍是农业社会的本质
10.19世纪中期,在《谷物法》存废争执最激烈的时候,英国首相皮尔说:“铁、煤和制造业的资源给予我们在巨大的工业竞争中超越每一个对手的有利条件······我们位于那些因自由交换产品而获利的国家之首,这个国家能从竞争中退缩吗?这个国家能在禁闭的病态的环境中繁荣吗?”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重商主义政策盛行 B.经济发展推动政策调整
C.新旧势力矛盾重重 D.与列强间殖民争夺激烈
11.英国在18世纪的发展中产生了两个难题:高炉炼铁破坏森林以及持续进水的煤矿矿井。将煤炼成了焦炭、早期实用性蒸汽抽水机的发明与运用分别解决了这两个难题。至此( )
A.机器工厂的动力问题已经解决 B.工业用煤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范围更广泛 D.人类社会大机器生产由此开始
12.下表为19世纪上半叶英国平均预期寿命统计(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曼彻斯特(城市) 拉特兰郡(农村)
职业阶层、乡绅及其家庭 38 52
手艺人及其家庭(拉特兰郡包括农场主等) 20 41
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 17 38
A.工业化的消极影响严重 B.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
C.城乡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D.政治民主化任重道远
13.18世纪晚期,英国出现了工厂制度,到19世纪中叶,所有的棉布都已经在工厂中生产。生产的集中使规模空前的工人在一起从事专业化的工作,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成产业工人。这表明近代工厂制度使( )
A.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B.社会阶层逐步固化
C.手工工场得到扩张 D.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4.1858年被称为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臭气冲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这折射出当时( )
A.政府迫切推动工业革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内燃机的应用污染严重 D.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15.19世纪初期是英国工业化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劳资双方的对抗日益剧烈,面对劳工阶层的不满和反抗,政府曾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后来政府逐步抛弃家长制保护主义法规条令,既不做劳资冲突中弱势方的保护者,也不做劳资冲突的仲裁者。英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劳资双方关系得到改善 B.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16.据统计,1816年英国13岁以下工人在棉纺织行业所占比例为20%、1835年为13%、1850年为8%。19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德国统一之前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 B.经济发展提升了工人的社会地位
C.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劳动力的渠道 D.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复杂化
17.19世纪初的曼彻斯特,城市中心区域已经美化,城市东南建造起带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棉业富豪,开辟了宽阔的街道,路政得到改善,街道得到了照明。但在英国公共卫生专家眼里,“就穷人拥挤在令人作呕、黑暗潮湿、狭小不堪的住宅的稠密情况而言,曼彻斯特的不幸超过了伦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改变生活空间 B.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完善
C.城市化推动初等教育普及 D.市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
18.1833年,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英国的政治家表示:“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出现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英国进步力量要求废除奴隶贸易
B.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C.非洲黑人奴隶的强烈反抗与斗争
D.非洲的市场和原料比劳动力重要
19.下表数据主要反映了( )
187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1913年 15 11 13 8 4
A.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
B.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C.世界贸易竞争正趋向缓和
D.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
20.近代以来世界工业发展模式呈现出趋同趋势。下图中集团3代表的折线应为( )
图 五大经济集团的长期增长趋势
A.① B.② C.③ D.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它的开展引发了世界历史发展新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开始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并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间,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一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此外,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同时,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等自然科学成果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摘编自王铭王薇《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岗位多集中于纺织业和采掘业,虽然当时已开始实行工厂制,但实际上工厂多而小,与之前的规模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如在1851年英国全国87000名雇主中,雇佣10人以下者达76000人,占总数的87%,雇佣50人以上者仅2000人,占总数的23%,小而散带来的用工不稳定问题,也是当时出现失业的一个重要图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化,新技术下的重化工业需要大资金大规模才能满足,大企业相较于之前能为工人提供更多相对稳定且多样化的岗位,这也使得专业化分工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简单化向着复杂化演进。
——摘编自李智明《新工业革命时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挑战与思等》
材料三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 展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先后完成,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只满足国内市场,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而蒸汽机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19 世纪60- -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显著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和美国发生。立体交通运输(飞机、汽车以及远洋轮船)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摘编自李南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就业产生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材料三 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展出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材料四 下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本次世博会有100多个国家参加,观众达6000多万人次。
(1)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你设想一下,1904年世界博览会能展出哪些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的年代”
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让我们想一下那些在本书所阐述的60年时间里发明出来,或者是在这个时期获得其现代意义的词汇。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贵族阶级”、“铁路”;作为政治术语的“自由”和“保守”;以及“民族”、“科学家”和“工程师”、“无产者”和(经济)“危机”,又如“功利主义”和“统计学”、“社会学”和其他许多现代科学名称、“新闻出版”和“意识形态”等等。这些都是在这个时期新造的词汇,或为适应这个时期的需要而产生的单词。[其中多数词汇或已在国际上通用,或已按字面的确切意义被译成各种文字。例如,“社会主义”或“新闻出版”在国际上广为流行;而“铁”和“路”(ironroad)的组合,除了它的发源地以外,在每个地方都是铁路(railway)。]“罢工”和“贫困”也是如此。
——[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1)材料的作者认为此历史时期为“革命的年代”,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2)材料中的信息能否全面反映了此历史时期世界的面貌?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5.B
6.C
7.D
8.A
9.D
10.B
11.B
12.A
13.B
14.A
15.B
16.A
17.A
18.B
19.A
20.B
21.(1)条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为英国提供了原料、市场、劳动力和原始资本;工厂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能和人才;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不同影响:①就业领域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采掘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广泛并转向了更加多元化的重化工业领域;②就业形势的差异:第一次工业革命就业形势不稳定,第二次工业革命就业形势较为稳定并呈现多样化;③就业模式的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就业模式相对简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就业模式相对复杂。
(3)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在亚、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倾销工业品和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2.(1)说明: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产品:交通产品:汽车、飞机等;电器产品:电动机、电报、电话、电影放映机等;化工品:塑料、化肥、炸药等。
(2)现象:材料二反映了英国进口的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居“世界工厂”的地位。
原因: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在英国广泛确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大肆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3.(1)举例:同意。观点:词汇来自社会,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状况和人们对这个社会时代的理解。
反映经济状况的词汇:“工业”、“工业家”、“工厂”、“铁路”,反映阶级状况的词汇:“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无产者”、“罢工”等,这些词汇正是欧洲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
反映政治的词汇:“自由”和“保守”、“民族”、“社会主义”等,正是法国大革命及欧洲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如1848年欧洲革命等,欧洲工人运动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等。
反映社会的词汇:“功利主义”和“统计学”、“社会学”、“新闻出版”等,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反映。等等。
(2)举例:不能。理由:只是欧洲,尤其是英国法国的历史,没有其他亚非拉地区的历史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