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情况,这些古代农作物的引进,主要得益于
A.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 B.人口猛增对优良作物的需求
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
2.据现存史料,宋代已存在土地契约法权的书面形式。迨至明清间,土地契约文书更加完备周全。在民间土地买卖中,必须签订田契,除买卖双方签押外,还需有中保人、书写人等中间见证人的签押,契约文书始能成立。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助于( )
A.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农业生产
C.减少争议纠纷 D.规范商业交易
3.滚筒印章(下图所示为滚筒印章印文)作为商品交易的信用凭证,自大约公元前4000年在两河流域出现之后,逐渐传播到叙利亚、伊朗高原等地。这可用于说明古代( )
A.西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B.西亚地区商业体系的建立
C.两河流域文明程度的先进 D.两河流域商业氛围的浓厚
4.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些新变化的是
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竹子是中国南方的特产,竹编手艺及贸易自古在南方已很常见,杭州的竹竿巷就因编篱插花的细竹竿在此集市而得名。但自元代开始,山东的许多城市也都逐渐出现了竹竿巷。元代出现竹竿巷的山东城市( )
A.因徽商的兴盛而带动 B.由行政中心发展而来
C.多分布于运河的沿岸 D.应对朝廷的科差而设
6.斗茶始于唐代,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较新茶优良次劣,排名列序,是为斗茶,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据此可知( )
A.政府实行严格的榷茶制度 B.斗茶的目的是将新茶贡献给天子
C.斗茶风俗促进了茶叶技艺的提高 D.茶叶贸易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7.直到13世纪,在欧洲本地之外进行冒险的商人所做的贸易仍然脆弱地依靠着统治者;长距离冒险关心更多的是好奇、罕见之物和奢侈品而不是出售大宗商品。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活动水平有限 B.东方货物受到追捧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政府主导对外贸易
8.清初唐甄出身于书香门第,为顺治时举人,曾在山西省长子县担任过十个月的知县。然而,他在晚年却转而经商。类似唐甄这样的士人经商在当时十分普遍,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B.反映出官员俸禄十分微薄
C.说明了抑商政策已被放弃 D.体现出长途贸易增加就业
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说到:自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以下关于“宋代的物质文化”的图示对应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明朝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朝贡贸易,将西域各个经济体与明朝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长期共享和平。由此可知,这种形式的朝贡贸易( )
A.开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新局势 B.加强了明朝对西域政治经济的影响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势 D.冲击了“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1.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
A.商品经济 B.农业经济 C.资本主义萌芽 D.官营手工业
12.唐中期,长安城内修建了专门给流动人口居住的“客户坊”,到五代时“又听人入财拜官,以财多少为官高卑之差。富商大贾,布在列位”。这些做法有利于( )
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都市建设规模的扩大
C.财政收入结构的转变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13.对于向中国朝贡的东南亚各国,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或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由此可推知,明代( )
A.对外政策进行了调鉴 B.朝贡贸易迎来转机 C.实行和平的对外政策 D.海上丝绸之路受阻
14.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开始对来自南洋的洋船采用“文抽之例”,按船只的大小分等征税。清代以粤海关为例,虽然对本国出洋及沿海贸易的船只也征收船钞,但比外国船只要低得多,仅占同等外国船只船钞的19.3%。据此可知明清( )
A.废弃闭关锁国政策 B.已具有贸易保护意识
C.赋税制度全面革新 D.国内商品竞争力不足
15.15至16世纪,中国对白银的需求日益扩大。受利益驱使,日本、欧洲白银大量输入中国。1465年至1644年,世界主要地区输入中国的白银超过14000吨,是中国自产白银的九倍多。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
①加快了白银货币化的步伐
②推动了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③加大了社会金融运行的风险
④导致国家对外政策的松动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16.古埃及奴隶制经济是约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叶至公元6一7世纪的古埃及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下列有关古埃及奴隶制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②公元前16一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③公元前15一前14世纪,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④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博物学家普林尼的《自然史》中写道:“在所有各种铁之中,以中国铁为最好。中国人把它(中国铁器)连同各种织品和皮货输送给我们。”该记载表明
A.中国冶铁技术领先世界 B.中国铁器远销罗马
C.中西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D.冶铁技术源于中国
18.在记录古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文献中,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甚至“蕃商”成为了专有名词。这反映出宋代( )
A.城市商业发展十分迅速
B.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
C.藩镇割据问题依然严重
D.海洋政策发生重大的调整
19.《天方夜谭》描绘了一个故事:巴格达城的一位穷脚夫帮一位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购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槛榜、阿曼构子……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该故事主要反映出巴格达( )
A.社会风气的包容 B.经济结构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C.商业贸易的繁荣 D.对东西方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20.《新唐书·食货志》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室,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据此可知,唐代的飞钱( )
A.具有信贷业务性质 B.规范了商业交易行为
C.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D.强化了政府抑商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21.从古至今,货币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
——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三 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学科
阶段1 秦朝至隋朝 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阶段2 唐朝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3 宋朝至明朝 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阶段4 明朝和清朝 (1840年前) 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从材料来源的角度,说明材料一中“④拜占庭帝国金币”对研究中外贸易往来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观察材料一并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
(2)从材料三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概括货币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1)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
历史的折页:1924年温布利博览会
20世纪初,英国提出了与自治领和殖民地举办一次博览会的计划。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计划搁浅。一战后,计划重启。1924年,博览会在伦敦温布利举办。图6为本次博览会规划示意图和相关展览内容
——据《谢菲尔德每日电讯》等
(2)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英国为什么举办这次博览会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苏州常熟县的潢泾镇(即明代太仓的赵市)宋元时是大镇,明初因遭兵火“闾里为墟”,但到明成化年间又恢复成市。进入清朝以后,在它的周围又涌现出一批小市镇。如镇西南七里有乾隆末年成市的归家庄,镇东南九里有乾隆中兴起的时思庵镇,镇西北十里有陆河镇,西北十二里有横塘市。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C
6.D
7.A
8.A
9.D
10.B
11.A
12.A
13.C
14.B
15.C
16.B
17.B
18.B
19.C
20.A
21.(1)史料价值:④是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出土于中国北魏墓葬,属于实物史料;出土数量很多,是研究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的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特点:中国古代货币自成体系;与小农经济相适应;长期采用铜铸币的形式;货币材料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任答3点即可)
(2)示例 阶段1:货币变化:秦统一币制;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原因: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影响:五铢钱的长期使用影响商业发展和后来的货币制度。
阶段2:货币变化:唐朝铜铸币从重量货币发展为名义货币,铸造标准进一步规范,质量提高。原因:隋唐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铜铸币经验的积累。影响:铜铸币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对后世货币制度影响深远。
阶段3:货币变化:纸币出现并大量流通,与铜钱并用。原因: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影响: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但官府利用大量发行纸币搜刮人民,导致纸币信用丧失。
阶段4:货币变化: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银钱并用。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新航路开辟后,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影响: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限制了官府对人民的剥削,也增加了中国经济受国外经济形势影响的可能。
22.(1)导致土地兼并、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激化社会阶级矛盾,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引发社会矛盾,导致小农经济破产,流民出现和增多,不利于巩固统治;贪污受贿严重,吏治腐败;严重影响军队战斗力。(任3点)
(2)证据:英国政府馆中关于英国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的展示;工业馆和工程馆的修建;英国所属自领地和殖民地的场馆布局;世界地图浮雕;艺术馆的设置等。理由:博览会展示了英帝国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重塑战后英国民众的自信心;殖民地的异域风情,在东西方对比差异中印证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潜移默化的传播了帝国主义的价值观念;一战后自领地和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背景下,通过博览会来加强团结与促进贸易交流,来缓解战后英国疲软的经济以及稳固帝国内部关系;艺术展览在于展示一种更加真实的民族特性,预示帝国内部关系的调整。
23.(1)特点: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的地方;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2)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棉纺织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的出现,长途贩运业的发展;国家统一;人口的大量增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