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08:4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罗马法规定:“如果从某处向人们经常通行或逗留之地投掷或倒泼某物,针对居住在那里之人,我将给予双倍于他所造成的损害之诉。”这表明当时罗马人( )
①已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 ②对城市卫生有管理要求
③强调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④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唐代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
A.区分亲疏贵贱的病患差别 B.坚持医德至上的价值取向
C.贯彻医技优先的行医理念 D.恪守安生立命的职业规范
3.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患者,医好大量病人,得到朝廷的认可,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安乐坊的日常支出。后来,北宋朝廷在各地设置类似机构,并大量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B.确立了中医治疗学基础
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 D.存在着尖锐的社会矛盾
4.2015年12月8日,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向世界十次提到“中医药”。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下列有关中医药知识对应准确的是( )
A.《黄帝内经》——西周时期问世、战国时期编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针灸疗法——其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我国祖先独创,近代以后方为世界所知晓
C.《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作,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D.《本草纲目》——是对13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5.唐高宗时组织人员编修《唐本草》,“普颁天下,营求药物”,并令绘出实物图谱。据考证,药典里药图来源至少有13道133州。由此可知,《唐本草》的编修( )
A.强调中医的辨证论治 B.传承了前人的编写经验
C.重视药物的实地取证 D.确立了医典的修撰原则
6.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因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中医药学成果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黄帝内经》 ②《伤寒杂病论》 ③针灸铜人 ④《本草纲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7.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在与疫病的斗争中,古人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不包括
A.注意公共卫生,修建下水道 B.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C.建立疫病救治机构,防治结合 D.进行牛痘接种,治疗疟疾
8.出土于四川绵阳的经脉漆雕彩绘经络漆人,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标识了人体经络穴位的木质漆人(见如图)。该模型全体涂以黑漆,其上刻有供针灸用的红色经脉路径,与《黄帝内经》的记载有相似之处。该漆雕( )
A.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先世界的依据 B.价值应与医学文献相互印证
C.体现了漆器工艺者丰富的想象力 D.构造完整的还原了人体结构
9.对如表的解读,合理的是
帝王年号(公元) 疫病情形
太宁三年(325年) 元帝虑勒南寇,使王导率众讨勒。勒军粮不接,死疫太半。
永和七年(351年) 三月,中原大乱,因以饥疫,人相食,无复耕者。
隆安五年(401年) 十一月,(刘裕追击大破孙恩)三战并大获,俘馘以万数。恩自是饥馑疾疫,死者太半。
义熙四年(408年) (敬宣)军次黄兽,与伪将谯道福相持六十余日,遇疠疫,又以食尽,班师,为有司所劾,免官。
A.唐代的疫情比较频繁 B.自然灾害导致疫病频发
C.疫病主要集中于北方 D.疫病往往与战乱相伴生
10.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的治疗方法,“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疫苗大体相近。这可以说明( )
A.当时我国已掌握使用疫苗防疫的方法 B.中医在防疫治病上具有一定迷信色彩
C.中医注重借鉴和采纳西医的治疗方法 D.中西医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
11.中医药学以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著称于世。下列典籍按问世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温疫论》 ②《黄帝内经》 ③《伤寒杂病论》 ④《本草纲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12.天花病毒喜热厌寒,而满洲统治者向居塞外,气候寒冷,故未入关前,满洲人极少患天花。17世纪末天花肆虐,满洲人入关后,“满人不出疹,自入长安,多出疹而殆”,为此,清政府采取了“避痘”“祈神”“种寂”“惊疗”“吸疗”“闷疗”等举措。以下情形不太可能出现的是( )
A.民间出痘者,驱逐域外四十里 B.治痘医生及有关医书大量出现
C.设置了处理天花的人员与机构 D.广泛建立西医医院和西医院校
13.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把开展全地区卫生运动列为施政纲领。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建国后,中央通过传媒界和教育界、文艺界进行防疫宣传,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材料体现了( )
A.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B.中共重视疫情坚持群防群治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完善
14.春节联欢晚会“英伦配”一曲《本草纲目》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新一轮深层次的思考。《本草纲目》最大的价值在于
A.是研究传统药物学的瑰宝
B.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医学著作
C.代表了中国医学最高水平
D.集中体现了民间医学的精华
15.下表是中国传统文献中有关饮食的记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中华饮食( )
内容 记载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黄帝内经太素》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五常政论》
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老老恒言》
A.遵循药食同源理念 B.浸润者劳动人民智慧
C.凸显鲜明伦理秩序 D.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16.黑死病结束后,西欧农民第一次能根据自己心情,自由地在各庄园之间辗转,并受到新主的欢迎。凡想要留住农民的领主,必须为其提供更好的土地劳作条件并废除他的“平凡义务”。这反映了当时( )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人力成本的提高 C.人口迁徙的加快 D.封建秩序的瓦解
17.19世纪末,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中针对需乱等瘟疫的爆发及其应对说:“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以驱之,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这一论述
A.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 B.传播了现代医学卫生观念
C.指出了瘟疫流行的原因 D.说明了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18.《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此材料不能说明五禽戏
A.根据动物形态演化而来 B.华佗所创,可强身健体
C.可治疗疾病,临床试用 D.可防治疾病,有益身体
19.1844年《澳门新闻纸》的报道中提到,“中国之人民,平常尽皆恨恶我等”,“只有医学乃系中国之人颇肯信之……颇信欧罗马医道之妙手,即已稍肯就医,医痊之人,多有写信到来致谢,致医道之多传遍各处。”这表明( )
A.外来入侵促进中国医学近代化 B.西方国家以治病麻木中国人民
C.中国民众对西医的信任度提升 D.中国民众对西方医学认识模糊
20.下图所示为黑死病传入法国南部后,阿维尼翁一位医生的笔记。这些描述意在说明黑死病( )
黑死病的传染如此严重,以至于不仅与病人待在一起,即使看他们一眼似乎也会被感染。死亡的人如此之多..理葬时找不到祭司在他们的坟前祷告。父子之间不相往来....甚至医生也惧怕感染而不敢对患者进行治疗。至于我,为了不背上恶名,不敢不到场,但仍然始终处于恐惧之中
A.造成了严重社会恐慌 B.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
C.间接推动了医学发展 D.使封建伦理遭到颠覆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1902—1912 年《大公报》中刊载的一些医学广告。《大公报》创刊于1902 年,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刊载了大量的医学广告。其所刊载的西医广告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医学学科概念,代表性的眼科广告有“西国医眼”“大学眼药”“共济医院广告”等,代表性的牙科广告有“牙医周相臣”“金刚石老牌牙粉”“小松崎齿科病院”等。
从广告看社会变迁
标题 内容
狮子牌牙粉 世界上的人,本是精气血肉长成的,身体不似金石的坚固……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
西医妙技 本邑某绅之夫人,患噎膈症,将及一年。屡延华医调治,毫无寸效,至今正几至滴水不能下咽,殆濒于死矣。嗣请法国医士—北洋医学堂总教习纳君玉成设法医治,纳君谓:“如用药调治,恐收效迟”,乃用以胶皮管探入病人喉中尺余,毫不觉其痛苦,但觉胃口稍涨。将胶皮管提出,立刻即能食饮,渐渐可以复元矣。西医之妙,真有非华医所能望其项背者
直隶全省禁烟总局设立戒烟医院告示 为出示晓谕,专照得本局办理全省禁烟事务,应设戒烟医院总理医务事宜,并遵照政务处章程官制方药……自示之后,无论绅商士庶,均须立志戒烟,到院报名医治,并照章发给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大公报》刊载医学广告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公报》刊载的医学广告蕴含的历史价值。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年,卫生防疫口罩开始零星出现于中国社会。1904年《中华报》报道,北京城内因开挖沟渠,不仅臭气熏天,且有“无限奇状之微生物”经口鼻进入腹部而致疾,因此“西人行者均带鼻罩”。1918年,留美公共卫生学博士、中华医学会发起人俞凤宾在概括与总结国际社会抵御“西班牙大流感”,以及中国应对东北、华北鼠疫之经验基础上发表了《避疫面具之制法及用法》,对口罩的规格形制、佩戴方法、防护效果等进行了细致说明。总体而言,口罩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并未真正流行和普及开来。20世纪初年,中国现代卫生事业刚刚起步,面临政局动荡、人才匮乏、财政困顿、职权不明等一系列问题,甚至连负责全国公共卫生事务的内政部卫生司都一度降格为卫生科。口罩往往是在疫情突发时应急使用,疫情扑灭之后便束之高阁,因此口罩这一新生事物也就迟迟未被纳入中央层面的公共卫生防疫制度。
——摘编自陈鹏、王璞《卫生防疫口罩在近代中国的兴起、流行与波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初卫生防疫口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民初卫生防疫口罩兴起的特点。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1eprosy”、“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 Ye11ow 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主张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年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美国麻风病污名中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C
6.A
7.D
8.B
9.D
10.D
11.B
12.D
13.B
14.A
15.B
16.B
17.B
18.C
19.C
20.A
21.(1)背景:新的医学学科出现;社会上卫生观念和健康意识有所增强;西方医学知识的传人;中国人对西医的认可和接受。
(2)历史价值:了解西医东渐的情况;认识近代中西医的交流与融合;了解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发展的历史;佐证晚清开办了医院是研究晚清社会的重要史料。
22.(1)原因:西方的影响;防治疫病的现实需要;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人才的推动。(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普及过程缓慢;具有应急性特征;缺乏制度保障;民众认可度低。(任答三点即可)
23.(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量华工被美国征召;美国经济危机本土工人大量失业引发排华风潮;美国报刊及其政治人物的诱导推动;长期种族主义的歧视和殖民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统治腐朽;麻风病的研究防治工作进展缓慢;等。(言之有理亦可,任意3点);
(2)历程:《排华法案》经历了实施、废除和道歉的变化历程。评价: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美国本土工人的就业机会,但违背时代发展潮流趋势,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法案的废除反映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做出的巨大贡献;美国政府的道歉,反映了美国华人群体的发展壮大和中国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