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08:4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波斯帝国新首都的大门是由亚述人的巨像、人头牛和狮子守护着。装饰石柱采用埃及风格,在浮雕和装饰中可以发现希腊风格的细微之处。帝王谷的十字形入口和居鲁人的陵墓是由希腊人设计的。这说明,波斯帝国( )
A.改变了欧亚大陆政治格局 B.融合古代亚欧文明
C.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D.传承区域传统文化
2.《天方夜谭》是一本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其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中国的男孩阿拉丁与邪恶的非洲魔法师斗智斗勇,最终取得神灯并成为国王的故事。这反映出( )
A.阿拉伯文化具有多元性 B.阿拉伯文化具有统一性
C.两河流域文明历代相承 D.两河流域文明历史悠久
3.有学者认为,从公元前8500年开始,直到公元500年后希腊与意大利的兴起这一段时间里,欧亚大陆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动物驯化、植物驯化、文字、冶金术、轮子、国家等等都是在新月沃地或其附近出现的。文中“新月沃地”位于今天的
A.西亚 B.南非 C.东欧 D.北美
4.《吉尔伽美什》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一部史诗,诗中叙述到,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宰杀天牛后,众神降罚,恩启都暴病而亡。为了哀悼恩启都,吉尔伽美什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且意识到死亡会平等地降临到所有人头上。由此可见,该史诗( )
A.凸显了时人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B.主要叙述了西亚民众的生产生活
C.蕴含着一定的公平和正义价值观 D.体现了区域间文明的交流和碰撞
5.古埃及人注意到,每隔1460年会同时出现日出、天狼星升空与尼罗河泛滥。神庙祭司很早就开始制作星象图。以此为基础,古埃及人发明了太阳历。由此可见,为古代埃及提供发明太阳历的主要客观条件是( )
A.地理环境 B.宗教信仰
C.农业发达 D.群众智慧
6.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见证了古埃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下列关于古埃及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B.亚历山大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C.古埃及文明延续了近3000年
D.月亮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7.发现于巴格达附近、早于《汉谟拉比法典》的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仇恨其城邦,并逃跑了,另一人娶其妻,当他回来时,他不得对(原)妻子主张权利。该规定( )
A.宣扬了汉谟拉比国王的功绩 B.得益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C.展示了古代埃及的法律成果 D.旨在维护国家公共利益
8.古代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用武力方式向外扩展,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方式不同 B.文明开化的程度不同
C.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D.周边环境的影响
9.据考古学家研究,公元前1250年赫梯国王哈图斯里三世在一封通信中提到铁的生产和贸易。公元前1200—前1000年,赫梯的块炼铁技术在西南亚已达到相当大规模的传播。直到14世纪, “块炼熟铁渗碳法”一直是欧洲一些地区主要的炼铁方法。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赫梯是冶铁技术的发源地 B.欧洲长期落后于世界
C.块炼铁技术已普及全世界 D.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
10.《积分和方程计算法》的作者是
A.伊本·白图泰 B.伊本·穆萨 C.白萨木 D.巴赛尔
11.下面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它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体现了( )
A.中国古代发达的手工技艺 B.文明交流的源远流长
C.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 D.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12.英国学者埃弗谢德研究西亚等地出土的两千多个陶器上的附着物时,发现人类在公元前七千年左右就已开发利用家畜奶资源;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两河流域古建筑上的雕刻,也涉及挤奶、催奶、奶食品制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说明( )
A.家畜在先民生活中地位重要 B.人类开发奶资源的历史悠久
C.两河流域最早开发了奶资源 D.家畜是苏美尔人生活的基础
13.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那么下列关于埃及文明说法正确的是
①古埃及科学和文化成就较高,突出成就之一是太阳历
②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③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④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是因为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下图中属于古代西亚地区文化成就的是( )

①莎草纸和象形文字 ② 《汉谟拉比法典》

③狮身人面像 ④史诗《摩诃婆罗多》
A.① B.② C.③ D.④
15.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传说。古代不同地区分别诞生了各具特色史诗,其中史诗描述与方位搭配正确的是( )
A.①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史诗 B.②用梵文书写的祭祀歌颂神明的经书
C.③古代斯拉夫民族风土人情 D.④诸神故事是后世西方文学创作源泉
16.对苏美尔文明埃利都城的考古发现,在该城一座神庙的地下保留了多达18层的建筑层,最下面一层建筑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而神庙一般是一个城邦的中心。据此推知该地区( )
A.建筑理念超前 B.文明具有持续性 C.神权至高无上 D.城市变迁速度快
17.北纬30°线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各文明成果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下列表述与图中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①房屋多用泥、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②钢筋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该地主要建筑特征
③目前已知最早的轮车出现,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④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小麦原产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贝希斯敦铭文由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铭文雕刻在贝希斯敦山约一百米高的山崖上,用古波斯语、埃兰语及巴比伦语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写成,记载了他镇压政变与起义,最终取得王位的经过。这一铭文可以用来( )
A.研究波斯帝国的古代建筑艺术 B.真实再现大流士一世夺权过程
C.解读楔形文字的书写使用情况 D.认识西亚地区的君主专制制度
19.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人首飞牛石雕——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
B.②——《源氏物语》——借鉴吸收中华文化
C.③——“悬诗”——融合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D.④——《几何原本》——崇尚理性和思辨
20.在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时期,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其翻译的来源文献十分广泛,包括希腊语文献、巴列维语文献、波斯语文献、希伯来语文献等等,这些文献中也包含景教等不同宗教的文献。该运动翻译有著作两百部以上,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这一运动形成的原因包括( )
①政治统治的需要 ②使伊斯兰教获得更多人的承认
③地缘文化的优势 ④商业传统下的开阔视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通过任人唯贤的科举制度、开放的对外政策、宽容的儒学政策等措施,在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超越前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当时具有第一流水平的世界性的唐文化。在音乐、舞蹈、艺术、宗教、服饰、部分食品等方面,唐朝以宽广的胸襟,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丰富营养,使得周边各民族的向心力大为增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以丝绸为代表的唐文化远播异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王仁波《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开放政策》
材料二 7、8世纪,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在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统治下,阿拉伯帝国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安定,并使阿拉伯语成为朝廷的官话和知识分子的通用语言,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繁荣。交通的便利化和国际商业活动的频繁化,使阿拉伯人具有较宽阔的胸怀。官方和民间人士把波斯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了埃及、波斯和希腊等地古典文化的优秀成分,逐渐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其文化成就包括文学、数学、医学、天文学、哲学及伊斯兰神学及宗教建筑艺术诸方面。这些成就在10世纪后通过多种渠道传入西欧,给当地带来了对科学、对关注人自身的文化因子和重新阐释宗教教义的理性意识。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政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和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历史启示。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
材料二 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制分为几类?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首先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欧洲殖民者不相信非洲人能建造出这样的房屋,他们认为这些石屋是一个消失于几千年前的远古白人文明的产物。他们认为欧洲人比非洲人优越,非洲人很原始,没有能力建造复杂的建筑物。
——摘编自秀娥、张翅《世界遗产悬疑》
材料二 1906年,英国科学促进会派出一位不带偏见的专业考古学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他郑重宣布:“这处遗址完全起源于非洲,建造于中世纪。”
——摘编自《大津巴布韦遗址:一段被淡忘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欧洲殖民者是如何认识大津巴布韦文明的。其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麦克维尔得出了什么考古结论?
参考答案:
1.B
2.A
3.A
4.A
5.C
6.C
7.D
8.A
9.D
10.B
11.C
12.B
13.C
14.B
15.C
16.B
17.B
18.C
19.C
20.C
21.(1)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巩固了唐朝政权(强化了政治认同);提高了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特点:重视兼收并蓄;涵盖内容广泛;影响较为深远。
原因:统一的大帝国的形成,社会秩序稳定,提供了政治保障;阿拉伯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为文学繁荣了有利条件;交通便利,国际贸易的发达;对亚非欧古典文化的借鉴与学习;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
(3)启示:文化繁荣深受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开明的国家政策有助于文化繁荣;文化繁荣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
22.(1)类别: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三类。
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
(2)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暴力冲突(战争)和平交往等。
23.(1)认识:大津巴布韦文明是远古白人文明。理由:欧洲人比非洲人优越,非洲原始落后。
(2)结论:大津巴布韦遗址属于非洲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