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 D.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2.18世纪初,中国和欧洲开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中国艺术渐渐在欧洲流行起来。在凡尔赛宫的室内布局中,仿效中国宫殿布局,家具对称摆放,中间有着权力者的位置,用严格的主次划分来区别等级的高低。欧洲的王公贵族一直将中国瓷器视为珍宝,喜欢把瓷器作为室内的陈设和装饰品,同时这也是炫耀财富的手段。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
A.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C.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 D.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
3.1994年4月通过《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 B.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
C.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 D.减少成员国间的不平衡
4.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葡萄牙人此举主要得益于( )
A.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西印度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出现
C.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扩展和延伸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5.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
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
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6.据不完全统计,15世纪末以后,东亚海域来自全球的各国沉船有30余艘。其中中国船数量最多,发现于中国南澳、海南及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其次为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沉船,发现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除此之外,东南亚本地沉船发现于越南、菲律宾。这说明( )
A.东西方海上霸权发生更迭 B.传统海上商路日趋没落
C.欧洲列强赢得了主导地位 D.东亚海域贸易竞争加剧
7.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8.到了18世纪末,之前还高呼国家必须出面保护的英国棉纺织品制造商,开始转变态度,成为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这一变化
A.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 B.体现世界市场的发展
C.源于技术领域的革新 D.导致自由主义的产生
9.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的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这一现象
A.反映了区域文化壁全消除 B.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说明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D.是全球贸易网形成的结果
10.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中国产品通过这些“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到达美洲地区。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 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 D.从根本上改变海禁政策
11.据统计,1870—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量增长了3倍多,铁路线长度增长了4倍,世界船舶总吨位增长1倍以上。这表明
A.国家之间经济争夺更加剧烈
B.世界各地区间联系的加强
C.世界各地获得同等发展机会
D.蒸汽机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12.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20年代末 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13.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4.查尔斯·屈维廉爵士在英国国会上院作证时曾讲到,在今天孟加拉国的纺织业中心达卡,“丛林和疟疾正在迅速地蔓延……印度的曼彻斯特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变成了一个非常贫穷而狭小的城镇”。其人口从1750年的大约12万-15万人,下降到1850年的4万-6万人。据此,达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达卡生态环境恶化 B.英国对殖民地打压
C.英国本土工业革命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15.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继续进行海上探险,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17世纪初,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的是( )
A.英国人 B.西班牙人 C.法国人 D.俄罗斯人
16.《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首次出版于1859年。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如果你在这一年到达伦敦,你可能感受到伦敦( )
①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②作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的繁荣
③居民用中国茶具招待客人的热情 ④地铁网络的构建所带来的便捷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如图是18世纪法国画家布歇的《中国花园》,是法国人对自由与享乐生活的向往和中国瓷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描绘个人趣味的画作在法国引起轰动,传统的历史和宗教题材画作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上述材料说明了( )
A.欧洲人对中国的生活充满向往 B.中国产品积极开辟海外市场
C.东方文化开始对欧洲产生影响 D.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18.1983年某公司的多国团队研发出一种液体洗涤剂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发售,在产品名称上则使用了不一样的名称。这一做法( )
A.体现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C.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全球化 D.表明了跨国公司的兴盛
19.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20.“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于17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当时的广告重在宣传饮茶非同一般的益处,几乎将其视 为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 —— 后来的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 —— 喜好饮茶, 饮茶在宫廷中蔚然成风,贵族受其影响亦加以模仿。至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中产阶级 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据C.H.丹耶在1893年认为“茶甚至成为农业劳动者的 经常性饮品”。176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数量已达4,425,731磅,1784年进一步增 至10,148,257磅。走私数量也颇为惊人,有人认为走私茶占有2/3市场。英国人的饮茶偏好 在18世纪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社会中存在专门人士对饮茶时添加砂糖与牛奶(乳类)进行了精细化探究。“下午茶”在英国社会白渐流行起来。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材料二 17世纪,海牙市政府每年召集一次社区免费聚餐,据账单可知就餐者曾消费茶叶、烟丝等。“茶馆”一词已经在17世纪末荷兰政府实施的茶叶及咖啡税的一些相关规定中被经常提及。到19世纪后期荷兰出现了茶叶包装生产厂,其流程已经出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作 业。在品茶新时尚的带动下, 一部分人热衷于收藏新颖茶器, 一些富裕家庭乐于建筑别具风格的茶亭。这一热潮同步于当时欧洲长时间流行的“中国热”(China craze)。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饮茶之风在英国流行的因素及本土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饮茶对荷兰的影响。
22.金鸡纳和青蒿素
材料一 金鸡纳,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灌木,其树皮可以分离出一种生物碱——奎宁(Quinine),奎宁可以预防和治疗疟疾。
新航路开辟后,各种疫病尤其是疟疾,成为欧洲殖民者向热带大陆扩张时面临的主要瓶颈。17世纪,随着向欧洲人向东方寻找香料的脚步,他们也开启了殖民药用植物学勘探浪潮。1630年,金鸡纳被发现并得知在当地可以治疗疟疾,随后从秘鲁出口欧洲。但由于欧洲传统医学和教会的反对,采用金鸡纳的治疗方法并没有被普遍使用。
18世纪,人们开始研究金鸡纳植物。植物学家们建立了金鸡纳植物属并将具有药用价值的金鸡纳概括为12种。1820年,法国化学家成功分离出金鸡纳中的奎宁成分,确定了金鸡纳的成分。此后金鸡纳的抗疟作用得到了欧洲的认可,奎宁在欧洲海外探险中大量使用。
19世纪上半叶,金鸡纳已成为南美各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但非科学的采集方法导致金鸡纳树皮日益稀缺,森林也遭受破坏。19世纪50年代开始,欧美各国都开始尝试移植金鸡纳。最终荷兰和英国成功地将金鸡纳移植到东印度地区。19世纪末,东南亚金鸡纳种植园迅猛发展。到20世纪初,全球性的金鸡纳种植园网络基本形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解读金鸡纳的发展史。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此,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1967年项目启动,60多个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这个科研集体,屠呦呦被任命为课题组组长。到1971年10月,历经190次失败后,在191号青蒿乙醚中,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结果显示,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
为尽快应用于临床试验,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以身试药的报告,并得到同事的响应。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成为首批人体试毒的“小白鼠”。经过一系列试药观察,受试者情况均良好。至此,青蒿素的提取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后开发的双氢青蒿素在制药企业投产后,被广泛用于各种疟疾的治疗。
2015年10月6日,接到获诺贝尔奖通知的屠呦呦说:“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工作者的认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屠呦呦等人体现的时代精神。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极其重要的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往来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饮茶需求。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摘编自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探究】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C
6.D
7.B
8.C
9.D
10.C
11.B
12.A
13.C
14.C
15.D
16.C
17.D
18.B
19.C
20.D
21.(1)因素:广告宣传推动;王室贵族推崇;茶叶大量进口;茶叶价格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奢侈消费大众化。
表现:饮茶偏好由绿茶转为红茶且添加牛奶与糖;“下午茶”流行
(2)影响:有利于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近代城市的服务业内容;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近代工业发展;丰富了荷兰的文化内涵。
22.(1)(1)发展史: 金鸡纳原产于南美洲;17世纪,金鸡纳的药用价值被发现,但受传统医学和教会的压制,使用范围有限;随着科研的发展,金鸡纳的药用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19世纪到20世纪初,金鸡纳的商业价值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金鸡纳种植园网络;金鸡纳种植范围的推广,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2)时代精神:潜心科研;治病救人;埋头苦干,锲而不舍;改革创新;勇于牺牲;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23.特点:丝绸之路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圈相联系;茶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
意义: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