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08: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754 816年,阿拉伯帝国存在着一个专门的翻译机关——“智慧宫”,该翻译机关搜集翻译了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的大量文献,介绍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得等人的科学成就。可见,此时期的阿拉伯人
A.在文化上缺乏创造性 B.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 D.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
2.棉花于____由印度传入中国( )
A.魏晋 B.汉代 C.公元7世纪 D.秦
3.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部分)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与民休息”政策影响经济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4.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厂特别针对欧洲人的喜好,前后设计出多款混合东西文化的出色产品,土耳其郁金香在1620年代风靡欧洲北部,景德镇陶工就在碟盘上画上郁金香。这反映了明朝( )
A.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 B.产品生产以海外市场为主
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商品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系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
A.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B.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D.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6.图1、图2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在《山海舆地全图》里中国位于世界地图极东一角,而几年后他重新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勾勒了世界整体轮廓和经纬度,并将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央,呈现了长城、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A.地理测绘技术不断进步 B.传统思想与西学融合
C.国家主权观念日益增强 D.融入世界的意愿强烈
7.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其学员除了从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监生以外。还有来自琉球、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和朝鲜等地的留学生。这一现象
A.彰显了开放的社会风气 B.体现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
C.反映了东学西渐的过程 D.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
8.10世纪前后,唐和大食文献均载有一个情节相似的商人与鲸鱼故事,古罗马史籍也有相似记载,古印度同样有一些情节相近的佛本生故事。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源头在印度,原型是商人与摩竭鱼佛本生故事。这反映( )
A.中华文明文化圈的影响扩大 B.地域交流影响多元文明发展
C.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共同性 D.古代印度文明的引领性发展
9.清朝时,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全长5150公里,故又称“万里茶道”。这说明清朝时期( )
A.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改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10.利玛窦在中国将近30年,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留下诸如“平面”“曲线”“几何”“三角形”等中文词汇。另一方面,他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过系统的钻研,把孔子及儒家学说介绍给欧洲,对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此可知( )
A.文明互鉴推动华夏认同 B.文艺复兴在华结出硕果
C.中西文化出现双向交流 D.东西科技差距逐渐缩小
11.如图为中亚出土的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45年)发行的钱币,钱币正面有头戴象皮装饰的国王半身像,有面朝右侧的亚洲象象头;钱币反面有希腊铭文和节杖图案(节杖是佛教的信物)。该枚钱币说明( )
A.东西方丝路贸易繁荣 B.希腊文化与中亚文化同源
C.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D.该政权具有政教合一特点
1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艺从中原传到岭南: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这反映了当时( )
A.青铜器制作丰富而精细 B.社会进程从多元趋向统一
C.中原经济水平领先周边 D.青铜文明处于极鼎盛时期
13.公元前后,“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欧亚大陆两端同时存在着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两个强有力的大国”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A.武力征服 B.宗教传播 C.经贸交流 D.官方往来
14.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象征。唐玄奘当年在这条线路上西行,沿途可能见到的景象是( )
A.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上 B.都使用水力风车灌溉农田稻田
C.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
15.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民共用的设施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16.《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17.如图是汉代东西交通大动脉上的一段官方驿站线路图。悬泉置是该要道上的一处综合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提供驿骑,递送公文书信、传达命令,同时还为丝路上往来的人员提供歇脚和补充物资。该驿站的设立有利于(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构建西南地区的交通网络 ④加强中原王朝对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哈拉巴文化是古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考古学家在其古迹遗存中发掘出为数众多、图案各异的印章,同样的物件在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等地也被发现。这可以说明当时的印度( )
A.文化高度发达 B.对外联系广泛 C.手工业很繁荣 D.照搬西亚文化
19.亚历山大东征之前,东西方文明因交通不便而交流较少。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甚至是印度,都建立了直接、长久的联系,并开始进行商品交易和贸易往来。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 )
A.致使世界文明的独特性丧失 B.拓展了东西方交流的渠道
C.以传播希腊文化为主要使命 D.使丝绸之路逐渐恢复畅通
20.阅读《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据此可以判断
A.罗马帝国和汉朝已有直接的官方交往关系
B.甘英出使大秦首先沟通了中西交往之路
C.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D.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往仅限于贸易范围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的纽带。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族群主要有古代中国人、波斯——阿拉伯人、印度人、马来人以及大航海时代以后的西方殖民贸易者,海上丝绸之路反映了古代不同文明板块之间及其内部的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动串联了古代东亚儒家文明圈、印度文明圈、波斯——阿拉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圈。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有学者举例道:“海上丝绸之路晚期导航所用的海图上,出现了中西绘图技术的交融,如在中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所芬太尼透皮贴剂‘东西洋航海图’(17世纪早期海图)上,既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山水地图的影子,也可以看出西方正投影海图的绘图方法。”
――摘编自姜波《海上丝绸之路:环境、人文传统与贸易网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举例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并简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对古代中国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得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劫走,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所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敦煌学所依靠的史料有哪些?为什么敦煌学在20世纪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辟了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丝绸之路,昭宣时期加以经营,商旅、使者穿行其间,处处响起驼铃声,十分繁荣兴盛。东汉初,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王朝开始对西域诸国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西汉王朝使臣与西域诸国使者相踵于丝绸之路,进一步加深了西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认知。西汉太史公司马迁、东汉史学家班固对西域诸国的地理,山川、风俗、人物等均能作翔实的描述,确实得益于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交流往来。
——摘编自高福顺《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切相关。早在汉、晋时期,中国的瓷器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一些地区已有少量流传。因瓷器易碎,陆路运输比较困难,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展,晚唐以后大规模的对外输出主要依靠海路。由于船舶装载量的扩大,宋代以后瓷器外销的数量激增。瓷器作为古代中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杰出代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瓷器外销的海上贸易线路,与北方陆路贸易的“丝绸之路”遥相呼应,亦被称为“陶瓷之路”。
——摘编自孟原召《“器成天下走”:外销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汉朝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以后“陶瓷之路”不断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5.A
6.B
7.D
8.B
9.C
10.C
11.C
12.B
13.C
14.D
15.D
16.D
17.C
18.B
19.B
20.C
21.举例说明:中国发明的指南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和欧洲,指南针和阿拉伯天文学一道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拓展“丝——银”贸易渠道提供了重要条件。(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意义: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往来;提高了古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古代印度文化、古代阿拉伯文化和近代早期西方文化的传入,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元素。(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2.敦煌学所依靠的史料主要有: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
原因:敦煌是汉唐丝绸之路的主要枢纽,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地,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绸之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目前,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界各地,随着20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敦煌学逐渐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23.(1)积极影响:促进了汉朝对外贸易的兴盛;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区域;拓展了汉朝统治者的国际视野;为大规模史地著作的编写提供了条件;密切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联系(促进了友好往来)。
(2)原因:制瓷业的发展(中国瓷的国际竞争力强);造船业的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政府对朝贡贸易的重视;中国瓷受到亚欧非各国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