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2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道题3分,共48分)
1.《论语·雍也》记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荀子·王制》记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思想( )
A.促使民本思想与君主权力相结合 B.强调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致力于协调民众与贵族间的利益 D.彰显了一定的人文意识
2.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3.茶马贸易由来已久,唐以前中原王朝用绢帛向西北少数民族易马,唐以后逐渐形成以茶易马,至宋则出现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等机构。明朝茶马贸易制度达到顶峰,明朝中期甚至因“马之用,急于三边(明西北边境),而川马远不可至”,暂停了兴盛的川藏地区间茶马贸易,以保证甘肃河州的茶马贸易开展。由此可知明代茶马贸易( )
A.丰富了国家边疆治理的手段 B.开发出草原丝绸之路新通道
C.促进了中外文明的双向交流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黄宗羲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下列选项中,与其文化内涵相似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5.下图所示是清朝乾隆时期内务府承制的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该更钟体现了( )
A.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B.西学东渐改变了国人儒学观念
C.“向西方学习”的流行
D.清文化产业逐步融入世界市场
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远古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文化认同
B.春秋战国,学术思想大放异彩,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C.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新学派理学形成
D.近代以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潮流
7.16世纪中后期,西洋自鸣钟传入中国。康熙帝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造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后来,“自鸣钟处”又改为“做钟处”,从此“做钟处”成为专门制造钟表的皇家作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西学东渐”蔚然成风 B.钟表得到了市民阶层的追捧
C.钟表的制造技术得以发展 D.西方机器产品受到皇室青睐
8.阅读下表,据此可以推断出( )
期刊名称 创刊日期 创刊地点 备注
《新青年》 1915年 上海 陈独秀主办
《每周评论》 1918年 北京 李大钊等主办
《国民》 1919年 北京 北大学生主办
《新教育》 1919年 上海 中华新教育社刊物
《建设》 1919年 上海 国民党机关刊物
《解放与改造》 1919年 上海 进步党机关刊物
《少年世界》 1920年 上海 少年中国学会主办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B.政党政治深入发展
C.报刊关注国民思想的改造 D.国人办报遍及各地
9.天水麻辣烫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也让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栩栩如生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让人产生浓厚兴趣,无数游客来此打卡,一度门票售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域文化间兼容互补、博大精深
B.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形成文化认同
C.体现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
D.形成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内涵
10.以下三图蕴含相似历史符号:三只循环追逐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彼此朝着同一个方向跳跃、奔跑,直挺的耳朵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卓诡变幻如万花筒一般。这个视觉符号最早从敦煌出发,跨越万里,延续千年,出现在欧洲教堂的屋顶浮雕中,寺院的石雕与金属圣器上,甚至还有埃及、叙利亚的彩陶上……以下能推动“三兔共耳”视觉符号传播的是( )
莫高窟407窟藻井(隋朝,目前最早) 埃及陶器碎片(13世纪) 德国教堂廊窗(13-14世纪)
①隋唐陆上丝绸之路 ②印欧人的迁徙 ③蒙古西征 ④阿拉伯帝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这一地区有方便的水陆交通,是通往四方的大十字路口:往北,可以进入高加索,穿越过去就是东欧;往西,可以通往中欧;往东,可以到伊朗和印度;往南则是阿拉伯半岛,还可以进入非洲。以下文明属于“这一地区”创造的有( )
①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②伊本·穆萨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③发明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④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2.如表所示为古代日本重要人物的主要成就。这可用于印证( )
人物 成就
山上亿良 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写就了《沉疴自哀文》,引用了《抱朴子》《游仙窟》等经典书籍
空海 以《文心雕龙》为鉴,将《新定诗格》《诗格》《诗脑髓》《诗仪》等书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超》
吉备真备 教授皇太子阿部内亲王(孝谦天皇)《汉书》和《礼记》,并在大学教授五经、三史、明法等
A.汉字的传入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契机 B.儒学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
C.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由欧洲转向中国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
13.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构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世俗的宫廷学校教育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其中不少大学直接脱胎于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这反映了基督教会( )
A.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B.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C.广泛地影响西欧社会 D.对西欧教育影响深远
14.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人的体质。1866年,法国画家雷诺阿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法国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景。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 B.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C.茶叶已成为欧洲民众生活必需品 D.英法两国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15.19世纪中叶开始前往澳大利亚淘金的华工不断增加,赴澳华工生活俭朴,吃苦耐劳,能积累下一定的黄金。华工不仅寄金回国,也要把尸体运回中国,因此华人会馆兴盛。这反映了澳洲华工( )
A.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B.生活状况较为艰辛
C.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感召 D.中西文化融合受阻
16.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这反映了( )
A.战争和地区冲突成为难民产生的唯一因素
B.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东欧和东南亚等地区
C.联合国对难民问题非常重视但是仍然任重道远
D.联合国难民署是协调处理难民问题的专门组织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39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密切,永乐二十一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的一次就有1200多人,这些使臣回国都购买大批瓷器。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同时也开拓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当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店铺多达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1602—164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摘编自孙文伟、孙天健《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会原因》等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景德镇陶瓷以洁净的胎体配以动人的故事,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8世纪欧洲还盛行用景德镇青花瓷作为镜框,用瓷板镶嵌桌椅,甚至墙壁、天花板、窗户的凹处都用陶瓷镶嵌。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
——摘编自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特点。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对欧洲文明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18.【古代与近代东西方消费观念】14分
材料一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与生产观、交换观和分配观一样,消费观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子说:“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道家的老聃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法家的韩非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七律《咏史》诗中强调: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公元前300年的希腊斯多葛尔学派认为,人应该保持高尚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提出:“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乐加强。”基督教的教义强调:敬虔加上知足之心,便是大利了。诚如罗杰·巴克豪斯(RogerE.BaCkhouse)的评述:《旧约》通篇写的是,增加个人的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的。
——摘编自雷定安、金平《论三种消费观》
材料二 在西方,节俭成为全社会生活实践的主流价值,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要归因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节制物欲,钱才能转化为资本;反过来,投入可持续,工业生产和销售可扩大发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润的回报。在资本主义时代,节俭不仅成就小富,也可使小富成为大富,使创业者成就大业。一句话,勤俭是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所仰赖的品质之一。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是辅助性的、相对的,这意味着,其一、恣意挥霍是错误,克已过度也不好;其二、节俭与别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显其善,否则,空有节俭,全无其他品德修养,它也就失去了价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说明。
——摘编自萧莎《中西方的消费观》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异同。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近代的消费观念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音、古巴等地也育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人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
——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评<绚丽多彩的现代拉丁美洲文化>》
材料二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 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7分
三、论述题 13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中国外来新词简表
时期 主要外来新词 来源
汉代到唐代 苜蓿、葡萄、琵琶、胡豆、胡琴 西域
佛陀、和尚、袈裟、菩萨 古代印度
晚清到“五四”前后 赛恩斯-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德律风-电话、梵婀玲-小提琴、伯理玺天德-总统、沙发、咖啡、三明治、幽默 英国、俄国、日本
改革开放后 艾滋病、因特网、迪斯科、IT、WTO、DVD、巴士、热狗、超级市场、纳米、麦当劳、派对、脱口秀 西方发达国家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中国外来新词变化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角度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保密★启用前
2022级期中考试 答案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论语·雍也》记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荀子·王制》记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思想( )
A.促使民本思想与君主权力相结合 B.强调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致力于协调民众与贵族间的利益 D.彰显了一定的人文意识
【答案】D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先秦儒家“仁”的思想,孔子将个人修身与国家意识联系起来,不论是立己,还是达人,两者相生相长才是真正的仁爱之人。荀子认为人不同于水火,草木、禽兽,是万物之灵。因为人具有生气、活力,智识与礼义,因此称人是天下最为高贵的。这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D项正确;“君主权力”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B项并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B项;民众和贵族的的利益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的时间可得出,空格处的时间正好是宋代,这一时期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已经开通,在宋代之前,排除A项;早在张骞在出使西域的汉朝时期,胡椒就已经传入到中国了,胡桃即核桃,原产西亚,我国对核桃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时期,故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也是在宋代之前,排除B项;当时还没有新航路的开辟,美洲还没有被发现,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排除C项。故选D项。
3.茶马贸易由来已久,唐以前中原王朝用绢帛向西北少数民族易马,唐以后逐渐形成以茶易马,至宋则出现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等机构。明朝茶马贸易制度达到顶峰,明朝中期甚至因“马之用,急于三边(明西北边境),而川马远不可至”,暂停了兴盛的川藏地区间茶马贸易,以保证甘肃河州的茶马贸易开展。由此可知明代茶马贸易( )
A.丰富了国家边疆治理的手段 B.开发出草原丝绸之路新通道
C.促进了中外文明的双向交流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中期甚至因‘马之用,急于三边(明西北边境),而川马远不可至’,暂停了兴盛的川藏地区间茶马贸易,以保证甘肃河州的茶马贸易开展。”可知,茶马贸易是中原王朝获得战马治理边疆的重要手段,A项正确;草原丝绸之路主要在塞外草原,与材料中的西北地区无关,排除B项;茶马贸易是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双向交流,不是中外交流,排除C项;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是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不是茶马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4.黄宗羲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下列选项中,与其文化内涵相似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君主专制导致天下不安宁,从而抨击君主专制,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映的是孟子“仁政”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A项正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的是探索精神,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指的是道教的道法自然,排除C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的是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图所示是清朝乾隆时期内务府承制的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该更钟体现了( )
A.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B.西学东渐改变了国人儒学观念
C.“向西方学习”的流行
D.清文化产业逐步融入世界市场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该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重檐楼阁”样式极具中华文化特征,A项正确;乾隆时期,中国人的儒学观念仍然和深厚,并没有因为西学东渐而得到改变,排除B项;“向西方学习”的流行是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与乾隆时期的情况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当时中西文化结合,而不是清文化产业逐步融入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
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远古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文化认同
B.春秋战国,学术思想大放异彩,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C.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新学派理学形成
D.近代以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潮流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今(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文化认同,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排除B项;两宋时期,新学派理学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7.16世纪中后期,西洋自鸣钟传入中国。康熙帝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造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后来,“自鸣钟处”又改为“做钟处”,从此“做钟处”成为专门制造钟表的皇家作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西学东渐”蔚然成风 B.钟表得到了市民阶层的追捧
C.钟表的制造技术得以发展 D.西方机器产品受到皇室青睐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依据材料从设立“自鸣钟处”,到后来改为“做钟处”,可以看出西方技术传入我国后,我国对其技术的吸收融合,体现钟表的制造技术得以发展,C项正确;单一自鸣钟出入中国,“蔚然成风”表述不准,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中国当时钟表技术的发展,未涉及市民阶层的追捧,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自鸣钟受到欢迎,不能说明其他机器产品的欢迎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8.阅读下表,据此可以推断出( )
期刊名称 创刊日期 创刊地点 备注
《新青年》 1915年 上海 陈独秀主办
《每周评论》 1918年 北京 李大钊等主办
《国民》 1919年 北京 北大学生主办
《新教育》 1919年 上海 中华新教育社刊物
《建设》 1919年 上海 国民党机关刊物
《解放与改造》 1919年 上海 进步党机关刊物
《少年世界》 1920年 上海 少年中国学会主办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B.政党政治深入发展
C.报刊关注国民思想的改造 D.国人办报遍及各地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15--1920年(中国)。根据期刊名称《新青年》《国民》《新教育》《解放与改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期刊旨在宣传进步思想,教育青年和国民,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因此期刊宣传民主科学,关注国民思想的改造,C项正确;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事件是五四运动,材料没有五四运动相关信息,也不能体现工人阶级参与政治运动,排除A项;创办报刊的群体有政党也有个人,因此不能推断出政党政治深入发展,排除B项;期刊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而非遍及全国,排除D项。故选C项。
9.天水麻辣烫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也让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栩栩如生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让人产生浓厚兴趣,无数游客来此打卡,一度门票售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域文化间兼容互补、博大精深
B.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形成文化认同
C.体现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
D.形成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内涵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佛教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不断兼容、渗透,最终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他们长期并存、形成了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并非国内不同地域,且中国对佛教文化的吸收,并非文化的互补,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据此不能得知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排除C项;儒家思想重人生、讲入世,D项不符合佛教思想,且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以下三图蕴含相似历史符号:三只循环追逐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彼此朝着同一个方向跳跃、奔跑,直挺的耳朵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卓诡变幻如万花筒一般。这个视觉符号最早从敦煌出发,跨越万里,延续千年,出现在欧洲教堂的屋顶浮雕中,寺院的石雕与金属圣器上,甚至还有埃及、叙利亚的彩陶上……以下能推动“三兔共耳”视觉符号传播的是( )
莫高窟407窟藻井(隋朝,目前最早) 埃及陶器碎片(13世纪) 德国教堂廊窗(13-14世纪)
①隋唐陆上丝绸之路 ②印欧人的迁徙 ③蒙古西征 ④阿拉伯帝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亚欧大陆)。根据材料“最早从敦煌出发,跨越万里,延续千年,出现在欧洲教堂的屋顶浮雕中,寺院的石雕与金属圣器上,甚至还有埃及、叙利亚的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兔共耳与丝绸之路相关联,发源于敦煌,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隋唐大一统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蒙古西征以及阿拉伯帝国都对传播“三兔共耳”视觉符号起到一定作用,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早于丝绸之路形成时间,与“三兔共耳”视觉符号传播无关,②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这一地区有方便的水陆交通,是通往四方的大十字路口:往北,可以进入高加索,穿越过去就是东欧;往西,可以通往中欧;往东,可以到伊朗和印度;往南则是阿拉伯半岛,还可以进入非洲。以下文明属于“这一地区”创造的有( )
①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②伊本·穆萨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③发明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④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早期世界文明。依据材料“这一地区有方便的水陆交通,是通往四方的大十字路口:往北,可以进入高加索,穿越过去就是东欧……还可以进入非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地区是西亚,诞生了苏美尔文明,有着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以及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①④正确;发明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是印度,③错误;公元9世纪,波斯的伊本·穆萨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②错误。据结论可知,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B项。
12.如表所示为古代日本重要人物的主要成就。这可用于印证( )
人物 成就
山上亿良 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写就了《沉疴自哀文》,引用了《抱朴子》《游仙窟》等经典书籍
空海 以《文心雕龙》为鉴,将《新定诗格》《诗格》《诗脑髓》《诗仪》等书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超》
吉备真备 教授皇太子阿部内亲王(孝谦天皇)《汉书》和《礼记》,并在大学教授五经、三史、明法等
A.汉字的传入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契机 B.儒学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
C.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由欧洲转向中国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写就了《沉疴自哀文》,引用了《抱朴子》《游仙窟》等经典书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汲取和应用,反映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辐射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汉字的传入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应该是从中国转向欧洲,排除C项。故选D项。
13.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构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世俗的宫廷学校教育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其中不少大学直接脱胎于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这反映了基督教会( )
A.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B.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C.广泛地影响西欧社会 D.对西欧教育影响深远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不少大学直接脱胎于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结合所学可知,教会早期创办的学校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先驱,为日后大学提供了一大批师资,而且一些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也与基督教会分不开,所以反映了基督教会对西欧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基督教会对西欧教育的影响,没有垄断教育,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基督教会的教化功能,排除B项;“广泛地”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人的体质。1866年,法国画家雷诺阿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法国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景。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 B.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C.茶叶已成为欧洲民众生活必需品 D.英法两国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答案】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英法)。根据材料“法国画家雷诺阿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法国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商品流通不断增加,饮茶文化也被传入西方,说明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贸易格局的变化,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茶在法国流行,但不能说明茶叶已经成为欧洲民众生活必需品,排除C项;饮茶风气的相似不能证明两国饮食结构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5.19世纪中叶开始前往澳大利亚淘金的华工不断增加,赴澳华工生活俭朴,吃苦耐劳,能积累下一定的黄金。华工不仅寄金回国,也要把尸体运回中国,因此华人会馆兴盛。这反映了澳洲华工( )
A.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B.生活状况较为艰辛
C.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感召 D.中西文化融合受阻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中国和澳洲)。根据题干“赴澳华工生活俭朴,吃苦耐劳,能积累下一定的黄金。华工不仅寄金回国,也要把尸体运回中国,因此华人会馆兴盛”,可以得知赴澳华工有着中华民族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与中华民族重视家族关系,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息息相关,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澳洲华工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感召,“生活状况较为艰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选项不能揭示根本原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6.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这反映了( )
A.战争和地区冲突成为难民产生的唯一因素
B.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东欧和东南亚等地区
C.联合国对难民问题非常重视但是仍然任重道远
D.联合国难民署是协调处理难民问题的专门组织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截止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可知,联合国对难民问题作出了努力,但仍没有改变难民人数增加的趋势,说明难民问题任重道远,C项正确;战争和地区冲突是难民产生的重要因素,“唯一”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强调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未涉及东欧地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联合国难民署的具体职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密切,永乐二十一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的一次就有1200多人,这些使臣回国都购买大批瓷器。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同时也开拓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当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店铺多达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1602—164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摘编自孙文伟、孙天健《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会原因》等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景德镇陶瓷以洁净的胎体配以动人的故事,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8世纪欧洲还盛行用景德镇青花瓷作为镜框,用瓷板镶嵌桌椅,甚至墙壁、天花板、窗户的凹处都用陶瓷镶嵌。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
——摘编自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特点。6分,任答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对欧洲文明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任答3点
【答案】(1)特点:景德镇是世界制瓷中心;产量大、种类多;应用进口原料进行创新;有针对外国市场的设计,海外市场庞大;与商帮紧密结合。
(2)影响: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丰富了日常生活,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发展;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艺术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可知,景德镇是世界制瓷中心;据材料“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可知,产量大、种类多;据材料“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可知,应用进口原料进行创新;据材料“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可知,有针对外国市场的设计,海外市场庞大;据材料“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可知,与商帮紧密结合。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影响:据材料“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可知,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据材料“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可知,丰富了日常生活,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发展;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知,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据材料“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可知,推动了欧洲艺术的发展。
18.【古代与近代东西方消费观念】14分
材料一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与生产观、交换观和分配观一样,消费观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子说:“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道家的老聃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法家的韩非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七律《咏史》诗中强调: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公元前300年的希腊斯多葛尔学派认为,人应该保持高尚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提出:“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乐加强。”基督教的教义强调:敬虔加上知足之心,便是大利了。诚如罗杰·巴克豪斯(RogerE.BaCkhouse)的评述:《旧约》通篇写的是,增加个人的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的。
——摘编自雷定安、金平《论三种消费观》
材料二 在西方,节俭成为全社会生活实践的主流价值,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要归因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节制物欲,钱才能转化为资本;反过来,投入可持续,工业生产和销售可扩大发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润的回报。在资本主义时代,节俭不仅成就小富,也可使小富成为大富,使创业者成就大业。一句话,勤俭是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所仰赖的品质之一。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是辅助性的、相对的,这意味着,其一、恣意挥霍是错误,克已过度也不好;其二、节俭与别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显其善,否则,空有节俭,全无其他品德修养,它也就失去了价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说明。
——摘编自萧莎《中西方的消费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近代的消费观念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原因。6分 任答3点
【答案】(1)同: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崇尚个人的道德修养。2分 异:消费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安贫乐道;西方中世纪注重宗教信仰。消费方式:中国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生活的关系;西方以节俭和禁欲为修行的手段。消费格局:中国将节俭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西方轻视财富和商业行为。6分
(2)原因:政治上,兴起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民族独立热潮的影响;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本积累;思想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新教伦理也提倡节俭等美德;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和希腊。“相同”,根据材料一信息“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子说:‘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道家的老聃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法家的韩非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乐加强。”“敬虔加上知足之心,便是大利了”得出: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由材料信息“人应该保持高尚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崇尚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同”,依据材料信息“人应该保持高尚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基督教的教义”“加个人的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消费思想上,中国古代强调安贫乐道,而西方中世纪注重宗教信仰;消费方式上,中国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生活的关系,而西方以节俭和禁欲为修行的手段;消费格局上,中国将节俭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而西方轻视财富和商业行为。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方。“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节制物欲,钱才能转化为资本;反过来,投入可持续,工业生产和销售可扩大发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润的回报”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本积累;新教伦理也提倡节俭等美德;由材料信息“其一,恣意挥霍是错误,克已过度也不好;其二,节俭与别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显其善,否则,空有节俭,全无其他品德修养,它也就失去了价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文主义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民族独立热潮的影响;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等角度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音、古巴等地也育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人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
——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评<绚丽多彩的现代拉丁美洲文化>》
材料二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 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7分
【答案】(1)影响: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中华文化也在美洲传播。
(2)特点:移民人数大幅增长;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吸引(自愿)迁移;“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
主要动力:经济全球化。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洲)。影响:根据材料一“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根据材料一“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5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并且促进中华文化也在美洲传播;根据材料一“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2)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特点:根据材料二“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可知,移民人数大幅增长;根据材料二“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可知,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并且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材料二“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可知,被吸引(自愿)迁移;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主要动力:根据材料“1990年至2005年期间”“‘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和所学可知,其主要动力是经济全球化。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中国外来新词简表
时期 主要外来新词 来源
汉代到唐代 苜蓿、葡萄、琵琶、胡豆、胡琴 西域
佛陀、和尚、袈裟、菩萨 古代印度
晚清到“五四”前后 赛恩斯-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德律风-电话、梵婀玲-小提琴、伯理玺天德-总统、沙发、咖啡、三明治、幽默 英国、俄国、日本
改革开放后 艾滋病、因特网、迪斯科、IT、WTO、DVD、巴士、热狗、超级市场、纳米、麦当劳、派对、脱口秀 西方发达国家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中国外来新词变化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角度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答案示例,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外来新词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活跃,许多来自西域地区的物种、乐器等由此传入,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也在汉代传入中国,故而出现大量相关词汇,这些现象体现了中外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交流。近代社会以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和国门洞开,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大量传入中国,因而近代的外来新词大多围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启蒙思想、工业革命的成果以及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大量时下流行新词也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外来新词的输入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水平。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汉代到唐代、晚清到‘五四’前后、改革开放。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外来词汇的变化,可以提取论题为“外来新词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然后结合古代丝绸之路、近代西方思想传入、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加以论述,如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活跃,许多来自西域地区的物种、乐器等由此传入,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也在汉代传入中国,故而出现大量相关词汇,这些现象体现了中外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交流。近代社会以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和国门洞开,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大量传入中国,因而近代的外来新词大多围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启蒙思想、工业革命的成果以及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大量时下流行新词也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最后总结升华,综上所述,外来新词的输入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水平。2022级期中考试
历史答题卡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 A ] [ B ] [ C ] [ D ] 2、[ A ] [ B ] [ C ] [ D ] 3、[ A ] [ B ] [ C ] [ D ] 4、[ A ] [ B ] [ C ] [ D ] 5、[ A ] [ B ] [ C ] [ D ] 6、[ A ] [ B ] [ C ] [ D ] 7、[ A ] [ B ] [ C ] [ D ] 8、[ A ] [ B ] [ C ] [ D ] 9、[ A ] [ B ] [ C ] [ D ] 10、[ A ] [ B ] [ C ] [ D ] 11、[ A ] [ B ] [ C ] [ D ] 12、[ A ] [ B ] [ C ] [ D ] 13、[ A ] [ B ] [ C ] [ D ] 14、[ A ] [ B ] [ C ] [ D ] 15、[ A ] [ B ] [ C ] [ D ]
16、[ A ] [ B ] [ C ] [ D ]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7题(12分)
18题(14分)
19题.(13分)
20题. (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