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09:39:44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新洲区部分学校
高中二年级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 100分 2024. 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 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 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 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并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国家,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铁犁农耕推动下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 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神权统治色彩浓厚 B. 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 审美观念的世俗化 D. 人文精神思想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青铜器的纹饰由商代比较繁缛、神秘饕餮纹和夔纹向西周晚期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的窃曲纹和重环纹转变,这是由于西周晚期人们思想不断解放,更加注重整齐有序,人文意识不断发展,神秘色彩不断简化,D项正确;青铜器由比较繁缛、神秘转向简约、单一,由上古神兽转向动物鳞甲,神权色彩淡化,排除A项;商代和西周晚期都重视青铜器,都深受礼乐制度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周晚期青铜器纹饰变得简约单一,并不代表审美观念世俗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 汉朝的藩国官制比照中央,也设有诸侯国相。惠帝至文帝时,国相权力很大,统领藩国百官,辅佐藩王,甚至有统兵之权。但自景帝以后,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国相权力的演变体现了( )
A. 中枢官制逐步完善 B. 藩王权力恶性膨胀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无为政策有效贯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惠帝至文帝时,国相权力很大,统领藩国百官,辅佐藩王,甚至有统兵之权。……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可知,汉代诸侯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说明诸侯国地位被不断削弱,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枢官制逐步完善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藩王权力被削弱的信息,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为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4. 集市贸易中介绍买卖双方贸易活动的经纪人被冠以“牙人”称号,始见于唐代。宋时牙人的种类增多,他们在边贸互市、城乡交流等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信息传递、媒介沟通、经营代理等重要作用。宋代牙人的发展( )
A. 说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
C. 大大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
D. 促使政府放松了社会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宋时牙人的种类增多,他们在边贸互市、城乡交流等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信息传递、媒介沟通、经营代理等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宋朝牙人的增多,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封建政府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放松,排除D项。故选B项。
5. 自明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这一变化旨在( )
A. 提升内阁地位 B. 削弱六部职权 C. 强化君主集权 D. 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代(中国)。据材料可知, 明宣宗后内阁成员地位提高,为阁权在强势时期凌驾于六部权力之上提供了机会。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是非正式的顾问机构,本质是君权专制的产物。因此内阁地位上升和权力增强也是君权集权的产物。C项正确;A项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六部权力受到阁权的压制,B项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项;明朝设内阁本质是加强君主集权,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6. 从1861年至1910年, 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 74亿海关两增长到3. 78亿海关两, 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却从60%下降至45%左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B. 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
C. 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日益密切 D.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61-1910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上海对外贸易值增加,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比重下降,说明其他地区的对外贸易增加,反映了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C项正确;1861-1910年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到初步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上海对外贸易值增加,不能说明时局冲击了上海,排除B项;1895年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02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史学》问世。在他看来,“新史学”当务之急,就是要效法“泰西之良史”,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梁启超此举旨在( )
A. 否定传统史学的现实价值 B. 为维新变法失败辩护
C. 激发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 D. 支持清末的立宪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效法‘泰西之良史’,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可知,梁启超观点是构建新的史学体系,以人民的、民族的历史取代君主的、封建的历史,说明是要激发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C项正确;梁启超并没有否定传统史学的现实价值,也不是在为维新变法失败变化,排除AB项;梁启超提出新史学观,并不是在支持清末的立宪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40 年,中共中央为加强山东根据地建设,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下辖政治、军事、财经、教育、民运 5 个部门。至 1943 年,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称战时行政委员会,并增设了工商管理处,负责协调管理市场贸易活动。这一调整是为了( )
A. 抗战长期相持做必要物质准备 B. 推动与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联动
C. 集中统一根据地管理以支援抗战 D. 继续强化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40-194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40-1943年中共中央为加强山东根据地建设,在地方管理上加强了组织领导,这一调整为了统一根据地管理支援抗战,C项正确;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山东根据地建设,与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根据地组织管理,而不是民主政权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50年,根据全国公粮调拨计划,湖南省运粮司令部协调工商、税务、铁路、公安等部门,发动民船联运社和航业公司,将大量死角粮、难运粮有序调运出来,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这( )
A. 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B. 恢复了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
C. 加速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D. 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调拨粮食有利于保证各地粮食供应,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A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排除B项;材料中的粮食支援的是中国部分省份,与抗美援朝无关,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在全社会投资中,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
A. 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
C. 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D. 国有企业改革趋于停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所有制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公有制的比重下降,个体及私有的比重上升,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所有制的变化,而不是结构,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才提出,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从1984年才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某学者认为,远古时期,印度河谷地和两河流域的民族在耕种和动物饲养过程中,都养育出了工匠和艺术家、商人和行政人员;他们的住房由精美的同一大小的砖造成。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这种语言有400个文字单位。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文字是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B. 大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相似性
C. 原始农业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 D. 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印度河谷地和两河流域的民族在耕种和动物饲养过程中,都养育出了工匠和艺术家、商人和行政人员;他们的住房由精美的同一大小的砖造成。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这种语言有400个文字单位”可知,古印度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属于大河流域文明,说明大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相似性,B项正确;文字只能反映部分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印度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相似性,并未涉及原始农业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从1296到1307年,英国爱德华一世共召集了20次议会,而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爱德华二世(1307-1327)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直到1325年,市民在议会中的地位才最终巩固下来。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 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 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D. 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济的发展,市民地位的提高,其在议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B项正确;A项早已建立,时间不符,排除A项;C项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8世纪后半期,拉美的科学家们意识到,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欧洲的拉美研究存在许多谬误及偏见。在这种背景下,拉美的科学家们提出“美洲的科学”以区别于欧洲的科学研究。这( )
A. 促使欧洲中心论退出历史舞台 B. 有利于增强拉美民族意识
C. 说明科学发展是民族独立前提 D. 推动拉美反殖民斗争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后半期(拉美)。据材料可知,拉美的科学家们提出“美洲的科学”以区别于欧洲的科学研究,有利于增强拉美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国家的出现,B项正确;欧洲中心论退出历史舞台,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美洲的科学所起的作用,而非科学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拉美民族意识的增强,没有描述反殖民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27年底苏联粮食收购量比1926年减少了1.28亿普特,为此苏共中央成立特别委员会,派遣近三万名专门工作队员分赴全国各地督促收购工作,虽从1928年1月到3月总计收购了2.57亿普特粮食,但这引起各地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4月到6月粮食收购量再次急剧减少。据此可推知( )
A. 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 B. 粮食收购问题使城镇出现粮荒
C. 余粮收集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D. 政府将会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联在1927年收购粮食比1926年减少的背景下,成立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督促粮食收购工作,1928年虽然前三个月收购了较多的粮食,但引起各地农民不满,4月到6月粮食收购两再次减少,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对粮食需求量大增,面对政府收购粮食困难的情况,苏联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实行粮食的义务交售制,D项正确;材料中苏联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对粮食的控制问题,而非机械化问题,排除A项;此时期粮食收购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化需要,并非应对城市粮荒,排除B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50年,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内部贸易额为6.71亿联邦德国马克,到1951年则锐减至2.71亿联邦德国马克,降幅高达60%。此后两年两德内部贸易额虽有所回升,但仍没有恢复到1950年的水平。这体现了( )
A. 古巴导弹危机恶化国际关系 B. 冷战对峙形势的加剧
C. 修建柏林墙激化了两德矛盾 D. 德国统一已迫在眉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德国)。根据材料“1951年则锐减至2.71亿联邦德国马克,降幅高达6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的加剧,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贸易额锐减,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排除A项;修建柏林墙是在1961年,排除C项;此时德国正在美苏两个大国的主导下经济交流减少,统一的可能极小,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中国古代货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国贫民穷,“秦钱重,难用”,半两钱多次减重。武帝时,准许郡国铸造以“五”为文的新钱,废用半两钱。国那国铸币尺寸工艺不一,盗铸愈演愈烈。武帝发布诏令,禁止都国铸钱,废止民间流通的其他钱币,只准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上林三官五铢铸工精细、钱形整齐,加铸外郭以减少钱文磨损、防止盗铸者减边盗铜。唐初,高祖下令铸造开元通宝钱,形制上承袭北魏及隋五铢的风格和大小,重量明确规定为“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通宝钱使用翻砂法铸造,轮廓规整,制作精美,流通广泛,且为周边国家及地区所仿铸。
——摘编自王永生《三千年来谁铸币》
材料二 北宋交于初为民间私发,后因交子铺户资财衰落、滥发诈伪,朝廷设立交子务,以铁钱为准备金,限额发行交子于四川等铁钱流通区。交子于神宗时开始超额发行,不断贬值后全部作废。元朝沿袭宋金币制,发行宝钞,“以银为本”,“所辖之地莫不通行”。各路设钞库,储备钞本,若市面钞票过多,则“出银收钞”。纸钞为“一切给付”,同时禁止金银和铜钱的流通和出口。颁行《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等条例,规定私相买卖金银、伪造宝钞、官吏作弊等阻坏钞法行为的罚则。元初,百姓“视钞重于金银”;元中后期时局混乱,纸钞走向无本发行,终至物分腾涌,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与唐朝新币发行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北宋时期,元朝初期纸币发行的变化。
【答案】(1)特点:中央统一发行;铸币技术先进、工艺精湛;全国范围使用,长期流通;铸币类型固定、币值稳定;明确使用规范;影响深远。 (任意四点)
(2)变化:由政府开启统一发行管理;准备金由铁钱变为白银;流通范围由区域性变为全国性;纸币由与金属货币并行到单一流通;制度更为完备。(任意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西汉和唐朝(中国)。据材料一“武帝发布诏令,禁止都国铸钱,废止民间流通的其他钱币,只准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与材料一“高祖下令铸造开元通宝钱”可知,中央统一发行;据材料一“上林三官五铢铸工精细、钱形整齐,加铸外郭以减少钱文磨损、防止盗铸者减边盗铜”与材料一“形制上承袭北魏及隋五铢的风格和大小”可知,铸币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结合所学可知,全国范围使用,长期流通;据材料一“只准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与材料一“重量明确规定为‘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可知,铸币类型固定、币值稳定;据材料一“ 只准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与材料一“通宝钱使用翻砂法铸造,轮廓规整,制作精美”明确使用规范;据材料一“流通广泛,且为周边国家及地区所仿铸”可知,影响深远。
【小问2详解】
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元朝(中国)。据材料二“北宋交于初为民间私发”与“元朝沿袭宋金币制,发行宝钞”可知,由政府开启统一发行管理;据材料二“朝廷设立交子务,以铁钱为准备金”与“发行宝钞,‘以银为本’”可知,准备金由铁钱变为白银;据材料二“限额发行交子于四川等铁钱流通区”与“所辖之地莫不通行”可知,流通范围由区域性变为全国性;据材料二“纸钞为‘一切给付’,同时禁止金银和铜钱的流通和出口”可知,纸币由与金属货币并行到单一流通;据材料二“颁行《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等条例”可知,制度更为完备。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牙商作为商贾之间的居间商,有沟通市场,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作用,亦有垄断市场、操纵价格、欺行霸市、随意索取佣金的投机行为。鸦片战争以后,牙商出现了近代业态变迁。民国时期,大到外地商贩汇集港口出口的茶、丝,棉花等商品,小到乡民或小手工业者向乡镇集市兜售自家的粮食、牲畜等产品,以及商品货物装卸、运输等行业,往往都要由牙商居间进行中介。民国政府改变了压制商业的政策,使得牙商群体迅速壮大,有的牙商还以商人的名义经营商品,或成为工业企业家,或成为批发商、实体商,有的甚至还以商促农,成为地主阶级。部分牙商还自行发行纸币,向客户开设信贷业务,并提供汇兑等金融业务。除此之外,信托代理、合同购销、信贷、期货、票据承兑等商业活动也由牙商衍生而来。
——摘编自张彦台《牙商职能演进与近代业态变迁》
材料二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根据地领导人强调抛开中介,防治牙商遏粜垄断、居奇和买空卖空、中间剥削行为,并提出了“取缔牙行的垄断"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地政府发现,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实行直接交易是不可能的,对根据地的经济恢复与建设亦是不利的。1942年11月8日颁布的《冀鲁豫边区商店经营制度》和1943年颁布的《冀鲁豫区集市方易所斩行办法》等条例,制定了集市管理委员会对牙商登记办法组织集市交易员成立集市交易所征小牙商违规抽成行为和肃清不法牙商等政策,使得牙商成为抗日根据地平抑物价,维持市场的平衡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张彦台《取缔与改造;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牙商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时期牙商出现业态变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实行的牙商政策及其意义。
【答案】(1)表现:业务种类和范围扩大;牙商资本向工业、商业、农业资本转变;衍生出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活动。原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近代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西学东渐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加深;民国政府对商业的扶持政策。(任答两点即可)
(2)政策:由取缔转变成改造和加强管理牙商。意义:保护了根据地商业贸易;方便了根据地群众的贸易往来;平抑物价,维持了市场的平衡和稳定;推动了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有利于调动牙商积极性,凝聚了抗战力量。(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大到外地商贩汇集港口出口的茶、丝,棉花等商品,小到乡民或小手工业者向乡镇集市兜售自家的粮食、牲畜等产品,以及商品货物装卸、运输等行业,往往都要由牙商居间进行中介”可分析出业务种类和范围扩大;根据材料“的牙商还以商人的名义经营商品,或成为工业企业家,或成为批发商、实体商,有的甚至还以商促农,成为地主阶级”可分析出牙商资本向工业、商业、农业资本转变;根据材料部分牙商还自行发行纸币,向客户开设信贷业务,并提供汇兑等金融业务“”可分析出衍生出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活动。
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可分析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近代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西学东渐的影响;结合近代史实可分析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可分析出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加深;根据材料“民国政府改变了压制商业的政策”可分析出民国政府对商业的扶持政策。(任答两点即可)
【小问2详解】
政策:根据材料“根据地领导人强调抛开中介,防治牙商遏粜垄断、居奇和买空卖空、中间剥削行为,并提出了“取缔牙行的垄断"政策”、“制定了集市管理委员会对牙商登记办法组织集市交易员成立集市交易所征小牙商违规抽成行为和肃清不法牙商等政策”可分析出由取缔转变成改造和加强管理牙商。
意义:根据材料“对根据地的经济恢复与建设亦是不利的”可分析出保护了根据地商业贸易;根据材料“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实行直接交易是不可能的”可分析出方便了根据地群众的贸易往来;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平抑物价,维持了市场的平衡和稳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了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可分析出有利于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根据材料“使得牙商成为抗日根据地平抑物价,维持市场的平衡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可分析出有利于调动牙商积极性,凝聚了抗战力量。(任答三点即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没有一个强有力国家组成民间社会时,基督教居然能够维持,这是欧洲得以继续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教会有能力把世俗的目标经由宗教条例合法化。最初,教会把一周7日的第一天礼拜日定为“主日”,在这一天,任何不得攻击他的敌人,以营造一种比较和平的社会氛围。不久以后,又陆续发展出各种圣日,在圣日也不能攻打敌人。而后,又提出所谓“神的休战日”;还规定在集市的日子不得争战。
——【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皇,反对教权的政府。
——摘编自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教会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教会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答案】(1)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
原因:欧洲民众普遍信仰基督教;教会组织结构完善;强有力国家组织的缺失。
(2)诉求:批判教权统治,主张“因信称义”,宣传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
【解析】
【小问1详解】
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在没有一个强有力国家组成民间社会时,基督教居然能够维持,这是欧洲得以继续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以营造一种比较和平的社会氛围”可知,稳定社会秩序;根据材料“还规定在集市的日子不得争战”可知,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教会发挥重要作用,其原因包括欧洲民众普遍信仰基督教;教会组织结构完善;强有力国家组织的缺失等等。
【小问2详解】
诉求: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皇,反对教权的政府”可知,批判教权统治,主张“因信称义”,宣传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关系: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 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根据材料“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蕴含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重塑了我们。慢慢流淌的世界长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不同的国家、地域和民族,在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甚至在同一区域的历时性发展中,文化的阶段性表现也都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文化之间是隔绝的、断裂的、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都给文化的传播延承提供了契机。不同风貌的地域文化支流交汇,才可成就“世界文化的长河”。
——摘编自孙旭《文化交融的美丽结晶》
提取材料中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观点:世界古代不同文化之间并不是断裂和隔绝的。
阐述:人类最初的文明虽然出现在亚非欧大陆的若干地区,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但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域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古代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西亚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重要内容;古代希腊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古代埃及;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等。古代中国(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和古罗马直接进行贸易交流。古代埃及王国、亚述帝国、波斯、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都曾扩张领土,促进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文明的交融。
总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呈现出交融发展的态势。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
【解析】
【详解】分析材料,逐句去提炼观点,结合所学去进行论述。根据材料“”人类创造了文化可分析得出文化是人创造的;根据材料“文化又影响重塑了我们”可分析得出文化影响重塑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根据材料“不同的国家、地域和民族,在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可分析得出同的国家、地域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世界因多样的文化而美丽;根据材料“在同一区域的历时性发展中,文化的阶段性表现也都不尽相同”可分析得出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也不相同,例如中国西周的礼乐文化和秦汉的大一统文化;根据材料“各个文化之间不是隔绝的、断裂的”可分析得出各个文化之间不是隔绝的、断裂的,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进行阐述;根据材料“”可分析得出;根据材料“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都给文化的传播延承提供了契机”可分析得出文化的传播有赖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可联系新航路开辟正是由于地圆学说的出现,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来论述;根据材料“不同风貌的地域文化支流交汇,才可成就“世界文化的长河”。”可分析得出世界文化是由不同的文化组成的。2023-2024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新洲区部分学校
高中二年级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 100分 2024. 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 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 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 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2. 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神权统治色彩浓厚 B. 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 审美观念的世俗化 D. 人文精神思想发展
3. 汉朝的藩国官制比照中央,也设有诸侯国相。惠帝至文帝时,国相权力很大,统领藩国百官,辅佐藩王,甚至有统兵之权。但自景帝以后,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国相权力的演变体现了( )
A. 中枢官制逐步完善 B. 藩王权力恶性膨胀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无政策有效贯彻
4. 集市贸易中介绍买卖双方贸易活动的经纪人被冠以“牙人”称号,始见于唐代。宋时牙人的种类增多,他们在边贸互市、城乡交流等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信息传递、媒介沟通、经营代理等重要作用。宋代牙人的发展( )
A. 说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
C. 大大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
D. 促使政府放松了社会控制
5. 自明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这一变化旨在( )
A 提升内阁地位 B. 削弱六部职权 C. 强化君主集权 D. 提高行政效率
6. 从1861年至1910年, 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 74亿海关两增长到3. 78亿海关两, 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却从60%下降至45%左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B. 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
C. 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 D.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缓
7. 1902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史学》问世。在他看来,“新史学”当务之急,就是要效法“泰西之良史”,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梁启超此举旨在( )
A. 否定传统史学的现实价值 B. 为维新变法失败辩护
C. 激发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 D. 支持清末的立宪改革
8. 1940 年,中共中央为加强山东根据地建设,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下辖政治、军事、财经、教育、民运 5 个部门。至 1943 年,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称战时行政委员会,并增设了工商管理处,负责协调管理市场贸易活动。这一调整是为了( )
A. 为抗战长期相持做必要物质准备 B. 推动与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联动
C. 集中统一根据地管理以支援抗战 D. 继续强化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9. 1950年,根据全国公粮调拨计划,湖南省运粮司令部协调工商、税务、铁路、公安等部门,发动民船联运社和航业公司,将大量的死角粮、难运粮有序调运出来,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这( )
A. 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B. 恢复了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
C. 加速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D. 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0. 在全社会投资中,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
A. 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
C. 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D. 国有企业改革趋于停滞
11. 某学者认为,远古时期,印度河谷地和两河流域民族在耕种和动物饲养过程中,都养育出了工匠和艺术家、商人和行政人员;他们的住房由精美的同一大小的砖造成。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这种语言有400个文字单位。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文字是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B. 大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相似性
C. 原始农业促进生活方式变化 D. 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12. 从1296到1307年,英国爱德华一世共召集了20次议会,而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爱德华二世(1307-1327)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直到1325年,市民在议会中的地位才最终巩固下来。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 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 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D. 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13. 18世纪后半期,拉美的科学家们意识到,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欧洲的拉美研究存在许多谬误及偏见。在这种背景下,拉美的科学家们提出“美洲的科学”以区别于欧洲的科学研究。这( )
A. 促使欧洲中心论退出历史舞台 B. 有利于增强拉美民族意识
C. 说明科学发展是民族独立前提 D. 推动拉美反殖民斗争胜利
14. 1927年底苏联粮食收购量比1926年减少了1.28亿普特,为此苏共中央成立特别委员会,派遣近三万名专门工作队员分赴全国各地督促收购工作,虽从1928年1月到3月总计收购了2.57亿普特粮食,但这引起各地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4月到6月粮食收购量再次急剧减少。据此可推知( )
A. 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 B. 粮食收购问题使城镇出现粮荒
C 余粮收集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D. 政府将会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
15. 1950年,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内部贸易额为6.71亿联邦德国马克,到1951年则锐减至2.71亿联邦德国马克,降幅高达60%。此后两年两德内部贸易额虽有所回升,但仍没有恢复到1950年的水平。这体现了( )
A. 古巴导弹危机恶化国际关系 B. 冷战对峙形势的加剧
C. 修建柏林墙激化了两德矛盾 D. 德国统一已迫在眉睫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中国古代货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国贫民穷,“秦钱重,难用”,半两钱多次减重。武帝时,准许郡国铸造以“五”为文的新钱,废用半两钱。国那国铸币尺寸工艺不一,盗铸愈演愈烈。武帝发布诏令,禁止都国铸钱,废止民间流通的其他钱币,只准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上林三官五铢铸工精细、钱形整齐,加铸外郭以减少钱文磨损、防止盗铸者减边盗铜。唐初,高祖下令铸造开元通宝钱,形制上承袭北魏及隋五铢的风格和大小,重量明确规定为“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通宝钱使用翻砂法铸造,轮廓规整,制作精美,流通广泛,且为周边国家及地区所仿铸。
——摘编自王永生《三千年来谁铸币》
材料二 北宋交于初为民间私发,后因交子铺户资财衰落、滥发诈伪,朝廷设立交子务,以铁钱为准备金,限额发行交子于四川等铁钱流通区。交子于神宗时开始超额发行,不断贬值后全部作废。元朝沿袭宋金币制,发行宝钞,“以银为本”,“所辖之地莫不通行”。各路设钞库,储备钞本,若市面钞票过多,则“出银收钞”。纸钞为“一切给付”,同时禁止金银和铜钱的流通和出口。颁行《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等条例,规定私相买卖金银、伪造宝钞、官吏作弊等阻坏钞法行为的罚则。元初,百姓“视钞重于金银”;元中后期时局混乱,纸钞走向无本发行,终至物分腾涌,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与唐朝新币发行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北宋时期,元朝初期纸币发行的变化。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牙商作为商贾之间的居间商,有沟通市场,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作用,亦有垄断市场、操纵价格、欺行霸市、随意索取佣金的投机行为。鸦片战争以后,牙商出现了近代业态变迁。民国时期,大到外地商贩汇集港口出口的茶、丝,棉花等商品,小到乡民或小手工业者向乡镇集市兜售自家的粮食、牲畜等产品,以及商品货物装卸、运输等行业,往往都要由牙商居间进行中介。民国政府改变了压制商业的政策,使得牙商群体迅速壮大,有的牙商还以商人的名义经营商品,或成为工业企业家,或成为批发商、实体商,有的甚至还以商促农,成为地主阶级。部分牙商还自行发行纸币,向客户开设信贷业务,并提供汇兑等金融业务。除此之外,信托代理、合同购销、信贷、期货、票据承兑等商业活动也由牙商衍生而来。
——摘编自张彦台《牙商职能演进与近代业态变迁》
材料二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根据地领导人强调抛开中介,防治牙商遏粜垄断、居奇和买空卖空、中间剥削行为,并提出了“取缔牙行的垄断"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地政府发现,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实行直接交易是不可能的,对根据地的经济恢复与建设亦是不利的。1942年11月8日颁布的《冀鲁豫边区商店经营制度》和1943年颁布的《冀鲁豫区集市方易所斩行办法》等条例,制定了集市管理委员会对牙商登记办法组织集市交易员成立集市交易所征小牙商违规抽成行为和肃清不法牙商等政策,使得牙商成为抗日根据地平抑物价,维持市场的平衡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张彦台《取缔与改造;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牙商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时期牙商出现业态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实行的牙商政策及其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没有一个强有力国家组成民间社会时,基督教居然能够维持,这是欧洲得以继续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教会有能力把世俗的目标经由宗教条例合法化。最初,教会把一周7日的第一天礼拜日定为“主日”,在这一天,任何不得攻击他的敌人,以营造一种比较和平的社会氛围。不久以后,又陆续发展出各种圣日,在圣日也不能攻打敌人。而后,又提出所谓“神的休战日”;还规定在集市的日子不得争战。
——【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皇,反对教权的政府。
——摘编自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教会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教会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蕴含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重塑了我们。慢慢流淌的世界长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不同的国家、地域和民族,在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甚至在同一区域的历时性发展中,文化的阶段性表现也都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文化之间是隔绝的、断裂的、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都给文化的传播延承提供了契机。不同风貌的地域文化支流交汇,才可成就“世界文化的长河”。
——摘编自孙旭《文化交融的美丽结晶》
提取材料中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