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江苏专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江苏专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8 09:48:53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江苏专用)
先秦时期
1.(2014年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甲骨文中有许多与“农业”相关的记载,说明农业发展在当时备受重视,C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铁犁牛耕得到应用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东周列国都城均由宫城和郭城组成。列国将筑宫城守卫国君作为第一要事,国君处理政务的政殿位于整个都城的制高点。各国宫城内的祭祀遗迹已很少见,宗庙等祭祀性、礼制性建筑仍然存在,但已被移出宫城之外。东周列国都城布局反映出( )
A.贵族退出政治生活 B.等级分封制度得到巩固
C.诸侯国君加强集权 D.城市营建沿袭西周定制
【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东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周时期的列国都城中,筑宫城守卫国君作为第一要事,同时国君的政殿位于都城的制高点,这反映了当时列国都城以国君为中心,而传统的祭祀性建筑逐渐被边缘化,这说明当时诸侯国君在加强集权,C项正确;在东周时期,贵族并未退出政治生活,排除A项;这一时期祭祀性的建筑逐渐被边缘化,说明礼乐分封制度逐渐破坏,排除B项;东周城市营建与西周城市营建的关联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适梁,患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撤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表明( )
A.国君认同敬天保民的思想 B.天人感应成为主流观念
C.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 D.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五德终始学说。他在各国受到欢迎说明他的五行学说有一定的道理,C项正确;敬天保民并不是邹衍的观点,因此他受到欢迎不能说明国君认同这一思想,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到汉朝时期才出现,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集权思想是法家的代表思想,与邹衍不符,所以邹衍受到欢迎并不能体现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2014年江苏高市临泽中学一模)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官员任命需要在代表宗族的宗庙前进行,而且仪式由王室家族总管引领主持,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官员任命的程序,无法说明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A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强调周王的权力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不符合西周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5.(2014年江苏前黄中学一模)《仪礼·丧服传》中记载,“君,谓有地者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贾公彦在疏解此句时也说:“是诸侯之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士无臣,虽有地不得君称。”这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 )
A.存在多级君臣隶属关系 B.周天子的最高权力受到挑战
C.君臣之间标准混乱无序 D.宗法制确立了权力传承标准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是诸侯之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可知,周代不只天子一人称君,诸侯、卿大夫也能称君,这反映了周代分封制等级结构中的多级君臣隶属关系这一特点,A项正确;封君在此时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会影响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独尊地位,排除B项;在周代由于臣的概念有王臣、公臣与家臣、私臣之别,因而君臣的概念也不可能一
概而论,其间还是有差别的,不是混乱无序的,排除C项;“宗法制确立了权力传承标准”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2014年江苏南京一模)下表说明,江苏地区( )
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部分遗址概况
遗址名称 概况
宿迁顺山集遗址 (距今约8000年) 遗址中发现了半圈形的陶灶,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陶灶,被称为“天下第一灶”。
苏州东山村遗址 (距今约8000年) 遗址中的墓葬已经分为“平民区”和“富人区”,可能出现了“分开居住”的概念,说明当时可能出现高度的社会分化,犹如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宜兴骆驼墩遗址 (距今约7000年) 根据相关考古资料,有学者提出了骆驼墩遗址突破环太湖流域文化与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理论,逐渐独立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高邮龙虬庄遗址 (距今约7000年) 该遗址中首次发现,有陶片和鹿角上带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有学者称之为“陶文”,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B.出现了成熟的早期国家
C.提前了可考信史的时间 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江苏地区)。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宿迁顺山集遗址发现的最早陶灶说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苏州东山村遗址可能出现高度的社会分化、宜兴骆驼墩遗址突破环太湖流域文化与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理论,逐渐独立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高邮龙虬庄遗址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出现国家机器,无法说明出现了成熟的早期国家,排除B项;材料强调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部分遗址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未涉及提前了可考信史的时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7.(2014年江苏南京一模)1946年,商代青铜鼎出土,《申报》《中央日报》就铭文解释持不同观点,拉开了该鼎称名的“司”“后”之辩。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直至2011年, “司母戊”之名沿用了60余年,具有了相当的社会认知度。2011年改称“后母戊鼎”,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据此推知( )
A.历史解释要突出时代性 B.学术争鸣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
C.学术观点需要不断更新 D.文物史料必须与文字史料互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材料“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直至2011年, “司母戊”之名沿用了60余年,具有了相当的社会认知度。2011年改称“后母戊鼎”,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可知关于“司”“后”之辩这样的学术争鸣有助于对历史真相的认识,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历史解释要突出时代性,排除A项;学术观点是否更新取决于史料的发掘,说法绝对,排除C项;文物史料也可以与其他史料相印证,不一定必须与文字史料互证,排除D项。故选B项。
8.(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暨一模)根据传说和文献记述,大禹治水动员了各部族的人力、物力,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有“天命禹,敷土隓山壑川,逎(乃)癸亥起征,降民监德”的记载。这反映出早期国家( )
A.以武力控制所有部族 B.实行原始民主制度
C.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D.借助神权治理水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大禹治水动员了各部族的人力、物力,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可知,大禹能够动员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治水,所以说明早期国家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大禹是动员了较多的人力,但不能说明是用武力控制所有部族,排除A项;根据大禹动员较多的人力物力并不能说明实行了原始民主制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大禹借助神权治理水患,排除D项。故选C项。
9.(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暨一模)下表中两位思想家讨论的共同话题是( )
思想家 观点
孟子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荀子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A.道法自然 B.天人关系 C.民本思想 D.宇宙法则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可知,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专心修养自己天然的爵位,而人世的爵位自然就跟着来了,根据材料“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可以得出,荀子认为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中止冬天的到来, 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中止
向远处延伸,可见二者都关注天人关系,B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主张,孟子、荀子是儒学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C项;孟子未提出宇宙法则,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官员任命需要在代表宗族的宗庙前进行,而且仪式由王室家族总管引领主持,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官员任命的程序,无法说明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A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强调周王的权力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不符合西周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14年江苏连云港一模)如表为陕西省龙山文化石峁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 )
类别 考古发现
玉器 具有东部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特征的牙璧
石雕 源自欧亚草原的人物面部雕塑
家畜 大量引入非本土驯化的牛、羊、马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显现
C.劳动分工的明显 D.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位于陕西的龙山文化石峁遗址出土物既有东部岱海地区龙山文化特征的器物,也有欧亚草原的人物面部雕塑,还有非本土的牛羊马,这体现了当时不同地区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出贫富分化,排除A项;统一性强调集中,这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劳动分工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14年江苏连云港一模)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上述
现象表明( )
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 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
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 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同伍于中国”、“一度号令中国”概括得出:楚国、吴国在诸侯争霸中兴起,且以号令中国自居,体现了楚国、越国对中原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楚、越成为天下共主,排除A项;材料中是春秋时期,以诸侯争霸为主,战国时期发展到兼并战争,春秋还未出现国家统一基础,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各国实行封建制度且国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秦汉时期
1.(2014年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2021年,一面反映西汉昭君故事的东汉铜镜首次展出,上有七言诗铭文: “汉召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孟春正月更元年,胡王陛见赐贵人。后宫列女王昭君……倍(背)去中国事胡人”。该铜镜( )
A.成为考订故事要素的重要证据 B.是研究昭君出塞的一手史料
C.见证了汉匈之间长期和平交往 D.佐证了东汉史学的较快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21年,一面西汉昭君故事的东汉铜镜的七言诗铭文反映了昭君出塞的情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考订故事要素的重要证据,A项正确;该文物是一面反映西汉昭君故事的东汉铜镜,是研究昭君出塞的二手史料,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昭君出塞,并未显示汉匈关系,无法见证了汉匈之间长期和平交往,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东汉文物出土,无法佐证东汉史学的较快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
A.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 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东汉(中国)。据材料“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在巴蜀
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可知,此路线是西南丝绸之路,商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南宋以后,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四川出现佛教遗物,不能得出佛教盛行于四川,排除C项;唐朝时期佛教本土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一模)董仲舒《春秋决狱》记载,一民妇(甲)的丈夫溺水而亡,甲的母亲私自做主,将甲另嫁他人。有人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死刑)。”但是,官员考虑到甲的动机,最终判决甲罪不至死。这一判决( )
A.体现了礼法之间的调和 B.强调程序正义与公平
C.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D.以尊卑为量刑的原则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死刑)。’但是,官员考虑到甲的动机,最终判决甲罪不至死。”及所学可知,这一判决体现了司法审判强调情感道德的作用,考虑人主观上的善、恶,说明当时存在礼法调和的审判现象,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程序正义与公平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公元653年完成的《唐律疏议》(又名《永徽律》)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尊卑关系对量刑原则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4.(2014年江苏前黄中学一模)董仲舒认为,天意由民心映现,君主政当宜民,“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为了确保皇权对天的敬畏之心,他还加上了“灾异”说。于是,天子、天命和民心构成了一个三方制衡体系,天子管天下,天命管天子,民心即天命。据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具有浓厚的民本色彩 B.增强了君权的神秘性
C.意在延缓君权专制化 D.规范了治国理政方式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天意即民心,君主统治要对民众负责,并通过“灾异”说限制君主暴政,表明董仲舒的思想具有浓厚的民本色彩,A项正确;“灾异”说具有神秘性,但不是为了增强君权的神秘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董仲舒强调民心即天命,没有涉及延缓君权专制化和具体治国理政方式的信息,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5.(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暨一模)据学者研究,汉代盐官讲究籍贯“回避”原则,即本县盐官不能任用本郡本县人,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可考的盐官莫不如此。连云港尹湾汉基出土的简牍所记载
的盐官长、盐官丞,都不是东海本郡人。汉代此举主要是基于( )
A.王国势力恶性膨胀 B.盐官握有经济实权
C.完善察举征辟制度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盐官讲究籍贯“回避”原则,主要是因为盐官握有经济实权,不能让本地人掌握经济大权,进而加强地方割据势力,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解决,排除A项;察举征辟制度是一种选官制度,材料与察举征辟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魏晋至隋唐时期
1.(2014年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下图为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据图可知当时( )
A.欧亚大陆商贸交流频繁 B.贸易交往促进民族迁徙
C.海上丝绸之路占据主导 D.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大食、阿拉伯帝国、唐”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唐代时期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贸易的相关信息,反映了欧亚大陆商贸交流频繁的相关内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交往与民族迁徙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占据主导,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户口总数比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增长近一倍。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
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所以出现户籍激增的现象;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户无主客,这就使农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副业,B项正确;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是宋朝的社会变化,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两税法,与“以庸代役”的租庸调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赋税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与户籍制度作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2014年江苏高市临泽中学一模)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南朝时期,南方百姓吃“麦粥”、汤饼(即面条)等以麦子为原料制作的食品,政府的赋税征收麦子。结合所学,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粟(谷子)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在播植时间上和耕地的利用上,可以与水稻交错进行。这样,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的产量在总体上就会大大提高一步,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宋朝时期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 方已经相当普及,排除B项;材料反映南方农业发展,而非多种经营,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不同区域种植不同作物,不能得出区域化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
4.(2014年江苏前黄中学一模)如表是有关隋唐民族关系的部分观点。这些观点( )
观点 来源
沙钵略(突厥)称雄漠北,多历世年,百蛮之大,莫过于此。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成一体。情深又厚,朕甚嘉之。 隋文帝
皇上膺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圣情含养,泽及普天,服而抚之,务存安辑……混一戎夏,其在兹乎! 裴矩(隋)《西域图记·序》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雠敌。 唐太宗
《周书·文帝本纪》:“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隋书·铁勒传》:“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 唐朝官修史书
A.体现出民族关系的平等 B.否定了华夷之辨观念
C.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D.加快了边疆地区开发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文帝强调华夷“君臣一体”,裴矩主张华夷“混一戎夏”,唐太宗注重“四夷一家”,唐朝官修史书将少数民族视为炎黄子孙,这些观点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隋唐君臣都具有开放包容的民族观,但不等于民族关系的平等,更不能据此得出否定了华夷之辨观念的结论,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地区开发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2014年江苏南京一模)《史记》中描述江南为“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晋书》中记载江南“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南朝《宋书》中则指出江南“皆播麦菽”的景象。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B.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D.饮食结构渐趋改变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与“皆播麦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江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民贫苦,其饮食主要以稻与鱼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民众的饮食结构以麦麸、白饭与麦菽为主,这说明南方地区的饮食结构在经济发展后渐趋改变,D项正确;江南的农业发展超过北方在宋朝之后,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发生在宋朝及其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市场的联系,无法得出“农业商品化程度高”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6.(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暨一模)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
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胡风潮流的追求,无法说明审美标准趋同,排除B项;元代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7.(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南朝时期,南方百姓吃“麦粥”、汤饼(即面条)等以麦子为原料制作的食品,政府的赋税征收麦子。结合所学,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粟(谷子)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在播植时间上和耕地的利用上,可以与水稻交错进行。这样,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的产量在总体上就会大大提高一步,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宋朝时期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 方已经相当普及,排除B项;材料反映南方农业发展,而非多种经营,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不同区域种植不同作物,不能得出区域化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
8.(2014年江苏连云港一模)有学者认为:江东政治可分两阶段,其中东吴到东晋中期是南北士族共同统治,而东晋中期到南朝末年,则是以南方的晋陵、丹阳、会稽、南川等地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为主的统治。“江东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门阀士族的兴起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江南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江东政治由东吴至东晋中期的南北士族共同
统治到东晋中期至南朝末年的南方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为主的统治,这种变化是因为,江南经济发展,使得南方地主和商人的实力大增,才使得他们在政权中获得了主动地位,D项正确;这种变化是南方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在政权中获得了主导地位,而北方士族实力下降,这种变化,与兴起于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北人南迁是东吴到东晋中期南北士族共同统治的原因,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它不是“江东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没有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宋元时期
1.(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
A.提倡崇文抑武 B.促进阶层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国防颓势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可知,宋神宗时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武将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文抑武”的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时期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频繁失败,提高武将的地位,减少对武将的限制,其目的是增强军队战斗力,以改变在与少数民族战争中的颓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神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文抑武的政策,排除A项;文官和武官都属于统治阶层,重视武官不涉及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放松了对武将申请考核词赋水平的限制,并非对科举制的调整,不涉及扩大科举规模,排除C项。故选D项。
2.(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下图是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晦明轩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目录页,左侧有“晦明轩记”钟式牌记和“平阳府张宅印”琴式牌记。这折射出,当时( )
A.中医药学进入总结时期 B.活字印刷术已普遍使用
C.出版业的竞争较为激烈 D.政府加强商业活动规范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左侧有‘晦明轩记’钟式牌记和‘平阳府张宅印’琴式牌记”及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刊刻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目录中标记着“牌记”(相当于现代图书的版权页),起到了避免盗用图书“覆板”的作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商业出版业竞争比较激烈,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医药学的相关信息,其次中医药学进入总结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刻本属于雕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对于图书出版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3.(2014年江苏南京一模)“亲邻法”作为不动产交易法律制度在宋代不断完备。表中“亲邻法”的调整( )
宋代“亲邻法”的调整
时间 出处 规定
北宋初 《宋刑统》 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太祖 开宝二年 《宋会要辑稿》 其邻以东南为上,西北次之;上邻不买,递问次邻,四邻俱不售,乃外召钱主。
绍圣元年 《文献通考》 卷5《田赋考五》 应问邻者,止问本宗,有服亲及墓田相去百户内与所断田宅接者,仍限日以节其迟。
A.保护签约双方的利益 B.彰显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兼顾商业秩序与效率 D.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其邻以东南为上,西北次之;上邻不买,递问次邻,四邻俱不售,乃外召钱主”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规定不仅体现了对亲邻优先购买权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不动产交易秩序的重视,宋代的“亲邻法”一方面维护了家族利益,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不动产交易的效率,体现了古代中国法律兼顾家族利益和社会效率的立法理念,即兼顾商业秩序与效率,C项正确;材料强调“亲邻法”作为不动产交易法律制度的规范作用,未涉及保护签约双方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彰显社会成员身份平等,而是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法律兼顾家族利益和社会效率的立法理念,排除B项;材料强调“亲邻法”作为不动产交易法律制度的规范作用,不能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4.(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1125年,南宋在盱眙县设置对金贸易的榷场,并作如下规定。这些规定意在( )
交易前 数颜在百千以下的,十人为保,留其货之半在场,以其半赴泗州榷场(金国境内)交易
交易时 两边商人各处一廊,以货呈主管官牙人往来评议,不得相见。每交易千钱,各收五厘息钱入官。
A.促进基层市场的繁荣 B.缓和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
C.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 D.维护南宋朝廷的经济利益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朝对榷场交易前规定留一半,在交易时规定收取厘息钱,说明其在与金贸易时比较谨慎,收取一定的费用,注重维护南宋朝廷的经济利益,D项正确;榷场贸易属于边境贸易,不属于基层市场,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宋金之间的民族问题,排除B项;宋金政权对峙,不属于边疆治理,排除C项。故选D项。
5.(2014年江苏连云港一模)宋金对峙时期,和雇现象有较大发展。宋朝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每“遇大宴等”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金统治者也曾“谕户部:今岁行幸山后所须,并不得取之民间,即所用人夫,并以官钱和雇”。这说明,当时( )
A.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B.纳绢代役发展为纳钱代役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 D.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增强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金时期,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宋朝宫廷常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金统治者也曾"谕户部:今岁行幸山后所须,并不得取之民间,即所用人夫,并以官钱和雇,这说明当时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纳绢代役和纳钱代役,排除B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于明朝中后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 科举制的发展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增强,而非和雇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明清时期
1.(2014年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 “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C.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D.边防压力日益增加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这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维护方面缺乏资金和资源,使得新设立的郡县相对简陋,B项正确;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是相对较高的,特别是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有显著的发展,排除A项;政治风气因循守旧并不能完全解释郡县建设简陋的现象,而且宋朝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方面也有一些创新和改革,排除C项;边防压力日益增加与郡县的建设状况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2014年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清代学者阮元在释“学而时习之”时云:“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释“吾道一以贯之”又云:“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言行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故以行事训贯,则圣贤之道归于儒;以通彻训贯,则圣贤之道近于禅矣。”他旨在强调( )
A.格物致知 B.实践为先 C.经世致用 D.援儒入佛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阮元在解释“学而时习之”时提到“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不仅要诵读和理解,还要亲自去实践,这样学习的意义才能完整。在解释“吾道一以贯之”时,他说“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言行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这句话进一步指出孔子的道是通过言行来体现的,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或纯文学的教育,他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贯彻这种道,这体现了对实践的重视,B项正确;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探究事物来获取知识,虽然与学习和理解有关,但并没有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排除A项;经世致用强调学问要能够应用于实际,为社会所用,更侧重于学问的实用性,而不是学习的过程,排除C项;选项与阮元的解释没有直接联系,阮元并没有提到要将儒家思想引入佛教,排除D项。故选B项。
3.(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下图为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427件中使用通货的情况统计。该统计佐证了明代前期( )
A.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B.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C.物价多以银两计算 D.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前期(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明代前期,土地买卖交易契约中使用白银的比重上升,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其他通货种类占据比例不断下降,所占比重几乎忽略不可计,说明商业交易活动中白银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因此可以佐证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B项正确;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在商业交易中白银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并不能说明物价是用银两计算的,排除C项;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4.(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隆庆五年(1571年)二月,王崇古上奏《确议封贡事宜疏》,主张与鞑靼开展互市。最终,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贸易口岸。这一事件( )
A.缓解了明朝内陆边疆危机 B.标志明朝放松海外贸易政策
C.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针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贸易口岸”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时期开放与北部游牧民族的贸易口岸,有助于加强内地与边疆的经济联系,从而缓解明朝的内陆边疆危机,A项正确;这一事件针对的是北部边疆,和放松海外贸易政策没有关系,排除B项;这一事件针对的是北部边疆,与西藏地区无关,排除C项;开放贸易口岸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A项。
5.(2014年江苏高市临泽中学一模)明初服饰, “例有定制,官民士庶,不得僭用”,普通百姓穿着拘谨守诚、俭约朴素。明中叶以后,黎民百姓的服饰丰富多彩,追求奢华。甚至,一向被尊为人君象征的龙纹,已成江南一些地区百姓之常服纹饰。这一变化说明( )
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主流思想影响审美观念
C.社会成员地位渐趋平等 D.奢靡之风动摇理学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明朝经济的发展,普通百姓的服饰丰富多彩,追求奢华,甚至龙纹也成江南一些地区百姓之常服纹饰,这体现了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而不是主流思想影响审美观念,排除B项;服饰相同不一定社会成员地位平等,地位平等是政治地位,排除C项;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没有“动摇”,排除D项。故选A项。
6.(2014年江苏前黄中学一模)明代时由中外学者共同编著的《崇祯历书》,引入了西方的球面天文学,以及视差、蒙气差等重要天文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还采用了西方较精确的天文数据和通行的一些度量单位,如一周天分为360°,度以下用60进位制等。可见,《崇祯历书》的编著( )
A.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元素 B.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C.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D.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崇祯历书》引入了大量西方元素,也就是说,《崇祯历书》的编著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元素,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崇祯历书》的编著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没有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崇祯历书》服务于农业生产,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7.(2014年江苏南京一模)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主张学术研究要切实、有用,反对理学空谈心性。但是,随着清政权的巩固,这些精神却遭到阉割,更多的人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学术研究遭受挫折 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C.文化专制逐渐加强 D.新的经济形态诞生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随着清政权的巩固,这些精神却遭到阉割,更多的人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随着君主专制日趋强化,许多知识分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古典文献的整理、考订中,学术不敢关心现实,因此材料所述变化折射出君主专制日趋强化,B项正确;“学术研究遭受挫折”是表层现象,其本质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A项;“文化专制逐渐加强”是清朝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的表现,不是其本质原因,排除C项;新的经济形态是资本主义萌芽,其特点是雇佣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暨一模)下图为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收藏的1700一1720年福建德化窑烧制的荷兰家庭白瓷雕像,它生动地展示了荷兰人的生活场景。由此可推知( )
A.中国产品在美国颇受喜爱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东方的价值理念倍受推崇 D.中国瓷器生产提供个性定制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瓷器中,烧制了荷兰家庭的雕像,展示了荷兰人的生活场景,这明显是定制的产品,说明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提供个性定制,D项正确;这件瓷器被美国博物馆收藏,但不能体现中国产品在美国颇受喜爱,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说明出口的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排除B项;仅根据这件瓷器并不足以说明东方的价值理念备受推崇,排除C项。故选D项。
9.(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明初服饰, “例有定制,官民士庶,不得僭用”,普通百姓穿着拘谨守诚、俭约朴素。明中叶以后,黎民百姓的服饰丰富多彩,追求奢华。甚至,一向被尊为人君象征的龙纹,已成江南一些地区百姓之常服纹饰。这一变化说明( )
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主流思想影响审美观念
C.社会成员地位渐趋平等 D.奢靡之风动摇理学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明朝经济的发展,普通百姓的服饰丰富多彩,追求奢华,甚至龙纹也成江南一些地区百姓之常服纹饰,这体现了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而不是主流思想影响审美观念,排除B项;服饰相同不一定社会成员地位平等,地位平等是政治地位,排除C项;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没有“动摇”,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清嘉庆年间,时人指出:自清摊丁入亩后,国家降低了对人丁户口的关心程度,结果“流民纷于镇集”,在此“流民祸乱”之时,需“重谱谍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此观点( )
A.揭示了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 B.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C.体现了乡约具有教化百姓的功能 D.主张由宗族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重谱谍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人心”可知,清嘉庆年间流民祸乱,材料观点主张发挥宗族的作用以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材料强调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并不是揭示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观点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未涉及乡约的功能,排除C项;只有政府有权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排除D项。故选B项。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江苏专用)
先秦时期
1.(2014年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2.(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东周列国都城均由宫城和郭城组成。列国将筑宫城守卫国君作为第一要事,国君处理政务的政殿位于整个都城的制高点。各国宫城内的祭祀遗迹已很少见,宗庙等祭祀性、礼制性建筑仍然存在,但已被移出宫城之外。东周列国都城布局反映出( )
A.贵族退出政治生活 B.等级分封制度得到巩固
C.诸侯国君加强集权 D.城市营建沿袭西周定制
3.(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适梁,患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撤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表明( )
A.国君认同敬天保民的思想 B.天人感应成为主流观念
C.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 D.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
4.(2014年江苏高市临泽中学一模)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5.(2014年江苏前黄中学一模)《仪礼·丧服传》中记载,“君,谓有地者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贾公彦在疏解此句时也说:“是诸侯之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士无臣,虽有地不得君称。”这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 )
A.存在多级君臣隶属关系 B.周天子的最高权力受到挑战
C.君臣之间标准混乱无序 D.宗法制确立了权力传承标准
6.(2014年江苏南京一模)下表说明,江苏地区( )
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部分遗址概况
遗址名称 概况
宿迁顺山集遗址 (距今约8000年) 遗址中发现了半圈形的陶灶,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陶灶,被称为“天下第一灶”。
苏州东山村遗址 (距今约8000年) 遗址中的墓葬已经分为“平民区”和“富人区”,可能出现了“分开居住”的概念,说明当时可能出现高度的社会分化,犹如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宜兴骆驼墩遗址 (距今约7000年) 根据相关考古资料,有学者提出了骆驼墩遗址突破环太湖流域文化与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理论,逐渐独立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高邮龙虬庄遗址 (距今约7000年) 该遗址中首次发现,有陶片和鹿角上带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有学者称之为“陶文”,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B.出现了成熟的早期国家
C.提前了可考信史的时间 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7.(2014年江苏南京一模)1946年,商代青铜鼎出土,《申报》《中央日报》就铭文解释持不同观点,拉开了该鼎称名的“司”“后”之辩。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直至2011年, “司母戊”之名沿用了60余年,具有了相当的社会认知度。2011年改称“后母戊鼎”,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据此推知( )
A.历史解释要突出时代性 B.学术争鸣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
C.学术观点需要不断更新 D.文物史料必须与文字史料互证
8.(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暨一模)根据传说和文献记述,大禹治水动员了各部族的人力、物力,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有“天命禹,敷土隓山壑川,逎(乃)癸亥起征,降民监德”的记载。这反映出早期国家( )
A.以武力控制所有部族 B.实行原始民主制度
C.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D.借助神权治理水患
9.(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暨一模)下表中两位思想家讨论的共同话题是( )
思想家 观点
孟子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荀子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A.道法自然 B.天人关系 C.民本思想 D.宇宙法则
10.(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
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11.(2014年江苏连云港一模)如表为陕西省龙山文化石峁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 )
类别 考古发现
玉器 具有东部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特征的牙璧
石雕 源自欧亚草原的人物面部雕塑
家畜 大量引入非本土驯化的牛、羊、马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显现
C.劳动分工的明显 D.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
12.(2014年江苏连云港一模)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上述现象表明( )
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 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
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 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秦汉时期
1.(2014年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2021年,一面反映西汉昭君故事的东汉铜镜首次展出,上有七言诗铭文: “汉召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孟春正月更元年,胡王陛见赐贵人。后宫列女王昭君……倍(背)去中国事胡人”。该铜镜( )
A.成为考订故事要素的重要证据 B.是研究昭君出塞的一手史料
C.见证了汉匈之间长期和平交往 D.佐证了东汉史学的较快发展
2.(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
A.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 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3.(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一模)董仲舒《春秋决狱》记载,一民妇(甲)的丈夫溺水而亡,甲的母亲私
自做主,将甲另嫁他人。有人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死刑)。”但是,官员考虑到甲的动机,最终判决甲罪不至死。这一判决( )
A.体现了礼法之间的调和 B.强调程序正义与公平
C.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D.以尊卑为量刑的原则
4.(2014年江苏前黄中学一模)董仲舒认为,天意由民心映现,君主政当宜民,“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为了确保皇权对天的敬畏之心,他还加上了“灾异”说。于是,天子、天命和民心构成了一个三方制衡体系,天子管天下,天命管天子,民心即天命。据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具有浓厚的民本色彩 B.增强了君权的神秘性
C.意在延缓君权专制化 D.规范了治国理政方式
5.(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暨一模)据学者研究,汉代盐官讲究籍贯“回避”原则,即本县盐官不能任用本郡本县人,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可考的盐官莫不如此。连云港尹湾汉基出土的简牍所记载的盐官长、盐官丞,都不是东海本郡人。汉代此举主要是基于( )
A.王国势力恶性膨胀 B.盐官握有经济实权
C.完善察举征辟制度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魏晋至隋唐时期
1.(2014年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下图为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据图可知当时( )
A.欧亚大陆商贸交流频繁 B.贸易交往促进民族迁徙
C.海上丝绸之路占据主导 D.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2.(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户口总数比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增长近一倍。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
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
3.(2014年江苏高市临泽中学一模)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4.(2014年江苏前黄中学一模)如表是有关隋唐民族关系的部分观点。这些观点( )
观点 来源
沙钵略(突厥)称雄漠北,多历世年,百蛮之大,莫过于此。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成一体。情深又厚,朕甚嘉之。 隋文帝
皇上膺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圣情含养,泽及普天,服而抚之,务存安辑……混一戎夏,其在兹乎! 裴矩(隋)《西域图记·序》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雠敌。 唐太宗
《周书·文帝本纪》:“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隋书·铁勒传》:“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 唐朝官修史书
A.体现出民族关系的平等 B.否定了华夷之辨观念
C.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D.加快了边疆地区开发
5.(2014年江苏南京一模)《史记》中描述江南为“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晋书》中记载江南“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南朝《宋书》中则指出江南“皆播麦菽”的景象。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B.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D.饮食结构渐趋改变
6.(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暨一模)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7.(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8.(2014年江苏连云港一模)有学者认为:江东政治可分两阶段,其中东吴到东晋中期是南北士族共同统治,而东晋中期到南朝末年,则是以南方的晋陵、丹阳、会稽、南川等地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为主的统治。“江东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门阀士族的兴起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江南经济的发展
宋元时期
1.(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
A.提倡崇文抑武 B.促进阶层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国防颓势
2.(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下图是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晦明轩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目录页,左侧有“晦明轩记”钟式牌记和“平阳府张宅印”琴式牌记。这折射出,当时( )
A.中医药学进入总结时期 B.活字印刷术已普遍使用
C.出版业的竞争较为激烈 D.政府加强商业活动规范
3.(2014年江苏南京一模)“亲邻法”作为不动产交易法律制度在宋代不断完备。表中“亲邻法”的调整( )
宋代“亲邻法”的调整
时间 出处 规定
北宋初 《宋刑统》 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太祖 开宝二年 《宋会要辑稿》 其邻以东南为上,西北次之;上邻不买,递问次邻,四邻俱不售,乃外召钱主。
绍圣元年 《文献通考》 卷5《田赋考五》 应问邻者,止问本宗,有服亲及墓田相去百户内与所断田宅接者,仍限日以节其迟。
A.保护签约双方的利益 B.彰显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兼顾商业秩序与效率 D.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4.(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1125年,南宋在盱眙县设置对金贸易的榷场,并作如下规定。这些规定意在( )
交易前 数颜在百千以下的,十人为保,留其货之半在场,以其半赴泗州榷场(金国境内)交易
交易时 两边商人各处一廊,以货呈主管官牙人往来评议,不得相见。每交易千钱,各收五厘息钱入官。
A.促进基层市场的繁荣 B.缓和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
C.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 D.维护南宋朝廷的经济利益
5.(2014年江苏连云港一模)宋金对峙时期,和雇现象有较大发展。宋朝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每“遇大宴等”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金统治者也曾“谕户部:今岁行幸山后所须,并不得取之民间,即所用人夫,并以官钱和雇”。这说明,当时( )
A.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B.纳绢代役发展为纳钱代役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 D.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增强
明清时期
1.(2014年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 “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C.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D.边防压力日益增加
2.(2014年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清代学者阮元在释“学而时习之”时云:“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释“吾道一以贯之”又云:“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言行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故以行事训贯,则圣贤之道归于儒;以通彻训贯,则圣贤之道近于禅矣。”他旨在强调( )
A.格物致知 B.实践为先 C.经世致用 D.援儒入佛
3.(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下图为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427件中使用通货的情况统计。该统计佐证了明代前期( )
A.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B.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C.物价多以银两计算 D.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
4.(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隆庆五年(1571年)二月,王崇古上奏《确议封贡事宜疏》,主张与鞑靼开展互市。最终,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贸易口岸。这一事件( )
A.缓解了明朝内陆边疆危机 B.标志明朝放松海外贸易政策
C.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针
5.(2014年江苏高市临泽中学一模)明初服饰, “例有定制,官民士庶,不得僭用”,普通百姓穿着拘谨守诚、俭约朴素。明中叶以后,黎民百姓的服饰丰富多彩,追求奢华。甚至,一向被尊为人君象征的龙纹,已成江南一些地区百姓之常服纹饰。这一变化说明( )
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主流思想影响审美观念
C.社会成员地位渐趋平等 D.奢靡之风动摇理学地位
6.(2014年江苏前黄中学一模)明代时由中外学者共同编著的《崇祯历书》,引入了西方的球面天文
学,以及视差、蒙气差等重要天文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还采用了西方较精确的天文数据和通行的一些度量单位,如一周天分为360°,度以下用60进位制等。可见,《崇祯历书》的编著( )
A.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元素 B.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C.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D.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7.(2014年江苏南京一模)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主张学术研究要切实、有用,反对理学空谈心性。但是,随着清政权的巩固,这些精神却遭到阉割,更多的人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学术研究遭受挫折 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C.文化专制逐渐加强 D.新的经济形态诞生
8.(2014年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暨一模)下图为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收藏的1700一1720年福建德化窑烧制的荷兰家庭白瓷雕像,它生动地展示了荷兰人的生活场景。由此可推知( )
A.中国产品在美国颇受喜爱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东方的价值理念倍受推崇 D.中国瓷器生产提供个性定制
9.(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明初服饰, “例有定制,官民士庶,不得僭用”,普通百姓穿着拘谨守诚、俭约朴素。明中叶以后,黎民百姓的服饰丰富多彩,追求奢华。甚至,一向被尊为人君象征的龙纹,已成江南一些地区百姓之常服纹饰。这一变化说明( )
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主流思想影响审美观念
C.社会成员地位渐趋平等 D.奢靡之风动摇理学地位
10.(2014年江苏南通一模)清嘉庆年间,时人指出:自清摊丁入亩后,国家降低了对人丁户口的关心程度,结果“流民纷于镇集”,在此“流民祸乱”之时,需“重谱谍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此观点( )
A.揭示了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 B.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C.体现了乡约具有教化百姓的功能 D.主张由宗族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
同课章节目录